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太极拳创始人冯志强

混元太极拳创始人冯志强

首页角色扮演混元传奇更新时间:2024-07-29

冯志强(1928.1.11-2012.5.5)

冯志强,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人。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中国“武术百杰”之首,中国武术九段,创编了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引领陈式太极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北京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志强武馆馆长,兼任国内外100多个武术团体的名誉会长、顾问、总教练。

1928年1月11日,冯志强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和睦井村。该村位于束鹿县东边三公里,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兵困马乏,好不容易找到一口井,因井里蛤蟆很多,遂更名为“蛤蟆井”。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府的必经之地,过往行人很多,许多南来北往的人在此投宿和定居。因大家相亲相敬,和睦相处,所以这里被誉为“和睦乡里”,又根据“蛤蟆”谐音为“和睦”,于是得名。冯志强曾经住过的老房子还在,他在家中排行老四,小弟弟冯老汉夫妇至今仍居住于此。

冯家是当地有名的武术世家。冯志强的曾祖父冯老梅是清末的武举,能开弓舞刀,善于骑射,膂力过人,武艺超群。受地域文化和祖上遗风的影响,冯志强从小就对武术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曾祖父拉硬弓、耍大刀、站桩时,冯志强就在一旁照着曾祖父的样子比划学习,伸胳臂、翘腿,模仿各种姿势。他还经常听村里的老人们讲武林故事,跟着四邻的大人们踢腿打拳。

八岁时,冯志强的曾祖父去世,家道虽日愈衰败,但他的习武之心却日益强烈,便开始和同村的乡舅王云开(有的文章说是王运)学习武术。乡舅王云开擅长少林武功,是他的武术启蒙老师,教他练习少林童子功,学站桩和达摩易筋经、拳术,从此开始了他漫长、传奇的武术生涯。冯志强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悟性极高,几年下来,进步很大。有的文章记述,十几岁的冯志强就能抱起400来斤重的方石,围着院子走一圈,让人无不称奇。

童年的冯志强和许多孩子一样,活泼顽皮,争强好胜,天不怕地不怕,还富有侠气心肠,好打抱不平,常在村里扶助弱小,带头教训恶少。因他长得虎头大眼,得了个绰号叫“大眼虎”,远近闻名。小伙伴们视他为“孩儿王”,恶少小混混视他为“克星”。因此,常有人上门告状,家里人也很怕他惹祸生事。

十二岁时,冯志强就跟随亲戚离开了家乡,来到北京一家电器修理铺学手艺。这段时间里,他还在南城的德珍玉器店、大栅栏百货店和其他杂货铺干过。十五岁时,冯志强通过亲戚帮助去了春明电机修理厂,学习修理变压器和发电机。

在北京的日子里,冯志强学徒干活只能勉强混口饭吃,并挣不着钱,抽空他就练练功。但这样很快就招来了别人的不满,说他来干活不老老实实的,怎么尽瞎蹦跶!听到这些批评后,冯志强立马改正,白天认真学徒干活,晚上刻苦练拳习武。此时的北京,已是各派汇聚、名家云集,是中国北方武术中心。这种习武氛围感染和影响着冯志强,促使他从学徒走上了从武之路。

1945年春天的一天晚上,冯志强正在院子里练功,无意间听到隔壁街坊院里传来熟悉的劈劈啪啪的练拳声,不禁攀墙观看,原来是位健壮的大汉在打通背拳。这拳打得粗犷豪放、凶猛沉实,且雄浑有力、虎虎生风,一看便知这是位武林高人。冯志强喜出望外,正愁练拳没有师傅指点,没想到师傅就在身边。心急之下,他连忙跃墙进院行弟子礼,把壮汉吓了一跳,便问清原委。两人寒暄之后,冯志强才得知练拳的壮汉竟是来自河北沧州的著名武术家韩晓峰。此时,冯志强连忙再行大礼,急于要叩拜为师。韩晓峰先生仔细打量冯志强,见他浓眉虎眼、膀大腰圆、根骨颇佳,看上去仪表堂堂、气质不凡,是块练武的好材料,于是便高兴地收他为徒。这样,十七岁时,冯志强便结识到他的第二位武术老师。

韩晓峰先生是京城两位通背拳(也称通臂拳)名家之一,擅长通背拳、铁砂掌、点穴和轻功。在他的悉心指导和严格教练下,少年冯志强用功习武、努力钻研。他一方面辗转腾挪练踢桩袋,不忘早年学的少林童子功;一方面活肩抖腕打沙袋,苦练通臂拳和朱砂掌。

冯志强练功极为刻苦,踢桩打袋,同时兼练少年桩、功、拳,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如一个单式动作和打铁砂掌,一个晚上(白天要干活)要练上几百上千次。练完铁砂掌后,要用师傅用透骨草等配制的药水洗手,否则毒散不出来。

那时生活非常困难,冯志强只能节衣缩食省钱,甚至向老乡借钱来买药。他不仅自己向师傅苦学多练,同时也经常和同道们探讨切磋,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没几年,通过对武术的思考禅悟和坚持不懈的基本功训练,冯志强的拳脚功夫大长,外功已俱相当火候,劲力超大,以至胜七、八个壮汉不在话下。他能一掌劈断五块城墙砖,也能一掌劈开做院户台阶的泰山石。

关于冯志强的掌力,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冯志强与几位同伴路过一煤铺,门口吃料的一头大青骡受惊,踢伤了一位同伴,冯志强甩手给了骡子一掌,骡子的一条腿竟瘸了。每与同道切磋较技,冯志强也常常胜场。这时,冯志强还不到二十岁,已在京城小有名气,称得上是通臂门中的后起之秀,受到大家的钦佩和称赞。

1946年,十八岁的冯志强在北京与同乡李村十七岁的李玉珍结婚了,当时住在宣武骡马市的粉房琉璃街胡同。1948年,冯志强搬到崇文区的茶食胡同居住。出于对武术的热爱,他白天辛勤做工后,不管出大力的劳累,晚上坚持不懈地刻苦练拳,不知流了多少汗水。此间,他的武艺不断提高,同时也结交了不少习武同道。

当年,北京武术界有两位名人,皆是内家拳杰出代表。一位是山西榆次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三代传人胡耀贞先生。他自幼学医、练拳、修道,曾拜心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和道教、佛教、禅宗等十几位名师学艺,是身怀道、武、医三绝的心意拳大家和名医,人称“单指震乾坤”。另一位是来自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式第十七世孙、陈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发科先生。他为陈式太极拳的传播和推广作出巨大贡献,被武术界尊称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人称“太极一人”。关于两位高人的传奇逸事一直是武林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视能入两位高人门下为一生之幸事。冯志强对此常有所闻,遂生拜会之意,但因旧时武林门规,加之没人引见,只得将仰慕之情藏于心底。

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好友田秀臣师兄对冯志强说,这些练武人中就属你的功夫好,你的武功练的确实不错,我给你介绍一位高人吧?冯志强爽快地答应了,孰料田秀臣所介绍的这位高人就是胡耀贞先生。

在冯志强眼中,初次见到的胡先生满脸祥和之气,一双手看上去比女人的手还要细嫩,与想象中的高人模样相去甚远,敬仰之中平添了几分疑意。胡先生听他讲了自己的习武经历,笑着说道:“你是块练武好材料,但要有所成就,只是这个练法不行!”

冯志强听了后,疑惑不解地说:“我幼习少林,苦练通臂,搬石亮底,劈砖开石,怎么能说这么练不行呢?”胡先生则说道:“中国武学博大精深,非蛮力耳。你那练法是对自己身体的摧残,是对父母赐予的血肉之躯的摧残。”

冯志强从未听过“摧残”这样的说法,他只听说过“不下苦功,不出真功”。胡先生知他一时难以领会,便让他打自己。冯志强连说学生不敢。胡先生说:“让你打你就打,打哪儿,随便。”

冯志强仍不敢使劲打,只试着用三分劲打了两拳。这时,胡先生摧他使出全力打,冯志强这才使出了全身劲力,一个冲天炮直奔向胡先生,打出了第三拳,真是疾如流星、势沉力猛。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拳着身却如击败絮,惊诧之际突觉一股大力将自己向后弹去,撞到了三米之外的墙上,顿时眼冒金星,脑子里一片空白,惊出浑身冷汗。等冯志强回过神来,看自己毫发无损,见胡先生丝毫未动,潜意识里感到刚才似打到了一堵气墙上被反弹出去的,并未见胡先生动手,心中感到十分骇然和迷茫。

正思索的时候,只听胡先生说:“该轮到我打你了。”冯志强心想:刚才我有攻无备,看不清你如何打我的,现在我有备而守,看你怎么打我?他立即打起全副精神,扎好自幼练了十几年的桩功,真是四平八稳、固若磐石。但见胡先生走到跟前伸出一指,冯志强不敢大意,运起全身劲力准备与之抗衡,却什么感觉也没有。正感奇怪之时,突然一股浑厚无比的劲力从胡先生的指尖发出,只感到全身一震,像触电一般,便腾空向后弹起,又撞到了那堵墙上。

冯志强感到不可思议,脱口而出:“这是什么功夫?”胡先生笑着说:“这是内家气功,叫气聚一粒,力发一点。”忽然,在冯志强脑海里闪出五个字:“单指震乾坤!”他觉得自己眼界大开,梦寐以求的武术真功就现于眼前,朝思暮想的武林高人就站在身边,即跪倒在胡先生面前,遂拜为师,这是他的第三位武术老师。

此后,冯志强在胡耀贞先生的指导下,潜心苦练内家气功和心意六合拳,从采气、养气到练意、练气,从三体式到丹田功,从四梢五行到心意六合,从四把到十二行、二十四手,参悟内家三昧,领略武术真谛。那时,他几乎每天都去找胡先生请教学武。胡先生精心教他武功,他也非常敬重恩师,时常请恩师吃饭,帮恩师干活,师徒二人关系很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胡耀贞先生的亲授真传下,加上扎实的武术根底和过人的聪颖勤奋,冯志强的功夫开始突飞猛进。他的心意内功已有相当火候,不仅通周天、开三丹,达到练气化神阶段,而且开天门、闭地户,一粒混元随气流转,五弓齐备身具弹簧力,举重若轻,前后判若两人。与人较技,一招立判。同时,他的性情也变得沉稳了许多。冯志强成为了心意门的一代高手,对这位爱徒所取得的显著成绩胡先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正当冯志强庆幸自己得遇高人练真功的时候,慧眼识才的胡耀贞先生却在为他的将来着想了。胡先生认为,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博大精深,各派拳术只是沧海一粟。长久以来存在的门户之见和宗派束缚,很不利于中国武术的发扬光大和武术人才的培养成长。要想成为一位高明的武术家,就不应局限于一门一派,而应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才可达到武学的高深境界。经过多年观察,他认为陈式太极拳是一种集太极阴阳哲理、气功吐纳导引与传统武术精华于一体的优秀拳术(其他各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基础上深化衍生的),与心意拳同属内家拳,且理法同源。长期以来,他发现冯志强不仅是一位悟性极高的武术奇才,也是一位能开宗立派的集大成者。为了能使冯志强能有更大的发展,便决定把冯志强推荐给自己的知交好友陈发科先生。

对此,冯志强既高兴又迷惑不解,高兴的是自己能同为两大并世高人为徒,难以理解的是胡先生此举有违武林常规,原因何在?他看出了冯志强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道:太极、心意是一家,你可以向陈发科先生学陈式太极,我继续教你心意内功,这叫‘双学’,对你很有帮助,中国武术不是哪一家、哪一派的私产,而是中华民族的,是全人类的,只有摒弃门户之见,博采众长,才能真正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你要好好珍惜,好好练武,将来必定前途无量。胡耀贞先生的这些思想,对冯志强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其武术生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继承发扬。

陈发科先生对老友胡耀贞先生举荐自己爱徒的境界深表钦佩,知此事非比寻常。他高兴而又郑重地收下了这个徒弟。这样,陈发科先生成为了冯志强的第四位武术老师。此时,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正是这位外姓传人真正继承了陈发科先生衣钵,将陈式太极拳发扬光大,并且推向了世界。

冯志强拜陈发科先生为师后,系统研习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和陈式太极推手。那时候,冯志强到陈先生那里学拳的次数比较多,经常有幸得到陈先生的单独指导。陈先生厚爱又严格,教拳时非常认真,总是讲清楚技击技巧并反复做示范。不仅如此,冯志强曾回忆说:“陈老师在教我功夫的同时,还常教导我要注重武德,注意吸收他人长处,不得骄傲自满、以强凌弱。”

冯志强自从跟两位高手“双学”后,练功练拳更加刻苦了。正好这时他在电器修理铺也出师了,开始自谋职业。于是他安排好生活,每天从早上四点开始,一直练功练拳到中午十一点。下午去做工,晚上睡觉前还要再练一会儿。这样算下来,每天练功练拳多达七八个小时。连他自己也说:“拜两位有真功夫的老师后,我练拳的劲头更足,更刻苦了。那时经常是练得废寝忘食,连做梦都是在和师傅学拳。”

从心意到太极,从六合到缠丝,从外功到内功,从定桩到活桩,从单练到对练,从拳架到推手。冯志强在这几年里心意太极一起修,静动内外同时练,真可谓“苦学苦练苦中求,双修双悟双进步”。

从1950年起,连续七八年间,陈发科先生给冯志强改了八遍拳。冯志强从中掌握了太极拳的真传练法和内涵精髓,同时将陈发科先生的口授秘传和自己的理解再求教于胡耀贞先生,从拳理、易理、医理和技击原理等多个方面深入研修参悟,然后又将两位老师的教导和见解同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结合起来,达到取长补短、融会贯通。

冯志强的武术功底深厚,而且勤奋好学,深受胡耀贞、陈发科两位大师的器重。在两位恩师的悉心指导下,冯志强的内功和拳技再一次突飞猛进,不仅深得胡公“心意六合”内功的要诀,而且领悟了陈式太极拳擒拿跌打、松活弹抖的精髓。他尤其擅长推手,与人推手竞技时周身一家、至虚至灵、出神入化,发劲放人则疾如闪电、威力无穷,使人防不胜防。他曾多次与练通臂拳、炮捶、形意、八卦、摔跤等武术行家切磋较技,因他技艺精湛、武德高尚,对方总是心悦诚服、交口称赞。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人民的健康,极为重视发展人民体育事业。1952年,*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育运动,国家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并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全国各地纷纷建立武术协会和拳社,吸引武术爱好者前去习武健身,并定期举行武术汇报表演。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群众性的武术运动得到了广泛推广和长足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1953年,武术大师陈发科和胡耀贞共同创办了“首都武术研究社”,并分别任正、副社长,这是武术界的一件大事。该社的成立为陈式太极拳在北京的传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日后培养出如冯志强、洪均生、李经梧、雷慕尼、田秀臣、肖庆林、李剑华、唐豪、顾留馨、侯志宜、孙枫秋、沈家桢、陈照奎、陈豫侠等一批杰出的武术人才。

首都武术研究社集研究与习武于一身,武术爱好者在这里可以得到名家名师的亲自指点。冯志强的师兄弟们有的隔几天去一次,而他几乎是每天必去。一到研究社,冯志强总是先为两位恩师多干些活计,待到师傅一有空闲,或趁其高兴之际,便马上请师傅指点,从不放弃任何求教的机会。冯志强表现更加出色,为人正派武德好,勤学苦练武功高,深得陈发科先生的信任和赏识,因此受师命当了陈照奎(陈发科之子)的陪学督练,两人双进双出,感情深厚。从此,他更是每晚必去,亲聆大师教诲的机会就更多了。

冯志强十分珍惜难得的学拳机会,对接触到的“真功夫”总是十分痴迷。那时,陈发科先生无论是与外人切磋交流,还是与徒弟试手过招,从来都是严肃和有分寸的。师兄弟们既想学又怕打,因此把精力主要放在拳架学练上。而冯志强却视此为学习真功夫的好机会,虽然也感到受不了,但是每次都不言放弃。久而久之,似乎成了一种约定,只要试手,师兄弟们就把这种“美差”让给他去“享受”。而且随着陈先生年事渐高,有客来访时,一般都由冯志强代师接待,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正因为如此,冯志强自然进步很快,他的武艺随之有了很明显的提高,功力更增一层,尽得恩师一生拳学之精髓、拳理之要意。于是,他的名气也渐渐传播开来,被公认为陈先生的高徒,陈照奎先生就曾写信称:“我有一个师兄,叫冯志强。人绝顶聪明,我们师兄弟中数他功夫最好。”三十岁时,冯志强在当时京城武林已颇有名气。

冯志强是一边工作,一边习拳的。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且乐于助人、见义勇为。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天,冯志强下班回家,途经一条胡同时,忽听前面传来女人的哭叫声,他向前紧走几步,只见有三个歹徒正在抢一个姑娘的自行车。歹徒见有人来,一齐亮出刀子威胁道:“你少管闲事!”面对歹徒行凶,冯志强怒从心起,毫无惧色地说道:“让我遇见了就得管!”话音未落便一拳打倒了前面的歹徒,第二个家伙见状凶狠地拿刀刺来,冯志强让过刀尖,一拳击中歹徒的手腕,尖刀被打落在地,那歹徒也痛得捂住手腕,缩身蹲在了地上。第三个歹徒从身后冲上来,冯志强顺势将歹徒从身后向前掀翻在地,打过之后,三个狼狈不堪的歹徒爬起来撒腿就跑。最后,冯志强一直将那个姑娘送到家门口,等姑娘家人出来道谢时,他早已消失在夜色中。

20世纪60年代前后,冯志强曾在北京电机厂工作了二十多年。他工作认真努力,技术高超全面,组织能力较强,同事关系甚好,不久就成为厂里的骨干。他曾担任大班班长,下管天车组、准备组、接线组、绕线组、下线组、绝缘组、浸漆组、喷漆组、压装组、组装组、入库组等十一个生产组,大约二百多名工人。他对工作极为负责,当时家离单位二十多公里远,他每天骑自行车早出晚归,还经常加班,遇到忙的时候就干脆住在厂子里,甚至一个礼拜都不回家。工作中,什么苦活儿、累活儿、脏活儿、难*活儿,他都冲在前,主动抢着干。以至有同事说:“您这是在劳改厂啊?”他总是笑着回应道:“没事儿,这不算什么。”厂里不管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事儿,谁有难处找他,他都帮忙。工作中出了麻烦,找他帮忙看看,他也从不拒绝,并且总能解决问题。厂领导对他非常放心,经常说:不管多大的事,多重的活儿,只要交给冯师傅,就绝对没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冯志强接住了千斤电机,一时成为轰动全厂的大事。事情是这样的:一天,厂里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工作,冯志强和几个工人推着小车在车间里运送重达千斤的“JR127-8”型电机。因地面坑坑洼洼,上面垫了一些大铁板。大家扶着大电机在颠颠簸簸地行进中吃不住劲,突然电机一歪,往地下滑去。这时大家都吓坏了,惊叫着不知所措。冯志强则一个箭步跨过去,大吼一声,一个骑马蹲裆式双手拼死接住电机。大家见状马上奔过来帮忙,同时高喊天车快过来。天车司机急速将天车过跨调过来迅速钩住电机,慢慢放在了工作台上,电机完好无损。工人们都围过来,竖起大拇指齐声赞叹,都认为这事儿简直太神奇了,不可思议!也有一些人对他这种行为不理解,问道:“你知不知道这电机的重量?为什么不闪开反而去接它?你想过后果吗?”后来报社也来采访,冯志强则说:“我当时什么也没想,只是心中一动,不知怎么就到了电机下,也不知怎么就伸手了。”冯志强瞬间做出的举动和朴实无华的回答,蕴含着他几十年历练而成的做人准则和高尚优秀的品格。

平时厂子里的大多数工人只是耳闻冯志强练过拳,从未见过他的功夫,95%以上的人都不知道他是个武术行家,这一次一些工人亲眼目睹了他的神功,总算大开眼界,若非亲眼所见,说什么也不会相信。此事传开后,大家都知道电机厂出了高人。不少年轻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见识见识,多少次想激他露一手,以便试试他功夫的真假,冯志强总不和这些人叫真儿。

厂里有个二十多岁的王姓小伙子,外号“小崽儿”,平时总是和人动手动脚。一日,冯志强和两个徒弟正准备拿着材料去烧气焊,小崽儿就过来在旁边对冯志强东拍西打穷逗,冯志强刚开始并不理会他,但小崽儿变本加厉,反而从冯志强身后双手按住他的肩膀往下压。这时只听“嗵”的一声,小崽儿整个人以闪电速度从冯志强身后向前飞了起来,然后倒栽葱朝下跌去,刹那间冯志强一步冲过去将他接住,然后把他放在一边继续干活儿。小崽儿人跟傻了似的,吓得脸色发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从此再也不敢碰冯志强了。

厂里还有个四十来岁姓赵的工人,过去当过兵,自恃身强力壮,平时就爱跟人找茬拔份。在车间里,他时不时地会对冯志强说,听说你会武?还能摔人?咱出去,你摔我一下我瞧瞧!冯志强总是呵呵一乐,说不会不会,这儿忙着呢,从不理睬他。有一天晚上,他和冯志强等四个人一起加班,晚上十一点多才收工,在回库房的路上,他趁着灯光昏暗想偷袭冯志强。谁知当他刚挨近冯志强身边,就被“嗵”的一下凌空抛到前面摔倒在地,吓得两腿打软站不起来了,可算是尝试了一把冯志强的真武艺。

冯志强十分低调,自己高深的武功从不轻易外露。一位老师傅知道他的功底,大伙再三恳求他露一手。冯志强推辞不过,就打了一趟拳,这拳打得刚柔相济、气势磅礴,赢得大家赞叹,又都想看看怎么打人。

冯志强笑着说,那会把人打坏的,试试摔跤吧。结果摔他的王森令(后成为混元太极拳二代弟子,北京志强武馆混元太极拳教练)虽然练过些拳脚,但还是“整个身子‘嗖’的一下儿便被抛了出去,一下子扑到四五米开外的屋门上”。

大伙看得瞠目结舌,啧啧称奇。一些不相信太极拳能打人的人也都在与冯志强试试手后,尝到了“整个人旋转着飞了出去”的滋味。

电机厂里有个十二人的摔跤队,一次要求与冯志强较较力。他推辞不了,便笑着说:“你们12个人排成一字长龙,用劲来推我吧。”跤手们想:“我们每个人都有几百斤力气,合在一起少说也有二、三千斤力,怎会推不动你。”结果,他们一起使出全力向前推去,冯志强却像泰山一样岿然不动,丹田一转即把十二名摔跤手纷纷摔倒在地。不论是深圳国际武术培训班的七个学生,还是天坛公园的十六个小伙子,都曾轻易地就倒在了冯志强手下,甚至几十年后年近八旬的冯志强仍打倒了五六个身强力壮的日本拳师,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王森令先生曾感慨地说:“师傅让人钦佩、竖大拇指的事儿多了去了,这辈子我到过不少地方,走南闯北,再没见过像师傅这么好的人和这么高深的武功。”

冯志强工作和学武兼得,但也曾遭受很大的挫折。在工厂工作期间,恩师陈发科逝世,次年就赶上“大跃进”运动,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他带领师兄弟“约法三章”,一不生事,二不交手,由他亲自出面,从容击退一些“踢场子”的人,担当起弘扬师门、发展太极的重担。后来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抓革命、促生产。他整天忙得累死累活,竟被“扣帽子”,打成“资本家”。后来厂里乱了,工人们忙着造反、搞派性,他就自己找活儿干,从不闲着,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表现出难得的敬业精神。这个时期,太极拳成了“四旧”,练拳的人成了“牛鬼蛇神”,以至没多少人敢练拳了。冯志强无所畏惧,虽然没有大块儿的时间练功了,但他依然在上下班路上或者在厂里忙里抽闲,坚持练功练拳。

文革结束后,中华武术和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一样,也渐渐恢复了生机,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1979年春,为了挽救陈家沟的太极拳,并继续将祖辈留下的陈式太极拳发扬光大,时任村党支部*张蔚珍专程来到北京,邀请冯志强做老师为陈家沟传拳授艺。冯志强还在厂里里上班,工作任务很重,但厂里还是破例批假让冯志强去陈家沟传拳,以便让太极拳这个国宝的传承后继有人。冯志强多次赴陈家沟,将陈发科先生亲授的陈式太极拳毫无保留地返传给陈家第十九代弟子和村里乡亲。陈家弟子也多次到北京跟冯志强继续学习深造。冯志强为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以至后来蓬勃发展、蔚然成风,还成立了陈家沟武术馆,他的功绩永载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史册。

1981年,冯志强从北京电机厂退休。此后,他几乎用尽全部精力研习和传播武术,推动陈式太极拳从北京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这年9月,冯志强在北京体育学院(今北京体育大学)与曾获美国柔道冠军的大力士库玛交手了。库玛那时正值壮年,身高一米八多,六岁起就开始练猴拳和少林拳,后陆续学习了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还曾专门到印度学过两年瑜伽内功,到日本向最高手学习过柔道。此前,他就特意来到“武术之乡”的中国,寻访高手,切磋武功。面对不服气、饿虎扑食般的库玛,冯志强沉着冷静,多次将他打倒在地,使之叹服,双手伸出大拇指连着喊道:“冯先生的劲不得了!太厉害了!你是中国的这个加这个!”冯志强谦虚地伸出小拇指回答道:“在中国,我属这个,比我强的大有人在啊!”经过此次交手,冯志强和中国功夫首次名扬海外。此后,库玛多次来到中国,虚心向冯志强学习中国功夫,两人成了好朋友。

1982年,全国太极名家汇演在上海举行,掀起了一股“太极热”。冯志强只身前往,推手的配手由大会任意指派,几场较量下来,他的精湛武艺令人折服。一时间,“冯志强,真太极”成了上海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在上海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热切要求下,汇演结束后,冯志强留在上海传授太极技艺,历时三个半月,报名人数创下了一次开班之最,各式太极拳及其它拳种爱好者也都有人参加。在上海教学期间,几乎三天两头有人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名义请冯志强赴宴试手,他都很有分寸地点到为止。上海武术家们对他的高尚武德和精湛武功深表钦佩。

同年12月,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成功召开,要求挖掘武术遗产,大力发展武术运动,并号召全国各地的老拳师站出来,组织起拳社、馆、站等社会组织。于是,冯志强、田秀臣、雷穆尼、肖庆林等人开始商讨成立陈式太极拳研究会。

1983年6月26日,北京市武术协会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在前门外北京铁路管理分局工人俱乐部大礼堂正式成立,冯志强被推选为会长,田秀臣、雷穆尼、肖庆林任副会长。这是北京乃至全国武术界的一件大事。

在冯志强的带领下,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采取建立辅导站、给单位办班、个别传授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更加有效地研究、推广陈式太极拳。月坛公园、东单公园、民航机场、曙光机械厂、工人体育馆等13个辅导站陆续建立。在冯志强的鼓励下,不同时期内,像谢志根(太极拳师,现任陈式太极拳日坛辅导站站长)等弟子开始在辅导站授拳。东城体校、西城区工人俱乐部、北京市舞蹈学校、民族饭店等单位的太极拳学习班也相继举办,仅一年多的时间就有近两千人学会了陈式太极拳。一年多后,研究会创办了会刊《陈式太极》。北京陈式太极拳的推广和研究从此有了崭新的面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84年,冯志强首次公派出访日本讲学。这是陈式太极拳代表国家第一次正式走出国门。此后,冯志强二十多次访问日本,积极与日本各派武术人士交手切磋,恰到好处地展示中国太极的精深技艺,日本武术界称他“功夫如大海”、“中国太极最高功夫之代表”。受其影响,在日本,十八个武术团体合并成立了“日本冯志强太极拳研究会”,甚至催生出太极柔道、太极空手道、太极合气道和太极剑道等新的流派。冯志强一生出访最多的国家是日本,为中日武术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1985年,冯志强参加中国艺术代表团赴美国、墨西哥访问。三年后,冯志强赴新加坡讲学教拳。除此之外,他还曾多次受国家体委、国家武协和中联部委派,赴韩国、瑞士、荷兰、法国、西班牙等国走访讲学,足迹遍布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冯志强到新加坡讲学时,刚到下榻的新加坡国术总会,就有一位黄先生特意来请教一二。这位黄先生练过多种拳术,搞散打和电影武术替身,是东南亚很有名气的武术高手。在执意要求下,冯志强不顾旅途疲劳,和他进行了切磋交流,对方佩服至极,立即决定跟随冯志强学拳,他们亦成为师徒和好友。

正是这样,冯志强每到一处都成为热门人物,拜访者、求教者、试手者络绎不绝。他的武德武功让海外武术人士大开眼界,纠正了“中国武术是花拳绣腿”等偏见,为中华武术正了名。正如他所说:“中国的太极拳术关键要出功夫。中国武术要走向世界,在世界武术大赛的对抗中胜过人家,必须要有功夫。”冯志强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国内的《今日中华》、《北京体育》等杂志书刊及一些德文杂志、日文杂志、韩文杂志等媒介都曾给予介绍,一位黑人拳手亲切地称他为“功夫爸爸”,广大海外华人称他为“国术正宗,太极代表”。即使像美国人BOYEE POON(中国名字叫潘宝儿)这样来到中国的外国人,都被他精湛的武艺和高尚的武德所震撼,甚至改变了人生轨迹,致力于向更多的人传播太极拳。

冯志强是一位武德高尚的爱国武术家,无论何时何地,他的一言一行均以国家、民族、师门、人格为重。他曾多次代表国家出访世界各国,曾代表北京体育界参加奥林匹克大会典礼。他坚持国外讲学无国旗不入座,多次谢绝出国定居和高薪私聘的邀请,总是说:“我的根在中国,家在北京,不能忘记本分。”他致力于传播中华武术,弘扬中国文化,把陈式太极拳推向了世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中国人争了光。可以说,陈发科是把囿于陈家沟一姓一地的陈式太极拳带出沟外,开创了北京陈式太极拳的新纪元,使它传遍京城的第一人,其子陈照奎是将陈式太极拳从北京推向全国大城市的第一人,田秀臣是推动陈式太极拳从民间正式走进高等学校殿堂的第一人,而冯志强则是将陈式太极拳推出国门、推向世界的第一人,为传播陈式太极拳作出了巨大贡献。

冯志强是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他非常敬重恩师,亦十分尊重武术界的老拳师,注重向他们学习,吸收他们的拳术精华,武术界称他“心胸坦荡、海纳百川”。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牢记陈发科、胡耀贞两位恩师的教导和嘱托,穷毕生之精力,几十年如一日,探索和研究拳家学术领域里的真谛,融各家拳术之长,汇众家功法之优。他为继承和发展陈式太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习武悟道、潜心修研。在长期的练拳和教拳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练拳经验和练功理论。

为了促进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更好地修炼中国太极功夫,加深对中国太极文化的了解,推动太极拳发展创新,冯志强在继承陈发科先生传授的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胡耀贞先生传授的六合心意拳内功,并吸收道医两家导引养生功法精华,结合过去练的少林桩功、达摩易筋经、形意拳和通臂拳等,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创编了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简称“混元太极拳”)是冯志强集毕生才智总结创立的更为高级完美和科学合理的优秀拳种。它揭示了太极运动本相,体现了太极和谐思想,公开了太极原本练法,恢复了太极武术本义,即以心意为指导,以丹田混元气为根本,依太极阴阳之理,经太极十三势的体用修炼,达到内外合一、混元一气的上乘功夫。它以混元内功为本,以拳械套路和单式操练为体,以推手和散手为用。

混元太极拳理法精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心意混元太极内功”、“心意混元太极拳架”、“心意混元太极器械”、“心意混元太极推手”等主要内容虽各有特点,但又互为一体、密不可分。拳以功为本,功以拳为用,拳功一体,体用兼备,真正体现了太极拳的内涵真义。上海市陈式太极拳协会副会长潘厚成认为混元太极拳有“三个来源、三个含义和三个组成部分”,可见其理论、内容和方法的系统完备,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混元太极拳在功法、拳法和用法上都有较大的提升和发展。在修炼内容上,形成了“内外俱练,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的练功原则和“内外结合,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的指导思想。它将养生与技击两方面有机统一在一起,既有极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又有极强的技击防身功效,从而有效克服了太极拳发展中出现的“体操化”、“外家化”、“玄虚化”、“纸上谈兵”等弊端,恢复了太极拳的原本练法。正如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禹飞所论述,混元太极在“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大道、恢复古典练法、保持技击灵魂、建立科学体系”等五个方面对恢复太极拳原本练法作出了贡献。

混元太极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体系,20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在国内外传播。为了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继承和传播混元太极拳,经北京市武术协会批准,以冯志强名字命名的“北京志强武馆”于1986年成立了,近二十年后发展为“混元太极武术文化中心”,实现了他“在北京地区建一个室内培训基地”的愿望,拉脱维亚总理等曾来参观访问。甚至在日本、西班牙、美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混元太极拳研究会、志强太极研究会、混元太极社、混元太极气功学校等,韩国陈式混元太极拳协会、澳大利亚太极健康协会(陈式太极)等还委任冯志强为顾问或名誉主席。这些都对推动混元太极拳在国内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混元太极拳的创立和传播在得到武术界领导、同人及爱好者支持和肯定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意见,如认为是“变了拳种”,甚至也有无端的指责。对此,杨式太极拳传人李德印说道:“冯先生有创新的勇气。他不怕别人非议。不管别人说什么,他坚持以我为主、以社会需要为主。他认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处,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事就要坚决地、勇敢地做。冯先生既不脱离老的传统,又勇于创立新的拳派,他不愧为当代武术大家。”北京市武术协会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世勤指出:“冯志强先生摒弃门户之见,博采众长,不仅继承了陈式太极拳和内家气功、六合心意拳的精华,而且创立了混元太极拳。受到海内外武术行家和爱好者的欢迎和喜爱。”河北省武协副主席项国元认为:“冯志强先生就是拳艺成功嫁接的典范”。

冯志强认为:太极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是哪一家的私产。我们首先要尽量多地向老一辈武术家学习和继承各种技法和理论,不要让好东西失传。当你练到一定程度时,依着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条件、爱好发展是个自然而然的事。如果不发展,社会就无法进步。当初如果不发展就没有太极拳,也没有陈、杨、吴、武、孙这么多种太极拳,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也是发展的结果。他坚持创新和传播混元太极拳,还亲自制定了90字的“混元太极修炼守则”。

冯志强的家庭和睦温馨,妻子李玉珍勤俭持家、心灵手巧、任劳任怨,为使丈夫能安心工作和习武,几乎包揽了全部家务及对四个女儿的抚养教育,几十年来夫妻二人恩爱相守。在冯志强的影响下,妻子、女儿及外孙一家三代人都学习和传播着太极拳,被北京市武术协会授予“武术之家”。

冯志强和蔼谦逊、平易近人、爱徒如子,从不居高临下,十分关心身边的朋友和太极拳爱好者,不论是年纪较大的还是年轻的,总是给予他们无私帮助,对后辈谆谆教诲和用心培养。

冯志强特别注重向青少年、大学生传播太极拳,多次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作报告和示范。他认为:“太极拳应在大学生中推广,多传给有知识的人,我们不能保守,要让它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冯志强的弟子薛永阁、道云龙、芦春、韩义功、陈惠盈、段俊、徐剑鹏、王长海、刘元毅、曹之麟、陈项等对混元太极拳的奥妙手法、养生健身、静心修性等都深有体会,并且从各方面积极学习和传播混元太极拳,以至从武术馆、体育场、文化宫、公园,深入到机关、厂矿、部队、医院、大专院校、幼儿园、疗养院等场所。像出口众太郎、BAIDELU等国外的一些优秀弟子,逐步推动着混元太极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

如今,混元太极拳的理法思想和运动特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爱好者的喜爱,它的养身保健作用和武术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武术专家、同人和爱好者的认可,在国内30多个省市地区及国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扬。原亚洲武协主席徐才这样评价道:“混元太极拳的广泛传播,是冯志强先生对中国武术事业的最大贡献。”

冯志强是一位文武全才的武术大家。他不仅武功精深,而且武学渊博,善集百家之长,融会贯通而又胸怀坦荡、毫不保守。他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前辈的口授秘传写成文字,公之于众并传之于世。

近三十年来,冯志强独自编著或与人合著出版了《太极拳实战技击》、《陈式太极拳精选》、《陈式太极拳入门》、《太极混元功》、《心意混元太极拳》、《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精练48式》、《陈式太极拳缠丝功》、《陈式太极二十四肘》、《陈式太极擒拿术》、《太极捧气功》、《太极八法基本功》、《陈式太极拳推手》、《太极拳全书》、《太极推手技击传真》、《混元太极炮捶四十六式》等十几部著作和教材。

冯志强还拍摄了十几部混元太极拳、刀、剑的录象教学资料片,还经常应约在《中华武术》、《精武》、《武魂》、《武术健身》、《武当》等国内外有影响的武术刊物和体育杂志上发表文章,如“怎样练好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功法和推手入门”、“太极拳推手的点滴体会”、“太极捧气功练法”、“陈式太极拳擒拿术”、“陈式太极拳缠丝功”、“陈式太极刀”、“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等,阐述太极内涵真谛,公开太极不传之秘,恢复太极真传练法,开拓太极修炼理念。

冯志强的这些做法在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深受国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有的作品还被译成外文出版,有的被海外出版社购买了版权,有的已再版多次。这些作品凝集了冯志强毕生的心血和经验,是对太极拳发展和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贡献。

冯志强常说:“让中国的太极文化更好地造福人类,这是我的最大心愿。”他除了著书撰文外,还非常注重依托太极拳组织和相关平台,深入广泛交流太极技术和研讨太极理论,有组织、大规模地推动混元太极拳发展,以更大成绩登上国际舞台,更好地造福全人类。

冯志强亲自担任混元太极武术文化发展中心的董事长、武馆馆长兼总教练,从2007年起,积极倡导举办多届国际混元太极拳交流大会,这是国际性的盛会,标志着混元太极拳以一个新的太极拳派正式登上了国际舞台。

2011年1月,北京市武协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召开了八届一次代表大会,冯志强担任终身荣誉会长。同年10月30日,第三届国际混元太极拳交流大会在北京召开,耄耋之年的冯志强任大会主席,并宣布大会开幕。

大会以“和谐、健康、互动、发展”为宗旨,来自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荷兰、比利时、新加坡、韩国等23个国外代表队和60多个国内代表队共1000余人交流互动,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范围内太极拳的交流和传播。

大会期间,还举行了一场为贫困地区献爱心的义卖活动,冯志强代表大会主办方将八万元义卖筹款全部捐给了山西省左权县一所贫困小学。他接受采访时说:“练习混元太极拳首先是自己受益,但这还不够,学习者还要通过混元太极拳的传播来造福人类,使大家都健康长寿才是混元太极的最终目标,用老子的几句话与大家共勉吧—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直若曲、大巧若拙,混元大道,义同此理。”

2012年5月5日,冯志强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