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号称为兵仙,一生号称“攻必克,战必胜“。他”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龙且”。可谓是“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韩信一生经典战例颇多,而发生于公元前203年11月的潍水之战,是韩信的代表作。韩信作战,特别会利用水。在灭魏之战中,韩信巧妙地采用“浮樱渡河”的方式,以“樱”这种简易的渡河工具,出其不意地出现在魏国的侧翼,一战灭国。
在灭赵之战中,韩信巧妙地背水立阵,断自己后路,带领1万多将士硬抗赵军20万人的进攻。而他的部将张耳趁机袭破赵军的大营,随后两人两面夹击,大破赵军。
此后,韩信趁齐国不备,长驱直入攻陷其首都临淄。当时,项羽正在与刘邦在荥阳进行拉锯战,当他听说齐国败亡后,心中大恐。毕竟齐国灭亡,其老巢彭城就直接暴露在汉军的剑芒之内。因此,项羽派爱将龙且率军北上救援。
到达齐国后,龙且与逃亡至潍水的齐王田广会和,合兵20万,与韩信隔河对峙。此战中,韩信又一次发挥了自己擅长利用水的作战方式。首先,他连夜赶制了1万多条沙袋,然后在上游截住水流。
随后,韩信派一半的兵力渡河作战,然而假装不敌。看到韩信退却,龙且大笑道:“韩信这人我了解,在项王手下做事时就不行,看我一战擒他!”谁知龙且刚刚带一半的兵力渡过潍水,韩信便命人在上游掘开沙坝,河水倾泻而下,大量楚军士兵化为鱼鳖。同时,楚军还被河水分成两部分。
之后,韩信令旗一挥,率曹参、灌婴等人三面夹击已渡过河的楚军。最终,过河的楚军全军覆没,龙且被当场格*。河对岸的楚军见势不妙,纷纷溜之大吉。韩信获得了全胜,而齐王田广也被俘虏,广大的齐国彻底为汉所有。
从汉到清,潍水之战一直被历代兵家视为经典战例,从没有人质疑过。然而到了近代,曾国藩却对此提出了异议。作为书生,他自然也想效仿古人作战。与太平军作战时,曾国藩曾屡次试验水攻之术,但却都功败垂成。
最终,曾国藩总结道:
“沙囊壅水,下可渗漏,旁可横溢,自非兴工严塞,断不能筑成大堰”。
简单翻译来就是,沙袋塞堵不了大河的水流,因为下面会渗漏,旁边会横溢,除非是严格的堵河工程,否则根本堵不住河水。如果是小河流,堵住的可能性大,但又不可能对敌军形成*伤力,连让人站不稳的力道都没有。因此,曾国藩判定,韩信的“潍水之谋”断不可信。
然而曾呆子就是曾呆子,虽然他饱读史书、兵书,但始终没有领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道理。自古以来,东方韩信、白起,西方汉尼拔、恺撒的经典战例经常被人模仿,但最终都画虎不成反类犬,输得一败涂地。比如马谡学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在街亭之战中却“真死了”。曾国藩与马谡一样,也只是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庸将,难怪一辈子打“呆仗”。
韩信为何能施展潍水之谋呢?这必须要从潍水特殊的水文条件说起。潍水大战的战场所在地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灌溉业非常发达。《齐乘》卷四说:
“高密西南,潍水堰侧”“自汉有塘堰,蓄潍水以溉稻,因名其城”“旁有稻田万顷,断水造鱼梁,岁收亿万,号‘万疋梁’。
由此可见,潍水的水量不是很大,而且自古就有现成的堰坝可以运用。因此,一旦上游壅水,下游的河床上就只有很浅的水流了,甚至可能完全断流。
同时,学者们还发现,作为战场的潍水河床,其质地不是泥沙,而是石头。这种石质的河床,不仅适合于筑坝,也适合于壅水和战斗。因为若河床是松软的泥沙,多少沙袋也会陷进河沙之中。
正是因为潍水具有这种特殊的水文条件,韩信才会施展壅水之谋,如果换在别处,他肯定不会运用此计。此外,当时是11月,时值枯水期,而流量减小或断流的潍水,也不会引起本地人——田广的怀疑。毕竟,齐国人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
曾国藩复制韩信的招数,只是机械的模仿,并没有体会到韩信的精髓,毕竟不是每条河都可以运用潍水之谋。最终,学者们用科学的手段还了韩信一个清白,兵仙的名号不是那么好污蔑,即使这个人是“曾剃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