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西山吴王剑的传说(上)

鄂州西山吴王剑的传说(上)

首页角色扮演九曲剑仙更新时间:2024-07-29

西山的三国故事,莫过于吴王试剑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就知道。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真正看到吴王试剑石还是在1995年或1996年,这就是我对西山吴王试剑石的感性认识。后来又在有关资料上看到吴王西山铸剑炉及铸刀、剑的史记;2004年我还在西山孙权即位坛、试剑石、比剑石接受了湖北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并写了《三国风来满西山》的文章,也就开始萌发了我写西山吴王剑传说的念头。这得益于近几年,在樊口探古的同时又辑录了西山的有关史料。终于发现了西山吴王剑的传说,精彩纷呈,让世人瞠目,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三国旅游开发价值。

吴王西山铸“剑”

剑,剑客、剑侠、剑神、剑仙……金庸把“剑”熔于小说一“炉”中;剑,无所不能,剑,无所不在。剑,戏说了炎黄子孙喜怒悲哀的故事;剑,延伸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

这里我要说的是西山吴王“剑”,即孙权剑。剑是

“武”的象征,又有“昌”的寓意,吴王剑即名武昌剑。吴王孙权以武而昌又演绎出了武昌县,武昌郡的故事来。孙权的祖先,传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孙武,人们说这武昌的“武”字是孙权取其祖先孙武的名字,有发扬光大、光宗耀祖之意。

公元221年,孙权迁都鄂县后,从建业迁来千户能工巧匠,建吴王宫、造武昌船(长安号)、铸武昌剑、武昌镜……又特地选调铸剑大师于西山东麓的椅子山等地筑炉铸剑。据南朝科学家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载录:“大吴刀剑,吴主孙权作。吴主孙权于黄武五年,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南铜越炭作之。文曰:大吴(小篆书)。”这段史记的载录就是西山吴王剑传说的开始。

相传孙权在西山下的(抔)湖(退)谷造“长安号”,又在西山铸大吴剑。这“长安号”是否装(造)在此地,但是“长安号”败舶湾确于此。

吴王在西山铸“千口剑,万口刀。”还先后铸了三把吴王剑,即武昌剑、太平剑、黄龙剑。人们解释三把剑,说“武昌”剑有以武而昌的寓意,太平剑是天下“太平”,又有“长安”的意思,“黄龙”剑则是帝王的象征。是否有此三把剑,无从考证。但是“武昌”、“太平”、“黄龙”却都是孙权吴国的历史。

吴王西山试“剑”

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是吴国空前强盛的时期。据《三国志·吴书》载曰:“今北虏(曹军)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得)以宽息。”吴王颁布《受田令》,父子带头受田,亲自到蒲团的“瓜圻”种瓜,发展农业,鼓励战耕,又造“长安号”、铸武昌剑……此时孙权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随之称帝的舆论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当西山筑炉铸造出大吴剑的时候,吴王从避暑宫起驾,带领太子登、陆逊等文武百官前往朝贺,行至西山顶,见一奇峰异石,吴王雅兴即起,抽出新铸的吴王剑,霎时霞光万道,寒气逼人,犹如长空闪电一般。重臣张昭举“笏”,起贺曰:“大王新装‘长安号’,又铸大吴剑,可喜可贺,能否在此试一剑。”吴王喜不自禁:“张爱卿言是,孤正有此意。”言毕挥剑奋力一劈,如晴天霹雳,把兀立的石头劈了个半边,“一卧一立”。

吴王的侍卫官都亭侯谷利,首先领呼:“剑劈石开,一统江山,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众大臣起贺毕,看到这石头竟是“一劈成三石”,人们又说这是“天意”,有“三分天下”的寓意。这座山峰后来也因这山顶的试剑石而故名剑石峰。

关于吴王西山试剑究竟是那一年,后人的说法不一,而“试剑”的含义也不同。但是,史*载的是吴黄武五年,于西山铸千口剑,万口刀。吴王西山试剑的“传说”,还是锁定在这一时空里为好。

关于试剑石,还有另一种传说。相传东周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流放江南,“乘鄂渚而返顾”行吟望楚于此,曾在此“石头”上歇息过。人们也叫它“望楚石”,故试剑石侧又有明正德副使恽巍建的“屈原望楚亭”。

吴王西山淬(洗)“剑”

清代叶封《洗剑池》诗:“一片澄潭水,千年洗剑池。土花残血尽,石竹细泉滋。怪雨龙吟夜,空山僧色时。秋风虎丘路,相望草离离。”可见清代时的西山洗剑池是“一片澄潭水”。

据《武昌县志》载录:“洗剑池在县西,西山松风阁下,旁有井,清冽异常(《一统志》) 。世传吴王淬剑于此(《舆地纪胜》)。”

清代叶封说的“一片澄潭水,千年洗剑池”,有的学者解释为,是吴王试剑后,在此洗剑。但是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的载录则是“相传吴王淬剑于此”。

淬剑与洗剑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洗剑是将剑洗干净;淬剑,则是给剑淬火,调理剑的硬度,看过铁匠打铁就知道,铁件、铜件烧红了之后,经过锻打放在水里淬一下,“淬剑”却又是一门高 深的学问。

吴王西山淬剑,就把吴王西山铸剑联在一起。吴王在西山铸剑、试剑、比剑、淬剑,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西山有吴王避暑宫、议政殿、读书堂,宴游亭、岘上亭(九曲亭)是吴王议政、习文、练武、游览的地方。

叶封的“秋风虎丘路,相望两离离。”这“虎丘”学者们理解说是不是虎溪,因为西山下有虎溪。其实“虎丘”是古代的一个典故,传说“虎丘”是春秋战国时吴王阖闾藏剑的地方。吴王阖闾爱剑,一生收藏3000把古剑,他百年归逝后,他的儿子夫差把3000把古剑随吴王带入虎丘墓之下,“虎丘”也因此而闻名于世。

然而,这虎丘没有西山高,也没有西山大,有试剑石、比剑石,洗剑池却没有铸剑炉、淬剑池,相比之下西山吴王剑的史迹及传说要重大得多,精彩得多!

吴王挥“剑”凿路以上

吴黄武五年,吴国的大喜事是一件接一件,西山铸出了大吴剑后“长安号”又装造成功。这就是三国历史上最大的一艘巨舟,“能坐直之士三千人”。吴王好大喜功,又带领太子登、顾雍、张昭、陆逊等文武百官,前往祝贺。亲自试航于钓鱼台的江津,时遇特大狂风,孙权曰驶芦洲避风,谷利拔“剑”而上,指舵工不靠樊口者斩。大船至樊口上一里水岸被狂风吹坏,吴王君臣被困在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地方,又有樊山挡住了去路,实在是尴尬而又无奈。吴王挥剑“凿路以上”,这是突发事件,当时又没有带开山凿路的工具,谷利、陆逊等拔出随身佩带的大吴剑,率领将士凿山开路,披荆斩棘,开出了一条供吴王上山回避暑宫的羊肠九曲小道。吴王在将士们用“大吴剑”开凿的一块三角地上歇息,这歇息的地方,吴王后来在此建了一座亭子作永久的纪念。

吴王从樊口这里回西山避暑宫的山路,后来成了人们上西山的一条古道。八百年后,宋代大文豪苏轼,游樊口循路以上,也坐在这里歇息。此时吴王亭已废,苏轼后来与友人重建了这座亭子,这就是今天赫赫有名的“九曲亭”。不过当时的九曲亭不是现在西山寺边的这个地方……

吴王挥剑“凿路以上”的地方,后人叫吴王岘、吴造岘,但是剑客们也叫吴王“剑”或吴造“剑”。

吴王不仅是挥剑凿路以上,还有挥剑劈石门的传说,吴王在新开凿的空地上歇息后,又徒步前行,前面一座山峰挡住了去路,吴王甚怒,挥剑一劈,就劈开了“石门”,吴王过石门回到了避暑宫。自此以后,这石门“不开也不闭”。故清人严观有“石门开左右,一剑自中分,何人施妙法,千载创奇文”的诗句。这吴王剑、大吴剑又传奇了樊口、西山的历史。

剑客蜂涌“剑”石峰

就在孙权这一剑劈下去的时候,“一道火花”如同雷光闪电般地飞向夷陵的天际,陆逊“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夷陵大战戏剧性地落下帷幕,刘备败走白帝城……

接下来的是吴王孙权,在“散花滩”劳军,武昌城万人空巷,樊口山头开广宴,孙权钓台临讲阅,迎接陆逊大军的胜利归来。

人们又传说,刘备、孙权西山“比剑”,有异人作法。据《三国志·刘备传》载录,在夷陵大战前夕,刘备曾请异人李意其问其吉凶,李意其索取剪具,剪一“纸人”埋入地下,并不言语离去。刘备看后,自觉霉气……刘备兵败夷陵,最后是“白帝城托孤”。大臣们后来醒悟,说异人李意其剪纸人埋入地下,即是“刘备”也。

此时的孙权也请异人葛玄(葛洪的叔祖父)作法。孙权曰:“夷陵大战在急,葛仙公助我也!” 葛仙公答曰:“刘备樊口屯兵时留下什么遗迹?”孙权曰:“樊口山头传说有刘备试剑石。”仙公曰:“主公何不上山与刘备‘比一剑’。”孙权会其“意”,才有以上樊口山头“比剑”的一幕。

以上传说虽然荒诞,但是三国时,异人左慈也曾是曹操的“座上宾客”。葛玄、李意其、左慈在《三国志》及其有关史料里都有载录。在大战前夕“问其吉凶”,这在当时确是不足为怪的事情。

刘备、孙权西山“比剑”意味深长,戏说了三国时期的“两大战役”,而且都与东吴有关,又以东吴取胜谢下历史大幕,这刘备、孙权“比剑石”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