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超越李嘉诚,成香港首富,身价千亿,弟弟却住60平老屋,为啥

他超越李嘉诚,成香港首富,身价千亿,弟弟却住60平老屋,为啥

首页角色扮演惊天传奇打金更新时间:2024-05-05

众所周知,香港是个出男子天团的地方。

乐坛有四大天王,影视圈有无线五虎。

但这些外人眼中,赚得盆满钵满的明星大佬们。

在四位圈外男子面前,也只能是资本面前的一粒沙。

这四位男子,就是港圈四大富豪: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和郭得胜。

其中常年排名第二的李兆基,江湖人称“四叔”。

他发家不靠娶媳妇,更不指望老丈人。

他投资1000块,回收上市公司,坐拥304亿资产。

他不仅自己牛,兄弟个个都是隐形富豪,却仿佛生活在“平行世界”。

而李兆基和兄弟们的“奇葩”行事作风,要从他父亲那辈开始说起。

李氏三兄弟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李介甫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人。

在三兄弟之前,老李家原本有2个孩子。

但出生年头不太好,不幸早夭了。

后来,老李在顺德开了家铺子,做起了生意。

这一“创业”,就把自己创成了日后的顺德巨富。

到老四李兆基“出厂”的时候,李家已经“孵化”出“天宝荣金铺”和“永生银号”两家产业。

业务范围囊括黄金、白银、汇兑、外币,多种买卖全面“开花”。

正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老大老二没能享受的好生活。

老三李兆麟、老四李兆基、老五李兆楠全都享受到了。

老父亲李介甫,也特别注重对儿子们的培养。

三兄弟都是很小便被送进私塾,读书做学问。

三哥李兆麟,似乎是天生的“心流”。

做啥都不爱分心,所以读书时就一门心思读书,是个低调的学霸。

老四李兆基,兴许是脑子特别够用。

在学校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还不够,还要发展“课余爱好”。

在别人缠着父母买玩具的年纪,李兆基却缠着父亲非要做生意。

父亲也是求啥得啥,直接把他放进自家商铺里“实习”。

做父亲的,放手让儿子飞。

母亲却有点担心,儿子小小年纪,不能应付那些老谋深算的伙计们。

不过让母亲意外的是,那些职场老油条们,并没对李兆基造成多大困扰和威胁。

聪明机智、拥有极好心算能力的李兆基,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

并且还发现了一个运营中,“不能忍”的大问题。

在金铺业,有一句俗语叫"打金偷金、打银偷银"。

李兆基“上岗”没多久,就发现自家金铺也存在这个漏洞。

这事不说?那烧的可是自家的真金白银。

但铸金匠又是奇缺的人才,说了恐怕又会得罪师傅,影响生意。

进退两难中,李兆基想,既然外人信不过,那就自己学手艺,这样才能不再受制于人。

到李兆基十岁的时候,不仅生意越做越灵光。

学问也做得“锃光瓦亮”,私塾的老师早已经教不了他了。

李介甫见势,就特地跑到“南国名校”--中山大学文学系。

重金礼聘名师梁惠民教授,给儿子做家教。

本来梁老师是拒绝的,但老李一个劲“安利”自家儿子是天才。

被点燃了“心动信号”的梁教授,决定见上一面。

还特地出了考题,打算“测测谎”。

结果投出去的“深水炸弹”,都被李兆基稳稳当当给拆了。

奇才,果然是奇才!

爱才心切的梁老师当场改了主意,成了李兆基的上门家教。

面对李兆基这样天赋异禀的学生,梁老师也总是爱出一些学以致用的“拔高题”。

有一次,讲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便要求李兆基,结合现实生活给解释一下《大学》里这句话有啥意义。

这么长一句,搁一般孩子,顶多也就是个词语接龙般的存在。

但对6岁就开始给父亲打“辅助”的李兆基来说,简直就像是日常工作报告,根本没啥难度。

小李不仅不慌不忙,给出的答案还像寓言故事一样,透露着人生智慧:

“比方说,一个人只有一块钱做生意,那就只买进一块钱的货。赚了固然开心,万一蚀了也就算了。要知道适可而'止',才不至彷徨无主,从而身心镇'定',才不受邪恶念头侵袭,便可明心见性,思想宁'静'。”

一番话,听得老师忍不住感慨:“果然聪慧”。

只是老师嗅出,比起做学问,这娃的真正志向,大概还是在经商上。

老师的第六感,也真成了李兆基的人生预告。

1940年12岁的李兆基,已经掌握了铸金的全套核心技能。

“看金、化金、熔金”,这些老金匠的看家本事。

刚到第一个本命之年的李兆基,已经信手拈来炉火纯青。

父亲一看,立马提拔李兆基当了头柜。

凭借鉴别黄金的“黄金眼”和炼制黄金的“黄金脑”。

李兆基成了顺德家喻户晓的“黄金神童”。

但事业与学业难平衡,权衡再三,李兆基告别老师成为全职“掌柜”。

在“金童”李兆基“弃文从金”,闪耀顺德的时候。

哥哥李兆麟并没眼红,还是一门心思读着圣贤书。

1944年时局突变,22岁的李兆麟被迫停学。

学习十几年忽然停摆,随着父亲从湛江回到广州的李兆麟,也没放空自己。

而是从见习生开始,进入金银业拼起了职场。

虽然“家里有矿”,但李兆麟不啃老也没有大少爷做派。

一开始的收入,还不及父亲店里的伙计。

天生富二代李兆麟,还特别吃苦耐劳勤奋好学。

短时间内便从“临时工”,晋升为会计主任、当上了经理。

正所谓成功在于“琢磨”,在哥哥获得巨大个人成长的时候。

爱琢磨事的李兆基,又一次脑洞大开,把目光瞄准了“洗钱”。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市面上大洋纸买卖依然活跃,但普通大众都喜欢那些品相好的。

这样一来,那些残币、脏币在交易时往往要跌价三、四成。

李兆基怎么品,都觉得这是个赚钱的路子。

左思右想,竟然真被他鼓捣出,给旧币“整容”的“大招”来。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李兆基的赚钱灵感也来源于生活。

他想:既然衣服洗完能变干净,为什么钱不能?

该出手时就出手,李兆基研制出了独家“洗钱”秘方:

将旧纸币泡在水里,用漂白粉洗去污渍,再涂上一层蛋白,使它变得硬朗,然后风干熨平。(专业手法,请勿模仿)

凭着这门市面上“无同款”的绝活。

李兆基将六至七折收来的钱票“整容”一番,转手以十足价钱兑换出去。

一洗一熨间,就赚得盆满钵满。

李兆基的生意经越打越响,李家的产业也早就从顺德拓展到广州湾。

看着兄弟俩逐渐走上c位,李介甫干脆把顺德的两间铺子,全都交给李兆基打理。

没拿到铺子的李兆麟也不急,还是在自己的管理岗上踏踏实实奋斗。

1948年,江河日下局势越发不明朗。

那些囤着“银票”,等升值的人们傻了眼。

李家的生意虽然平稳,但狠心的老李,却把儿子“逐出家门”。

在父亲的“逐客令”下,李兆麟只身前往澳门寻找机会。

“出道”十二年的李兆基,更惨,只分到1000块,就独自去香港谋生路了。

而看似“六亲不认”,着急和儿子们“脱离关系”。

也只是李介甫无奈之下,撒下的一张“惊天”大网。

依当时的情势,光是死守着广东的这点买卖,抗风险能力还是差了点,早晚要坐吃山空。

于是老李便把最信得过的儿子们,如“信号弹”一般发射出去,好寻找更多的目标和可能。

两个哥哥都出去谋生路了,家中只剩老五李兆楠。

作为家中的“老疙瘩”,李兆楠受尽父母哥哥的宠爱。

却并不跋扈,特别平静谦和与世无争。

当时哥哥们去了港省和澳门,李兆楠双手赞成,主动担起照顾家庭和祖产的责任。

那一年,李兆麟来到澳门,还是做自己门清的金银业。

李兆基怀揣1000块,站在香港中环文咸东街的街头。

看着街边林立的二、三十间老字号金铺银号,也没有觉得压力很大。

反倒是充满了行业自信,并很快找到了“财路”。

那时候内地去香港的“创业者”不止李兆基,还有很多比他更有钱的也来这里谋发展。

外来人一多,自然需要还钱。

李兆基瞅准这块“肥肉”,在几间银铺“挂牌”,做起了外汇买卖和黄金生意。

单干不错的李兆基,并不满足眼前的小利。

他找到老乡,何厚铧的老爹--何贤,强强联合。

在这场“黄金大战”中狠赚一笔,也为后来的“神话”写下了“序言”。

就在李兆基通过黄金买卖,大赚特赚的时候。

身在顺德的李兆楠,因为时局的动荡和哥哥们“失联”了。

家里的资产也都毁于战乱,顺德巨富的时代就此落幕。

李兆楠却并没去投靠哥哥,而是安安分分进了一个国营工厂,从富二代成为“打工人”。

50年代初,赶上一波时代大潮。

一直“玩金”的李兆基,将生意从“一”扩大到“五”。

做起了五金和进出口贸易,生意也火爆得不得了。

而在澳门打拼多年的李兆麟,有了一定的积累。

经验告诉他香港是个好地方,所以带着存款,也站在了“东方之珠”的珠光宝气之上。

可来到香港的三哥,并没想投靠已经立住脚的四弟,而是选择自主创业。

当时李兆麟被香港市场上各种特色十足的“小玩意”吸引了目光,觉得这可能是个生财之道。

于是第一门生意,做起了外贸。

但却并没有弟弟那么好的运气,李兆麟的外贸生意并没有把他送上“青云”。

几年之后,李兆麟转行又做起了橡胶生意。

两次创业虽有所收获,但并未让李兆麟打响名号。

而弟弟李兆基在港圈的活跃度,要比哥哥高很多。

六、七岁就在老爹铺头吃饭、打工的李兆基,心中也早有了一杆称:

“无论法币、伪币、金元券等,都可随着政治的变迁,在一夜之间变成废纸,唯持有实物才是保值的最佳办法。"

于是在赴港发展10年后,李兆基踏上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块“跳板”。

1958年,李兆基联合广州老铁冯景禧和中山老表郭得胜。

成立了"永业企业",正式涉足地产业。

李兆基把小时候“洗钱”的模式,升级为“洗楼PLUS”。

他们买下年久失修的旧楼,翻新后再出售。

并且给出"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等十分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批社会中下层市民。

“永业”携带着它独门的“按揭销售”,横空出世。

颠覆了传统地产的经营套路,房子卖到根本停不下来。

5年之后,三巨头又将永业*。

日后香港地产霸主之一的--新鸿基,闪亮登场。

最年长的郭得胜持股40%,出任主席。

最年轻的李兆基,持有30%股份。

出任副主席兼总经理,负责设计、买地和销售。

冯景禧(左一)、郭得胜(中)、李兆基

在香港地产界,李兆基买地不按套路。

别人参加高大上的拍卖会,听锤竞价的时候。

李兆基却将目光瞄准农民。

他找到那些手中持有 "乙种换地权益书"却没法套现的农村“准拆迁户”。

用现金购入这些权益书,坐等政府征地开发时,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回报。

除了和农民“打成一片”,李兆基也不放过一片土地。

一次,李兆基偶然得知,郑宗枢有意出让自己皇后大道中励晶大厦的地皮。

并且已经联系好了下家,第二天就要签合同了。

这事搁别人估计怕是要觉得没戏了,还是洗洗睡吧。

但老李却觉得:"那即是说我还有今晚这一夜的时间。"

随后翻开自己的“黄页”,挨个打电话找关系。

终于在凌晨,找到一个和郑宗枢关系匪浅的朋友。

通过这层关系联系上想卖楼的老郑,几日后便拿下了那块地。

凭着新鲜的经营方式,寸土不让的霸气,以及超精准的眼光。

新鸿基在短时间内,就成了地产界当红炸子鸡。

李兆基、郭得胜、冯景禧,也成为圈内人人服气的"三剑侠"。

在李兆基再一次扩圈成功的时候,哥哥李兆麟也早就嗅到了地产业的“芳香”。

1965年“兆安置业”鸣锣开张,这一次抓住风口,李兆麟终于拥有了一间上市公司。

一直坚持单线发展的李兆麟,也把“蛋糕”越做越大。

先后又成了“大信财务有限公司”、“天和建筑公司”两家公司的“掌门人”。

在李兆麟的“兆安地产”上市前一年,弟弟李兆基的“新鸿基”先一步上市。

曾经的 "三剑客”至此和平“分手”,李兆基分得约值五千万港元的地盘和物业。

拿到巨额“分手费”的李兆基,没想自己单干。

而是联合“新鸿基”一位老*--胡宝星,组建了"永泰建业"。

有趣的是,新公司成立,老胡成了董事会主席。

李兆基依然选择,坐在副主席的位置上“打野”。

公司成立仅一年,李兆基赶上香港股市的“拐点”,将“永泰”挂牌上市。

短时间内,李兆基手中的股从一块飙到一块七。

从金银、货币再到外贸、地产、股票,李兆基“想唱就唱”,并且样样“唱得响亮”。

于是1975年,一直当副手的李兆基。

揣着1.5亿港元股本,和20个地盘。

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业。

自立门户的李兆基,还和曾经呆过的永泰“做了笔交易”。

他用手中的物业,换了永泰一千九百万股的新股。

曾经的永泰副手,终于坐上董事局主席的位置,成了最大*。

用物业“换”主席,可不是老李“官迷”。

而是他的恒基需要“借壳上市”,永泰正是他买下的那个“壳”。

恒基成立仅4年,当初1.5亿的“雪球”就滚到了9亿多。

20个地盘,也变成了20余个极具影响力的楼盘。

几年后,这“20个”又如细胞分裂般,裂变成几十上百个。

李兆基的恒基兆业,成了港人口中的“楼宇制造工厂”。

步入香港十大富豪榜,成了“亚洲股神”的李兆基,也早就将投资眼光放回了内地。

80年代就投资几十亿,参与兴建了广东中国大酒店、花园酒店,以及北京恒基中心等大项目。

就在弟弟李兆基,马不停蹄兴建自己人生代表作的时候。

哥哥李兆麟也抓住开放机遇,把公司开到了上海、广州。

并且把目光瞄向了发展中的广州地铁,集中力量发展地铁上盖物业。

90年代,李兆麟把公司开回了老家顺德。

李兆基则香港内地两头跑,还兴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等大型地标。

后来还联络“四富”之一的郑裕彤,澳门赌王何鸿燊,将目光放到国际市场。

在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参与投资,每每出手都精准无敌。

在四弟纵横商场全面开花的时候,年长几岁的李兆麟不仅把公司开回了顺德,也开始默默为老家做贡献。

当时顺德的“三甲”医院大良医院,建院已经三十多年,院舍危旧急需重建。

李兆麟先后两次自掏腰包,给老乡们改善医疗条件,兴建了“仁爱医院”和“仁爱分院”。

1993年,一直在国营企业打工的李兆楠光荣退休。

一转身便开了家公司“恒德贸易”,做起了老板。

公司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入股平安保险,成为十大*之一。

其实李兆楠还是那个李兆楠,开公司、投资保险都是哥哥李兆基在幕后坐镇,李兆楠只是挂个名而已。

哥哥给了200亿巨额财产,他也没动过分毫,一直住在60平米的老屋里,“隐形”得彻底。

1996年李家三兄弟拿到顺德老宅的拆迁补偿款100多万元,谁也没想动。

三人一合计把钱拿出来,在原先父亲修建的李介甫小学里,又建起了新的教学楼。

后来李兆麟也多次资助李介甫小学,及顺德名胜的翻新、再建。

成为“佛山市荣誉市民”、“顺德市荣誉市民”。

2020年1月25日,低调奋斗一生的李兆麟,先走一步,享年98岁。

一向和哥哥关系不错的李兆基,却没到现场。

其实当时,李兆基也已经是92岁高龄,所以没能到现场,由后人代为吊唁。

哥哥走后,那一年福布斯排行榜上,当了许多年“老二”的李兆基。

终于力压连续21年稳坐榜首的李嘉诚。

以304亿美元的身价,相当于人民币1970亿,成为香港首富,当年增值4亿美元。

李嘉诚则以294亿美元的身价,退居第二,缩水23亿美元。

年轻时两位“李先生”也曾少年义气,合作过半山豪宅“嘉兆台”。

后来不仅再无合作,还因为修建港珠澳大桥走上了“对立面”。

恩恩怨怨几十年,李兆基把儿子的名字叫做“李家诚”,也被解读出不同的“味道”。

但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李兆基与胡应湘等人主张兴建的港珠澳大桥早已通车。

不看榜单,两位“半山”老李也早就分出了高下。

还记得十岁那年,李兆基给老师解释的“知止而后定”。

这句话其实也像极了,李家三兄弟的“人生简介”。

无论处在什么地位和境遇,他们都知道何为自己人生的“止”与“定”。

即使兄弟再有本事,也从不嫉妒,更不会觊觎别人的财产。

他们是兄弟,但却像平行线一般,走在自己的轨道上,不打扰不越矩。

也一生清清静静,没有富豪的“花边”,没有无聊的绯闻,更没有争家产的狗血。

古语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择手段,没有道义,发达了也没有用,做人应该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理想。

这是李兆基一直信奉的财富观,而似乎与他“互不来往”的三哥、五弟。

却在三观问题上,保持着惊人的相似。

如今李家三兄弟离场的离场,退席的退席,隐居的也一直隐居。

香港四大富豪的时代已经落幕,但谁的后代能将传奇的火把燃得更久一些。

或许从他们的父亲、祖父的身上就能找到答案。

作者:长夜暗萝

参考文献:

香港四大家族恩怨纠葛,李兆基和他斗了一辈子,如今悉数落幕 2019-06-04

震动香江的商界巨子,并曾一度成为华人首富,他在商场上活跃了70多年,直到前些日子才正式宣布退休。

李兆基的家族如此显赫,父亲兄弟都是隐形巨富,家族墓园堪比皇族

两位哥哥拥有百亿资产,弟弟却固守老家,甘愿当个平凡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