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告诉你,真实的“山海情”到底什么样

卫星告诉你,真实的“山海情”到底什么样

首页角色扮演剑网3山海相逢更新时间:2024-04-29

最近,扶贫剧《山海情》火了,剧中故事发生地宁夏永宁县闽宁镇也备受关注。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到宁夏平原的闽宁镇,我们从卫星视角带你感受闽宁镇从无到有、从贫到富波澜壮阔的变迁。

“吊庄”移民的西海固在哪里?

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山区的统称,不同于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这里山大沟深,长期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

西海固地区囊括了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中卫市海原县以及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9个贫困县区。

“锅里没粮,锅底没柴,缸里没水,身上没钱。”是20世纪80年代西海固人的真实写照。“盲目开垦——生态破坏——干旱少雨——贫困落后”的恶性循环,让宁夏西海固地区一度被称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宁夏西海固

为了改善西海固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20世纪80年代,宁夏开始实施西海固地区的生态移民搬迁。《山海情》中的海吉县便是以西海固地区为原型,“马喊水”们北上400多公里,就是想要寻一条出路。

闽宁镇,如何诞生?

从大山走向平川,“吊庄”移民的目的地选择在了贺兰山下的戈壁荒滩上,这里北邻银川市、东依黄河西干渠,是创建新家园的不二选择。

闽宁镇所在位置。

“以山济川,山川共济”。1990年10月,西海固地区的西吉、海原两县1000多户贫困群众搬迁到贺兰山东麓的永宁县玉泉营和玉海经济开发区,开始了有组织的生态搬迁扶贫,这便是闽宁镇的前身。

上图为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建设初期,移民群众在戈壁滩上开荒种田(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下图为扶贫剧《山海情》剧照。

“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为了保障移民既能搬得出,又能稳得住,1996年,福建对口协作帮扶宁夏正式确定,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东西联手的闽宁协作由此展开。

1997-2020年时序卫星影像清晰记录下闽宁镇从戈壁荒滩到塞上小镇的变迁。

1997年7月,在福建援助资金支持下,闽宁村在“吊庄”玉泉营奠基。第一批移民在这块土地上艰难创业,挖地坑、住窝棚,盖房打井、筛土平田,建设引黄灌溉扬水站,戈壁滩也开始长出了农作物。

村落拔地而起,各项设施陆续配备到位,闽宁村也升级成为闽宁镇。曾经“胡风怒卷黄如雾”、“穷荒绝漠鸟不飞”的贺兰山下荒滩,如今已是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

图为移民第一个落脚点闽宁村的变化过程。来源:新华社

山海相逢,闽宁情深

何为“山海情”?“山”是宁夏的闽宁镇,“海”为沿海的福建,“情”是相距2000多公里对口帮扶情。

山与海相遇,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在扶贫开发中,闵宁镇充分利用东部资源,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

闽宁镇扶贫产业园建成前后对比图。来源:新华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依靠“输血”到自己“造血”,立足地理纬度和区位优势的闽宁镇,逐渐培育出菌菇、酿酒葡萄、光伏等多个特色产业,建成闽宁扶贫产业园、闽宁产业城两大园区。

菌菇产业是闽宁镇第一个特色产业,图为《山海情》中福建专家带领村民种植的双孢菇。

如今,曾经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现代化的生态移民示范镇,6万余名西海固人陆续从大山深处搬迁扎根到这座美丽城镇,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人均纯收入由建镇初期的5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3970元。

卫星发现:“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视频来源:新华社

从苍凉走向美丽,从贫困走向富裕,闽宁镇从无到有、从穷到富,见证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巨大成就,探索出了易地搬迁扶贫的新路子。

而剧中人物搬离的西海固,也实现了绿色转身,摘掉“苦瘠甲天下”的称号,打造出了“天高云淡、绿水青山”的生态名片。

图为卫星拍摄的固原市西吉县。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在卫星的见证下,贫瘠之地转身为生态名片,“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西海固、闽宁镇、玉泉营农场……这些卫星视角下的一个个圆点,就是脱贫攻坚工程中的缩影,这一个个缩影组成了中国“脱贫奇迹”的答卷。

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

联合出品

策划:刘娟

监制:李晓云

作者:祁丽君 舒克凡

制图:祁丽君 李权

编辑:郭建伟 周佳苗

校对:马宇聪

卫星技术支持单位: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卫星

数据来源:高分二号 SENTINEL-2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