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千秋,汉武帝动员全国力量修的四大工程,为何被世人们遗忘?

功在千秋,汉武帝动员全国力量修的四大工程,为何被世人们遗忘?

首页角色扮演极品官员更新时间:2024-04-26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弗郁兮柏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皇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瓠子歌》刘彻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其充沛的乳汁自上古起就灌溉着北方大地,哺育了无数帝王将相、黎民百姓,广大的华北平原也因其而生。

古人认为,“”就是黄河的专属名字。“河”就是“荷”。黄河荷载的是大地的精气,它的运行攸关世间万物的生死存亡。

九曲黄河

让人吃惊的是,虽然黄河自太古时就是一条黄色的巨龙。但是在汉朝以前,它一直任劳任怨地默默流淌。孔子幻想过它的清澈,庄子赞叹过它与大海相会的壮阔,但他们绝对都没想到,几百年后黄河竟然会变了个模样。

事发汉文帝十二年,黄河突然在酸枣(今天延津)一带决口,浑黄的水流奔腾咆哮,带走了附近的田地和百姓的生命。这是之前从没见过的灾害,让朝庭上下都目瞪口呆,措手不及。而从此之后,母亲仿佛换了个脾气,时常化成凶猛的野兽张牙舞爪,时刻威胁着两岸人民的安全。

在三十六年后,也就是刘彻当政的元光三年,黄河又在瓠子(河南濮阳)这个地方决了口,河水向东南流入了巨野泽(上古九泽之一,一个巨大的湖泊)。奔流的大水甚至从淮河、泗河河道入海,有十六个郡受灾。刘彻于是派出了大臣汲黯与郑当时一起去治河。两人采取的是“堵”的方法,调遣民夫去把决口堵住。但这个方法却过于简单粗暴了,屡堵屡坏,根本治不住。

这时丞相是武安侯田蚡,他向皇帝提意见说:“江河的决口是由于天意而起,不能够用人力来硬塞。硬塞的话就有违天意了。”这时,占卜望气的神官也是这么解释的,于是刘彻只好放弃了治理的打算,就让黄河这样任意流淌。好在那时的荒郊野地够多。

黄河决口

其实田蚡这样说才不是因为天意。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这次黄河决口的位置在南岸。而他的封邑鄃地正好在河北岸。按照现在这种治理方式很可能南边堵上了的话,北岸就出问题了。这可是会影响田蚡的产业。于是他就干脆骗皇帝放弃治理。

不过刘彻未必不清楚他这点小九九。只是技术水平有限。再这样跟黄河耗下去,占用更多的人力物力,甚至会影响他对匈奴的战争。于是就坡下驴,先把治河的事放一放。

但就在这时,大司农郑当时出了个主意,他说:“以前关东(齐国一带)漕运的粮食是从渭河逆流运送的,路上要耗时六个月。而渭河的水道长九百多里,经常会有阻碍。不如从长安建一条水渠引渭水沿着终南山下来,到黄河只有三百多里,这是一条直道,易于漕船通行,算一下可以三个月就到达目的地。而且沿这条水渠还可以浇灌万余倾田地。这方式可以减少漕运时间,也可以节约漕运兵,还能让关中的土地变得肥沃,增加收获。”

刘彻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找来一个齐地的水力工匠徐伯表来完成这件事。经过勘察设计,在元光六年工程开工,动用数万人手,花了三年,终于完成了工程。这其实就是一条运河,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每年光是通过它运来的粮食,少则四百万石,多则六百万石。有力地确保了长安的需求。

西汉黄河流域地图

这可以说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堪与郑国渠、灵渠相比。但黄河没有治理好的确是个隐患。此后二十年,黄河南岸,现在河南、湖北的地界都因为泛滥的河水而影响了农业。好在一直到元封二年。那一年天气突然变得干旱少雨,刘彻利用了这个时机,加上在去泰山路上已经调查了决口情况,于是决定:治河!

这次直接负责治河的大臣是汲黯的弟弟汲仁和将军郭昌,他们发动了数万人马一起工作。

必须说明的是,这时当年阻挠治河的田蚡已经死了。但治理黄河一向有两大难题,一是思想上的,那也是田蚡提出来,也是刘彻所认可的,就是黄河为神河,洪灾是天意,不该堵。第二是技术上的,是因为黄河的水量太大,不好堵。

两个难题都不能简单处理。第一个,因为中国皇帝讲的就是一个政教合一,他本人就是受命于天的天子,拥有最高的神性,但当年已经说过河决是天意,必须要能自圆其说,才能避免老百姓的思想出现混乱。就象在一个民主国家突然限制人民外出,又或者一个法制国家总统突然带头违反宪法。都是要不得的。

也就是说当年河决不堵是天意,现在堵河也得是天意。如何证明呢?刘彻先前就造了舆论,说元封二年这场大旱,是他祭祀了泰山所致,是天神之力保佑中华的副作用。然后就祭祀了河神万里沙。所谓“万里沙”是山东莱州夹河两岸的一段长三百里的沙洲,应该就是当时的河堤之神。

大臣石像

接着刘彻亲自到了黄河决口,沉了白马玉璧在河里。这些都是按古礼的祭天用品。用意就是和天帝的热线电话已经打过了,可以动手了。

当然,这些工作只是解决了心理问题,对技术问题毫无帮助。刘彻很快面临了实际问题。在湍急的河水中,用来堵漏的木柴一丢下去就被冲得没影了。哪怕他亲临决口,让随行群臣自将军以下都背着木柴去堵漏也无济于事。而且更重要的是,当时河东郡因为大旱爆发了一场火灾,能够收集到的木柴很少。这样就为治河造成了更大的困难。不过刘彻足够聪明,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

因为就在这次治河的一百四十多年前,在西南的四川,就曾经处理过在湍急水流中如何堵塞的问题,那就是都江堰工程。

当时正是秦昭襄王之世,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以控制岷江之水。同样遇到了难题。堵水用的物体太大了难以运输,太小太轻了很快就会被水流冲走。李冰很聪明地采用了用竹笼装鹅卵石的方法,筑起了“飞沙堰”。使得堵塞物的大小可以控制且方便输送,这才确保了工程的成功。

都江堰工程

这次堵黄河决口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好在那时华北的气侯远远不象现在这样干旱,河南淇县一带也有不少的竹园,于是刘彻命令伐竹为楗,制成堵河工具终于才驯服了黄河这头狂龙。

不过也正象田蚡担忧那样,黄河在北岸决了口,河水分流入海。好在这样一来,洪水终于消退了。眼见黄河安静奔流,刘彻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说的:“黄河汤汤而流啊激流潺潺,北渡蜿蜒啊疏浚困难。采下长茭叶啊沉下美玉,河伯同意了啊但木柴不够。木柴不够啊是卫地人的罪过,烧得如此萧条啊呀怎么来控制水!砍光了竹林啊做成石墙楗,把宣房的决口堵塞好了啊,天下幸福就出来了。”

这里“宣房”指的是刘彻为了庆祝胜利,而在原决口位置建的一座宫殿,名叫“宣房宫”。同时他又在黄河北岸兴修了两条水渠,用来分流黄河过多的水体。于是终刘彻一生,黄河再没发生过大的灾害。

事实上刘彻这一生也不光是打打匈奴,建建皇宫。他还做了很多民生工程,只是这些事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不是那么显眼罢了,但也不输其他任何一个皇帝。

在渭水运河完工后,河东郡守番系又提了个意见,那就是在黄河上也有漕运,是从山东运稻米西行入关。每年的量有一百多万石。但在黄河上有个天险,叫“砥柱”。对,就是“中流砥柱”的砥柱,位置就在现在的三门峡。在这里漕船经常出事故,船毁人亡,而且运费不菲。番系的意见是建一条水渠连通汾水与黄河。这样,汾水可以灌溉皮氏、汾阴一带,黄河水也可以灌溉汾阴、蒲坂一带。可以造田五千顷。这五千顷本是荒地,只能种草放牧。可以被变成高产田,每年估计可以收获二百万石以上粮食。而且减轻了关中的粮食压力,避开了砥柱险地。

中流砥柱石

刘彻同意了这个计划,同样花了几万人修好了这条水渠。不过可惜的是,几年后黄河改道,水渠引不来水,这条道上的田地种不下庄稼了。老百姓从官府贷种子来耕种,收获连种子都还不上。只好废弃,官府把它分给内迁的越地百姓,换一些微薄的租赋。

虽然这条运河后来发挥作用不大,但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解决了引水问题后,再次产生了很好的效用。

刘彻的第三项被载入《史记》的水利大工程是褒斜道运河

我们都知道,四川是个盆地,与外界有山脉阻隔。但是人们在这重重山峦中,硬是发现了一条道路,上起自汉中的褒谷口,下至眉山的斜谷口,故名“褒斜道”。

褒斜道的开通有个故事。同样是在秦昭襄王时,按照大将司马错的计划,秦国把进攻目标选定在位于四川的蜀国。但是秦蜀之间天险重重。于是秦王就想了个办法。他先假意和蜀王修好,要送对方一头能拉金子的神牛。蜀王昏庸,真派手下神将五丁力士开山修道,把金牛运到了蜀中,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秦国的大军。

五丁开山石雕

等秦朝灭亡后,刘邦被封为汉王,进入了汉中。但他自知当时还不是神勇无敌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对手,害怕对方从后方袭击。于是用了一招“绝后计”。军队在前面走,后面就将这险峻的栈道给拆除。这招果然让项羽放心,所以才敢率兵东征田荣。因为刘邦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修好栈道,再*回关中。

可他没料到,刘邦这招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修栈道只是幌子,实际上韩信却带兵从湮灭已久的陈仓道入了关。这才击败了项羽封在这里的三秦王,建立了大汉王朝。

但是陈仓道所以被人遗忘太久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相比通过栈道的褒斜道,陈仓道路远且险,是不适合在太平时节的国内交通的。但一直到刘彻时,政府才有了重修栈道的打算。

当时有人上书,提出了要整修褒斜道和配套搞漕运的方案。这事被交给了御史大夫张汤调研。张汤问这个设计者,对方说:“这个方案的关键不光是重修栈道。因为原褒斜道的山坡太多,迂回太远。不如把褒斜道打穿,这样就减少迂回,至少节省四百里的路程。而且顺便让褒河通向沔河,斜谷水(今石头河)通向渭河,都可以搞漕运。漕船从南阳上沔河进入褒河,再从褒河转陆路用车运走百多里到斜谷水,再从斜谷水下渭河。这样,不但可以把汉中的粮食运到长安,而山东也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沔河运来粮食。这比从黄河砥柱那里运粮过来方便得多。而且褒斜道这一带象巴蜀一样,盛产木材竹材,这是重要的生产原料,可以给关中使用。”

褒斜道

张汤把这个计划汇报上去,刘彻批准了这个计划,让张汤的儿子张卬作汉中郡守,又派了几万人修了五百里的褒斜道。

其实这个计划最关键的部分是在褒斜道南端斜谷口北七盘山上的石门,不过当时还没有石门。石门其实是世界上最早的穿山隧道,长约十六米左右,别小看这距离,在没有炸药的时候,人们要在坚硬的山体开辟一条高三米五左右,宽四米左右,能够通过车马的隧道是十分艰巨的。只有采用象修都江堰一样的火烧水激之法。也就是先用柴火把岩石烧酥,再突然泼上去冷水或醋等液体。这样利用热胀冷缩及腐蚀的方式把石体弄下来。

石门(原石门已沉没水下,此为意向图非原物)

这的确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所以有人将它与长城、运河相提并论。不过这却过了点。事实上,能和长城、运河并论的工程是栈道。它飞架在丛山峻岭之中,临危谷激流之上,不止要开山破石还得攀岩绝壁,这才是中国工程的顶峰。只可惜现在没有多少保留下来的古栈道。

终于,褒斜道修好了,但漕运失败了,因为水流过急而且有很多石块,不能够通船。

可道路毕竟成功了。这条路拉近了关中与四川的距离,石门被沿用千年,是一个真正的建筑奇迹(有关石门的开凿时间,也有东汉的说法,此处不做讨论。)

古栈道

刘彻的第四件大型公益工程也是个神话般的奇迹,那是由大臣庄熊罴提出来的,他说:“临晋的老百姓想穿过洛河修一条水渠用来灌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恶劣的土地,如果能够引来水,亩产可以达到十石。”

于是刘彻又发动上万人修了这条水渠,从徵城引来洛河水一直到商颜山下,但是这时却出了问题。由于土质过于疏松,水渠堤岸经常崩塌,于是民工就创造性地采用了凿井的方法,最深的地方深达四十多丈。这样凿成了一个连一个的深井,在井底贯通以流水,这才把水引过了商颜山。最终把水引到了山里十多里。这就发明了井渠。由于在中途居然挖出了一架龙骨(也许是恐龙化石),所以这条水渠得名“龙首渠”。花了十多年,水渠通了。但可惜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

但是龙首渠还是展现出高超的施工技术,这也是世界最早的穿山水渠工程,需要极先进的测量能力和定位能力。特别它的井渠方式,后来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新疆,成就了那里著名的“坎儿井”工程。所以龙首渠没有成功,原因还是由于当时的施工技术水平限制。有人推测可能是没有打井圈导致井口塌陷。这是有可能的。打井圈需要砖。但中国的制砖技术到明清才神功大成。汉代虽然有砖,但数量很少。城防建设上运用都不多,更不要说在水渠建设上。而到了上个世纪,人们在汉龙首渠的基础上新修了一条渠道,即“洛惠渠”,这才真正实现了刘彻二千年前的构想。而在几次工程失败后,刘彻也吸取了教训,变得更加理性化,对于一些过于超前的工程采取了拒绝的方式。曾经有个叫“延年”的齐国人上书提出的黄河改道工程就被叫停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

坎儿井工程示意图

以上只是刘彻当政时最有名的四大工程。虽然不那么有名,也没有完全成功,但说他“功在千秋”是一点不愧的。事实上,在他的漫长一生中做的水利工程远不止此。

比如在元鼎六年,在刘彻的鼓励下,右内史倪宽在关中又修了“六辅渠”,它其实是做为郑国渠的辅助工程,引六条小渠来灌溉郑国渠浇灌不到的高地。其不但提升了当地的粮食产量,还产生了一部《水令》是为中国最早的水利管理法规。

而在十六年后,赵中大夫白公又主持开建了“白渠”,它起于谷口县,尾入栎阳,将泾河水引入渭河,长度达二百里地,灌田四千五百倾。其意义是配合郑国渠组成更完善的关中水利体系,所以后世也常把两渠合称为“郑白渠”。老百姓的亩产升高了,得了实惠,于是编出了歌谣来赞美: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郑白渠

第三条水渠叫“成国渠”,它起于郿县东北,引渭河水向东北流,经过武功、槐里,至上林苑流入另一条叫“蒙茏渠”的人工水道。它对沿途的田地也起了很好的灌溉作用,可惜在东汉时这条水道就已经废弃了,但在三国时和现代都有人对它进入了整修,改名为“渭惠渠”重新发挥了作用。事实上这也是古代运河的常见现象。象所谓的“隋唐大运河”其实也早就废弃了。是经过后来无数人的整修才有了现在的“京杭大运河”。至于“蒙茏渠”,它就是上林苑的主要水道,而其他较小的渠道还有灵轵渠,它是在周至县的灵轵原上开凿的,东北流入渭河,灌溉了周至、户县一带农田,它一直被使用到宋代。

以上还只是刘彻时期在关中长安附近开辟的水利工程,而在全国其他地方水利工程也比比皆是。如汉军在元朔二年夺回河套平原,建立朔方城后,就在元朔四年在朔方以西到令居(今甘肃永登一带)开始屯田,建立了大量的水渠。太初元年又在河西走廊实行了屯田。不但建了大量水渠,还把先进的钻井技术传入了西域。以至于西征大宛时,大宛城中居然能够有汉人教当地人打井取水。

在《史记》中还提到当时在汝南、九江一带有引淮河水的工程,东海郡有引巨淀湖水的工程,泰山下有引汶河的工程,每个工程灌溉的田地都有上万顷。其他大小渠道数不胜数,这是一个中国水利工程大发展的时代。可惜现代人知道得太少,太少。

现在龙首渠

在水利工程之外,其实刘彻的陆路工程成就也是非常高的。说他比肩秦始皇,几乎完全不假的。除了在前面提到的褒斜道、唐蒙道之外,刘彻还修了不计其数的道路,载入史书中有名的有回中道、高平道、河西道、固阳道、灵关道、西京道等等。这些道路以大汉京城长安为中心,辐射全国,可以分为东北、东方、北方、西方、西南、南方六条干道。也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道。奇怪的是现在大部分人都只会盯着水路的大型工程,特别是运河。而对更重要的陆路工程视而不见。这可能是因为道路的整治虽然工程量比水路较小,但更为复杂,难以考证,以至于很多人放弃了对它们的关注。

其实陆路上的事远比水路复杂。而且这些道路不是光开辟好了就完了的,如果不加以整修维护,几年下来就会逐渐荒废。所以日常的管理也很重要。无论是刘彻之前的五岳封禅还是后来的开拓西域,都是建立在他对于陆路的改进之上的。他所经之路必须大规模的整修道路和路上的驿站。如果道路保养不佳、驿站不配套,那么刘邦是要动怒的,相关官员就麻烦了,甚至可能被处死刑。下至最基层的县官,上到俸禄二千石的极品高官也难以幸免。比如一度炙手可热的长安右内史义纵,就是因为不修驰道而被*。。通过刘彻不断扩大的活动完善了整个帝国的陆路交通体系,汉朝也得以对广袤的国土进行了有效控制。

西汉主要道路地图

和秦修驰道一样,刘彻修路的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巩固国防,抵御匈奴。前面已经说过,好的道路有利于兵士、粮食的运输。而在道路源源不断地输送的人力、物力的支持下,刘彻得以在秦长城以北修筑了更为雄伟的汉长城,建立了比秦朝更完善的防御体系。汉长城东起朝鲜,穿过草原,经过现在的蒙古国境内,西抵丝绸之路上的居延泽。

汉长城遗迹

限于篇幅的原因,这里就不对刘彻修长城和筑路的传奇再多做介绍了,大家只需记住,如果单论数量的话,秦始隋炀两位皇帝加起来筑的路都没有刘彻的长就足够了。所谓“秦关汉道”,大地上的每一条道路都是刘彻的一座丰碑。

复原长安图

————————————————————————————————————————

说到长安,其实当前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唐长安。但在它之前八百年建成的汉长安同样光芒万丈。开头条之先,向你整体介绍汉长安中的那些伟大建筑,还有那些不朽的人和事。即将完本,欢迎观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