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富蕴:镶嵌在阿尔泰山脉上的一颗瑰宝,游览富蕴全攻略

阿勒泰·富蕴:镶嵌在阿尔泰山脉上的一颗瑰宝,游览富蕴全攻略

首页角色扮演剑穹之巅更新时间:2024-05-09

新疆0距离,是个老道的新疆头条号 ▍关注我,你就了解全新疆

富蕴,一个旅游胜地。巍峨之山、柔情之水、清新之夏、冰雪之冬,构成了富蕴自然生成的独特之美,魅力四射。伊雷木湖、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额尔齐斯河大峡谷、神钟山、寒极温泉、五彩城……夏季观景,美轮美奂;冰雪、赏雪、戏雪、感受寒极……冬日看景,别具一格。

富蕴,一个文化广域。阿依特斯、木沙依拉、毡房、刺绣、奶香……构成了富蕴这片草原上最醉人的符号。这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这里,驼羊马群,奔腾长啸。

富蕴,一个矿业宝地。在境内的可可托海三号矿脉,是世界上已开采的最大稀有金属矿藏,从被发现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这个产出84种矿物、含有96种稀有元素、伴生有10多种珍贵宝石的三号矿脉,被国内外地质界誉为“稀有金属天然博物馆”。

富蕴,一个面积3.37万平方公里的地方,被“全国文明县城”、“中国最具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县委”、“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观赏石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诸多光环笼罩着,它就像一颗璀璨的瑰宝镶嵌在了阿尔泰山脉之上。

画廊之色——山河竞秀 天富蕴藏

额河(丁宁摄影)

在可可托海这样一个以山为经、以河为纬的地方,依稀带着古韵的俄式建筑,横跨额河的木制吊桥,以及吊桥另一端与山相依的大片白桦……漫步其中,感受别样美景,足以让人沉醉不已!走进可可托海的怀抱里,柔情至深的河流绿植、宏伟挺拔的花岗岩山体,最能让人感动和沉醉。在我的心中,它就像是阿勒泰千里旅游画廊中色调最为艳丽、最为独特、最为瞩目的一道风景。

山河竞秀美如画

俯瞰神钟山(范书财摄影)

可可托海的美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蓝色的河湾、绿色的丛林,太富有诗意的词句总能唤起人们对它的无限向往。坐落在额尔齐斯河畔的可可托海,听得见额尔齐斯河源头水落的声响,够得着阿尔泰群山之巅。在这里,风景是美的,人也是美的。

可可托海的夏处处充满了生机,绿的松、蓝的水、挺的山,随处框出一块儿方景都是一幅相得益彰的唯美照片,如壮锦,丝丝珍贵,针针活现。

可可托海的冬到处都是白的,河面、山体,在太阳的照射下白的扎眼,由鹅卵石和积雪构成的圆滑的雪丘错落摆开,如诗如画,从山的最高处俯瞰,像极了传说中的广寒宫。

可可托海花岗岩山体(刘新海摄影)

可可托海被超凡入幻的风貌包围着,由可可苏里、伊雷木湖、额尔齐斯河大峡谷、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遗址四大景区组成。柔美和刚硬的自然景观让可可托海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契丹才子耶律楚材有过这样的称赞“千岩石秀清人思,万壑争流壮我观。山腹云开岚色润,松巅风起雨声乾。光风满贮诗襄去,一度思山一度看。”

可可托海山环水绕、奇石怪岩、尤其是笔直耸立在额尔齐斯河畔的一座酷似大钟的石山更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犹如一座雄奇的巨钟扣在额河南岸,神钟山因而得名。神钟山通体光滑,寸草不生,孤峰傲立,巍峨神奇,堪称阿勒泰山景之最。神钟山高365米,坡度89度,被誉为“中华神州第一钟”,来此观景者无不发出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感叹。

可可托海花岗岩山体(刘新海摄影)

据传,关于这座钟山还有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蒙古王的儿子洪太吉,爱上一个叫萨拉的姑娘,但姑娘却爱上了他的朋友阿米尔,为了萨拉,两个好友反目为仇。阿米尔和萨拉带领一队人马私奔,跋山涉水来到钟山脚下,他惊叹于钟山的雄奇壮丽,爬到钟山之顶,安营扎寨。夏天喝雨水吃野菜;冬天,打猎为生。他们平静而幸福地生活着。

洪太吉得知心爱的人与朋友私奔,心生仇恨,发誓一定要找到他们。终于有一天,他在钟山发现了他们的踪迹,于是,他在钟山对面的一座山上驻扎下来,隔河相望,等待萨拉出现。

一天,萨拉背对额河,梳理美丽的长发,这时,洪太吉对着萨拉的背影射出了仇恨的箭,殷红的鲜血滴落在小溪里,萨拉从钟山顶上掉了下来。阿米尔悲痛欲绝,从山上跳下,他们双双落在额尔齐斯河中间的一块巨石上,鲜血染红了巨石。至今,这座巨石中间的凹陷处仍盛着一团血红色的水,向人们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爱情悲剧。也因此神钟山又叫“阿米尔萨拉峰”。

故事的真伪无从考证,向来也没有人愿意去考证。但来此游玩的人们总是很虔诚的相信这里发生的一切,因为他们向往着一切的美好,坚信着至纯的情感。

坐在神钟山下的额尔齐斯河畔,双手轻轻撩起清凉的河水,倒影中的山活了,整个可可托海在神奇的幻境中活了。附耳倾听大自然谱写出的动人的世外河音山曲,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来自最基源的艺术,或虚、或幻,总是那么的超然!

天富蕴藏揽岩色

秋色额河(牧师摄影)

在去往额尔齐斯大峡谷的路途上,穿行在阿尔泰山山麓的高山峡谷中,巍峨、瑰琦、苍然、多姿足以惹人动容,然而她们背后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与更为别样的风情。就是这些奇异多姿的山麓,包裹着人世间的珍奇与迷情——可可托海花岗岩。

可可托海的花岗岩地貌以独特的钟状、穹状、锥状峰丛山体出现,平地拔起,气势逼人,极其雄伟壮观,令人见而感叹不已,可谓独树一帜、天下不二;可可托海花岗岩地貌以阿米尔萨拉桥为地质界域分为两段,造就了“一花两朵,各竞芬芳”的奇妙风景。

阿米尔萨拉桥之北,出露燕山期斑状、巨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由于原生节理面对这种花岗岩岩体的分割尺度较大,钟锥状峰丛景观应运而生,砐硪腾起,若洪澜涴演而云迴,“如钟若穹还似锥,钟状嶾嶙,犹梵钟疏冥昧,穹状泰然,犹苍穹纳洪荒,锥状豪迈,犹毫锥绘乾坤”,连绵不绝,倚天蜿蜒;所形成的峡谷窄狭,岩壁陡峻,崖深岫险,如玉嶂倾耸,惊人魂魄;岩下流水湍激,犹乳虎奔啸,猛龙疾驰,风驰电掣之势掠起水汽,氤氤氲氲,若流岚轻披、冬雪寂寂;水边无阶地,森林密布,葱翠静幽,嶂谷风情展露无遗。

阿米尔萨拉桥之南,广泛出露距今约4.10亿年至2.50亿年之间的华力西期的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由于花岗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极不均一、遭受多期构造作用、节理裂隙等各种破裂面极为发育等原因,山或为尖棱状,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利剑,如“剑锋”;或为破碎状,若如来佛祖的五指,如“五指山”;或为板状,若鳄鱼盘踞巅峰,如“鳄鱼岭”;有的像是羽尖擦过苍穹,定格于弹指;有的低缓恰似柔练扬扬,静中似动。岩峰之静,可演绎形态各异、栩栩而动,可谓是奇特无比。额尔齐斯河在这里变得漫淼起来,莹莹滢滢,恬静闲适,宽阔峡谷风光也灵动而出。

可可托海花岗岩山体(张云鹏摄影)

总而观之,桥之北,重峦迭嶂,臻臻簇簇,有翻江倒海之巨势;桥之南,崚嶒嵯岈,汤汤峨峨,有仙都羽化之灵姿。桥北之雄浑与桥南之纤巧相映成趣,动静相宜,雄纤得体,共同展示着造化之玄秘。

可可托海花岗岩不仅有着世界独一无二的“美貌”,同时也拥有独一无二的地质矿藏“内涵”,可谓是暗藏天机、美貌与内涵的天然结合。这里的花岗伟晶岩脉分布集中,此起彼伏,犹如一座科学迷宫;各类采矿遗址保存完好,井然有序,有着另一种迷人的诱惑。她们姿态各异,曼妙逼真,有的纤巧好似草帽,不知哪一位神仙的神冠,被哪一阵仙风吹落在了这里;有的蜿蜒恰若游龙,可知是哪一位龙王的公子,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一时淘气,迷醉在了在这里?她们是造化之女,犹如莽原上一滴滴光彩夺目的泪珠儿 ,无时无刻不在闪射着令人心醉又心碎的光芒。

牧色人文——千年游牧 千里牧游

哈萨克族是世界上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千百年来,他们逐水草而居,因时而动,南北转场,千里迁徙,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衍生出极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沿着富蕴县古老的牧道,追随游牧的哈萨克牧民,您可以看到百万牲畜大转场的盛况和接羔育幼、搭建毡房、驼队搬迁、剪羊毛、擀毡子等劳动场面,可以享用烤馕、包尔萨克、酥油、手抓肉、奶疙瘩、马奶、驼奶、酸奶等草原美食,还可以欣赏参与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体育活动。在富蕴,文化体验是最美好的精神享受,一碧千里的草原就是最令人向往的精神乐园。

放牧(刘文杰摄影)

哈萨克人长期逐水草游牧,多生活在山区、戈壁和高寒地区,因而哈萨克人民的服饰,都带有较浓的高寒草原上畜牧生活的特征。他们的服饰很多是因牲畜的皮毛制成,其中使用最广的是羊皮。为了便于乘骑,服饰一般都比较宽大结实,经久耐磨,衣袖长过手指头。皮大衣有带布面和不带布面的两种,不带布面的叫“桶翁”,带布面的叫“衣什克”,还有一种絮有骆驼毛或绵羊毛的大衣叫“库鲁”,下雨天也当雨衣用。随着季节和年龄的不同,牧民在冬、夏两季选择不同的服饰。冬天主要穿各种兽皮缝制的衣服,用以保暖;夏天穿布衣,求其凉爽舒适。哈萨克族的穿衣,不但与生活环境有关,而且有着自己的审美情趣。男服讲究潇洒、实惠、舒适、方便,女的还讲究美观。

哈萨克服饰(唐晓丽摄影)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独特,哈萨克人的饮食显得与众不同,他们大部分以肉食和奶食为主。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

哈萨克奶制品——酸奶疙瘩(唐晓丽摄影)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可知好客是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美德。哈萨克人中流传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粮、一分钱。”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

在哈萨克族中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还有民谚说,“好客人来到羊要下双羔”。因而凡是前来拜访和望门投宿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也不论是哪个民族,都热烈欢迎,竭诚接待。哈萨克族有句俗话说:“祖先遗产中的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时,连自己也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款待,不但用好饭、好肉招待客人,而且还精心喂养客人的马匹,第二天热情送行。这样的招待,并不向客人索取任何报酬。他们认为向客人买东西是非常耻辱的事。招待客人吃的肉,如果是陈肉,就要说明原因,否则客人可告诉头目,说他无礼,将陈肉待人,头目必定罚他有失散客之礼。

走进富蕴,来到哈萨克人生活居住的地方,不亲身体验和感受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体育活动,是最为遗憾的一件大事。

哈萨克族传统摔跤比赛(丁宁摄影)

哈萨克民族的传统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较为丰富多彩,比如民俗歌舞表演、赛马、叼羊、姑娘追等等。

阿肯弹唱(丁宁摄影)

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民俗歌舞表演活动当中的重头戏。在哈萨克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歌谣和骏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实际上哈萨克人的整个生活充满着诗意。19世纪哈萨克著名诗人阿拜曾写下“人生的大门由歌声为你推开,丧歌的歌声送你入土中”的诗句就说明了这一点。阿肯弹唱是生活在哈萨克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即兴对唱形式,它是哈萨克族人民世世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遗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至今在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富蕴县,每年夏季都要举办盛大的阿肯弹唱会,集中优秀阿肯进行弹唱比赛。阿肯弹唱会举办期间,十里八乡的哈萨克乡亲们都要赶来参加,草原上人山人海,像是迎接盛大的节日。

哈萨克族赛马比赛(阿德力别克摄影)

赛马活动是哈萨克族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的最优秀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哈萨克民族在举办喜宴庆典时,甚至在举办丧礼之后都会进行赛马活动。提起赛马活动,所有的哈萨克人都会欣喜若狂。在赛马过程中,骑手与观众们会高呼各自部落的口号,赛马也能提升部落或阿吾勒的声誉。哈萨克人在骏马还在小驹的时候就能分辨出它长大之后是否争雄得冠,并会精心喂养、调教这类的马驹,使之成为威风凌凌、四蹄生风的神骏。在喂养调训骏马、装扮骏马、带骏马去赛马的起点、迎接夺冠的骏马、牵住夺冠的骏马、奖励骑手等方面,哈萨克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民族。善于驾驭骏马的哈萨克人的赛马文化非常优秀,并胜过其他的民族。作为草原文化最灿烂部分的赛马活动分为短途赛马、长途赛马、三岁马类赛马、四岁以上马类赛马等。

叼羊(唐晓丽摄影)

叼羊是哈萨克民族考验马背男子汉的英武和骏马之威猛的娱乐活动。当赛马活动和走马比赛结束,夺冠的骑手、骏马与走马获得奖励之后,叼羊活动就开始了。这时,骑着骏马的小伙子们会涌到举办喜宴的主人家门口,向他们讨要叼羊所用的羊羔。主人会宰*山羊羔或者绵羊羔,割下羊头,将羊身扔到草坪上。参加叼羊的小伙子分成两拨,开始叼羊活动。叼羊时要拽住羊羔,而不是拽拉人或马。在此期间,可以看出骏马的威猛,骑手的力量。

哈萨克舞蹈《夫妻树》(唐晓丽摄影)

哈萨克民族的姑娘追举世闻名,是世界各地的哈萨克民族娱乐活动中最令人心动,最有魅力,趣意盎然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令观众捧腹大笑,心潮起伏的草原游戏。参加姑娘追的男女青年就是游戏的主人公。姑娘追起着凝聚人心,展示马背技艺,锻炼身体的作用。姑娘追充分显示哈萨克民族是一个崇尚男女平等的民族。参加姑娘追的姑娘会高高举起马鞭,在小伙子头上象征性地挥动,如果有机会,还会狠狠地抽他几鞭。这是其他民族的女性很难得到的自由,也是人们对女性,对母亲的尊崇。

红色记忆——神秘奇境 傲世归来

老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可托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直到21世纪的曙光照来,它才从一个隐蔽之处缓缓走进人们的视野。可可托海的神秘,映射在“三号矿脉”,一个奇境之地的傲世归来,可谓震惊了世人!

三号矿脉

来过可可托海的人,可以忘记绵延不断的群山,但他们不会忘记一个“三号矿脉”,它很盛名,但是它确实又是没有名字的,一个“Ⅲ”代表了它的全部。

“三号矿脉”被当地人亲切的称为“三号矿坑”,被人们叫惯了的这座圣坑,在当地人的眼里,就像一个孩子,或是一个智慧的老者,令人忍不住要温柔的守护着,或敬仰着。

前几日,有幸走进坑底,一层一层的绕着环形小心翼翼的往下走,采矿车的身影逐渐清晰了起来,那叮叮咣咣的声音在山间回响,没有节奏、没有音律。但是,处在最低谷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渺小,从底望向天空,似乎整个坑包揽了太多太多的世间万象。

抹开那飞扬起来的尘埃,仿佛看得见它的过去,雄伟、沉重、智慧、光耀……

可可托海与“三号矿脉”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可可托海,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沧桑巨变之后,小镇老了!老的足以触及它的古色古香和沉甸甸的历史,而这,只因“三号矿坑”。

可可托海镇地质陈列馆(胡金良摄影)

走进可可托海中心位置依旧泛着鲜黄的俄式建筑,这就是记载了可可托海以及“三号矿脉”发展历史的陈列馆,在这里寻觅“三号矿脉”要远比在实地来的更真切些。

空旷的大厅里,正对大门的白墙被粉刷了一遍又一遍,但标志“中苏合营”的那张老照片依稀还若现在墙上。踏着古色的地板走上二楼的记忆,推开房门,堆砌的历史瞬间冲撞而来。看着一幅幅放大了的黑白照片,就像放映机里的胶片,连续不断的呈现在了眼前。

可可托海镇地质陈列馆——历史印记(胡金良摄影)

凿矿、背石、寒极……看着这些照片,一股股冷意瞬间侵袭了我的全身。长年生活在这里的哈萨克族老人说,可可托海的冬天,寒流是可以看得清楚的,就像粘稠的液体一样。就是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那样的时刻,一批批建设者们怀着一腔报国热情相继从四面八方奔向这里,在这里付出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和生命。劳动的艰辛、生活的艰苦、环境的恶劣是相伴而生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物资极度缺乏,工人们饿着肚子在超低温下高强度地体力劳动。矿山建设者们用火一样的激情、艰苦奋斗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冲天的革命干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修平了通往大山深处的路,拦河筑坝建造了电站,盖起了厂房、学校、医院……他们为这里带了文明,光明和勃勃的生机。

可可托海老照片——生产(胡金良摄影)

几十年过去,一代一代的建设者前扑后继,他们中的许多人静静地安卧在了可可托海墓地的山坳里。但是山不会忘记,水不会忘记,可可托海的一草一木,都不会忘记,曾有那样一批人,把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生命挥洒在这里。

可可托海老照片——生产(胡金良摄影)

一张张照片从眼前拂过,一个个历史印记就会深刻在心上,感受那些个日日夜夜疲惫在山间的充满着力量的身影,他们在阳光的俯射下,显示出了深红色的力量,那一双双大手举起的是一座山的重量啊!我几乎要喊了出来,企图把这历史全部唤醒,让世人皆知。

那是上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的几位地质工作者在额尔齐斯河中上游进行普查,自此,海蓝、碧玺以及钽铌等稀有金属散发出的惊人光芒,让可可托海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尽管直至1967年之前,由于国防保密的需要,当时的小镇一度被隐没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1951年,由中苏合营成立新疆有色公司阿山矿管处,开始在可可托海大规模开采种类繁多的稀有金属。就在轰轰炮鸣和工人敲打矿石声中,很快崛起了一座“上海”小城。从此,可可托海便成为了中国西部的矿业重镇,可可托海“三号矿脉”也惊现于此时。

可可托海“三号矿脉”,是世界上已开采的最大稀有金属矿藏,从被发现到现在,已有近百年历史。在同一个露天矿坑里产出84种矿物,伴生有10多种珍贵宝石,被国内外地质界誉为“稀有金属天然博物馆”。1962年底,可可托海矿务局向前苏联提供了价值14亿新卢布的矿产品,占到中国偿还前苏联外债总额的40%,并为新中国发展“两弹一星”和国防、航天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因此它更被誉为中国的英雄矿、功勋矿。

经过几十年的开挖,“三号矿脉”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坑,好似一顶草帽,深达180余米。“三号矿坑”由此而来,它的“圣”也源于此。

从2000年开始闭坑7年之后,它再次从沉睡中醒来,久违的机器轰鸣声和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再次出现,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又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让人很容易就找寻到了远去的记忆。

可可托海镇(薛智刚摄影)

回到“三号矿脉”边缘,沿着环道继续慢慢望向坑底,似是一环一个奇迹,一环一个辉煌。也就是从这个深坑开始,可可托海连同“三号矿脉”一起,开始缓缓的被人们唤醒,开始以傲立于世的名字显耀在中国的版图之上。尽管原有的喧嚣不在,但顺势沿来的历史、文化之光芒却时常在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普照。

文/胡金良 吴启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