“七夕”又叫乞巧节,七巧节,或女儿节,源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相传在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女孩们在庭院中向织女星乞求心灵手巧和美满的姻缘,所以也称乞巧节。后来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但依然与情人节无关,只是古代女子的一个节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朝,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讲的是:汉朝宫中的彩女(宫女)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在缝衣制裳的宫楼里比赛用丝线穿各种各样的针孔,当时的女孩子们纷纷仿效。
到了宋朝,宋太祖把七夕认定为法定节日,七夕乞巧节变得非常隆重。宋朝发达的经济,让乞巧节的娱乐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不再是简单的穿针乞巧。
在京城,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女子们纷纷梳妆打扮,结伴游玩,逛市场买饰品。到了晚上,大家聚在庭院中,旁边放置瓜果酒水,或说笑饮酒乐,或看天上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既然是“乞巧”,着重一个“巧”字,那怎样才算是“心灵手巧”的女子?
穿针乞巧: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记载:“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意思是:七夕,宫女们登九引台,用五彩丝线穿九尾针(多几个孔的针),先完成的为“巧女”,后完成为输,还要把赌资给得巧者。
喜蛛应巧: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意思是:七夕的时候,女子抓一种叫喜子的蜘蛛放在小盒中,第二天,看蜘蛛结网的稀密定胜负,密的巧多,稀的巧少。
投针得巧: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意思是:七月七日正午,放置一晚水在阳光下,等水面出现一层薄膜,投针在水面,看水底针的影子。成云型、花头、鸟兽影子,或者剪刀、鞋子为得巧;如果水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就不得巧。
在古代,七夕这一天,女子玩的活动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说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子能够如此尽兴的玩乐,这样的日子并不多,所以“七夕”是她们最喜欢的节日。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大男人”们又在干嘛了?
“女子乞巧,男子乞文”,女子比较针线女红(gōng),男子就比较腹中诗书,文化修养,具体表现方式就是“晒书”。你读了多少书,到底多有才华,看看你晒的什么书多少书就知道了。至于那些没有读过书的,就把家中的衣物拿出来晒,也算是感念女子操持家务的辛苦吧。
从这点看,古代的“七夕”与爱情是没有关系的,男女都各玩各的,不存在情侣之间一起游玩互诉衷肠的戏份。
“七夕”成为“情人节”是现代才有的,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再加上某些商家的推动,“七夕”才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诗词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祝福语
1、 一心一意我想你,两情相悦甜如蜜,三世情缘创奇迹,四时充美人欢喜,五福临门笑口开,六六大顺吉祥意,七夕之恋亲亲你:宝贝,情人节快乐!
2、 在时间的驿站,我要许一个心愿叫永远;在爱情的港湾,我将寄一份希望叫真挚。在七夕的日子里,我会用真情和你度过,愿相守的情谊伴着真挚到永远。
3、 七夕情人节来到,牛郎织女相聚首;相思哀愁在心头,念你恋你已好久;趁此佳节表心意,对着银河许誓爱;你愿否做我织女,共同牵手到白头!七夕快乐!
祝福语就这几个吧,其实没有什么比520、1314红包更实在了,哈哈哈!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