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本建筑到申请全中这一路 | 经验弹 22

从二本建筑到申请全中这一路 | 经验弹 22

首页角色扮演剑陵情远游戏更新时间:2024-04-16

陈霆

录取结果

Edinburgh MArch RIBA2

UCL MArch

AA MArch

RMIT MArch

Sheffield MA

Liverpool MA

背景信息

淮海工学院 建筑学

从六年前在志愿上填下建筑学,到如今收到六封offer,申请的院校全中,也算是没有辜负一直以来对建筑的这份热忱。从高中开始,就产生了学建筑的想法,觉得这是个很有趣的学科。高考成绩其实相当惨淡又尴尬,距离一本线差了一分。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自己任性的只填了一个专业——建筑学,统统不服从调剂。差点没被父母和老师打死。在复读和二本之间,没有一丝犹豫。那时候觉得,最后去到哪都无所谓,能读建筑,这就够了。这大概是一个少年面对梦想最热血的时刻。

自学建筑这一路

理想向来是丰满的,现实却总是那么让人失落。进入大学后,经历了一段比较苦闷的时光。相比于知名建筑院校来说,二本院校能够提供的教学资源和教研能力少之又少。落后的课程设置,过气的任务书,假想的矩形用地外加一圈道路,没有任何周边环境,就是场地的全部了,没有人关注如何开始设计。有的只是教条的功能主义、注重外观形象的形式主义,以及表现至上的评分标准。

“我不是因为想成为建筑师而学习建筑学,而是因为建筑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这是我学习建筑的初衷。在面对现实苦苦挣扎无果后,便索性走上了一条自学建筑的道路。

这个过程中,令自己成长最快的,大概就是不停的去四处晃荡。很多时候,会突然从学校里消失那么几天,去到不同的城市,去听有意思的讲座,去看喜欢的展览。习惯去买夜间的火车,连夜出发,再连夜回来,好多次出了火车站,直接带着行李就赶去教室上设计课。

其实最有意义的,当然是去看其他院校的作品展览和评图,这是每个学校教研成果最直观的反映,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让你去了解同龄的建筑学生在做什么。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他们的设计能力,都能很好的激励自己,然后回头重新审视自己。

其实,学建筑以来,对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旅行这件事了。大学第一个寒假,想出去看看,便独自背包踏上了开往东北的火车,正值春运期间,一路经历了长达30多个小时的硬座。但是至此以后,对旅行的热爱却一发不可收拾,在大学的这五年间,背包走过了国内16个省市和欧洲5个国家。去到不同的地方,看过各式的建筑,去触摸材质,去感受空间,去体验各式各样的风土人情。

“空间,只有通过亲身感受才能被认知。”

浪漫不羁岳老师

如果说之前的建筑之路一直都是自己在摸爬滚打,那么对我来说真正开始建筑的生涯是在遇到了我的主带老师,Tim——岳子泓老师之后开始的。能够遇到这样一个兴趣契合我又深深影响我的老师,是我最大的幸运。

岳子泓(Tim)

UCL建筑学硕士

霍金斯布朗建筑事务所

凯诺优秀讲师

我是在大四结束后的那个暑假遇到的Tim,作为Tim在凯诺的第一个学生,在彼此第一次视频交流之后,我就认定要拜入Tim门下。Tim是个建筑理论功底特别厉害的人,手绘更是让我直接献上自己膝盖。虽然Tim很小就前往英国读书了,但他却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中国传统文人的诗意,他本身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丰富的历史底蕴更是深深的激发了我。

其实我开始准备作品集的时间已经拖得比较晚了,直到大四结束前才定下来作品集辅导,紧接着9月又前往意大利佛罗伦萨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交流学习。其实从去到佛罗伦萨开始,大概也就注定了我gap一年的命运。

那是个喝着咖啡,晒着太阳就能懒散一天,让你目不暇接无心画图的城市。不过好处是和Tim之间也一下子从8小时的时差变为1小时,还趁Tim来佛罗伦萨旅行的时候来了次面授!虽然Tim本人生性浪漫不羁,但是对待设计这件事上却是一点也不肯松懈。我自身的基础比较弱,所以Tim针对我的情况从基本功开始训练我。相比起最后收获一本酷炫的集子,Tim更希望从头帮我筑基,所以作品集的第一个项目,从剖面平面开始画起,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我整整用了3个月(虽然这期间也有部分时间我在满意大利乱晃荡),才给了他一个比较满意的成果。

线稿

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每天打开电脑,面对的,只有cad!!!一稿又一稿不停的改,虽然过程痛苦枯燥,但是往往Tim一句我们能不能再深入一点,一下子就能点燃我,有了继续研究的动力。在我整个辅导过程中,Tim并不会直接告诉我需要去画什么,他不会给出一个答案性质的建议,他会逼迫你自己去不断思考,去发掘你自身的可能性。从而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除开对作品本身的辅导,这期间通过彼此不断的了解和交流,Tim针对我自己的兴趣所在,帮助我用批判思维不断审视自己的叙述。外在造物,内在修行。

自幼生于苏州,长于苏州,苏州是一座以传统建筑和古典园林而闻名的城市。从小在苏州粉墙黛瓦的小巷中嬉戏,在诗情画意的园林中玩耍。那些狭小的巷子,老旧的砖石,这座城市,给童年的我留下了对建筑美好的身体感知记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日后产生了学习建筑的初衷。而在欧洲游历的日子里,切身触摸到欧洲的各式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对照在我身上产生了有意思的思考。也让我自己确定用叙事的手法去表达我自己的对于传统文化的述求。

关于间隔这一年

作品集第一个项目做到令自己满意,就已经是1月份了,那时候也要准备动身回国。在和Tim沟通过后,我也确定了准备间隔一年的打算。间隔的这一年,其实也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毕业后,恰逢大学室友去南京二战考研,就和室友一起在南京租住了半年。

这期间,跟着Tim,用叙事的方式,去完成了第二个方案。也趁着空闲,在老南京城里走街串巷。一直拖到了1月初才勉强完成了整本作品集。可能是受山丘先生的影响,Tim对分析图并没有太多要求,更多时候,他会要求我认真的去制作一张建筑图,不但要有比例,还要表达出空间深度,而且要求准确表现出材料。在认真打磨每一张图的过程中,也最终让我收获了一本让自己满意的作品集。

作品集的那些事

在意大利的这一个学期,利用假期一直在欧洲晃荡,同时寻找着自我定位。这期间,在各个城市看到了一系列各式的建筑和景观。其中最令我充满兴趣的是欧洲园林以及一系列与死亡有关的建筑,包括教堂,墓地,纪念建筑。这也直接催生了我作品集里的博物馆和墓地的设计。

《行望居游》

*作品集点击皆可查看大图*

心源

在看过一系列西欧典型的园林后,让我强烈的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对身体感受的认知。

文人画家于造园一事介入较多。南唐李后主就曾创制出砚山,取自然平底、峰峦起伏而又有天然砚池的天然奇石,作为砚台的别支,一般大不盈尺,作为一种案头清供。

董其昌说,“园可画,画可以园,”意为对着一张画便可思想入园,卧游山水。其实从园林石峰,到山水绘画,再到这案几供石,从游园的体验到观画的感知,再到把玩的想象,这种对于山水在不同尺度下的身体感知,恰恰是中国人最独特的审美情趣。

选址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大多都有着“恋山”的情结。登山即登天。人们无不期望通过登山的途径,实现潜意识里登天的心灵诉求和美好憧憬。

然而,一座大山与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同步,却是罕见的。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具有一贯性。自古至今,一直为中国历代帝王所推重。《史记》中就有七十二王封禅泰山的史传。封建社会也有过十二个帝王亲至泰山。考虑到泰山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我最终将选址放在了泰山山脚下。

山水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就这样写道“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园林的营造直接受到中国山水画的影响。而中国山水画有着特殊的审美和评价标准。这其中最为讲究的是“行、望、居、游”。

这四字很好的涵盖了可能在园林里发生的与人有关的各类事情。我们不仅要考虑亭台楼榭在园林间布置是否合宜,还要考虑人站在其中,俯仰之间,能看见什么,能听见什么。考虑园中景致是否能和人发生有趣的联系,人又是否需要停留以及为何停留。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在做建筑设计时所不断思考的呢。

入画

在开始设计之前,确定了“山水画——园林——建筑”的递进的思考。按照郭熙对观画者的建议,并不需要看绘画的构成,而是“入画”,是假设自己的身体在这个房子中,透过窗口往外看是什么情况。在不断的研习山水画,将自己代入画中卧游山水后,提炼了游历山水的四个阶段:初时入山;山中观山;山顶回望;深远的远意的观感。

我不希望博物馆设计只是一个与人有距离感的纪念物。我希望将山水画中“身体”的进入感,引入博物馆设计之中,勾起参观者入馆“居游”的*。

内外

方案结构体系来源于传统的鲁班锁工艺,选取井字型木构搭接方式,之后在其之上安置楼板和屋顶。

场地地处山脚,本身存在较为复杂高差,因此选择将展览部分底层架空,顺应地势,按跨度逐级调整每层楼板的高度。游览行进过程中,通过高度上不断的差异变化以及参观者与外部泰山之间看与被看的关系转换,让游客有一种身体“进入”山川之中的感受。细心经营内外的借景与参观路径的藏露,馆内设置了多处框景的节点,让参观者在“行”的过程中去不断“望”山,最后走出展馆,来到屋顶平台,回望眼前的泰山。

而整个设计中,最另我喜欢的是辅助空间部分,通过对支撑方式和养料供给方式做了一系列研究后,将一整颗树木悬吊在光庭空间中,让自然充满整个空间,来打破建筑的内外。让建筑有有幽深之意,居游于建筑之中,无宁说居游于一种“山水画”气氛里。

《铸剑为陵》

概念

在欧洲各个城市看到了一系列与死亡有关的建筑,包括教堂,墓地,纪念建筑。特别是在巴黎看到的各个公墓,宛然成了城市的公园。时常可以看到儿童跑进公墓嬉戏。西方人迥异于中国人的死亡观,墓地似乎早已经融入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中西方对待死亡不同的态度,这一下子触动了我,也因此催生了我回来后完成了这个设计。

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在中国,死亡是人们所避讳的事情。人们对死亡充满未知,所以也恐惧与死亡有关的一切,包括墓地。人们多将墓地与阴森、鬼怪所联系在一起,墓地也都往往安置在远离日常生活的偏远场所,每年仅有清明或忌日会前去扫墓拜祭。死亡通常是和人们日常生活所格格不入的存在。

然而另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宗族制度的影响,人们又格外看重死后的葬礼仪式以及墓地风水,因此,墓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一生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人们一方面畏惧死亡,一方面又制定了繁杂的制度来重视死亡,然而我认为,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的一个阶段,它是十分普通而寻常的,只是生活的另一种形式。因此,墓地应该是一个回归日常的场所。我们可以去那里自由的拜访,去缅怀纪念逝去的亲人,去感受生命存在的痕迹。这是我们纪念逝去者最好的方式。

进程

蔚县位于中国河北张家口境内。这个城镇在明朝时期是一座重要的军事要塞,是保卫国都北京城防止蒙古部落入侵的重要军事防御组成部分。因此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防御工事和战争遗址。

“在世界的东方,存在着人类的一个奇迹,这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在长城脚下,还存在着另一个奇迹,那是河北蔚县的古城堡。”—罗哲文

蔚县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古城堡。历史上有八百庄堡之说。军堡和长城,共同构成了大明王朝的地域入侵的军事屏障。无论是南山脚下还是北部丘陵或是壶流河两岸,随处可见一座座古老雄宏的城堡。可谓有村就有堡,见堡就是村。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堪称一绝。蔚县城堡的城墙都是由黄土夯实而成。

西大坪军堡是一座有着600年历史的军堡,始建于明朝,远看像是一座沙土山包。西大坪军堡是众多军堡中少有的圆形堡,古堡在靠近村子一面留有一个很小的圆形门洞,便于村民进入。西面的堡墙骑在百丈悬崖上留出一个豁口,用于观察敌情和堡内通风。

选择西大坪军堡作为墓地的所在地,希望在这承载着浓厚历史背景的地方,来记录生活、讲述死亡、诠释生命。力图让死亡回归寻常,让人们理解它,接受它。让墓地成为一个寻常而并日常的地方,承载并传承着生命的回忆。

修身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受此影响,对我来说,人的一生,就是经历出世,修身,流世,死亡这个四个阶段的一个轮回。生而为人,修身养性,留名于世,最后,坦然面对死亡。这是一个平凡而又日常的过程,因此,我希望墓地作为人的一个最终归宿场所,它可以容纳人一生的这四个阶段。

造物

剑者,君子武备。无论文人*客还是江湖游侠都对它有着一种近乎于偏执的热情。在中国,剑被赋予了太多意义,一把好剑,往往被看作具有灵魂,是因此,铸剑也是一项古老而又庄重的事情。甚至,有铸剑师在铸剑的最后会投身火种,以期来赋予剑以生命。

剑的一生,会历经冶炼,铸剑,流传,再到最后葬剑的结果,埋藏于时间之中。一把好剑,从冶炼金属,形成粗坯,再到锻造的过程中会几十万次的反复锻打。终能淬火重生,流芳于世。剑的一生,也正是人的一生。

句法

铸剑的过程,又何尝不是自我修身,自我锻造的过程。

因此,这一刻,剑既是人,人既是剑。成为了我设计的灵感。

在墓地中,设计了两套体系:逝者的路径和生者的路径。人们和遗体,通过一条狭长的墓道,进入军堡所在山体中,汇集于建筑底层的大厅中。之后,遗体会被运入煅烧炉中,和粗铁一同煅烧;煅烧后的粗坯将被送入铸剑坊中锻造成剑,铸成的剑中,也赋予了这个人的灵魂。墓地内的档案室,会记录下逝去者的生平,而剑,则会被安置于建筑中的剑陵部分。

而对亲人来说,告别遗体是一个肃穆而重要的过程,送别的亲人可以通过大厅水体上部的坡道进入上层的祭堂空间,在这里,可以观礼头顶光庭空间中的焚烧炉火化的仪式来送别亡人。之后,送葬的人可以通过一段位于铸剑坊内的空中走廊,来亲眼目睹铸剑的过程。走出这段走廊,就一下子来到了室外平台,可以眺望到远处的自然风景。平台之下是个小型的冥想室,供人沉思,缅怀先人。沿着螺旋的巷道拾阶而上,廊柱后面便是埋骨之地——剑陵。行进途中,可以到达代表生命的树庭,树木在这里载种、生长,给人生命延续的希望。最终,沿着长长的墓道,走出墓地,回到地面,回到日常的生活中来。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