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徐伟 张进 宫照华 罗东 李永博
“一周书单”又跟大家见面啦!
本期的主打推荐书目,是许进雄的《汉字与文物的故事》。在这套书中,许进雄就像一位博物馆的导览员,为读者解说从石器时代到清代以来的诸多珍贵文物,除了介绍其名称、功能、材质、年代、制造、装饰等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文物背后所隐含的生活与社会意义。这些解说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又有扎实的学理作为支撑,为读者了解中华古文明的形成演变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入口。
此外,本周书单从文学、经济、心理等类别选择了5本好书为大家推荐。来看看书评君都选了哪些新书,或许值得你关注和借鉴。
主打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4卷本)许进雄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年2月
为什么甲骨文的石斧被用来称呼父亲?钺为何是王权的象征?为何说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反映甲骨文的“美”字?甲骨文“乐”表现的是何种音乐?“酒”字的发明,与专门装酒水的陶瓶有何关系?古代是否由男性开始养成梳妆头发的风潮?古装剧中时常出现的爵,到底该如何使用?古人为何认为佩戴玉佩可以长生不老?中国何时出现天圆地方与二十八宿的想象?鼓从什么时候开始被用来激励士气?
这些饶有趣味的文字学、考古学和人类学问题,都需要追溯至汉字与中华文化的源头,只有从甲骨文和早期文物中才有可能找到它们的答案。有的问题甚至因过于久远,缺乏足够的文字或实物证据作为支撑,仍然是未解之谜。研究者只能依靠合理的想象和推断,才能给出某种可能接近真相的历史假说,这些假说就像自然科学界的理论猜想一样有待证明。
上述各种问题,都来自国际甲骨文权威学者许进雄先生的四卷本《汉字与文物的故事》,他在书中运用甲骨文和出土文物,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一百余个类似问题。许进雄曾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多伦多大学沉潜三十年,安大略博物馆收藏了包括甲骨在内的大批中国文物,号称是中国以外“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十大机构”之一。他个人也被安阳殷墟博物馆甲骨展览厅评为世界“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二十五位学者”之一。
在这套书中,许进雄就像一位博物馆的导览员,为读者解说从石器时代到清代以来的诸多珍贵文物,除了介绍其名称、功能、材质、年代、制造、装饰等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文物背后所隐含的生活与社会意义。譬如,在介绍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时,就借甲骨文的“肙”字谈佩戴玉佩以驱避蚊子的可能性;介绍大汶口的象牙梳子时,就借甲骨文的“姬”字谈发饰与贵族身份的关系;讲东周的莲瓣盖青铜酒壶时,就谈瓶盖上滤酒的特殊设计;介绍唐代的彩绘釉陶妇女骑俑,就谈妇女生活解放与自主性的问题;讲半坡文化的小口尖底红陶瓶,就谈中外以陶器运输水酒的习惯;对唐代墓葬的伏羲与女娲绢画,就谈中国的鹿皮与结婚礼俗,以及中国古代台湾地区居民与汉族的关系。这些解说生动新颖,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又有扎实的学理作为支撑,为读者了解中华古文明的形成演变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入口。
(徐伟)
文学
《三种爱》张翎著,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
《三种爱》是女作家张翎致敬勃朗宁夫人、狄金森和乔治·桑之作,或说是她贴近她们的路径与结果。大学就读于复旦外文系时,张翎随课程“进入一个由许多振聋发聩的名字组成的伟大文学传统。乔叟、弥尔顿、莎士比亚、狄更斯、哈代、巴尔扎克、雨果、霍桑、惠特曼”,这些作家的作品固然伟大,可“他们都是清一色的男人”。于是她“在一串熠熠生辉的名字中寻找女人”。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她对自己性别身份认同的直觉性表现。
三位女作家的作为在其生活年代是惊世骇俗的。那时,男性的主导地位相当坚固,想争取空间
(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
,打破禁锢是必由之路。从当下回看,勃朗宁的私奔异国、狄金森的隐居半生,以及乔治·桑的女扮男装,多少是一种无奈,却也造就了她们的传奇。张翎拜访她们的故居,探访她们的墓地,触摸她们的灵魂,感知到的是三种不同的爱:有一种力量叫罹病、有一种诞生叫死亡、有一种欢愉叫声名狼藉。三种矛盾,清晰地揭示了三位女作家生命与文学间的内在关联,是她们对写作天然且强烈的热情。此外,这本书无疑是张翎对三人之爱的细密多情的表露。
(张进)
文学
《风暴眼》(澳)帕特里克·怀特著,朱炯强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
帕特里克·怀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澳大利亚作家。1973年,诺贝尔评委为他撰写的授奖词为“用文学史诗和心理学的艺术为这片大陆增添了新的艺术版图”。作为一名极具人文性的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也体现了对此当之无愧的主题。在大部头的长篇小说中,怀特描写澳大利亚个体的家族史与这片土地扎根在普通人脑中的回忆,反映在历史中变迁的命运和西方文明给澳大利亚社会带来的影响。相比于《人树》等作品,《风暴眼》延续了对回忆与历史追溯的主题,但在艺术形式上它更倾向于普鲁斯特式的氛围。
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怀特本人已经视力衰竭并患有慢性疾病,《风暴眼》的主人公亨特太太也躺在病床上回忆自己的人生,精确的器物描写和内心流淌的回忆在病床周围的人物活动中展开,在心绪的勾连中,同时唤起了与个人命运沧桑密不可分的时代变迁。飘忽不定的阳光,寂寥的病房,摆在桌子上的玩具,家庭往事的喜悦与忧伤飘落其间——帕特里克·怀特在《风暴眼》中将心理学变成富有节奏感的艺术线条,在不同的时空缠绵蜿蜒,从而达到了一种既体现了命运的破坏性,又赋予了沧桑美感的叙事氛围。因此,《风暴眼》也成为了怀特公认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宫照华)
经济
《美国大萧条》(美)穆雷·N.罗斯巴德著,谢华育译,海南出版社,2020年4月
在奥地利经济学派20世纪演进史中,罗斯巴德
(Murray Rothbard,1926—1995)
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和哈耶克一样,都曾师从米塞斯。只是,他的声誉并不如导师,也不如哈耶克。人们质疑他的原因之一是认为他在80、90年代脱离专业的学术研究,而与党派政治产生无法切割的联系。
不过,罗斯巴德追随米塞斯,将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复杂性视为经济研究的基础,通过著书立说,实际上推动了奥地利经济学派在二战后的复兴。而这其中就包括20世纪60年代的《人、经济与国家》《美国大萧条》。前者是理解米塞斯经济思想的经典之作。后者则被称之为“魔咒”之作。原因是该书后来数次在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再版,时间上的契合让人一谈到它,仿佛就看到美国的经济衰退来了。所谓“魔咒”,自然只是一种神秘的图书销售之说。然而,这也确实证明了罗斯巴德关于当年大萧条的论断,已经成为反思经济衰退不可忽视的典范之作。危机浮现之时,就是《美国大萧条》的阅读需求上升之时。
罗斯巴德在《美国大萧条》受米塞斯启发,从商业周期理论开始理解美国那场影响全球的大萧条。他认为华尔街股市持续的*,是美联储过低利率、信贷扩张扭曲了资源配置,释放错误的信息,误导了投资。通过通货膨胀的方法,刺激需求尤其是基建需求,在他看来并不能使繁荣延续下去。他对政府干预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而这一质疑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内是不可想象的,也注定是被边缘的。因为显然,英国凯恩斯及其主义对政府干预市场需求的看法在“大萧条”之后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而即便在今天,奥地利经济学派经历复兴后也未迎来属于它的高光时刻。这并不重要。经济思想这一领域,只要开放就必然充满不同学说的论辩和竞争。现在《美国大萧条》中译本已经修订重版。它不只是提供一种反思范式,还在于在所谓市场或股市警示之书泛滥的当下提醒人们,仍然需要更多的严肃思考。
(罗东)
心理
《掌控情绪》(美)肖恩·史密斯著,张劲弟、杜峰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20年4月
大多数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大脑要求我们去逃避,理性却告诉我们不得不做。如何与大脑进行争论,并让大脑接受我们的意见,正是这本书关注的重点。
焦虑、恐惧,这些大脑释放的负面情绪,早已融入到我们的基因之中。比如,在公共场合下发表演讲时面红耳赤、手心出汗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窘境。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作为群居动物,几千年的繁衍进化让人类与生俱来地害怕将自己置于别人的审视之下,担心自己不被社会接纳,受到群体的排斥。
承认大脑给我们带来不适的合理性,是克服非理性情绪的第一步。不同于一般的情绪管理书籍,《掌控情绪》并不仅仅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而且通过作者的临床经验与脑神经学的视角,向读者解释这些负面情绪究竟从何而来。
(李永博)
撰文 徐伟 张进 宫照华 罗东 李永博
编辑 徐伟
校对 王心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