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杨雪有一双看上去白皙、秀气的手。
但这双手只要在水里泡上一会儿,就“原形毕露”——在每个指头的指尖处,密密麻麻的针孔状疤痕会渐次“浮现”出来。
杨雪似乎丝毫不为这些粗糙的疤痕感到不快。相反,聊起自己的手,她的语气里总带着些轻快和得意——只有绣娘才拥有这样的手——她是一个“90后”苏绣绣娘,这是她拿了十年绣花针的证据。
苏绣,起源于苏州,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杨雪在号称“苏绣之乡”的苏州镇湖绣品街上经营着一家苏绣工作室。她在网上名气也不小。抖音上,她为自己起名为“与卿渡掌柜小雪”,“与卿渡”,是“与珍贵的朋友们一起成长”的意思。页面上,她拥有近13万粉丝。
杨雪来自湖北荆州,与苏绣结缘是16岁那年的夏天。彼时,正在苏州旅游的她,意外地被这样一幕击中:绿荫下,小桥流水,古街一扇玻璃窗内,一根绣花针在一位身着汉服的绣娘手中飞舞。
之后回忆起来,杨雪说,这画面太美,飘着一阵“仙气”,让她忍不住幻想要成为画中之人。
11年后的今天,这一幕已经变成了杨雪的日常,她甚至把故事最初发生的地点——“刺绣之乡”苏州镇湖的那一条古街,也完整复刻在了自己的生活里。近两年,她还把自己与苏绣朝夕相处的画面拍进了短视频里。通过抖音,苏绣被传播到了无数个远方,又种在了更多人的眼里和心里。
1.绣娘的舞台
虽然并非苏州人,但杨雪始终坚信,自己定是与苏绣有着一种天生的缘分。
她确信自己是干这行的料。比如,“从小就喜欢缝缝补补”;再比如,从小学开始,她就展露出了对于色彩和装饰的天赋:不是把外婆的蚊帐编织成花,就是把床沿涂上颜料、画成五彩斑斓的样子。所幸的是,父母从来不因此板起脸批评,反而支持她学习绘画,并在之后培养她成为了一个艺术生。
但真的要成为绣娘,对杨雪而言也是一个挺艰难的决定。
自打16岁那年初识苏绣后,她一直希望去苏州拜师,家人一度不赞成。在杨雪的再三坚持和几度央求下,父母才终于同意她转学到苏州。
她的第一站,便去了镇湖。苏州的镇湖,旧属吴县,传说中“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有着2000多年的刺绣史。初到之时,杨雪发现,这个“四百绣庄、八千绣娘”的“绣乡”果然名不虚传,汇聚了当地最资深的绣娘们。但这里手握绣花针的,大多都是年长的女性,处处可见一群“奶奶们”围坐刺绣的景象。
杨雪图源:受访者
杨雪几经辗转,在镇湖找到了最初她偶遇的那位绣娘——响当当的苏绣大师濮凤娟,并拜入门下开始学习。那一年,她十八岁,是当时师父门下最小的徒弟。“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杨雪回忆,刺绣靠悟性,比她想象中更难,老师教学指点完后,她每天都会回家进行至少三小时的琢磨和练习。
杨雪至今还记得,自己绣的第一幅画是“雪中的江南水乡”:雪花,小桥,流水,正是她心目中苏州最美的样子。不过,刚开始刺绣时并不顺利。每次光编线(为保护丝线而做的刺绣准备工作)就要编一两个小时,她性子急,免不了抓狂;在还不懂把控针的方向时,她又总想着加速,手指总会被针扎出血来。直到有一天,“绣花针的魔力”让她学会了平静。
再之后,杨雪考上了苏州本地的大学,开始了边读书边学习刺绣的生活。虽然学业并不轻松,但她始终坚持钻研苏绣,在创作中融入了很多时尚和年轻的元素,还开始尝试用这份手艺赚钱,自给自足,解决了上大学和学古琴等业余爱好的学费。
大学期间,杨雪和纺织学院的老师们混得熟,并在她们的指导下开始参加各类比赛。2016年,她用一个名为“舞”的原创刺绣作品,拿下了第一个苏绣的专业大赛奖项。她绣的是一个跳舞的女孩,形态就如一个汉字“舞”。后来回忆起来,杨雪说,这绣的也是她自己,因为她太渴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了。
杨雪在大学期间的苏绣作品:《舞》,图源:受访者
这次获奖也给杨雪注入了更多信心和勇气。2017年大学毕业后,没有太多犹豫,她便回到了镇湖创业,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苏绣工作室。
对杨雪这样的外地绣娘来说,和同行相比缺少资源,意味着线下店经营很难打开局面,生意一度惨淡。杨雪记得,那时候,为了把自己的作品推荐给有人气的大店,她每天会坐很长时间的公交,四处求人,只为争取一丝可能增加曝光度的机会,寻找一点可能实现代销的渠道。
转机发生在2018年底。
当时,短视频行业已风生水起。可杨雪所在的苏绣行业,鲜少与之产生关联。一个偶然的机会,杨雪认识了一个做短视频和直播的mcn团队——奇人匠心。这个“90后”组成的年轻团队对杨雪的苏绣作品非常感兴趣,认为这一充满魅力的非遗技艺若是入驻互联网平台,也必将大有可为。
杨雪在抖音短视频里展示年长的苏绣绣娘。图源:抖音截图
一群“90后”的合作就此展开。杨雪开始把自己做苏绣的日常和作品拍成短视频,发在抖音等平台上——这在那条绣品街上,数头一个。令她意外的是,她的视频在抖音传播效果特别好,“热度很快就起来了”。当点赞数达到好几万时,杨雪更是惊喜万分,“原来喜欢(苏绣)的人这么多!”
同时,她还尝试做起了直播,有时免费教学,有时直播带货。随着粉丝越来越多,她工作室的绣品也销量大涨。绣品需求量大的时候,她甚至向绣品街上其他绣庄征集绣品,一起通过抖音直播销售。杨雪表示,这样一来,她工作室的收入至少翻了两三倍。
一些数据也越发坚定了杨雪的信心——非遗文化内容确实在网上热度骤升。2021年6月11日的《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包括10位非遗传承人在内,85位手艺人已经通过抖音电商实现年收入过百万元,该平台上非遗传承人带货总成交额较去年增长15倍。
杨雪还了解到,抖音电商还推出了一系列为非遗传承人和手艺人提供资源扶持的“富艺计划”,这意味着,未来她们将拥有被更多人看见、了解的机会。在“富艺计划”邀请下,她也在8月23日通过抖音号@刺绣技艺大师(奇人匠心)直播,讲述了苏绣技艺。
她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把身边的老绣娘们“挖”进自己的团队,给她们“派活”。一位老绣娘现在每天都能接到上百元的单,她对杨雪说:“你要给刺绣给我做,要不然,我的双手都不知放何处咯!”
2.从高阁到平地
长久以来,刺绣艺术似乎一直离年轻人的审美很远。初入行时,杨雪就意识到,小小一条绣品街里,也一度竞争激烈到“内卷”,但“卷”的都是些传统厚重而单调的旧式风格——那些传统的牡丹、荷花、孔雀等山水花鸟元素,艺术风格再庄重高雅,也不受年轻人青睐,颇为可惜。
另一方面,苏绣作为反映吴地文化品格和人文内涵的一种技艺,拥有着极为精细的特质,加上多采用优质的桑蚕丝即真丝刺绣,成品价格不菲,也难免常被束之高阁。
杨雪是个痴迷于国风传统元素的女孩。生活中,她留着一头及腰的乌黑长发,喜欢穿旗袍、汉服,爱好弹古琴,装饰出一身“仙气”。她自认只是万千热爱古韵和国风的年轻人之一,算不得小众。
她开始思考,自己所擅长的古老的苏绣手艺,本该承载起年轻人们对于传统的热爱。她觉得,苏绣应当尝试更年轻、生活化的样貌,是时候把苏绣从高阁请到平地上来了。
借助抖音等互联网平台,杨雪开始探索一些创新,确定了新的定位:做平易近人的轻奢品。她把经营的主战场从线下移到线上,各类单品被搬进了直播间,也被放进了网店里,一些价位低的小件单品,甚至只卖几十块钱。
改变从绣品的图案和元素上开始。她将年轻人的喜好融入在苏绣中,买家不但可以在围巾上定制爱宠的头像,还能够为自己心仪的偶像定制精致的肖像画;她还把传统民国时代的婚书进行改良,引入到了苏绣的创作范畴中:婚书红底金字,字体、范式均由她原创设计,文字内容可由买家自由定制,受到了大量年轻新婚群体的追捧和欢迎。
除此之外,杨雪还会在传统典故里“捞”一些别有韵味的新元素。比如她的原创绣品“九尾狐”,典故出自《山海经》。和传统苏绣里常见的动物元素相比,这只银紫色的生动小狐狸,更多了一股当代时尚的灵动,也在她的粉丝中颇具人气。
在制作上,苏绣一般选用细到仅是头发丝的一半粗的桑蚕丝。唯有这种丝,在千万次精准的穿针引线下,才能逼真地呈现出植物或动物的自然纹理、毛发色泽,传递出生动的形和神。这正是苏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
线下教学中的杨雪。图源:受访者
但也因此,苏绣成了一个慢而美、熬火候的手艺,兼有周期长、回报慢的特点。杨雪透露,哪怕制作一副最简单的“巴掌大”的扇面双面绣,至少也要花一个星期。这似乎天生与互联网的短平快节奏相违:很难赶上视频更新的频率。
迷茫和冲突感一度困扰着她——想要更快、更经济地“出活”,却又不愿意在技艺的精细上妥协。经过研究,她和团队最后创造出了一种“虚实乱真绣”,即“不满绣”,比如画一个人物肖像,把他的轮廓、弧光、头发和衣服绣出来,“乍一看很像(纯刺绣),但是所耗的时间又没有那么多,相应也会更便宜,普通老百姓就也都能消费得起。”
让杨雪觉得幸运的是,无论是苏绣行当内外,包括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对改造和革新持宽容态度。尤其当更多年轻人们纷纷入圈后,款式、元素甚至技法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苏绣甚至“放下了架子”,跳出传统的画框,绣在了类似手机壳、书签、台灯等“非主流”的衍生品载体上。杨雪发现,随着销量渐渐变大,苏绣终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除了高端定制之外,她的更多客户群集中在90后和00后之间。
碰到灵感枯竭的情况,杨雪会和这些普通的朋友们聊聊,“不需要是专业的。艺术是能产生共鸣的,说不定他打破逻辑给我的一些建议,能让我突然惊醒。”
除此之外,一支随时随地能玩转互联网的年轻团队也是杨雪的助力。自从在网上红了之后,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加入了她的团队,目前团队规模已经壮大到了七八十个人。慕名而来的学徒也越来越多,其中还不乏一些男生。杨雪也把他们拍进了抖音短视频里——6月6日,一个名叫小马的90后男学徒正在绣着一只红尾巴的白色九尾狐,他穿着中式长褂、戴着眼镜,笑眯眯地邀请杨雪做评价。看着眼前这只针脚不齐、线条稍显僵硬的九尾狐,杨雪笑着点头:还可以,但还是有进步的空间!
有网友看了,在视频下跟帖:想学这个。杨雪回:可以啊!配了个“机智”的表情。
苏绣绣娘杨雪。图源:受访者
3.直播间里,为苏绣“呐喊”
除了日常的带货直播外,从2018年开始,杨雪开始每周四次在抖音直播2小时的免费苏绣课,义务面向对苏绣感兴趣的爱好者教学,不带任何销售行为。
和普通直播比,杨雪的教学直播间有些非主流,为了保持绣品色彩不失真,她不开滤镜美颜。除了有一搭没一搭的教学问答外,她全程都在做刺绣,镜头也对准了手部。大多数时候,观看者也不多,天南海北的五六十个人,被塞在一间小直播间里,安安静静地绣,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虽然日常工作时的拍摄、销售事务越来越繁杂,杨雪格外珍惜这样的教学机会。在她看来,这不但给了苏绣爱好者们学习苏绣的机会和渠道,向更多原本陌路人展示了苏绣的风采,也确保她能时刻提醒自己必须要精进手艺,保持初心。
这个过程为杨雪赢得了路人缘,也积赞了越来越多的铁粉。慢慢地,有人笑称她是“古代绣娘转世”,也有人开始称呼杨雪为“网红”。杨雪不喜欢网红的称号,但却确实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热情:直播过程中,从头跟到尾积极互动的人越来越多;上新的视频作品时,不少粉丝们会“蹲守”点赞,自发转发进行推广。时间长了,一些老粉丝和她在私下里甚至处成了朋友。
杨雪在抖音晒出婚书苏绣 图源:抖音截图
在抖音上,杨雪常常用视频讲述着自己与粉丝、网友们的绣品故事。有时候,故事是一份被毁约的婚书;有时候是一个饱含深情的礼物——去年,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女孩找到杨雪,要为重病中的爷爷加急定制一份人物绣像,因为爷爷年轻时是法官,女孩提出要求:希望杨雪能替爷爷绣上一身法官袍。
杨雪接下了这个急活。为了尽快让女孩病重中的爷爷看到,她先是在女孩提供的照片基础上,创作了一幅身穿法官袍的老人肖像画,然后起早贪黑地赶工,绣了十来天,终于将绣像赶制成功,送到了老人面前。
后来,老人健康痊愈出了院,定做绣像的女孩也回国结束隔离后见到了爷爷。杨雪说,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过程中也让她找到了一份沉甸甸的价值感。
比起商人身份,杨雪说,她一直以来更渴望被定义为苏绣技艺的“传播者”,“我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希望未来大家在翻阅刺绣书籍的时候,里面有我的一笔。”(张铭阳)
来源: 中国网科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