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体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三)

词体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三)

首页角色扮演绝世武帝夏轻尘更新时间:2024-05-03

又一种看法则既抓住词的行殊句式,又兼顾词可“倚乐而歌”的特性,认为词起源于前代的乐府诗。如南宋胡寅在向子湮词集《酒边词序》中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谓:“诗馀者,古乐府之流别,而后世歌曲之滥觞也。”还有人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予以阐发,如清徐巨源说:“乐府变为(趋〉、〈艳〉,杂以《捉搦》、〈企喻》、《子夜)、(读曲)之属,流为诗馀,流为词,词变为曲,而乐府尽亡。”(见周亮工(书影))更有人端出梁武帝萧衍的七首《江南弄),认为这便是词了。徐轨词苑丛谈)评(江南弄):“此绝妙好词,已在(清平调》、〈菩萨)之先矣。”梁启超(词之起源)中更进一步断言:“凡属于(江南弄》之调,皆以七字三句、三字四句组织成篇。七字三句,句句押韵,三字四句,隔句押韵。……似此严格的一字一句,按谱制调,实与唐末之倚声新词无异。”这一说法确实兼顾到了词特有的曲子与歌辞两方面,而且(江南弄)不仅有曲有辞,还有一定格式,比词起源于(诗经)的说法显然进了一大步。那么,这真的已是正确的结论了吗?这里不妨先引两首萧行的(江南弄)看一看:

众花杂色病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酯岁腹。中人望,独踟蹰。

美人绵眇在云堂,雕金镂竹服玉床,婉爱塞亮绕红梁。绕红梁,流月台,鞋任风,郁徘徊。

从格式上看,这两首(江南弄》很像词。但词之所以为词,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所紧繁托身的音乐条件。词所配的音乐属燕乐系统,并不是什么样的音乐与歌醇配合起来都西以称之为词,面(江南弄》所配合的又是什么音乐呢?(乐府诗集》卷五十引《(古今乐录)说:“梁天监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知(江南弄》所配的乐曲并非属于燕乐系统的新声,而是梁武帝加工了的、流传于江南一带的吴声西曲。吴声西曲属“清乐”(汉魏南北朝时的俗乐)的范畴,自陈朝以后,便被视为“古曲”而受到冷落,“清乐遭梁陈之乱,所存益鲜,隋室以来,日益漏缺。…自长安(武则天年号)以后,朝廷不重古曲”((通典》卷一四六)。《江南弄)的音乐自隋时就已“日益漏缺”,而且在武则天后就不为人所重视,那它怎么会是词的先声呢?从音乐系统上说,它与词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这说明《江南弄》并非新调的先声,不过是旧曲的遗响而已。如果硬让词远远地和(江南弄)去挂钩,显然有些生拉硬扯。

第三种看法认为词起源于唐代近体诗,是近体诗经过加散声、和声和泛声而成的。沈括(梦溪笔谈·乐律)说:“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日‘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朱熹(朱子语类)中说:“古乐府只是诗中间添却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方成培〈香研居词尘》也说:“唐人所歌,多五七言绝句,必杂以散声,然后可比之管弦,如〈阳关》诗,必至三叠而后成音,此自然之理。后来遂谱其散声,以字句实之,而长短句兴焉。”这里所谓散声、泛声、和声,都是指演奏时,为调和声多辞少的矛盾,于乐曲旋律之外另外加的声音。如王维著名的七绝(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演变为长短句(阳关三叠》,原诗作: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经过一番添加和声、散声和泛声,却成为: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干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进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份,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进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又作:

欲知详细,请看下回分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