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秋节的起源、习俗与文化内涵。“玉露金风满桂枝,清光因此更华滋。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这是宋代林光朝的《中秋月夜》,这首诗真实地描写了中秋景象。中秋节,又称八月十五、八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深受国人重视。除汉族外,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白族、阿昌族、布依族、毛南族、德昂族、满族、朝鲜族、高山族、土家族、蒙古族、鄂温克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都将中秋节视为重要节日。在中华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是与月亮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节日。
“中秋”一词,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周礼》中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这里的中秋并无节日之意。中秋作为节日的出现,是后来的事情。目前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时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中秋节形成于唐代。此说以张泽咸、李斌城、吴玉贵、杨琳、黄涛为代表。我们也持唐代说。另一种观点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宋代,此说以尚秉和、周一良、萧放、朱红、刘德增、熊海英为代表。如周一良在《从中秋节看中日文化交流》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在唐以前以及唐代,根本不过中秋节”,并从中国官方文献、敦煌书仪、笔记(如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韩鄂《岁华纪丽》)、类书(李昉编《太平御览》等)以及“显然沿袭了唐朝的典制”的日本文献(即菅原道真在892年从《六国史》中分类纂辑而成的《类聚国史》卷七三至七四的岁时部)中没有对中秋节的记载加以论证。
一、中秋节形成于唐代
(一)中秋节在唐代已是民俗节日
如果说一个节日具有特定名称、特定空间、特定活动、特定情感,那么中秋节确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首先,在唐代,中秋、八月十五已经成为特殊名称。中秋,也称仲秋,本来是指秋季的第二个月份,并非专指八月十五日,然而在许多唐代人那里,中秋已经专指八月十五了。李峤、朱庆馀、无可、马戴、张祜、李洞、潘纬、方干、栖白、薛莹、白居易、许昼、唐彦谦、裴夷直、武元衡、崔备、柳公绰、徐放、王良会、郑畋、元稹、许浑、孙纬、孙蜀等人都有针对八月十五月或八月十五情感而作的诗文。
除了“中秋”之外,在唐代,“八月十五”也是一个节日专名。以节日所在历法中的时间指称节日,在我国传统社会是一种极其普遍的事情,甚至在今天,亦不鲜见,比如,在我的老家——山东定陶,如今依然将时在农历二月二的龙抬头节称为“二月二”,将时在五月五日的端午节称为“五月五”,将时在七月七日的七夕节称为“七月七”,将时在九月九的重阳节称为“九月九”,等。
唐人留下的关于玩月、赏月、怀月的诗作,除了以“中秋月”或“中秋夜月”冠名外,便多以“八月十五夜”来冠名。《全唐诗》中收录30余首,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白居易《答梦得八月十五夜玩月见寄》《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陆龟蒙、皮日休都有《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等。翻检唐人诗作,可以发现,除非是节日,否则很少出现多位诗人不约而同用某个日期作为诗文题目(或题目的一部分)的现象,据此可以认为“八月十五”是节日专名的事实。
第二,中秋节所在的八月十五日已有众人参与的约定俗成的玩月活动。据刘德增统计,《全唐诗》中,咏八月十五中秋的诗有111首,出自65个诗人之手。这111首诗,最核心的主题就是玩月。依据这些载有丰富信息的文学作品,辅以其他记载,可以揭示唐代人已经普遍参与八月十五玩月的活动了。
一些学者认为,在唐代,八月十五玩月主要是文人的喜好和作为。然而,只要看看这时的一些诗作,就可以发现它其实并非只是文人的风习。比如,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中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张南史《和崔中丞中秋月》诗中写到“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吴融《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诗中写道:“中秋月满尽相寻,独入非烟宿禁林”,刘禹锡也有“远近同时望,晶荧此夜偏”的诗句。“人尽望”“千家看”“尽相寻”“远近同时望”这些词汇语句,虽不免有夸张之处,但也能说明八月十五夜玩月已是极其普遍的行为,而且往往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
唐人玩月时往往有饮酒宴会之举,诗句“去年今夜醉兰舟”“玩处临尊却掩扉”均可为证。《开元天宝遗事》载,某年的八月十五日夜,苏颋等人“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亦“备文酒之宴”。
“嵩岳嫁女”是以八月十五玩月为背景展开的传说故事,故事以田璆、邓韶二人相约中秋玩月开始,他们的玩月就与酒有关:“三礼田璆者,甚有文,通熟群书,与其友邓韶博学相类。皆以人昧,不能彰其明。家于洛阳。元和癸巳中秋望夕,携觞晚出建春门,期望月于韶别墅。行二三里,遇韶,亦携觞自东来。”二人都带着名为“乾和五酘”的美酒,显然是准备边饮边玩了。后来二人参加了嵩山上的群仙之会,并主持了上清神女和玉京仙郎的婚礼。十分有趣的是,当嵩山神仙之会的主角西王母问刚刚驾临的穆天子“何不拉取老轩辕来”时,穆天子回答说:“他今夕主张月宫之宴,非不勤请耳。”可见在时人心目中,连神仙也要在中秋宴饮的,而这当然是时人过中秋节的反映。
第三,唐代还流传着一些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中国人对于月亮有着十分特殊的情感,很早就有许多想象,并形成了诸如嫦娥奔月等美丽传说。在唐代,这样的传说依然流传,并新生成了若干关于中秋的传说故事,如前文提到的“嵩岳嫁女”。
这里再说一个唐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唐朝已经广为流传。相传为柳宗元著述的《龙城录》中有《明皇梦游广寒宫》,描写得绮丽详细:
“开元六年,上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师作术,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过一大门,在玉光中飞浮,宫殿往来无定,寒气逼人,露濡衣袖皆湿。顷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其守门兵卫甚严,白刃粲然,望之如凝雪。时三人皆止其下,不得入。天师引上皇起跃,身如在烟雾中。下视王城崔巍,但闻清香霭郁,视下若万里琉璃之田。其间见有仙人道士,乘云驾鹤,往来若游戏。少焉,步向前,觉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极寒不可进。下见有素娥十余人,皆皓衣乘白鸾往来,舞笑于广陵大桂树之下。又听乐音嘈杂,亦其清丽。上皇素解音律,熟览而意已传。顷天师亟欲归,三人下若旋风。忽悟,若醉中梦回尔。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师但笑谢而不允。上皇因想素娥风中飞舞袖,被编律成音。制《霓裳羽衣舞曲》。自古洎今,清丽无复加于是矣。”
此外《太平广记》卷二二“罗公远”条和卷二六“叶法善”条均有记载。唐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传说至迟在唐玄宗逝世不久即已传至敦煌地区,敦煌本《叶净能诗》讲述的这则故事就非常的完整。
唐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传说既是“八月十五”已为民俗节日的重要表现,同时也丰富了“八月十五”这个民俗节日的内容,使其具有了更强的神秘色彩和趣味性,而这也有助于“八月十五”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流传。
作者: 张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张勃:中秋节的起源、习俗与文化内涵》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