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物语》是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在90年代“日本新电影运动”时期的一部作品,全片讲述了一个简单的青春暗恋故事,将人物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冲突,用岩井俊二“散文诗”式唯美风格中呈现出来,美好而令人回味。
影片情节并不复杂,和《情书》等作品一样,《四月物语》也是岩井俊二擅长的青春期故事,短短的67分钟里,讲述了一段青春期的暗恋,其中蕴含的情怀却至今回味悠长。
正如华兹沃斯说:“一朵微小的花,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思想。”在全片樱花般平淡静谧的氛围中,巧妙地借“红伞”、“樱花”、“自行车”三个意象,在无声中将青春期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心情感和冲突刻画得淋漓尽致,传递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01 “红伞”:迷茫青春中的慰藉和“投射”
“爱情使我超越自己。
没有你,我就要跌回到极平常天性、极平庸的境地。
正因为抱着与你相会的希望,我才总认为崎岖的路是最好的路。”
——卯月纪德《窄门》
一如日本传统文化推崇的内敛抒情审美,岩井俊二的作品叙事常采用极为隐忍含蓄的表达,而这份内敛和含蓄,在《四月物语》中被运用到了极致。但在这份“寡淡”之中,片尾却用一把色彩极为张扬和全片调性“格格不入”的红色雨伞,运用鲜红色和影片的灰白色基调形成强烈反差,这把伞正是此刻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外化,由此渲染出主角强烈的情绪,塑造出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红伞的出现也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引发情绪上的“震感”。
故事主线极其简单,17岁少女榆野卯月从北海道独自来到东京的武藏野大学读书。在新的城市中逐渐开启新生活。为了增强主题表现,影片前半部分采用了“线性叙事”的手法进行铺叙,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角度的镜头,让观众跟着女主人公上课、搬家、参加社团,骑着自行车在陌生的环境中穿行,甚至看不出清晰的逻辑。直到影片进入最后部分,才慢慢晕染交待出原委:
原来,榆野选择这所学校,是因为自高中起就暗恋的名叫山崎的学长,成绩普通的榆野暗下决心考取学长所在的武藏野大学,直至来到陌生的东京,一次次去学长打工的书店,一切都以“暗恋”的名义。
不同于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绝望的暗恋,无名女子用了自己的一生来爱作家R,作家R却始终对她一无所知。她卑微到了极点 “是我自己挤到你的跟前,扑到你的怀里,一头栽进我的命运之中”。《四月物语》里榆野的暗恋是饱满、充满希望的,因为这份暗恋,少女榆野的人生仿佛照进了一束光,她实现了高中老师口中的“奇迹“,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却并不觉孤独,只因那份暗恋带来的内心饱满。
在精神分析的观点中,暗恋是一种充斥着”投射“和”理想化“的情感,尤其是“非安全型依恋”的人例如青少年更容易暗恋。英国一项关于暗恋的研究显示:14-18岁是暗恋最容易发生的年龄段。
心理学家Baumeister认为:暗恋的感受接近于一场“冒险”,即使没有得到尽如人意的结局,对于暗恋者而言,他们仍然从中收获了很多。那个我们被暗恋的对象在暗恋者的人生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动力和慰藉的角色,让人拥有爱的感觉,以及努力实现理想化的自己。于是,在那个迷茫的青春期里,原本学业平平的榆野将”理想化的自己“投射到了这个仅有一面之缘的遥远的学长身上,让他担当了这个成长中的“红伞”角色。
少女榆野说:“我考上武藏野的时候,我的老师说,这真是奇迹啊。
如果是奇迹,那也是爱创造的奇迹。”
影片的最后,榆野从学长手中接过一把红伞,顿时原本灰暗的雨天画面鲜艳动人,如同灰暗青春期那个耀眼的梦,也让荧幕前的万千观众记住了这油画般美好的一幕。
02 “樱花”:易逝青春和人生的“物哀”之美
看花,开时要来,落时也要来。
因为,有许多故事,
开始动人,结局更可爱。
——日本民谣《樱花》
从《情书》中标志性的白色,到《四月物语》弥漫全片的淡淡的粉色。油画家出身、拍MTV见长的的岩井俊二,一贯擅长用色彩、光线、画面表达作品主旨,运用运动和静物镜头传达情绪和气氛。整部电影里,选取了淡淡粉色的四月樱花季作为季节背景,运用远景和全景镜头营造出朦胧而唯美的画面。
电影中,用贯穿全片的钢琴背景音乐中,如雪般洒落的樱花雨让人看过电影后便很难忘记。 尤其是片头,榆野在送走搬家公司工人时,站在樱花树下抖落衣裙上的花瓣,漫天飞舞的樱花和纯真美好的脸庞构成了最唯美的一个画面。
本片选取“樱花”作为全片“诗眼”,除了美感,更有其深刻寓意。日本人素来以享受自然情趣而闻名:赏樱、插画、修饰庭院,而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日本民族的樱花情结。“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樱花。”日本古典学者本居宣长的这个名句,也许可以表达日本国民对樱花的特殊情感。
为什么是樱花?众所周知,与其他花相比,樱花的花期尤为短促,素有“樱花七日”的说法,一朵花从开放到凋谢通常只有七天,整棵花树的花期也不到半个月。于是,樱花开始凋谢的时刻也正是赏樱的最佳时机,而这转瞬即逝的盛放和凋零,是日本人眼中的樱花之美,也是日本文化的“物哀”审美。
本居宣长:“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
日本文化中对易逝、无常的“物哀”之心,也反映在人生观里,万物无常、一期一会,美好而短暂的青春和人生如同樱花,留下的却是一生隽永的回忆。
青春是每个人都曾拥有的独一无二的美好时光。岩井俊二曾说“我嫉妒青春”,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中一再描绘青春的故事,记取那珍贵的时光。
03 “脚踏车”:成长就是一次不断“告别”的旅行
从《情书》到《四月物语》,岩井俊二的作品里,成长中的少年总有一辆脚踏车与他相伴。在《四月物语》里,榆野骑在脚踏车上穿行在街巷中的画面几乎贯穿了全片。从家乡北海道到陌生的东京,生活变化中不变的是脚踏车上的女主人公。影片用脚踏车寓意榆野正在经历的“离开”、“告别”,在一组组放慢的长镜头中,伴随着背景音乐连绵不断的钢琴声,女生骑着自行车在满眼绿意的乡间或静谧雅致的街道中穿行,更在“北海道”和“东京”的两个城市骑车镜头切换,刻画了主人公榆野从“冷”到“暖”的情绪变化,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成长。
片中的第一次“告别”发生在电影的第一幕:考上大学榆野即将踏上从北海道去东京的列车,包裹着厚重冬衣的家人在车站为她送行,第一次“道别”时的榆野,不知何故,表情似有淡淡的“冷”。
影片接着解释了这个“冷”的原因:榆野在与搬家工人交流中的丝丝紧张和不安,尝试与邻居打招呼送礼时的小心翼翼,在学校社团自我介绍时形容自己“性格开朗”却情不自禁拧紧了衣角…观众恍然明白:这份“冷”是成长中的榆野迈出安全地带时的“保护色”。
为了强化表达这个主题,影片里塑造了另一个东京“榆野”与之呼应 —— 隔壁的邻居女孩是另一个疏离的形象:在榆野敲开她的门打招呼并且邀请过来一起用餐时,她只打开半个门,礼貌而距离感地拒绝榆野的邀请。和刚来自北海道的小城姑娘榆野的胆怯不同,她的保护色是城市生活里习惯的戒备和担忧。
而随着影片的推进,榆野从最初的“冷”到渐渐变得“暖”,她开始坦然接受“告别”,她在学长提出找雨伞后害羞地跑开,最终还是折返回来,并在雨中大胆说出了全片最直接的一段表达:“对我来说,你很有名。” 然后笑着撑伞在大雨中跑开;她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这个城市的时候,不再像当初的局促,脸上开始有了自在和惬意的笑容。
如同脚踏车上的青春,成长就是不断告别和离开的过程,对刚离开家人的榆野来说,从故乡北海道来到东京,一切都是新的,一切也都是挑战。懵懂又好奇的少年,终究和主人公榆野一样迎来了成长,在磕磕盼盼和寻寻觅觅之中,逐渐与城市、人群建立链接、相互交融。
影片结束时,榆野卯月撑着红伞在大雨中奔向远方,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在最后一次“告别”里,榆野用笑容和坚定的步伐给观众无限美好遐想。正如托马斯门罗所说:“艺术品的结尾,必须假设美感兴趣的感念已足以呈现全部目的。”这个少女未来会走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但榆野成长的脚步已然更加坚定。
04 《四月物语》:成长中的“残缺”和“圆满”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
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参合在一起,
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艾略特《荒原》
这部影片叫做《四月物语》,而唯一的主角名字叫“榆野卯月”。卯月,正是四月的意思。因此,与其说片名是“发生在四月份的故事”,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关于“女孩四月的故事”。电影呈现的,其实是主人公榆野走出安全区,实现内心成长的故事。在这场美丽却易逝的樱花雨中,在那把鲜艳但破旧的红色雨伞下,作品都在传递着这样的讯息,成长伴随着“阵痛”和残缺,如同“得到”总伴随着“失去”,而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影片用“线性叙事法”将故事走向和主角的内心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更借助诗化的镜头转换、唯美的色彩语言、流淌的钢琴声表达和烘托气氛,运用色彩、光线、构图来渲染整个气氛。电影里的一草一木,甚至一缕飞扬的头发丝仿佛都充满色彩和情绪。就在这首散文诗中,娓娓道来主人公内心的冲突,讲述了青春岁月中的那场“爱恋”和“成长”。
1. 关于青春岁月的回忆
尽管岩井俊二一再在影片中缅怀青春,用樱花表达它的短暂易逝,看完这部美丽中带着淡淡忧伤的“散文诗”,让人忍不住想:如此宝贵的青春岁月,到底要如何度过才算得上无悔?
在影片里,其实给了我们答案,害羞敏感的女高中生榆野,在最美的青春时光里,始终怀着“追随暗恋的学长”的梦想,被老师称之为“奇迹”地考取了武藏野大学,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开启新的人生篇章。“谁的青春不迷茫”,但在迷茫中找寻心之所向,内心逐渐坚定,便赋予了青春意义。随着影片最后的一场大雨,怒放的樱花终会凋零,如同榆野的青春时光,但那年四月的青春回忆却已在回忆里铭刻。
2. 关于年少时那一场“暗恋”
和《情书》一样,岩井俊二擅长讲青春期的暗恋故事,没能够说出口的爱情总有着独特的朦胧和美妙,让人回味。正如岩井俊二所说“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真挚的情感却没有磨灭,生命是短暂的,而爱情是永恒的”。
自始自终,电影里榆野都没有直接表达对学长的感情,当她撑着破旧的红伞在大雨中笑着跑开,这场青春期的暗恋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年少时的纯真爱恋如同那把破了一个角的残缺雨伞,即使时光逝去,却依然在回忆里散发着完美无暇的光芒。
3. 关于人生的孤独和成长
有人说,岩井俊二的电影最动人之处,在于独有的细腻和共鸣,于无声处抚慰人心。少女榆野的生活里,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在长椅上看书,旁边是热吻的情侣;鼓起勇气邀请邻居一起吃饭却被拒绝;在书店翻书的时候因店员要找书而不停地挪位……这些成长中的“局促不安”的细节,都鞥你让人感受到无所不在的孤独感。
孤独是存在的本质,也是人生中的重要体验。榆野经由对“暗恋对象”或者“理想化自己”的想象和追寻,最终完成了这场青春期的“自我成长”。学会在孤独中和自我对话,实现人生每个阶段的成长和圆满,还会是“榆野们”一生的功课。
这部《四月物语》里,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是将成长中的故事娓娓道来,它是一部艺术片,也是一部现实作品,在看似平淡的琐碎日常中进行了一场关于“爱”与“成长”、“圆满”与“残缺”的探讨。片中独有的纯真年代里的“老派”情怀和极具个人特色的唯美风格,让人一不小心,就走进了那个云淡风轻、漫天樱花飞舞的世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