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齐国孟姜女,何以跑到山海关去哭“明长城”

春秋齐国孟姜女,何以跑到山海关去哭“明长城”

首页角色扮演寒衣封神记更新时间:2024-07-29

春秋齐国孟姜女,何以跑到山海关去哭“明长城”

刘玉文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流传千古的古代民间传说,可谓妇儒皆知,被列为中国民间四大故事之一。其实这是一则经过九转十八扯,把春秋齐国“杞梁之妻”(孟姜女),经时空穿越到300年后的秦朝,又被从山东临淄迁移到山海关,去哭“明长城”的。

“孟姜女”不姓“孟”,她姓“姜”。古时“嫡长曰伯,庶长曰孟”,“(伯)孟、仲、叔、季”是兄弟姐妹的排行,孟是庶出“老大”,“孟姜女”,就是庶出“姜大小姐”,老二是仲姜女,老三是叔姜女,老四是季姜女。《诗经》“桑中”、“同车”已经出现“美孟姜”名字,《毛传》云:“孟姜,齐之长女”,即齐国国君的长女。陈奂传疏:“孟姜,世族之妻。”朱熹注释道“孟,长也,姜,齐女也”。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解释道:“(孟姜)是必当时齐国有长女美而贤,故诗人多以孟姜称之耳。”姜,是齐国的国姓,姜女,即齐国公室贵族妇女的通称。《诗经·衡门》有:“岂其娶妻,必齐之姜。”杞梁是齐国大夫,杞梁妻肯定是齐国贵族“姜女”。

现在山海关外,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地方,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游人们常在那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其实学者认为:这纯属是虚构,属于子虚乌有。长城之山海关,修建于明洪武14年(1381),故事的原型却是发生在春秋齐庄公四年(前550),二者时空差距近两千年。秦始皇修长城开始于公元前221年,比秦长城还早300多年。也就是说,山海关的修建时间,远在秦朝以后1500多年。而且,秦始皇时代,修筑的长城距离明代山海关,北去有数百里之远。”既然,秦始皇时期,后世所称的今山海关之地,远还没有修建长城。那秦朝时期,孟姜女在此地哭长城之事,自然是虚构的了。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原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庄公4年(前550)“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名殖,字梁)、华还(名还,字周)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这段记载说的是公元前550年的春秋末期,齐庄公攻打莒国,杞梁、华周担任先锋,结果杞梁战死了。战争结束后,齐庄公率军带着杞梁的尸体回国都临淄,在郊外遇到迎接丈夫灵柩的杞梁之妻,便向她吊唁。杞梁之妻认为如果丈夫有罪就不必吊唁,如果丈夫无罪就不应该在郊外接受吊唁,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于是齐庄公就亲自到杞梁家中做了吊唁。杞梁妻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这里虽没有记载“哭”,但“杞梁妻郊外迎柩于路”,“哭”当是清理之中的必然事实。或许是因为“孔子恶野哭”(檀弓上·第三)杞梁妻在郊外哭夫,不合礼法,故不予记载。

二百年后曾子在《礼记·檀弓下》里,对杞梁妻增加了“哭之哀”的形象表达:“齐庄公袭莒于夺, 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

其后,《孟子·告子下》引淳于髡的话:“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顾颉刚先生在《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说:“《韩诗外传》的韩婴,是西汉文、景时人。《外传》上(卷六)引淳于髡的话,作:‘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称咏’,即是歌吟。”这是说把当时的齐国人把杞梁之妻悲哭的韵律,当作歌吟流行,在齐地产生了哀婉哭调,作为悲歌吟唱,《古诗十九首》有“上有絃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可见,杞梁妻哭成为了一个音乐和文学符号,杞梁妻“哭之哀”的确是可信的。但此时并未牵扯到“哭城”。

到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篇》记述增加了“崩城隅”:“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阨(è)。”

刘向又进一步在《列女传·齐杞梁妻》又加上“投河殉情、崩城”的情节:“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此时所崩的城,显然是齐国的都城临淄城。

曹植在《鞞舞歌·精微篇》中说“杞妻哭梁,山为之崩”,其感天动地的烈女形象跃然纸上。

西晋时期,崔豹《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从汉初到西晋时期,杞梁妻之哭导致的后果越来越夸张、越来越具体,基本是“大哭十日,将杞城哭崩十丈或哭崩整座杞城”。显然,这时“杞梁妻”传奇故事已经初具规模,哭夫、崩城、投水三大感人的爱情故事情节全部出现。但“杞梁妻”仍是春秋时代的齐国人。

唐代有一位关心红尘事的和尚,叫贯休(823年—912年),他写了一首诗《杞梁妻》,首把杞梁妻从春秋穿越到秦朝,并将西汉记述的“崩城”变成“崩秦长城”: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寒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贯休这首《杞梁妻》诗是孟姜女故事的重大转折。杞梁不是攻城捐躯,而是给秦始皇修长城惨死的;杞梁妻哭的不是齐城,而已秦长城;此时“杞梁妻女哭长城”的经典情节已经基本成型,就缺“孟姜女”这个名字了。

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曲子·捣练子》中把“杞梁妻”与“孟姜女”画上了等号:

【捣练子】其一:

孟姜女,杞梁妻

一去燕山更不归。

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捣练子】其二:

孟姜女,陈杞梁。

生生激恼小秦王。

秦王喊俺三边滞,千乡万里筑长城。”

《捣练子》词中的“孟姜女,杞梁妻”,孟姜女是“杞梁妻”的定语,意思是“姜家大姐杞梁妻”,以后人们就把孟姜女作为杞梁妻的名字。

孟姜一名正式出现在典籍中,是南宋的《孟子疏》中的《孟子·〈告子〉下》:“华周、芑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孙奭疏云:“或云齐庄公袭莒 ,(杞梁)战而死,其妻孟姜向城而哭,城为之崩“。大概宋代之后就把杞梁妻定格为“孟姜女”。

经过贯休一番地时空穿越、后人不断添油加醋,而渐渐误传,以致于张冠李戴,就将杞梁妻哭夫的春秋史实,变成是秦始皇时代的事情。把春秋时期齐国人杞梁妻,定名为孟姜女,最后被派送到山海关去哭倒倒长城,就站在现在那块“望夫石”投入辽东湾殉夫去了。

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四回名为《曲沃城栾盈灭族,且于门杞梁死战》其中也说到,“后世传秦人范杞梁差筑长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城下,闻夫死痛哭,城为之崩。盖即齐将杞梁之事,而误传之耳。”说出了“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是杞梁之妻哭夫崩城。

有资料说,今山海关姜女庙,始建于宋代以前,这值得推敲。辽西“无宋史”,辽、金两代是“夷狄”人,从不重视修长城,对汉族人孟姜女也没啥崇拜之意,不会修姜女庙去祭拜。宋朝也无力越境到辽西没有长城的海边为孟建女修庙,寄托什么哀思。姜女庙不会早于山海关建成之前,必定是先有明长城,后有姜女庙、哭长城的故事。

明朝时期为抵御北元、瓦剌蒙古人入侵,也不断征发民力不断修长城,引发民怨,于是民间就在山海关修“孟姜女庙”,借用“孟姜女哭秦长城”的故事借古讽今,寄托哀怨和愤怒。明代是孟姜女的故事空前流传的时期,相应地,各地也修建了不少孟姜女庙。

有明一代也忌讳“修长城”这个词,怕与秦始皇修长城引起对暴政联想,就把“修长城”叫作“筑边墙”或“修边垣”。如,辽宁境内的明代长城,史称 “辽东边墙”。《明史·戚继光传》载:“自嘉靖以来,边墙虽修,墩台未建。......蓟镇边垣,延袤两千里。”《明史·兵志三》载:“请修宣、大边墙千余里。”成化十年(1474),“巡抚延绥都御史余子俊只能疏奏修筑边墙”《九边考》记载:“弘治十五年,总制尚书秦纮奏筑固原边墙”。《明史·翁万达传》记载:“屡疏请修筑边墙。......帝悉报许。乃请帑银六十万两,修大同西路、宣府东路边墙,凡八百里。”。阁臣严嵩在回答世宗边墙起于何时之问询时,认为太祖“乃命徐达起古北口至山海关,增修关隘,以为内边。”《明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斩获最多。盖由尚书余子俊铲削边墙故也”。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七记载,“永乐时,筑边墙于辽河,内自广宁,东抵开元(原),七百余里。”沿明长城的九个军事重镇,史称“九边”。

著名考古学者景爱先生在《中国长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289)中认为,”边墙的称呼不仅是就其结构和形态而言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由于秦始皇修长城留下了千古罪名,孟姜女的影响深入人心,故而明朝统治者非常忌讳长城之名,将长城改称边墙,以边墙作为长城的代替用语。”按照这个说法,明代统治者是吸取秦始皇修筑长城劳民伤财,害怕激起民愤,于是换了个称呼。

所以说,春秋齐庄公四年(前550)的孟姜女杞梁妻,被按秦人户籍,迁徙到山海关,哭明长城的时间,大概不会超出大明洪武十四年(1381)山海关建关城之前。春秋时期的孟姜女到山海关去哭明长城,自然是纯属虚构的了。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历代统治阶级修筑长城所造成的苦难和牺牲的愤怒和悲哀,也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暴君暴政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至于孟姜女到哪里哭长城,哭那个朝代的长城,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清乾隆八年(1743年)冬十月,乾隆皇帝祭祖归来到山海关“贞女祠”祭拜时亲笔题诗:“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吊乃郎。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祀梁。常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无妨。”在乾隆皇帝看来只要达到宣传封建节义、纲常的目的,即是把齐国的孟姜女杞梁妻“讹传”到山海关也无妨。

但如果要把移植嫁接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作为“考古”依据,以此把明长城“考古成”秦长城,那就是另一码事了。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北伐乌桓,史籍中记载其进军、班师路线是“出塞”、“入塞”,秦汉时今辽西走廊、山海关一带并无长城“秦关”“汉塞”可言,曹操何言在辽西“入塞”?唯卢龙塞著称、可当此任,余皆臆测!此地既无长城“秦关”“汉塞”,那齐国的孟姜女岂不是在山海关外无缘无故地白白“哭”了这千百斯年;孟姜女被封神了,秦始皇却为此背了两千多年的“黑锅”,岂不惜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