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考问题,喜欢追问T-1层的原理。题海战术中有千万道的习题,可是原理公式,颠来倒去就那几个。
价格暴涨的T-1层原理是什么?经济学。经济学的T-1层原理是什么?生物学。
那么生命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关乎经济学的大是大非的根本路线。
这个根本路线,要从40亿年前说起。
那时正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年代。
地球上到处是浑浊的海,海面被不间断的闪电击打着;那时的太阳,是迷蒙的天空中一个毛茸茸的光团,在海面上映出一片血红;以很短的间隔,天空中不时出现另一些光团,拖着长长的火尾撞击海面,这些陨石激起的海啸会把巨浪推上岩浆横流的大陆,水火相遇产生的遮天蒸汽云让太阳更加黯淡……
与这地狱的惨烈不同,浑浊的海水中悄悄地酝酿着小小的故事:有机分子在闪电和宇宙射线中诞生,它们碰撞、融合、裂解。这场漫长的积木游戏,持续了五亿年。终于,一根分子链颤抖着,分裂,复制出另一根完全相同的分子链,然后吸附周围的有机小分子,再次复制自己……
在这场积木游戏中,产生这样自我复制的分子链的几率如此之小,如同一阵龙卷风卷起一堆金属垃圾,落下后就组装成一辆奔驰车一般。
但这事竟然发生了。于是,长达35亿年的生命历程开始了。(摘自《三体》,作者刘慈欣)
生命的起源,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
生命的本性,就是首先要生存,然后要繁殖。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它的“意义”。
而且,生存和繁殖,都需要靠生命体自己来“自我完成”——你得自己想办法延续自己的基因,压根不要奢望大自然能给你任何的刻意帮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如果那个小小的有机分子不分裂、不复制自己,则根本不会有后来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更不会有人类。
后面35亿年的生命历程,全都是围绕着“生存和繁殖”的利益而进行的。
(一)一切为了基因的利益那根小小的分子链,为了生存,天生就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否则它便不能生存。
哪怕世间最亲密的母子关系,也会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产生纠纷。
由于胎儿只继承了母亲50%的基因。于是在另外50%上,就产生了利益争夺。这种争夺在子宫中就开始了。是标准的“宫斗剧”。
女性的身体进化出了一种机制,会在孕期探查染色体。一旦发现异常,就让胚胎流产,以尽快停止对不健康的孩子进行投资(这在金融市场中称为止损)。事实上,多达78%的受精卵要么无法着床,要么在孕早期就流产了,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曾经*。
然而从胎儿的角度看,他拥有自己100%的基因,因此他会尽一切努力避免流产,让自己活下来。他会向母亲血液中分泌一种“人类绒膜促性腺激素(hCG)”,这种激素会骗过母亲,让母亲误以为胎儿很健康。
一旦受精卵着床成功后,胎盘细胞就会破坏母体的动脉血管平滑肌,增大血液供应量;同时限制母体的其它动脉,使血压升高,以让更多营养流向胎儿。但是高血压却会损害母体的健康。
数据显示,如果孕妇在*期间血压升高,那么她出现自发性流产的比率往往更低。
然后,在孕期的头三个月(主要器官的形成期),胎儿会让母亲远离肉类、咖啡、油炸或烧烤等含有致畸因子较多的食物,哪怕闻到这些东西的气味也会产生呕吐反应。用这种方式来避免自己畸形,保障健康发育。
临床数据表明,头三个月没有妊娠反应的孕妇,自发性流产的概率是有妊娠反应的三倍之多。
当我们从基因的视角看待这个现象,就非常明了了:那根小小的分子链,要想尽一切办法生存下来。
(二)生存人类历史中99%的时间,都是过着打猎、采集果实的生活,都在和各种野兽作斗争。所以:
为了生存,进化出了害怕的本能。
尤其是对狗、蛇、大型哺乳动物等最为敏感。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汽车撞死的人比狗咬死的还多,但是人们也不害怕汽车,而是害怕狗。
害怕是一种自我保护,它使人躲避危险,继续生存。有恐高症的人,才会更懂得远离悬崖峭壁。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害怕,则他不可能活太久。
为了抵御疾病,人体会发烧。
发烧就是身体激活免疫系统,进入战斗状态的表现。而服用退烧药则会延长患病时间:在一项感冒实验中,给一半患者服用退烧药,给另一半患者只服用安慰剂。结果前一半患者的症状更严重,抗体反应更差,而且康复时间更长。
为了储蓄能量,人类爱吃香甜的食物。
香味通常意味着高脂肪,而甜味则意味着高糖。这两样都是能量极高的食物,在石器时代艰苦的条件下,多吃这些食物当然更容易存活。虽然现在食物富足了,我们却仍然长着石器时代的大脑,那就难免患上高血压和糖尿病了——进化仍在继续。
为了远离病菌,人类进化出了对肮脏东西的厌恶情绪。
厌恶情绪是用来减少接触致病源的。腐烂的肉、发臭的食物、死虫子、沾染的粪便,都会让人极度厌恶。因为它们含有非常多的毒素和病菌。
另外,女性因为要照顾孩子,所以对卫生的要求比男性更高,对有可能携带病菌的东西的厌恶情绪更强烈。
(三)繁殖为了更好地繁殖后代、复制基因,人类进化出了各种寻找配偶的策略。
女性所偏爱的男性,需要拥有一些对女性有益的品质(价值)。比如勤奋上进、情绪稳定、有经济资源、智力较好,这样才能更好地抚养后代。
女人总是“情”谊绵绵,男人总是“性”致勃勃。女人比男人更看重“情”,是因为爱情比性欲更能使双方保持持久而稳固的关系。毕竟*、分娩、哺乳都是需要女方付出的代价,而关系稳固才能使男方共同照料孩子。所以女人注重安全感(不被抛弃),才会反复追问这样的问题:
——你爱我吗?
——那当然了!
——爱我哪一点?
——爱你这个人,你的性格,你的一切。
——具体一点嘛……
——比如你温柔/体贴/知心/乐观/漂亮……
——那是不是出现了另一个比我还要温柔/体贴/知心/乐观/漂亮……的,你就会去喜欢她了?
——傻瓜,这世界上哪有比你还要温柔/体贴/知心/乐观/漂亮……的人呢?
——油嘴滑舌!你到底爱不爱我?
……
林徽因给出的答案是:
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这应该是对“爱情”的功用的最佳诠释了吧。
女性喜欢低沉(磁性)的噪音,是因为它预示着(1)性成熟,(2)体型大,(3)良好的基因品质,(4)较高的社会地位。数据表明,嗓音好听的男人发生初次性行为的时间更早,一生中也会拥有更多的性伴侣。
女性更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男性,因为年长通常意味着经济实力雄厚。
而男性对女性的择偶考察,基本围绕着一个核心诉求:生育力。
男性已经进化出了从女性外貌来判断其生育力的本领。
首先,要年轻。通过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数据调查发现,各个年龄阶段的男性,对女性年龄的偏好,都集中在16岁到30岁之间。这是生育力最旺盛的阶段。而青春期间的小男生,往往会喜欢比自己年龄稍长的女生,也是看重生育力的体现。
第二,长得“漂亮”的审美标准,也是反映女性健康和基因品质的标准。丰满的嘴唇、光洁的皮肤、清澈的眼睛,都代表了年轻和健康。研究者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男性的大脑,发现男性在观看漂亮的女性时,大脑的伏隔核区域非常活跃,而观看长相平平的普通人则没什么反应。伏隔核是大脑中的一个奖赏回路,负责制造快乐——看美女时的开心,是大脑给你的一种奖励,只为选择优良的基因。
第三,就要关注胸部和臀部了。乳房丰满,意味着对子女的哺乳充足。臀部丰满意味着容易*。因此男性普遍偏爱腰细而臀部大的女性,即“腰臀比”值较小。比值越小,*成功率越高。
第四,男性能通过一些细微的线索来辨别女性是否处于排卵期。在单身酒吧,排卵期的女性比平时被触碰的次数更多;在男士俱乐部工作的职业脱衣舞女,在排卵期会赚到更多的小费。
睾丸激素能激发男性去追逐女性,但持续高水平的睾丸激素会危害免疫系统。所以男性在结婚之后,为了自保,激素水平就会降低21%。激发状态消失,进入稳定状态,这是婚后男性容易发胖的原因:不用追了,已经到手了。
基因只愿意投资自己的后代。
“亲情”的实质是遗传相关度。普遍来讲,基因的重合度越高,亲情越浓。子女继承了父母各50%的基因,是所有关系中重合度最高的,所以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最为亲近。
但是父亲和母亲还是有差别:
通过记录父母亲近孩子、抚摸孩子、教育孩子的时间,大量的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女性在抚育子女方面远比男性投入的更多。为什么呢?
原因是,父子关系存在不确定性!
母子之间的遗传关系,都是百分之百地确信、毫无疑问地拥有50%的相同基因。而男性却不可能绝对“确信”,因此男性会避免把资源投给与自己不相关的基因。
在婴儿出生后,为了解除男性的顾虑,母亲通常给婴儿这样的评价:“长得像你”。“感觉像你”,“跟爸爸真像”,“他像你,头发和你一样”。
基因只愿意投资那些回报率高的后代。
假如有多个孩子,父母为了把有限的资源投资给回报率更高的孩子,往往就会放弃有先天缺陷的孩子(比如脊柱裂、唐氏综合症等)。数据显示,有先天缺陷的儿童遭受虐待的比率远高于普通儿童。
即便是双胞胎中,母亲也是对更健康(繁殖价值更高)的婴儿表现出更积极的母性行为,比如亲吻、搂抱、注视、抚慰等。
就像金融市场中,基金、银行做投资时,都会选择健康的企业,对资金链断裂的企业是不会雪中送炭的。
唉,残忍的人类!
(四)自利利他如果一味地自私就能成功,那么这个世界倒是简单多了。
可是人类历史中99%的时间,都在对付剑齿虎、披毛犀和猛犸象。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远远不够,于是进化出了社会合作、利益交换的能力。
利益交换的能力,起源于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猎人能否成功逮到猎物,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猎人A这次很幸运,打到了一头野牛。但是他们一家人根本吃不完。3天后就变质,腐烂掉了。
于是他想:不如分给邻居B一份吧。B已经饿了两天了。
这样一来,B感激涕零。如果B足够聪明,就会在下次情况完全倒过来时,也把食物分给A一份。
如果B比较愚蠢呢,不愿意回报别人。那么A就认为B是一个“自私的、不懂感恩的人”。下次宁可扔掉也不给他了。
这就是自古以来颂扬“投桃报李”,贬斥“忘恩负义”的原因:只有得到回报,付出才会变得有意义。
只因为没有征信系统,没法给他差评,所以必须依靠“友情”的纽带来维持信任关系:这一次我救济你,我相信下次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也会来救济我的。这是最原始的利益交换,以“朋友”的形式存在。账单记在各自的心里,不必立即结清。
这就是“友情”的功用。和“爱情”类似,友情也是用来维持稳固的信任关系的,以便于利益交换。
我们说一个人自私,就是说的像B这样,愚蠢而短视的自利。说一个人乐于助人,就是说的像A一样富有智慧的自利。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自利。
自利只有境界的高低,而没有本质的不同。
富有智慧的自利,在客观上是利他的。这种利他行为发展开来,发展到与陌生人之间的利益交换,就是商业的雏形了:所谓商机,就是找到别人的困难所在。你帮他解决问题,他给你报酬。
由此可以预见,越是商业文明发达的地方、发达的阶段,就越是不依赖于友情了。商业制度的完善,使得“君子之交淡如水”。
你需要去XX处送一份材料,但是你今天太忙,实在走不开。照例,是需要请朋友帮个小忙:
“兄弟,现在有时间吗?我这会儿走不开,你帮我把这个东西送到XX处吧!”
但是在商业发达的社会,有了跑腿公司。你只需要打开APP,点几下按钮。10分钟内就有人上门服务。
虽然表面上看,让朋友帮忙不用花钱。可是这个记在心里的隐形账单,早晚还是要结清的。
越是落后的地区、落后的社会,越是需要建立帮派,歃血为盟,结成互相帮助的利益团体来抗衡对手。
在传统的熟人社会,做事需要“有关系”,你认识的人少,那么给你帮助的人就少。因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陌生人商业规则,所以就更需要依赖熟人之间的“友情”。相比之下,商业文明发达的地方,利益交换更趋向于透明化、规范化。不需要“友情”也可以交易。这是陌生人社会。
比如美国人,对友谊就看得比较淡了。他们交友的门槛很低,很愿意和陌生人交往,但基本不会成为像中国传统观念中“患难与共、两肋插刀”的老铁。尤其不愿延伸到彼此的个人生活和工作领域。
人性的深处,是倾向于欺诈的:每个人都想既得到好处,又不用付出回报。
但是商业交换,是反欺诈的。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欺骗我,我也欺骗你。互相伤害的最终结果就是同归于尽。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于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具备了“合作互利、防范欺骗”的本领:
- 辨认不同的个体,最多能够认出34年未曾见面的故人——永远记得谁骗过自己;
- 当自己背叛别人时,会产生内疚感;
- 当别人背叛自己时,会发怒让对方感到恐惧;
- 喜欢八卦别人的私事,以了解他的人品;
- 产生同情心,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
- 喜欢和懂自己心思的人做朋友(知己),因为他很清楚你的愿望和需求,也就更懂得该怎样帮助你;
- 对交换物的价值进行抽象表征,用来衡量:搏斗时给予的帮助=几筐浆果;
- 通过无偿的赠送、捐助,向别人展示自己慷慨大方,是一个极好的合作对象。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无论基督教还是佛教,他们是在教人行善吗?
不不,他们教化世人的,其实是“如何获取最大的利益”。什么香车豪宅,在上帝和佛佗眼里实在太low了!放在宇宙的时间尺度里,那不过是电光石火的一瞬间。哪有极乐世界来得彻底?
耶和华、释迦摩尼都比我们更懂得“生命的真谛”。他们表面上教我们行善,其实是在教我们获取最大利益的方法。
单次博弈,背叛是最佳策略。但是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连续性,决定了必须善良和诚信才能走得更远。
如果你全然不顾他人,市场会淘汰你的——没人愿意和你玩。商业文明,是反欺诈的。诚信的人,才有市场。
我们从小的教育,最受赞美的品德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幸的是,这个品德存在一个逻辑上的悖论:
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有何不同?为何要故意忽略自己、奉献别人?
可以说,这是从“愚蠢的自私”的极端走向了另一头“愚蠢的奉献”的极端。
无私奉献,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 如果一部分人奉献,另一部分人不奉献:那么奉献的人多付出,不奉献的人多受益,这公平吗?
-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无私,那么奉献给谁呢?
- 如果每个人都互相奉献,我打了羚羊给你,你打了野牛给我。可是我不爱吃野牛肉啊!——你不可能比我自己更了解自己的需求。这样无端地交换一下子是为了什么?
怎么看,这逻辑都是不成立的!
恐怕,我们所宣扬的“无私奉献”,内心戏是这样的:
你们都要多做奉献啊,多多发扬高尚风格啊(我自己除外)……
我们不如就干脆承认人是自利的这个客观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善恶只有一条标准:是否危害他人。
儒教中,给我们灌输了太多被设定好的道德标准。什么三从四德、二十四孝。这是孔圣人以为的道德。
“他以为”的道德,是真正的道德吗?
计算机之父、数学天才图灵,因为同性恋,被当时的卫道士扣上了“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的罪名。在接受了为期一年多的“化学阉割治疗”后,难忍其辱,在1954年6月7日咬下抹了氰化钾的苹果自*,结束了短暂又传奇的一生。
印度素来有烧死寡妇的传统。或者烧死,或者装进麻布袋里扔进河里祭奠亡夫。即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寡妇们也会被剃成光头,穿上白色衣服,不允许参加任何活动。青灯古佛一辈子。
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女孩们需要穿着“得体”。哪怕在海边玩水,也不能裸露过多肌肤。岸上巡逻的警察会测量并计算裸露面积,如果超出标准就会被逮捕。终于有一次,在马萨诸塞州的里维尔海滩,警察抓捕了一个名叫Annette Kellermann的女孩。当时她身着无袖连体泳衣。她是一名职业游泳运动员 。
这些“卫道士”们是道德的吗?
在他们的人设中,自己是否像奥特曼一样,是绝对正义的化身?面对世风日下,挺身而出。何等壮烈!
可惜他们不明白,真正的道德,不是用来衡量别人是非的标尺,而是构建自身价值的工具。
道德应该完全交给市场来评价,而不是由一个“圣人”来制订标准。
“他以为”的道德,是最大的不道德。
而善恶,就需要交给法律了。善恶只有一条标准:是否危害他人。
自由的边界,是另一个人的自由。只要你没有危害别人,你就没有作恶。失去丈夫的女士,完全有寻找新生活的自由。
什么?这会让丈夫的亡灵感到屈辱?对不起,所有的“感觉”都是你自己的事,我们不接受情绪勒索!
(六)结语生命的所有行为,都围绕着基因的利益——生存和繁殖。
人也只是一种生物而已。据此,我们推导出人性第一定律:
人的本性是自利的,自利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前提;
利他是自利的高级阶段,利益交换是利他的实现方式。
自利只有境界的高低,而无本质的不同。
因为生命的本质决定了,必须自利才能存活。
要想推翻“人性自利”这个命题,其实也简单。只需要找到这样一种人:
他整天想着怎样帮助别人,即使别人恶意伤害他,他也毫不在乎。事实上,他从儿童时期开始,就朦朦胧胧地认为:把自己的玩具给予别人而丝毫不要回报,是生活中最快乐的事。哪怕他只有一个苹果,也一刻不想拿在手里,非要让别人吃掉才开心。而且他没有夭折,活到了平均寿命。
在找到这种人之前,我们不妨先把这个定律当成真理。
人性第一定律,是经济学坚如磐石的基础之基础。
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根据环境(政策)调整自己的行为(钻空子)。
- 这在生物学上叫“应激性”;
- 在物理上叫“反作用力”;
- 在组织中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在哲学上叫“主观能动性”;
- 在成功学中叫“只要你知道自己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人性自利,在有些人看来,那是理所当然的事。简直是废话。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总是在潜意识里生起质疑,抱怨“上方的政策是好的,只是被人性钻了空子”。
人之初,性既不善,也不恶,仅仅自利而已。
是的,本篇花费这么大功夫,只为论证这句废话。
我们不如就干脆承认人是自利的这个客观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样,我们才不会总是制订被钻空子的政策。得想个长久的法子啊。
始发于微信公号《功夫趋势》
(钟天,2018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