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民俗】蓬安水龙舞,水韵新城的民俗风情

【方志四川•民俗】蓬安水龙舞,水韵新城的民俗风情

首页角色扮演久久龙舞更新时间:2024-07-29

点击上面蓝字“方志四川”添加关注!

嘉陵江流经蓬安89公里,滋润着这里的山水田园,孕育了悠久的农耕文化,其中作为非遗类目的船工号子、蚌舞、水龙舞、婚嫁歌等民俗,质朴淳厚,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近年来,几经失传的蓬安水龙舞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引起人们关注。水龙舞多在盛夏之际举行,蓬安水龙的舞龙求雨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据《蓬安县志》的记载,水龙舞历经千年,过去每逢农历八月都要“拉旱魃”,以祈福求雨,驱邪迎瑞。

蓬安传统的水龙龙身由竹子扎成骨架后,用柳条柏枝插满,然后用绳子连接;舞龙者头上扎柳条,赤身赤脚、踩着锣鼓节拍行走在蓬安大街小巷,每到一处,人们都会将水泼至龙身或舞龙者身上,舞龙者一边舞龙,一边躲避,一泼一躲,泼水人与舞龙人相互嬉戏,人们美好的心愿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都倾注在了水中,构成一幅欢乐靓丽的民俗风情画。

水龙舞在街道上与人们互动,一派欢乐祥和

除“旱魃”:雨水和吉祥的化身

每当蓬安县有大型文旅活动或者村镇庆祝丰收,人们总能看见一条在水花中翻飞跳跃、生机勃勃的绿色龙影。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蓬安水龙。水龙的领头人是官治海。年过50岁的他舞“水龙”的时间长达40年。2016年,官治海被列为南充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蓬安县相如镇,这位“老艺人”快乐又笃定的谈到他40年的从艺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份不舍与坚守。

身着草裙扮演“龙头”的官治海,引领着“龙身”游走在周子古镇、财神楼、龙角山,他舞步娴熟,或滚龙抱柱或二龙戏珠,为游客带来快乐;平日里,他是蓬安县相如镇龙王山村党支部*,在处理好村上各种杂事后,他的闲暇时间被制龙、排练占满……

“水龙”表演者们手握竹棒、昂起头,赤裸着上身、光着脚,下身穿着绿草裙,踩着鼓点、喊着节奏,在前方“宝珠”的挑逗下,有节奏地挥舞着手臂、踩着步点前行。从高处看去,一条绿色的“龙”正在追逐眼前的“宝珠”,而周围的观众却不断往“龙”身上泼水,“龙头”左右忽闪,时而看着“宝珠”,时而望向人群,泼水声、尖叫声、欢笑声交织一片,现场一片欢腾。

在去年的相如故里第九届嘉陵江放牛节期间,“龙头”官治海拖着自己绿油油的“水龙”身子,翻腾在周子古镇的石板老街上,引得过往游客纷纷加入到泼水队伍当中,一场“人龙大战”激情上演,整个周子古镇的上空,久久飘荡着笑声,“你们水泼得太凶了嘛,劈头盖脸就是一盆,眼睛都睁不开了,信不信我把你们‘吃’了啊?”

当天的“水龙”是七节龙,顾名思义也就是七个人共舞一条龙,加上“水龙”前面有一人手持“宝珠”挑逗牵引,除了乐器组的人员,这支水龙队伍便由八个人组成。而官治海作为“龙头”,兴起之时,自然是周围游客争相泼水的首要目标,为了加强与游客的互动和活跃现场气氛,官治海一边笑着对周围游客说,一边调整着手中的竹棒,将“龙头”伸近游客,结果又引来更多的水泼来,尽管汗与水交融将自己全身湿透,无法腾出手来抹一抹糊眼的水帘,可官治海看着游客们却是越舞越起劲,越舞越开心。

水龙最早流传于蓬安东南边的干旱地区,夏季干旱时,人们为求天降雨,以获得庄稼丰收、减少火灾和瘟疫而开展的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化活动,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水龙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每逢农历八月,就有一个叫“旱魃”的怪物出来作怪,降雨减少,出现旱灾。为保庄稼丰收,当地群众请出“水龙”将“旱魃”赶下江河,并呼风唤雨,降下甘露,缓解旱情。“水龙”完成任务后,当地群众再送“龙”回江。渐渐地“水龙”成了雨水和吉祥的化身。

官治海告诉我们,舞“水龙”一般是在中午或者黄昏进行,以街为道,沿街起舞,观者向“龙”奋力泼水,舞龙者边舞边做各种风趣的动作,既逗人泼水,又躲避人们泼来的水,所以“水龙”每到一处,人们把水用力泼洒在这个吉祥物身上,希望它能带来降雨,从而给人们带来丰收和希望,这就是“水龙”的由来。

这些年来,尽管村上的事务繁杂,可只要县上一有大型文旅活动,官治海和他的“水龙”表演必不可少,他总是协调处理好工作和舞龙的关系,尽量场场参加,向每一位来到蓬安的游客舞出蓬安儿女的精气神。

巴蜀大地为龙舞盛行之地。图为成都洛带镇的水龙舞 (王达军 轩视界)

传龙艺:一家四代舞龙情

“我出生在一个舞龙的世家,是看着爷爷、父亲舞龙长大的,从小觉得很好玩,还对‘龙’这个形象十分感兴趣,自己也模仿着父辈们自学舞龙,从10岁开始第一次舞龙算起,至今舞龙已经有40年的时间。”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舞龙,官治海至今记忆犹新:“记得10岁那年,村上一家人办喜事,邀请了父亲的龙队去舞龙助兴,我跟着去看热闹,可临到开场时,队中一个舞龙尾的队员临时崴了脚上不了场,情急之下,父亲问我可不可以顶一顶,我大脑里一片空白,点点头就上场了,好在自己平时看得多,也自学过,加上舞龙尾很多时候只是跟着走,第一次表演没有出什么错。”官治海笑着说。

多年舞龙积累下来的经验,让官治海从一个舞龙尾的毛头小孩成长成如今掌控大局的龙头老师傅,让官治海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一舞便是40年。官治海的儿子官博在外学习,但只要回到家里就会缠着父亲教他舞“水龙”。

“舞‘水龙’是一项团队项目,腾、跃、翻、滚、缠、绕等动作必须要靠整个团队成员通力协作。”官治海介绍说,舞“水龙”有着一定的程序,不同的表演项目有着不同的动作套路,这就要求每个成员在表演时保持头脑清醒,熟记自己所在龙身部位的脚步、点位,还要配合好鼓点、音乐的节奏,该亢奋时要用力抖动伸展龙身,该控制情绪时就要收拢龙身……

如今官治海有着一支20多人组成的固定舞“水龙”队伍。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人民教师、也有基层公务员、还有建筑工人以及农民、学生等。正是这支队伍,撑起了近年来蓬安县大型文旅活动的“水龙”表演,这让官治海感到十分不容易。

“队伍中有些成员的父辈们也舞过‘水龙’,但由于舞‘水龙’是一个体力活和技术活,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高,父辈们慢慢退出了舞‘水龙’的队伍。”官治海说,尽管他们都不是专职舞“水龙”,可是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热爱这项传统舞蹈。平日里即使再忙,大家总会抽出时间来,要么找一块空坝训练,要么围坐在一堆摆谈舞龙心得,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和父辈一样,我们对舞‘水龙’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割舍不断。”官治海摊开双手笑着,满是茧子的手掌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他说自己感到欣慰的是,现在也有一些像他儿子一样的年轻人学习舞“水龙”,尽管仅仅是闲暇时候的教授,学习还没成体系,但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愿这条“水龙”在他们手中被舞得更加精彩。

育新人:腾跃翻飞筑新梦

舞水龙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群众参与性,场面生动活泼,人们欢天喜地,妙不可言,有相当的开发利用价值,尽管历史上有过脱节,但是蓬安人还是一代又一代通过各种方式将它流传了下来。

谈到“水龙”的传承,官治海既兴奋又有些迷茫。兴奋的是,“水龙”作为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代表蓬安县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节目中,曾得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组副组长、著名民俗专家乌丙安先生的高度评价。而官治海感到有些迷茫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舞“水龙”这项传统舞蹈的不了解,造成了人才传承上的断裂,加上缺乏经费等一些现实问题,舞“水龙”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尽管如此,官治海和他的队员们依然在坚守着。

不仅舞“水龙”总有他的身影,他还和他的队员们一起制作“水龙”。老官介绍说,“传统的‘水龙’由天然柳树、桉树和竹子等枝叶扎成,比较笨重,枝叶也容易枯萎,不能长期保存,扎一次只能舞一次,下次再舞还得重新再扎。”他还说材料上也有讲究,竹子要砍腊月里的竹,确保竹子没有生虫,还要经过蒸煮*菌,增加竹子柔韧度,避免舞起来时发生脆断。为了使“水龙”看起来更加逼真,还要经过捆扎、上色、打蜡等一系列的复杂工序,往往一条龙制作出来的时间就要两三个月。这样下来成本其实不低。现在,为节约成本,有时也是为了应急,人们在制作“水龙”上有些改良,改用塑料柳条、竹圈构成,让“水龙”重量大大减轻,舞动起来更灵捷,也更经久耐用。

旧时人们通过舞“水龙”祈求降雨保收。经过传说的演绎,如今,舞“水龙”成为了一种民间艺术,舞龙人作为传承人,将一辈一辈地传承下去。现在,不少新人的加入,为这门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官说,他们在相互的传授交流中,看到了新的希望。抱着美好的愿望,蓬安水龙在这片充满了希望的大地上,激情挥舞,向着明天的梦想腾跃。

身着草裙扮演“龙头”的官治海,引领着“龙身”游走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2019年5月21日)

文:杜 杰

图:刘永红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温馨提示

如喜欢本文,请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来自“方志四川”,ID:scsdfz。

投稿邮箱:地情文章:565066304@qq.com;工作信息:scsdfz@qq.com;《巴蜀史志》杂志:bsszbjb@163.com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