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晨光中的南星桥
一
立春后的周末,春光盈盈,和海涛坐在新篁里镇北的北郭桥石阶上,恣意笑谈。桥下横卧舟船数只,靠岸有几间民居,有孩子蹦蹦跳跳走在石阶中间铺设的木质通道上,去往镇中心的方向。
嘉庆三年(1798),始建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的北郭桥(又名北角桥,迎龙桥)得以重建,张廷济撰写《募重建北角桥》,也是这一年,张廷济获乡试第一,从此得解元之称。
而我来新篁里,自然是因为张廷济。
新篁地处嘉兴市东南,东连平湖曹桥,南接海盐望海和齐家,西临凤桥,北靠竹林和净相。据《竹里诗萃》记载,唐宋时系村落,因林竹茂密,村名竹里田,简称竹里。明弘治年间,竹里开设丝行,商民附居,遂有新行镇之称。清道光年间,因四周多竹园,将新行写成新篁。这便是张廷济的时代,嘉庆六年(1801)十月,三十四岁的张廷济于京师赵秉冲处,见到黄庭坚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卷》,爱不释手,连看数日,并从书帖中钩得里名“新篁”二字,回乡后请嘉定的竹刻师傅镌刻在竹制的臂搁上,日常赏玩,成为竹里的一段佳话。
太平寺内张廷济老宅旧址前的井
二
新篁镇上的太平寺成为我两次前往古镇的坐标,且丁溪上的几座尚存的古桥,也皆在附近,极为方便探寻。太平寺位于镇南街,太平寺前有太平桥,被引为新篁镇上七桥之首,张廷济曾有诗云:“最是看山情未厌,寻诗多上太平桥。”我在早春欲说还休的浅阳里,步上这座单孔半圆形石孔桥。桥面两侧的护栏和望柱显然是后期修缮重新铺设的,而桥身的楹联和桥孔内拱券上镌刻的图案却极为有趣。冬季之后,水平面低浅了,我和海涛下了河岸,在近处的浅河滩上寻到支点,极目望去,拱券石上排列着荷叶、莲花、如意等图案,显然是与正对的寺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并不急于进入寺庙,而是在太平桥畔走走停停。数百年间江南的寺庙都会有相同的命运:辉煌过,又破败过,屡建屡毁,周而往复,有些不曾改变,有些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我并不纠结于宋高宗当年南渡时是否真的在太平寺避过难。但太平桥确确实实是张廷济父亲张镇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建,这桥上的篆书行书楹联均出自张家人之手。几分钟后我在寺庙内遇见在此帮忙的潘阿姨,她是张廷济胞弟张沅的六世孙跃群的妻子,陪我在太平桥上一览,极其自豪道:这些桥都是我们张家建造的。太平寺山门的匾额是张廷济所书,山门下,一对老人各自牵着一只狗,正窝着身子闲聊,突然见到我们探寻的镜头也并不扭捏,且欣然配合,有着一种古镇主人的淡定和从容。
太平寺重建石碑
一束光斜照在在太平寺重建石碑的碑身上,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重修记录,高耸的碑石密密麻麻堆满了隶体碑文,而一旁的蜡梅正开得热烈,银杏片叶不留,犹显寥落。潘阿姨自告奋勇领我们去寻找北侧的那口古井。古井后紧贴的彩钢房,据说是张氏一族祖屋旧址,而这口井张家人一直在使用,年数旧远得无法厘清。
应该就在这里吧,乾隆六十年(1795),四月中旬,张廷济偕同友人外出观海,竟偶得蜀师砖、太康砖,隔日又至海滨得永宁砖,二年中共获八品,喜不自胜,故斋号为“八砖精舍”。张廷济乡试解元后屡试不第,遂结庐归隐,以图书金石自娱。建清仪阁,藏庋古器文物。三十七岁那年,他在精舍中庭亲自栽下一棵柏树,取“甲子”之名。而张廷济的父亲张镇也曾于乾隆时期从净相寺分槜李栽于精舍,槜李结实甚繁,分享儿孙。至张镇弃世后,树木渐衰,亲人所见树叶之日夕衰减,思亲之念尤甚。嘉庆十五年(1810)五月,太平寺主僧湛宗重建了明吴尚书鹏所记之沸雪轩,该轩与张氏考堂东邻,中间仅隔明洪武二年所筑元处士陆景春墓。张廷济常于夏日登上考堂楼望之,追古思今,一时悲感无已。
太平桥拱券内雕刻
太平寺过往的繁盛与一般寺庙却是有不同的。太平寺内沸雪轩,一直是当地读书人向往的神圣之地。清代,太平寺内又建文昌社,除了读书会文外,还有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惜字会,张廷济是新篁惜字会的重要组织者。太平寺文昌社的活动,一直到咸丰十年发生太平天国战乱后才中止。张廷济的身边亦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文人雅士圈:海盐张燕昌,海宁蒋光熙、管庭芬、六舟、陈仲鱼,浙江学政阮元等等,真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020年4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张廷济著《清仪阁所藏古器文物》,欣喜购得。此书凡十册,以摹拓形式著录张氏所藏之金石器物,并于前后记载器物之形制、来源、文字考释等,共收各式器物四百件。此书使其称颂大江南北,成晚清金石学一大宗。该书在张廷济身后曾长期湮灭无闻,后被桐乡徐钧所得,于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此后稿本辗转流入日本,现藏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此次能付梓出版,是文物研究及收藏界的一大盛事。
远看大中桥
三
出太平寺,向西行,我们要看一看那与张家息息相关,凡是新篁人都念念不忘的古桥。
欲见古桥,先遇镇东街口的一棵楝树。春阳在我们的走走停停间已经铺满了这座寂静的古镇,蓝色天幕下的楝树果满是沉淀淀的黄。镇东街两旁的民居和商铺不可避免地破败而被遗忘了,路口最多见的居然是煤饼店。一块旧黑板悬于褪色的木门,深深浅浅的粉笔字是只有古镇人才能意会,“052车号”“盛家”这些仿佛是费孝通笔下的“熟人社会里”生活上互相合作的“面对面社群”里的“特殊语言”。简约的文字,不需要法定的契约,一两个字就全部明了,这是越来越繁华的都市里最缺乏的信任。
向北的小街,依然人稀,我和海涛几乎披拂了一整条街上狭长的春阳,路过陈旧的商店、浴室、旧旅馆、古玩店和缝纫店,它们无一例外全部被锁在光阴背后,集体被遗忘。
大中桥北侧桥额及铭文
那座叫大中桥的五孔石梁桥,如今只能见到三孔,以东西向横卧在丁溪上。“康乐和亲安平”“孝友睦姻任恤”是张廷济于道光戊子秋(1828)书写的桥额,分别阴文楷体镌刻在南北两侧桥栏石外,字的下方还有仙鹤、花朵、鸟雀等浮雕。桥的东头紧贴着临水的房屋,西头是一条小街,近处一座破败的小屋,以摇摇欲坠的姿态,孤独了不知道有多久,站在镇西街的河埠上,见不到行桥的人,也不见舟楫,几株梧桐坚定地扎根在岸边,临街低矮的一小排木屋,大多上了锁,往昔刷过的标语还依稀可辨。街道洁净而寂寥,仿佛时针走到了这里忽然停止了摆动。
从镇西街折向南,一家临街的小杂货铺开着,店内守着祖孙三代,皆为女性。小女娃趴在柜台上,认真写着作业,年轻的母亲照料着生意,一旁的不知是奶奶还是外婆坐在竹椅上,笑吟吟望着娘俩。小女孩看到我们,稚气地笑了起来,又乖巧地埋头写字,母亲也对我们报以温暖笑容,三人言语不多,却有种让人欢喜的和谐日常。
一对老人各自搬了个小板凳,隔着一个院身,靠墙而坐。远望去,像是一对刚闹完脾气的老怨偶,走近一看,显然是正乐滋滋享受着阳光。
去往北郭桥的岸边
四
再往前,一座七孔石柱石梁桥横跨在水域更显宽阔的水面上。这便是南星桥了。“文昌朗照”四个阴文楷体字,镌刻在南侧桥栏石外,清晰可见,由张廷济写于嘉庆辛酉年(1801)。三年前,张廷济以乡试第一的身份获解元之称,道光三年(1823),张廷济的儿子张庆荣亦成了解元,父子解元的传奇似乎正是应验了这四个字,也是中国儒家文化,文以载道的价值取向,读书人的毕生追求。与“文昌朗照”相对应的北侧护栏石刻为“寿纪光华”,从张廷济的父亲张镇(起也)开始,张家人便成了新篁举足轻重的家族。这座南星桥正是以张镇为首的七名里人于嘉庆五年(1800)同募重建。张起也行为敦厚,不仅抚养兄长三个孩子直至成年, 还精通医学,且不受人酬谢,自乾隆二十年(1755)至嘉庆十三年(1808),五遇荒年,他都是率先给乡亲救济粮食,如此慷慨贤达的家风,能在如今的新篁古镇留下那么多张家筹建的石桥,也就说得通了。后人均称张起也为南星公。
大块长条的护栏石,间有望柱12根,柱头均雕刻莲花图案,且莲花形态各异,有仰莲、覆莲、和束莲等,莲花即有佛教意义,与不远处的太平寺遥相呼应,又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圣洁之美,象征了中国文人的理想世界。每一个心怀善意和清洁品格的人行过这样的桥,看过这样的装饰,必有会心一刻。桥的东头接入田野,有二三间楼房临河而居,围墙外有二三棵吊瓜子树,水面正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站在田埂上,视线在宽阔的田野和古桥上游移,偶尔会有老人骑着电瓶三轮车经过。早春的田野还不曾播种,与长长的古桥和临水的旧屋遁入了一个古旧世界。不知道交友甚广的张廷济,当年在这座长桥上,迎来送往了多少的同道至友。他“追随二十二年,合离不一”的乡试同考官邢澍于嘉庆十三年(1808)客居嘉兴,便常放棹至张廷济寓所。清仪阁内畅饮雅谈,共阅所藏金石等物,一日即过,意犹未尽。邢澍回去后赋赠诗六首,其五:“名篇五十摭星娥,阁号清仪积古多。虹月沧江书画舫,由来家世说清河。”
张廷济书南星桥募建碑
站在南星桥上,极目远眺,早春的江水波澜不惊地流向看不到尽头的远方。我仿佛看到一叶轻舟由南而来,那立于船头的青衫老者,不正是张廷济么,他心心念念的周史颂盘可有如愿寻得?
桥的西头像是生生被折断后铺设了马路,临街的桥面,还摆放着七八个白色塑料泡沫箱,里面种满了小葱,江南人最爱的作料,房前屋后随意扦插,厨房里正煎着鱼,葱还在土里。
南星桥是新篁里的南大门,自南而北的西青龙港(流经太平寺段因与放生河纵横呈丁字形而称丁溪)上曾建有五座桥梁:其中建于嘉庆五年的南星桥(七孔);建于道光八年的大中桥(五孔);建于嘉庆三年的北郭桥(单孔石桥),均保存完好。而重建于道光三年(1823)的三孔石桥——青龙桥和乾隆年间重建的三孔石桥——余嘉桥已然消失。遥想当年,船只自青龙港自南而下,一路经过七孔、五孔、三孔石桥,穿单孔而北上,那临河房屋鳞次栉比,街市上川流不息,自是一派人间烟火繁盛之景象,至今仍留在古镇人的传说里。
南星桥望柱
五
据说南星桥边还有一块张廷济所撰写的旧牌坊,在桥的南侧,便又寻了去。桥堍下,最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两块竖立在地上的小黑板,原是一家狗肉店的招牌,主人画工了得,各画有一只狗站立的肖像,极为传神。大概鲜少有镇外的人经过,招牌对面的矮屋内探出几个老爷子的脑袋,看我们感兴趣,就热情地打开屋门,另两扇门上又随意画着猪和狗,店内一下子热闹了起来。“画得好吧?”有人骄傲地把小饭店的主人推到我们的面前,那男人腼腆地笑了笑,下意识地问:你们要不要吃饭?我和海涛欣然应允,又向主人打听牌坊,那男人说,就几步路,菜好了我来叫你们。
真的只有几步路,在临河的岸边,出现了残留的一块牌坊。地上一块文保碑随意斜靠在牌坊的石柱上,写有:节孝牌坊(残)。显然极少有人打理,文保碑也风化得厉害。
镇东街煤饼店记账用的黑板
残留的牌坊只剩两根长短不一的立柱和两根短小的横柱,从字体和风化程度、风格来看似乎也像是先后建造的。较短的立柱上有可辨别的楹联,未见落款,字迹有张廷济的气韵,但查过《嘉兴历代碑刻集》及徐士燕《竹里述略》,均有张廷济《募重建南星桥序》(刻于南星桥),而无此记录,遂很难下定论。与此短立柱同一风格的横柱上雕刻有梅花、松树、鹿等精美图案。稍长的立柱起首交代了年份“咸丰八年戊午嘉平月”,落款:同里张晋燮(张廷济孙张庆荣子),显然与张廷济非同一时代,与其孙倒是年代吻合,不知能否有更多的资料来辨别此牌坊的由来。
“菜好了哦。”思量间,小店的男人过来喊我们去用餐,仿佛是家人在喊贪玩的孩子,大概只有在寂静的小镇才有这样的亲切和质朴感。
张廷济的书画金石瓦砚台等收藏这些年渐渐浮出水面,也多有官方和私藏的展出,供有兴趣的人参看,日记也已出版。而在他的故乡,清仪阁也好,八砖精舍也好,作为实物,均已消失,但作为一种精神,一种金石之气,一种郁郁文风,正以它独特的魅力留存于小镇内外人们的心头。
镇东街楝树下
初夏时,和友人夜晚走在古镇黎里的街头,途经一个小巷,有阵阵花香袭来,我禁不住低叹:好香。“是楝树的花。”朋友指了指头顶斜上方一棵二层楼高的树木,灯光里开满了一树淡紫色的花。“竟然是楝树!”就这一刻,我又忽然想回去看看新篁镇东街上那棵楝树,它应该也是花满枝头了。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