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辛: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稼轩墓园遗迹遗址俯拜记

王久辛: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稼轩墓园遗迹遗址俯拜记

首页角色扮演剑舞九州神途更新时间:2024-05-11

王久辛,中国武警杂志社编审,大校军衔、技术四级(正军级),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出版诗集《狂雪》《狂雪2集》《致大海》《香魂金灿灿》《初恋杜鹃》《对天地之心的耳语》《灵魂颗粒》《越来越渺小的美》等8部,散文集《绝世之鼎》《冷冷的鼻息》,随笔集《他们的光》,文论集《情致 •格调与韵味》等。

铅山辛弃疾雕像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稼轩墓园遗迹遗址俯拜记

王久辛/文

对我来说,公元2023年5月26日,即“词中之龙”辛弃疾诞辰883周年的前两天,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我与文朋挚友彭程、徐剑、炳根、海蒂、小惠、华诚、燕霞一起,在《香港商报》驻江西站郭美勤主任的引领下,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来到了辛稼轩的终老之地阳原山,俯拜我心中:胸雄万夫,剑笔凌云,一心要洒血践行“九州归一,山河一统”的千古风流人物~~辛公稼轩弃疾大先生。

天有点阴,似水墨洇染,湿气未干,空中飘弥着八百年来一直未能凝落的泪水。我们来到铅山县永平镇陈家寨彭家湾村牛皮岭的阳原山半山腰,驻足望去,通往稼轩墓的神道有点窄,好在铺了新石阶,我们三俩并肩,沿阶踏屣而上。昨晚,听说我们要去拜谒辛公,上饶市作协的石红许主席,特意送来了二十年的陈酿,交给徐剑兄:“稼轩好酒,别忘了陪先生喝一杯”。“那是当然”。

来到墓前,仔细察看,发现原碑已毁残不见,展现在眼前的是辛弃疾后裔立的新碑,至今亦已斑驳模糊,碑文上行“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显故考辛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廿五代玄玄孙囗囗霞溪囗囗囗凌湖囗东山辜染安北囗立”。据说,此为辛弃疾仲子辛柜后裔所立。1959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后二次修整。

麻石砌就的墓冢有四层,顶堆黄土,高2.5米,直径2.5米,占地51.5平方米。墓前原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挽联石柱一对,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我前后左右搜寻,却并未见得,倒是头顶之上,有一块浮云停在苍穹,我在想:辛弃疾1207年口喊“*贼”谢世时,国家仍是山河破碎的惨状,那应该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乌云,永远遮盖在他不朽的英灵吧?

否则,辛公生前,为什么会把自己的新居,命名为“停云堂”呢?那是不见晴日的痛苦标志,时时刻刻在提醒他自己,要“收拾旧山河”啊!我要去看看那里的陈迹,接续他伟大而不息的情感并期冀他圣洁赤诚的情感之汹涌澎湃的浪涛,来撞击与淘涤我的心灵。

辛公墓前,我们恭恭敬敬地站成一排,整装肃立,面色凝重;之后,三鞠躬,平心静气,躬躬到底,从心到心,可以感知到彼此的心跳声~~那是我们为稼轩词的每一句、每个字而跳动,为辛弃疾67年的生命历程中渴望着祖国统一的每一天、每一刻而跳动。 礼毕,我们逐一向先生敬酒,浓烈的酒香似稼轩复活了的灵魂,与湿气融合在一起,仿佛有一种精神在弥漫,让我的一吸一呼,都有了辛词的味道 。

我低下头,沿着墓冢转了一圈一圈儿又一圈儿,像汲取奋进的力量一般,获得了难以形容的底气。一个伟大的生命,像他的词:横绝古今,别开天地,气吞万里如虎,风驰电掣,一往而情深似海,永驻人心,并令人心心念念,永志难忘,遂成就了遗世的绝响……

(1)

翻遍史册,像辛弃疾这样的狠人猛人真人,还真是找不到第二个。在我眼里的辛弃疾,自幼年、少年、青年时代,一直都是:一柄剑倒插于地,他端坐在椅子上,一手搭在剑把,一手拿着诗书,目光炯炯,莹润进心;较之关云长,辛公幼年的专注,少年的精灵,青年的锋锐,都是关老爷的书卷气里所没有的;而弃疾身上弥漫的精气神里,始终都有刀光剑影,气贯长虹,其光芒,闪得真切,耀得是势如破竹的大气魄。

一如刘克庄所言:辛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他动如剑舞流星,静如磐石深重,一棵嘉木转瞬参天,成了国家“文武兼备”的栋梁之才。 而每每国家有难,他根本就用不着谁来召唤,总是闻风而起,呼啸而至,从骨子里迸出来的爱国情感,如天籁发乎于根脉的正气凛凛,散射而出,又如“狂飙为我从天落”的勇毅果敢,当机立断……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欲灭南宋。只有21岁的辛弃疾毅然“鸠众二千”,参加了声威浩大的起义军。想想都吃惊,一个二十刚冒出头来的“愣头青”,竟然能纠集起两千多人跟着他去拼*战斗,这得有多大的人格魅力才能获得如此的感召力呢?八百多年前,通讯交通又极其简陋,凭嗓子喊,能喊来一支队伍?没有点点滴滴,言行一致的行为示范,没有从心而至的信任、信服与追随,是绝无可能。

这可不是瞎编的网络故事,在辛公自己献给皇上并藏于史的《美芹十论》里,就有白纸黑字的记载:“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就是说,他召集的队伍并入起义军,归朝廷使用。极心无二虑,一意全抛身家性命及所有召集的弟兄,捐躯献国,没有条件,决无回顾。这是什么?气吞万里如虎,狠,猛,真,一腔热血,倾囊而出,青春靓丽啊!

当时,1162年正月,耿京命辛弃疾和贾瑞等人奉表南归,宋高宗在建康(南京)接见他们,任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并令他回山东向耿京传达朝廷的旨意。然就在此时,义军内部生变。叛徒张安国、邵进等*了耿京,带着队伍降了金朝。辛弃疾行至海州闻听此讯,即与统制王世隆等五十余骑,飞马急驰,面对五万众金军大营,如入无人之境,直捣黄龙。

此刻,张安国正与金将酣饮相庆,辛弃疾等出其不意,*将进去,扭住张安国的脖颈,就是一个五花大绑;之后,甩于马上,飞身跨骑,再次冲入五万金兵大营,左冲右突,仗剑而出,揪着按着叛徒张安国,拼驰而归,献俘于行在。在临安,叛贼张安国被公审,当场验明正身,手起刀落,削首示众,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

而辛弃疾的智勇果敢与大无畏的壮举,在朝野上下也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正如洪迈所云:“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 辛弃疾后来词忆这段少年往事:“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狠人猛人真真切切的“浑不吝”,使辛弃疾名重一时。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自此,开启了辛稼轩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一年,他23岁。

我从来都不相信什么天才,也不信辛稼轩能无师自通,独木成林。我坚信任何教养,都不比血亲的言传身教管用。事实上,辛弃疾一直都是在血脉承传的养育中成长,七岁就随父亲辛文郁带领族人偷偷练兵,期待有一天能为祖国统一献身。遗憾的是父亲辛文郁、母亲孙氏早亡,迫不得已,辛弃疾只能由爷爷辛赞抚养。 祖父辛赞是北宋末年进士,有文化,且精神健硕,一身正气。

“靖康之变”后,很多人跟着宋高宗赵构逃到南方去了,而祖父辛赞却留在北方等待王师北伐。 因为他是有影响的人物,所以敌国拉拢他到朝廷做官,出任朝散大夫、知开封府。 但他始终不忘家国天下,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更是从来都没有马虎。 古往今来的大义精神,天上地下的人情物理,点点滴滴,教习养成,且每逢闲暇,就带着辛弃疾等子孙 “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殷殷启智孩子们勿忘“九州归一,江山一统 ”的使命。

特别是1154年和1156年,辛赞两次让辛弃疾以应试为名,到燕京考察地形,他告诫辛弃疾:要时时刻刻准备着,只有做好了准备,机会来了方能大显身手。

果然,辛弃疾没有辜负爷爷的教育,机会一闪,正逢青春的他,便紧紧抓住,不仅自己走上了抗金的道路,而且还召英聚雄,带领身边的亲人朋友和他一起奔赴战场。 遗憾的是: 那时祖父辛赞亦已去世经年。

新松恨不高千尺,更有青笋长万竿。 一代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横空出世,之后的狂风暴雨,无情打击,开始了对他的挑战……

(2)

瓢泉

瓢泉,辛弃疾晚年的故居遗址,位于上分公路铅山县稼轩乡瓜山山麓。我们的旅行车,正是沿着此路来到瓢泉。下了公路,在两座高大民居中间穿过,老远就看到迎面山下,有一块石碑,近前看:那是县文化局立的“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面隶书刻着“瓢泉”两个大字,落款是“铅山县人民政府,1986年8月11日公布”。下,一条虚线隔开,留白处刻的正是辛稼轩的《洞仙歌·访泉于奇狮村,得周氏泉,为赋》:

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辜负平生弄泉手。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

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

没错,这里就是传说中的“瓢泉”。近前看,脚下是一块三四十米的大青石,之上内里的左角,是鬼斧神工般凹下去的一个窝,窝内蓄满了清澈见底的泉水。公元1186年,辛弃疾来到此山发现的那一泓天然石潭,应该就是这里,其“形如瓢,水澄淳”,与展现眼前的景象一样,准确无误。据说:当年辛稼轩见状,钟情流连,爱不思归,夜宿泉边,并赋如上词一首,写的正是他内心的喜爱。

我们几个围泉嘻戏,徐剑双手捧起清泉,不由分说,就往口里送饮,连呼“好甜”。炳根、彭程、海蒂、小惠也都不由自主地把手伸入泉中,我想:那浸肤的清凉,一定会激起他们对稼轩词玉洁冰清的联想。此时,我俯身向泉,撩起一掬泼向右眼,再撩起一掬泼向左眼,念想稼轩长短句中,那目视千里,直入魂灵的力道,必定与他那双锐目有关。我要沾沾大词人的福灵,岂能错过了濯洗双眼?

刚刚情急,直奔瓢泉,忽略了泉边还坐着一位老者,他正冲我微笑呢。我忙上前招呼,老者指指上山的小路,我猜那示意是说:你不上去看看吗?稼轩当年就常从这里上山,你要真是来寻找稼轩踪迹的,岂能不上?

我仰头沿山的翠绿望去,望不到山头,却见天上正有一片白云停在我的头顶,朵堆云山耸立晴空,阳光镀金熠熠生辉,心头一热:这不正是辛弃疾写过无数遍的停云佳境么?“且饮瓢泉,弄秋水,看停云”。哈哈,难得,神授天予,给我好运。喃喃:“上,上。”我三步并作两步,忘记了自己膝关节的疼痛,一脑儿的往上冲,好似回到了青春少年!

遥想稼轩当年,比我还小得多呢,也就四十几岁吧?却几经官场失意,屡遭同僚弹劾,在山林中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光阴。他却是不甘心呐,一直都在等待“沙场秋点兵”的召唤,等来的竟然是无尽的“天凉好个秋”的寂寞。正如他另一首词中所说:“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都被反复弹劾了,却屡屡更怀期待,忠义奋发,时刻准备着拼将出去。

这就是一颗捐了心的身,横竖不改志坚,出口即是狠词儿猛句:是“男儿,到死心如铁”。甚至乞求说 “ 看试手,补天裂!”那意思是:只要给他一个试试身手的机会,他立马就能把开裂了的老天给补上!乖乖,金石掷地,振聋发聩。而这些壮志凌云的词,会不会有瓢泉之水的涵育,使泉边那个半老头子辛稼轩的心手,获得了锋锐无比的笔力呢?

或许吧?否则两年后的公元1188年正月,辛弃疾不会动心起念,把“周氏泉”正式改为“瓢泉”,将“奇狮”改为“期思”,他是朝思夜盼,期待着一展身手啊。然而,他期待的那一天始终没有来。

公元1194年,辛弃疾选定“瓢泉”为终老之地,“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一年后,“瓢泉别墅”建成,有诗为证:“ 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 辛稼轩依着“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样子,建了园林式庄园。 他手植万棵松,恨不高千尺,依旧期思着一直都坚持不战的大宋,有朝一日能改变乞和的态度,让他去完成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实现“补天裂”的夙愿。

海拔300多米的瓜山不高,被我一口气登上了,折了两个“之”字弯后才到的小亭子。近前仰望,檐下中央匾额上三个大字:“停云亭”。哦哦,这就是辛稼轩反复多次写到过的“停云亭”么?廊柱上联:抚意烟霞松竹静,下联:寄情鸥鹭水云闲。吟罢联词,站到亭子里遥望四周风光,心想:当年辛弃疾登高望远所伫立之亭,就是这里么?难怪老者示意我登山,那是希望我获得与稼轩一样的视野呀。老人家,我深谢啦啊。

这时炳根老哥与海蒂也上来了,我们一起向山下遥望。当地文联的同志指着山下左角的围栏,给我们看,说那里围着的就是“瓢泉别墅”或“瓢泉书院”的原址,现在是空余出来的闲地一块;而这个亭子,就是稼轩读书作词之余,常来远眺望云的地方~~即辛弃疾为纪念陶渊明爱“停云”、写“停云”而建。

在我的印象里,辛弃疾最少有十五六首词写到了“停云”,当然了,陶渊明比他写的更早,常以天空的云彩,代表盘桓永远的思念,来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而正是在这一点上,两位大词人“心有灵犀”,都对“停云”情有独钟。那时的辛稼轩也就四十多岁,却已经等白了少年头。没办法啊!只能像陶渊明一样,弃官归野,放废家居。但陶渊明归隐的是故乡,而辛弃疾则无家可归,只能反认他乡是故乡,欲哭无泪心恓惶啦。

由此,可以猜想到:为什么辛弃疾不改初衷,始终如一的要等待着应召出战,甚至急不可耐;而陶渊明却是真真切切的心安理得、彻底断了俗世间功名利禄的一切念想,踏实归隐?那是因为家仇国恨都没报,辛弃疾的心无法平复,只好也效法这位先贤隐士,窝居乡野,以期能够安抚自己躁动不安又委屈伤痛的灵魂。

铅山辛弃疾公园摩崖石刻

(3)

在去往“鹅湖书院”的车上,有两个与辛稼轩有关的问题萦绕着我:一是在中国历史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如果没有辛弃疾的那些烁金闪光的长短句会如何,或者说,我们将这些长短句忽略不计,再或者说压根就没有出现过辛稼轩这个人,那么中国诗词歌赋的天空之上,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观呢?当然不能没有屈原李杜苏东坡,但稼轩的这些并不绵长逶迤的小词令,是可以没有的吗?

让我们诵读一下,想想看,他难道不是中华诗词歌赋大厦上,那最耀眼的飞檐之一翘么?少了他难道不是天缺一隅?默诵一下吧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金戈铁马,气呑万里如虎”“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三军甲马不和数,但见动地银山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些烁金万丈,光芒四射的长短句,包涵着英雄热血与家国情怀的极致表达,充盈着丰沛的精神力量,任何时候、尤其是国有危难之时,这些沉雄无比又锋锐无比的长短句,裹着沙场飞扬的气势与英雄虎胆一齐吼啸,恰如一柄炳出鞘的利剑,狂闪如电,又似惊涛拍岸,震撼着、鼓舞着人心。

自辛弃疾之后,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个没有读过他的词、受过他深深的感染呢?孙中山,*等等,等等,几无例外,除非那些丑陋下贱的官腻子,文坛上的混混儿,大凡久有凌云志的各路英雄豪杰,都会想起他,想起他的这些长短句,就浑身是胆雄赳赳!

包括在中国百年的新诗史上,大凡留下点名的诗人,又有哪个没有受过他的感染与激励呢? 当代的李瑛及“军中三涛”~~周涛李松涛程步涛,包括转业地方的李钢和后来的刘立云刘笑伟等等,哪个不是酷爱辛稼轩的诗人呢? 所以啊,辛弃疾不仅是一个横绝古今的大词人,而且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我们的旅行车在“鹅湖书院”的院门前停下,书院门楼有三阶,梯次而上,顶有亭檐,拱形门洞之上是朱熹题写的“鹅湖书院”。走进书院十米左右向右,即是正门,匾额题:“敦化育才”;穿过门廊,便可看到高古的石牌坊,上书“斯文宗祖”,背面“继往开来”,字均峻端含弘,厚重光大。书院因附近山顶积水成湖,湖中有荷有鹅而称“荷湖”或“鹅湖”。

唐时,山下是鹅湖禅院,南宋时香火鼎盛。吕祖谦、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辛弃疾、陈亮等等,都是来此暂住的常客。他们在这里高谈阔论,说书评词,通宵达旦,酒香四溢。

据史载,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250年,是江东提学蔡抗为纪念“朱陆之会”所建,皇帝赐名“文宗书院”。中国思想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两次“鹅湖之会”都在此寺举行:第一次,是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俩的哲学辩论,主题是:圣贤人格;第二次,是辛弃疾与陈亮纵论国家统一大业,核心是:英雄理想。

而索绕于我心的另一个问题,正是:辛陈“鹅湖相会”的核心议题: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这两个看似并不起眼,然而直至今天,仍然是时刻关涉着我们的生活,家国天下、子孙后代的大事大非问题,须臾回避不得,必须正视,并要矢志不移地追索……

“辛陈相会”,虽然朱熹爽约,但这场由吕祖谦主持的“二人专场”的“鹅湖之晤”,却将“英雄与理想”阐扬个透底,当然,这也是词人兼收复将领辛弃疾与陈亮,两位惺惺相惜的大思想家、大英雄、大词人,难得一次的痛快淋漓的精神交流。整整十天,比朱陆会多了三倍还长的时间,而且结束之后,又有词作飞传,思想情感的交流、交集与交触。

史记:陈亮到鹅湖当夜,辛陈两人就对酒当歌,极论世事,共商复国大计,却又因报国无路而涕泪长流。中国文人的“士”之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一次极致丰沛而又痛快淋漓的展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辛陈会与朱陆会,刚好形成了互补,一个是向虚的、从哲学的形而上的精神上探索“圣贤人格”,一个是向实的、从形而下的爱国报国的思想充盈,来践行“英雄理想”。

这个小小的书院,承载了大历史观的两个粗壮的顶梁柱。我站在书院“讲堂”之中,望着仿朱熹的四个大如人高的“忠孝仁义”,想象着这些古代先贤的精神风貌,突然就觉得: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精神,一直都萦绕在我们的生命与生活中,一刻也不曾离开过我们,一种幸福充盈着我的心,让我不由自主地哼吟默诵了起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是辛弃疾寄赠陈亮的。但却是一个大英雄大词人的精神骨骼与灵魂写照。从这首词联想古往今来的英雄先辈,哪一个不是遍体鳞伤,哪一个又不是打碎了牙齿和血呑?气吞万里如虎?那是先和血呑了坚硬无比的牙骨,才获得的力量。

辛弃疾自23岁入仕,之后就反复被谗毁摈斥,屡遭弹劾,好像始终有人要按着他的头,不让他冒出来。我琢磨着:这里边固然有别人对他中伤诽谤、罗织罪名等等原因,但也不能排除他刚强好胜又逮一出手,就有彩头的超级膂力,让人望而生畏,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而奋起攻讦。辛弃疾是根正苗旺,品行纯粹,且又成长茁壮的狠人猛人真人。故而说话办事,难免用力过猛,以法治下,苛刻严厉,在所难免;而这样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怕很难不被人记恨。

加之他少年即成才,青年即建功、即成名,文武双全,又有感召力、组织力与很强的执行力,年纪轻轻就进入了最高权力人物皇帝的花名册,他若得势成就非凡,那庸碌之人还怎么活呀 ?所以,他很早就暴露了目标,按今天人的说法就是:早就被人盯上了,非弄死他不可。因此,对他的弹劾,就一直如影随形,从未停止。

(4)

那年,宋孝宗即位。新皇新政,一度曾表现出要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样子。他开始重用主战骨干,发动第一次北伐。符离大败后,主和派又占上风,26岁的辛弃疾哪肯善罢甘休?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剖析敌我双方优劣,提出周密详尽的收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结果石沉大海。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九议》,再次陈述他的抗战方略。在偏安已成风势的情况下,他的心血还是付诸东流了。

尽管后来他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曾平定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了飞虎军。然终因与新皇和当政主和派政见不合,而屡遭弹劾,一降再降,不得不退隐山居。

一个又一个十年,就这样过去了,直到宰臣韩侂胄出山,他没忘记辛弃疾,这个一心一意要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干将,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甚至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然他刚一露头,均不出一年半载,又遭反复弹劾而终被免职……

辛弃疾一生有过数十次被弹劾,其中三次是改变命运的经历,第一次弹劾他的是王蔺,第二次弹劾他的是黄艾,第三次弹劾他的是谢深甫。而主要的罪名有二:“贪饕”及“残酷”。我想:辛弃疾几次复出任职时,并未有大规模动乱,亦无发兵讨贼之事,何来残酷之说?

年逾花甲时他知镇江府。当时镇江是与敌交界的前线,他一到任马上备战,搜集钱财,置备盔甲军装,花重金派间谍到敌占区收集情报。程泌《洛水集》就记载了这件事。结果是又被弹劾,说他“奸赃狼藉”,其不怪哉?他在提点刑狱任上,坚持“折狱定刑,务从宽厚”,还亲自辨释五十余人,何来残酷之说?他怜悯盲废的下属,呼医治疗,更显其宅心仁厚。

到是在帅任时“置备安库,积镪五十万缗”,“以备荒年、补军额、防盗贼、修郡学、瞻养宗室”等,为国为民尽职尽责的举措,很可能加重了地方负担,或与民争利,加之他生性耿介,又不擅回旋照应,引起种种不满他的與言,恐怕在所难免吧?

人生短暂,转眼就是百年。历史,就是这样一个可笑的轮回,它要用能人狠人猛人推动历史前进,又要用庸人歹人恶人钳制能人狠人猛人有所作为,防止他们建功立业,夺了、挡了庸歹恶毒之人的生路,而必欲置之死地,直至打入渊薮之底而后心安。至于家国天下?这些个宵小贪恶之徒,哪里会往心上搁呢?

归隐之后,辛弃疾在上饶生活了27年。公元1207年10月3日,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67岁。当年辛弃疾吊祭朱熹时写了四句话,现用在他身上似更贴切:“所不朽者,垂万世名。谁谓公死,凛凛犹生”。

他是一个坚执不二的人,是一个有着英雄抱负,胸怀天下而“猛志固常在”的人,尤其还是一个天真浪漫、无邪如赤子般纯粹的人,一如他词中所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他满眼热望,心怀美好地看待一切,不仅青山,还有人世,他想象的是人心都是肉长的,料人世万物的一切的一切,也会像他一样的看待他。真是太遗憾了!他们把你辛稼轩先生想到哪里去了呀,你知道吗?这妩媚的青山可以作证吗?你们看看吧,这人世,真是太对不起辛子啦!……(来源/港眼观赣公众号)

原标题:【著名作家武夷山采风行】王久辛: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经授权转载)

壹点号文艺范儿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