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586字,阅读约5分钟
作者丨顾七
恶心,俗气。
这就不是一首歌。太难听。
音乐人杨坤在直播间对《惊雷》的评价。
如果不是网上的热点新闻,本人是不知道《惊雷》的存在,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没有搜索此曲欣赏一下。
在杨坤,MC六道,成学迅等人来来回回的澄清,约战的过程中事件持续升温发酵。
是爱喝咖啡,还是爱吃大蒜的问题,从受众的角度没有对错之分,谁也拦不住谁的喜好。
作为一位培训工作者,我的思绪不在事件本身。
跳出事件思考了三个职业发展维度。
需求一首歌曲,从创作到出品,整个过程就是制作产品的过程。喜欢一首歌好像没什么理由。有的歌曲火了,就代表被一群人接受认可。
经济学里有个段子:
只要教会一只鹦鹉说“供给”和“需求”,它也能成为经济学家。
歌曲作为一个音乐类的产品,已经进入“流水线化”的生产中。在音乐市场下,有人生产有人买单。
火还是不火,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你不喜欢某个作品,这是你个人的决定,不会改变大众的需求。
生产出品一个歌曲,满足了很多人的需要。受众群体的需求被满足,进入扩散从而满足更多的需要,完成更大的商业目的。
你的职场关系中,有不喜欢的人吗?
回归职场:
职场中的同事、领导、客户,你喜欢吗?
一个部门团队里,大家都不喜欢其中一位同事,不代表这位同事的职业发展受限。
你会不喜欢他做事的风格,沟通的风格等等,他存在于组织中的价值不在于你喜不喜欢。
在很多的咨询案例中,经常性碰到的问题是:我这个领导不怎么样?
抛开个人喜好,如果你用组织需求的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个人会存在?
周期如果你关注一下网络音乐,会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
一首歌没火多久,就会被另外一首歌取代,甚至能用“周”这个时间单位。
用时间的维度去看的话,现在的新歌能够穿越更长时间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一首歌曲,能够跨越5年、10年、20年、甚至更久,在汪洋大海的歌曲中能有多大的比例。
一个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逐步消失,是由需求与技术的生产周期所决定。
正常会经历:
开发、进入、成熟、衰退(四个周期)。
我们能看到的产品数量,更多的是在成熟期的产品。
很多的产品在开发之后,进入市场没多久就消失了。究其原因,其中需求满足度低、可替代性强、容易复制等。
你现在是属于通道上那个位置?
回归职场:
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时间周期性。
我们从大部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来看(外职业生涯),就是在行业中、公司里的职业发展。
职业通道是:
实习、员工、主管、总监、高管。
和歌曲的分布一样,大部分的职场人,更多的都是在员工、主管这些层级上占据更大的比例。
在很多的咨询案例中,经常性碰到的问题二:下一职业生涯如何发展?
用一个类比的问题来思考:
如果一个产品能满足市场需求,却容易被替代,怎么办?
专业销售,绝不是降低身份去取悦客户,而是像朋友一样给予合理的建议。
你刚好需要,我刚好专业!仅此而已! ———乔.吉拉德
你需要,我专业。
专业的技能需要用时间去打磨,所以专业一直都会是稀缺的。
门槛的高度,又决定了对专业的要求,一抬腿就跨过去了,就不用谈专业性。
曾在娱乐选秀节目中看过,评委对选手进行提问,选手连基本乐理知识都不够牢靠。
实际上各行各业都会充斥着大量不专业的人士,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后就成为了专业人士。
在这个时候选择就会不同。
非专业人士就会选取捷径获取成绩,成绩又会促使坚持捷径,在利益面前当更多人选择捷径时,专业人士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所谓的卖号不卖座的现象,就这么出现了。“火”的不够专业,专业的不“火”。
回归职场:
如果你的职场环境都是尊重专业性的,是要恭喜你的,不会出现让专业人士伤心的情景。
大前研一说:
他心目中的专家,除了精通某领域的技艺以外。
还需要能够在掌握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嗅出未来的方向并且能够打破常规大胆创新的人才。
你的工作中专业性会如何体现?你又如何保持未来专业性的竞争力呢?
你不喜欢的,不代表不会不存在。
一个娱乐事件,带来的丝丝思考。
细细品味:需求、周期、专业,三大维度。
欢迎关注 精进路上不孤单!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