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作为一个国家秀肌肉的最简单有效方式,自古以来就一直在用。
我国最早的阅兵起源于周朝,但是真正扬名世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当属明成祖时期的永乐大阅兵!
明朝初建,北有蒙古侵扰,西有帖木儿帝国虎视眈眈,东有倭寇不断兴风作浪,国际形势并不乐观。
有鉴于此,明朝一面恢复和发展经济,一面不断向外扩张,特别是加大对蒙古的打击力度。朱棣篡位后,进一步开始扩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彻底震慑周边政权,永乐19年,即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同时举行规模空前的“永乐大阅兵”。
为什么永乐急于在这个时候举行大阅兵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蒙古威胁始终存在
1368年,25万明军大举北伐,徐达常遇春等直指大都,所向披靡。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深夜出逃,退回蒙古高原,史称“北元”,元朝作为一个中原帝国的时期结束。
元朝覆灭后,官员作鸟兽散,很多官员出走西域,继续坚持抗明斗争。由于当时的蒙古四大汗国还剩三个,因此明朝面临的蒙古压力依然很大。
1370年,中亚的西察合台汗国权臣帖木儿篡位,随后建立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帝国建立后,开始四处扩张。他自诩为蒙古人后裔,对明朝心怀仇恨,因此帖木儿一直在做进攻明朝的准备。
为拉拢更多同伙,帖木儿在中亚的撒马尔干举行“蒙古人大会”,高调宣布要“反明复元”。但尴尬的是,真正的蒙古人部落鞑靼和瓦剌并未参会,他们跑到南京将帖木儿开会的消息告诉了朱棣。
为掩人耳目,帖木儿帝国刚建立时,主动向明朝称臣。但明朝并未放松警惕,朱元璋扶持东察合台汗国作为大明屏障,同时在哈密囤积重兵。
1407年,帖木儿准备妥当,大举东征,朱棣迅速整军防御。不料在路上帖木儿突然病重一命呜呼。不仅导致远征泡汤,连帝国也给搞得四分五裂。
帖木儿死后,继任者沙哈鲁改变仇明的政策,主动向明朝通好,宗藩关系得到恢复。
不过,帖木儿的死虽避免了明帖大战,但对明朝来说却并不是好事。看似躲过一劫,实际上很多人认为明朝之所以能够保全,完全是因为帖木儿的死。要是帖木儿不死,明朝不一定能成功,说白了,明朝就是靠运气!
这就很尴尬了!
因为少了这一战,大家不知道明朝的实力,所以自然难以服众。要知道,所谓的以德服人完全是建立在强大实力之上,而战争就是展示实力的最好方式!此时的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在帖木儿帝国衰落之际,趁机崛起,控制了红海流域,并严禁东方船队进入。而此时的东方船队,基本也就等于明朝船队。
所以一定要找个秀肌肉的机会,让各国真正心悦诚服。战争的理由不好找还烧钱,阅兵是比较好的选择。
2、明朝的肌肉
1418年,朱棣派陈诚出使西域,随后,中亚西亚各国使团随中国使团回访。
1420年,由中亚西亚20多个国家组成的多达600人的使团抵达嘉峪关。朱棣派遣6000精锐骑兵前往迎接,骑兵一路护送使团从嘉峪关沿明朝九边军镇“观摩”学习。在每个军镇,朱棣特意安排明军中的蒙古族、回族军官接待,介绍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这些举措极大改观了各国使节对明朝的印象。明朝“九边”的强大军事实力,也给各国使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观完九边重镇之后,11月,朱棣在北京接见各国使节,各国使臣皆行叩拜,唯独帖木儿使团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持行鞠躬礼。帖木儿使团首领是宰相阿尔都沙,副使是名将盖苏耶丁,在本国也是免跪拜礼的。
看来还是不服啊!
1421年正月,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值此佳节,朱棣邀请各国使节参加明朝3月份在怀来举行的大型狩猎活动,也就是阅兵。
为了让各国使节开开眼,朱棣精心挑选十万精锐,“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表演了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另外还从云贵调来“土狼兵”、白杆兵等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训练等“军事科目”。
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
明朝除展示军容,还展示了大量的新式火器,如 “虎威炮”、“火龙枪”、安南铳、“一窝蜂”、“火龙车”等,极大地震慑了各国使节。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行营再次接见了各国使节。而这一次,帖木儿国宰相阿尔都沙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甚是恭顺。他们还将当年帖木儿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朱棣,表达对朱棣“最崇高的敬意”。
史载本次阅兵“观礼”使节达到27国。明朝的军威在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帖木儿副使盖苏耶丁在回忆录中说:“我不得不承认,大帝死在东征的路上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阅兵结束后埃及随即解除了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郑和得以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到达魂牵梦绕的麦加。此后中亚、西亚国家与明朝的友好关系一直持续到明末。
永乐大阅兵彰显了明朝的实力,令各国心悦诚服!
我是“静夜史”,期待关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