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全国“产改”两个全面试点省份之一,江苏各地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动这项改革走深走实,力求以先行先试为全国“产改”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方案”。
在江苏常州的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戚墅堰所”),“张工”的故事让职工们津津乐道。
故事的主人公叫张剑云,一名扎根一线多年的铸造工人。
1999年,20岁的张剑云,从常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后入职中车戚墅堰所。当年一同进入铸造技术工程部的工友,几年后大多离开了,而他选择了留下,后来评上了高级技师,还成了中车集团的资深技能专家。
“一线工人评上高级技师,就算是到了天花板。再往上升,没指望了。”张剑云也曾为此苦恼,“以前,别人喊我‘张工’的时候,我都低着头,因为我只是个铸造工人。”
境况的改变,始于一场改革。
打破传统观念
技师与工程师,就如同两条平行线。能否架起“立交桥”,让“双师”实现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张工”成为公司首批“双师型”人才,就得益于这座“立交桥”,这是中车戚墅堰所正在进行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内容之一。
中车戚墅堰所是“产改”的“双试点”单位,他们既是中车集团的试点(中车集团是全国“产改”试点单位),也是江苏省“产改”首批试点单位之一。该公司在2000年由国家科研院所转制成为高科技企业,立足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科研与产业化紧密结合的过程中,高技能产业工人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目前,中车戚墅堰所共有在岗职工3200多人,一线产业工人16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达55%。
即便如此,在这家高科技企业推行“产改”,有的人一开始还是“有些不理解”。
改革,打破传统观念为先。“要让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公司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技能人才与科技人才同等重要。”中车戚墅堰所党委副*、工会主席刘建华说,要把优秀的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党管人才的总盘子统筹管理。
“‘产改’怎么搞?如何在企业落地?”公司工会副主席、工会工作部部长毛志明思考了很久,“要让‘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同时,我们意识到,这项工作光靠工会的力量是难以推动的,必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召开劳模工匠座谈会、组织技术工人问卷调查、开展一线班组长访谈、组织全公司开展“明天谁来当工人”主题大讨论……一连串的动作之后,《公司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调研专题报告》出炉,成为中车戚墅堰所推进“产改”的第一手资料。
看到了希望
2019年4月,中车戚墅堰所着手起草推进“产改”的实施方案,并持续完善。同年8月,中车集团下发《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仅仅一个月后,中车戚墅堰所出台“产改”实施方案,形成了4大类83项措施160个具体量化指标。
打通技师与工程师的职业发展通道,加快“双师型”人才培育,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受传统科研体制模式影响,过去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有着明显的身份界限,做科研、搞技术很难与技术工人有缘。受学历、职称等因素影响,很多技术工人取得高级技师后就失去了前行动力。”刘建华说,拓展技术工人职业发展空间,破除藩篱,铺设“立交桥”,增设双通道显得很有必要且迫切。
很快,一份《关于开展2019年度专业技术职务和政工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印发到各个班组。根据通知,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符合相应条件的,均可参评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
“具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公开发表论文等不作为强制要求,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评定为重点……”张剑云在班组的厂务公开栏中看到了这份通知,发现自己符合申报条件,决定试一试。
张剑云准备好职业等级证书、创新成果效益证明等申报资料,填写申报表格,提交给人力资源部门审核。“一个工作日的上午,我正在埋头干活时接到了电话,通知我参加评审答辩。”张剑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满是兴奋,“内心真高兴,最起码让我们看到了再进一步的希望。”
成为“一颗星”
2019年7月11日,评审答辩开始进行。评审组共有7名评委,包含5名资深技术专家。
“3分钟的业绩自述和7分钟的评委提问,这是我人生中难忘的10分钟。”张剑云是当天上午参加答辩的最后一位,经过漫长等待迎来了重要时刻,“评委问了我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铸钢浇铸的技术,一个是关于铸造外观标准建立的意义。既有专业领域的考量,也涉及专业外的思考与积累。”
2019年11月,结果揭晓,张剑云评上了铸造工程师。“现在大家叫我‘张工’,我都习惯抬头应答了。名副其实了嘛。”张剑云笑着说。
这一年,中车戚墅堰所产生了12名“双师型”人才,其中,10名技术工人评上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包括公司首席技能大师刘清云、试验检测中心高级技师陈士华、齿轮传动事业部高级技师张学斌、瑞泰工程机械公司高级技师唐欧平等技术工人。同时,有两名工程师“跨界”取得了技师职业资格。
“工人评上工程师,这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情。”1998年中专毕业进入中车戚墅堰所当钳工的唐欧平感触颇深,“刚进公司时,老师傅说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可我们充其量只是仰望,不知道自己能否成为‘一颗星’。如今,通过‘产改’,我找到了成为‘星星’的途径。”
评上工程师,对于产业工人的发展来说只是其中一步。
“产业工人主持科研项目的制度身份界限也被打破了。”刘建华说,公司将产业工人纳入科研立项范围,在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质量攻关等奖项中,专门设置了“产业工人组”序列。仅2020年,由产业工人主持的科研项目就有5项,参与项目超过100项。
如今,“双师型”跨界发展在中车戚墅堰所已成新风尚。今年6月,刘清云、张剑云申报了高级工程师,评审已通过。
来源:工人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工人日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