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李靖 王博 天下张氏出清河
本文导读:清河自古以来是世家大族的集聚之地。“天下张姓出清河”“天下房氏,无出清河”“清河族”等民间俗语,自古有之,沿袭至今;这些俗语既是姓氏文化世俗化的产物,也是姓氏历史的简单结语,其广泛的社会认可度来自于长期以来的历史认同。
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历史上以“清河”为郡望的名门望族,以及清河在中国姓氏文化历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清河是张氏、贝氏、汲氏的起源地,还是崔、房、窦等26支名门巨族的历史郡望。
清河以是29个姓氏的历史郡望,姓氏数量在全国排名中位列第六,由此可见“清河”在中华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由此不难理解:为何清河能成为天下张氏的发源地了!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一)以“清河”为郡望的名门望族;(二)清河县是古清河郡历史文化的主要承接者;(三)清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地的原因。今天先发第一部分,第二、三部分随后外发,敬请各位关注。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姓氏作为记录家族血缘传承的文化符号,深深铭刻在民族记忆之中。在传统“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下,姓氏是家庭、宗族、宗法等社会构成的主要元素,起着聚宗族、明世系、别婚姻、分贵贱等社会功能。由此衍生的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传承不坠,历久弥新。时至今日,姓氏文化研究则表现为对共同祖先的追忆,对民族渊源的追述,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基石,更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依托。位于古黄河和大运河之畔的河北省清河县,是中国姓氏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不仅是张、贝、汲3个姓氏的起源地,还是张、崔、房、窦等29支名门巨族的历史郡望,在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以“清河”为郡望的名门望族
(一)清河望族概说
中华姓氏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各姓氏均有自己的历史郡望。“郡望”是“郡”和“望”的合称;从字义上讲,“郡”是战国到隋唐时期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今天的省或地级市;“望”指的是被敬仰、祈望的地方大族;“郡望”联合在一起指的是以栖居之郡命名且在全国范围内享有声誉的名门大族。在姓氏文化里,郡望又被赋予姓氏的起源地或发家地的含义,表示在姓氏人口的繁衍、迁徙和传播中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是同族人口感情上的认同地、纪念地。
郡望之说在姓氏文化中具有较高权威性。古人讲究“夫人立身在世,姓望为先,若不知之,岂为人子?虽即博学,姓望殊乖,晚长后生,切须披览,但看注脚,姓望分明。”这段话充分表达了古代人们对姓氏郡望的高度重视。而且在历史上,“郡望不是随便定的,是经朝廷的专设机构图谱局指示州、郡专管这事的中正(官名)逐一核定上报的。”因此历来姓氏文化研究者,无不重视对姓氏郡望的研究,从中取材或找寻切入点。
清河自古以来是世家大族的集聚之地。“天下张姓出清河”“天下房氏,无出清河”“清河族”等民间俗语,自古有之,沿袭至今,这些俗语既是姓氏文化世俗化的产物,也是姓氏历史的简单结语,其广泛的社会认可度来自于长期以来的历史认同。在谱牒家乘中,“清河堂”是张、孙、崔、温等诸多姓氏的著名堂号,“清河家声”“清河世泽”等词语也屡屡见于祠堂楹联、谱牒文存。二十四史、姓氏文献对清河古代世家大族也多有记载,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清河东武城张氏……”唐《元和姓纂》载“魏大和中,定清河崔为山东五姓甲门。”唐敦煌本《姓氏录》载“清河郡七姓:贝州。崔、张、房、向、傅、路、靳。”唐敦煌本《新集天下郡望氏族谱》载“贝州清河郡,出十九姓:张、房、崔、戴、靳、聂、孟、傅、盖、卓、隋、尚、汲、樗、且、贵、革、舒、路。”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五·十五灰》载“唐魏郑公定天下诸州姓谱,以崔、张、房、何、傅、靳为贝州清河郡六姓”,等等,不一而足。
笔者选择当今人口数量在5万人以上的姓氏432个,以清代王谟辑本《世本》、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东汉应劭《风俗通·姓氏篇》、南北朝何承天《姓苑》、唐林宝《元和姓纂》、唐高士廉等《大唐氏族志》、唐敦煌本《新集天下郡望氏族谱》、宋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明凌迪知《古今万姓通谱》、明陈士元《姓觽》、当代徐铁生《中华姓氏源流大词典》、巫声惠《中华姓氏大典》等十三种姓氏书籍为基础,并参照其他姓氏著作,对中国历史上的“郡望”进行了搜集整理和数据统计。统计发现郡望总数约为256个,其中被10个以上姓氏视为郡望的地区有38个,而河北清河因有张、傅、付、戴、代、崔、窦、贝、温、聂、汲、房、尚、革、孙、廖、曹、周、檀、靳、孟、盖、卓、隋、樗、且、贵、舒、路29个姓氏以为郡望,姓氏数量在全国排名中列第六位。
在全部256个郡望之中,河南郡、京兆郡长期为国都所在,自然望族集中;南阳郡为准国都,太原郡、天水郡为春秋晋国、秦国的发祥地,又是防御西北边患的要冲,在秦汉重视军功的年代郡望数量较多自不待言;在内郡之中,清河郡姓氏郡望数量稍稍领先于汝南郡、渤海郡,居于内郡之首。如果算上郡内姓氏全国影响力的话,清河张、崔、窦的影响力无疑比他郡姓氏更大,大约只有河东的裴、柳、薛可以相抗。
清河在中华姓氏研究中的地位,从以清河为郡望的各大姓氏当今人口数量中也可管见。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河北清河为郡望的29姓多属大姓,人口相对都比较多,其中张姓8500万人,孙姓2600万人,周姓2500万人,曹姓730万人,傅姓和付姓450万人,戴姓和代姓430万人,崔姓420万人,廖姓420万人,孟姓330万人,温姓190万人,聂姓140万人,路姓105万人,尚姓102万人,舒姓98万人,靳姓88万人,房姓60万人,隋姓46万人,窦姓38人,卓姓36万人,盖姓24.6万人,汲姓、贝姓、檀姓和革姓相对人口较少,各为12—15万人不等。只有贵、樗、且3姓为稀有小姓人口较少。该29姓氏总计人口近1亿7千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6%。
由此可见,河北清河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士族聚合点,清河世家大族的迁播流动对当今全国人口的姓氏分布格局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姓氏文化离不开对清河郡望的研究,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对清河地方历史的研究。
(二)发源于清河的名门望族
以清河为郡望的各大姓氏中,有三个姓氏起源于清河,即张氏、贝氏和汲氏。“清河张”驰名天下,是唐代曾被定为“十大国柱”之首的姓氏。贝氏为西周燕召公之后,历史也非常悠久。汲氏有一支源自春秋末期的齐宣公,也以清河为族源地。
1.张姓 张氏的始祖是黄帝时期的挥公,因创制弓矢有功被封在青阳(即今清河县)。相关记载,史料颇丰。秦嘉谟辑《世本•作篇》载“挥作弓,夷牟作矢”,宋忠注曰“挥黄帝臣”。东汉应劭《风俗通•姓氏篇》载“张氏,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隋大业年间《隋故贵乡夫人张氏(妙芬)墓志铭并序》载“华胄承姬,挥弧命氏”。唐燕国公张说所撰《唐赠丹州刺史先府君神道碑》载“张祖曰挥,帝轩(轩辕)之胤(后裔),肇勋弦木,锡姓上矣”。诸多文献之中,记载最全面的是成书于金大定年间的《禘祖经•宝卷》,该书是收录宋代之前汉族关于英雄祖先传说最为完善的一部书,其中记载着三则关于姬挥(挥公)的故事:其一,在至今约4700年的时候,炎黄部落联盟和九黎蚩尤部落在冀中平原展开大战,史称“涿鹿之战”。在战争之中,黄帝之子挥创制弓箭,射*了蚩尤;其二,在部落举行庆功大会时,生性淡然的挥主动要求巡视后山祖庙,恰好遇到犬戎人前来偷袭,挥连发三箭,射断犬戎军大纛,并射*其一位首领,使犬戎人望风而逃。其三,挥被黄帝任命为弓正,赐姓张氏,封在青阳,从此张氏子孙开始在青阳的繁衍生息。张氏历代族谱对此也多有记载,较经典的是明嘉靖年间张浚、张士镐率全国各地149位张氏名流所修撰的《张氏统宗世谱》,其中言到“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主祀弧星,居尹城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
2. 贝姓 西汉史游《姓氏急就篇•上》、南朝宋何承天《姓苑》、南朝梁顾野王《玉篇》、清陈廷炜《姓氏考略》等均载“贝氏,出清河贝丘。”清熊峻运《增补姓氏族谱笺释》注云“(贝姓)源于姬姓。周代召康公的旁支子孙,食采于巨野之浿水,后叫郥国,子孙去邑为氏。”清代山东汶上(作者待考)《姬氏志》载“贝姓,系出清河郡,召康公支子食采于巨野之贝水,后为贝国,子孙去邑为贝氏。”贝姓之所以起源于清河,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西周初年,燕侯克封自己的一位庶出兄弟于浿水,建立燕的附庸国——郥国,郥国位置即在今清河县一带。西周中叶,翟姓赤狄族不断东进,危及燕、邢、卫等国,郥国联合邻近的邢国与之抗争,史称“邢侯博戎”。春秋初,“博戎”战争最终失败,郥国为赤狄族中山国所灭,燕国也危在旦夕。后,得齐桓公携管仲救援,郥国贵族才得以存活。由此,郥国贵族入齐,郥国被并入齐国版图。失国后的郥国贵族便以国为姓,称为贝氏。
3. 汲姓 汲姓是一个多源流姓氏,其中的一支姜姓汲氏就起源于清河。根据东汉应劭《风俗通•姓氏篇》记载,春秋时齐宣公的裔孙受封于汲邑,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为姓,亦称汲氏。这支汲氏族人尊齐宣公为汲姓的得姓始祖,其最初的封地汲邑在汲水之畔,位于今清河县东。对此,古代姓氏专辑《姓源》记载说“(汲氏)齐大夫采邑,因氏。”《千家姓》记载说“(汲氏)清河族。”因此,明陈士元《姓觽•十四缉》也载“齐大夫采邑,因氏。”因此,姜姓汲氏世代为望族而且居于清河郡,因而天下汲氏多以清河为郡望。
(三)迁居清河的名门望族
其余26个姓氏为外来姓氏,并不起源于清河,但因种种原因移居清河后,均发展良好,实现了从普通贵族提升为全国著名望族的华丽转身。因此他们视清河为发家之地,是家族兴盛的起点和基础。
1. 清河窦氏 窦姓起自今山东济宁,大约在秦代之前有一支窦姓族人迁入清河,历史上著名汉孝文窦皇后窦漪房就出自该家族。窦氏以良家子入宫,后被赐予代王刘恒,生景帝刘启。窦氏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国计国策的重要参与者,对创造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贡献极大,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两汉时期这支窦氏族人世为高官国戚,声名隆盛,有诗赞曰“窦氏联芳在一门”。
2. 清河崔氏和清河孙氏 距今约2200年的秦朝末年,有两支山东豪族为逃避战乱迁于清河,一支是来自山东章丘的崔氏家族,一支是来自山东高青的孙氏家族。崔氏为齐丁公嫡子季子之后,世代为齐国公族。迁至清河的崔氏领头人是崔意如及其长子崔业;曹魏时期清河崔进入兴盛时期,代表人物为曹魏时期的尚书、中尉崔琰及其子晋中书令崔谅。北朝有“第一谋略家”之称的崔浩就出自该家族。自汉及宋,清河崔氏一直位列全国第一等士族。孙氏为田氏别支,兵圣孙武之后,始迁清河的孙氏族长名叫孙通,魏晋时期清河孙氏成为地方望族。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后,中国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出自清河孙氏。
3. 清河温氏、戴氏、房氏、傅氏 西汉早期,西汉开国功勋温疥的孙子温何举家迁入清河;几乎同时,一支世居在今河南东北部的戴姓族人也迁居而来;温、戴(代)姓氏从此扎根清河,巧合的是两姓在唐代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形成望族。
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房雅被任命为清河太守,自此举家迁居清河。清河房氏在南北朝时期成为地方望族,北魏壮武侯、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房法寿一支最为突出。大唐贞观名相房玄龄就出自该支。
清河傅氏是西汉名将、外交家傅介子的后裔。关于傅氏迁往清河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东汉汉阳太守傅燮自今甘肃庆阳迁来清河;二是西晋司隶校尉傅咸的后代迁居清河。清河傅氏在南北朝时期成为清河望族。
4. 其他以清河为郡望的名门 史载清河廖氏于秦汉间来居清河,唐时成为郡望;清河周氏在东汉时期有宰相周福;廖、周二姓在清河的历史至少有1800年。由于史料缺乏,其余15个姓氏人口迁入清河时间难以详考,成为郡望的时间也不明确,大致推测为汉唐之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