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证:达摩会炼丹吗?会武功吗?懂易筋经吗?

历史考证:达摩会炼丹吗?会武功吗?懂易筋经吗?

首页角色扮演抉仙纪手游更新时间:2024-05-01

投稿作者:佛不是道

关于炼成内丹的事迹,以下这篇有些真实性:

下面一个是马合阳道长遇得丹道真诀传人庄道长的故事。这篇文章叫「碧海仙山访游记」,下面节选一段关于传口诀给庄道长的老道长入定的故事:

余肃立应曰:“道长仙风道骨,不啻人中麟凤,今日有缘晋谒,诚属天大造化。后学愚昧,疑问颇多,承允开示,厚恩心感。在未质经问难之前,可否请求道长先将已往际遇真师经过,示知一二,俾广见闻。”

庄道长点头称善,将经过说明如后:

贫道因习中医,如草根树皮,得天地精华,可以变成良药而调和人之气血,袪除风寒暑湿燥火而延年益寿,但不能使人重返先天,长生不死,更不能使人肉体升华超出有形世界,晋住永恒不退之位。因之,了悟水源木本,天地亦有父母,故尔立志学道,以求返本还元。在日据时代,曾至本国三山五岳,访求仙迹,其余如紫阳真人之天台、三丰祖师之武当,亦曾踄足,希冀上天见怜,得能遇师闻法。无何多年奔走,所遇之人,均属泛泛,殊觉怅然。后过贵省黄山,因川资用尽,病住山下禅院,期待家中汇款接济。此时适有一神采异常之老人,亦留居该院,每夜长坐不卧,白日亦不与人交谈,贫道知系异人。病愈后,伊坐亦坐,伊行亦行,伊食亦食,伊饮亦饮,如此形影不离,相伴二十余日,老人竟未曾向贫道侧目一顾。

一日老人遽离禅院,走入山上洞中,贫道尾随而入。老人入洞后,趺跏坐于大石之上,贫道坐于其下,以观动静。不料老人一坐,即是七日七夜,不动不摇。此七昼夜中,贫道不特将之所带之干粮用尽,频频出洞行走,及伏地昏睡。及第八日晨,老人睁开双目,活动手足,然后注目相视,徐徐问曰:“年轻人与老夫形影不离,所为何事?”贫道答曰:“愿拜师学法!”老人曰:“愿学何法?”应曰:“愿学可以修成大道、脱离生死之法。”

老人曰:“欲脱离生死,非修成大道不可;欲修成大道,非完成大丹不可;欲完成大丹,非完成还丹不可;欲完成还丹,非结就金丹不可!欲结就金丹,非探得先天一气以为丹母不可;欲探得先天一气,非了知天地之造化及本身之消息而善能配合运用不可;欲行持此法,非至诚存心、永恒不变不可。总而言之,天机深远,无师难知,大道无形、无情、无名,非系一蹴可就。欲入大道而了生死,非遇真师细细抉破逐步功法而又能彻底身体力行不可。”

那位老道随便一坐就是七天七夜,像这种大定,在那位老道看来,不过家常便饭。诸位如果认为结大丹与入大定没有关系,那你坐七天七夜给我看看?要知道理论说得再好,不能入真定,若得大成就,那是痴人说梦。

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很多佛道双修者(实质是修佛)者,硬要生搬硬套,强说印度佛也会“修内丹”,并且搬出所谓达摩来攀龙附凤。为此一定要还原历史真相。

结论:

道家丹道是远远超越印度四禅定的真功实学!试问,印度哪个宗教是专门修长生的法门?释迦牟尼修了四禅定,照样80岁不到衰朽,最后误食毒蘑菇后病危。

很多古人不考证历史,胡言乱语!像唐宋以来的很多伪丹经,十有八九都提到所谓达摩祖师,并总结出所谓"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道家的九年面壁,被附会为印度凡胎——达磨入定九年!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历史事实是:达摩根本不会武学!更不会丹道!《易筋经》也不是武学秘籍,绝非达摩所创!

第一个疑问:达摩会内丹吗,达摩修的印度心灵瑜伽术,和道家内丹是一回事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一位南部天竺僧人来到少室山修行,后来被尊称为“菩提达摩”。他来到少室山后,据说是进行了面壁修行,其实是练习一种印度心灵瑜伽术,绝非丹道!目的是达到否认客观现实世界的心理状态。而禅宗思想,就是佛教中否认客观世界的唯心主义的巅峰。禅宗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围绕“成佛”的信仰目标而展开。而要想死后成“佛”,按照佛家理论得创建一个与现实世界分离的“真如法界”。在禅宗诞生以前,尽管任何一个派别都以唯心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其目的是竭尽所能地否认物质世界的属性,但并未都否认世界运行的规律。但禅宗来得最为彻底,连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都不认可,可谓是佛教历史上最彰显唯心主义思想的一个派别。

禅宗虽然有很多支流,但归根到底都有共同的特征,即:千方百计从各个角度彻底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认为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不但否认个人存在的真实性(自无),而且认为人的一切认识方法都不可能接触到印度佛。禅宗的核心思想即:只要修行者承认现实世界是虚幻不实的,则可以进入真如佛界。用大白话说,只要你彻底接受唯心主义思想,你即可成印度佛,就可以立即脱离现实世界的苦海请问这是丹道吗??!!!在禅宗的修行者看来,只要思想境界到了(即最彻底的接受唯心主义,最彻底的否认现实世界),就等于成印度佛了。也就是说:思想上顿悟成为印度佛,本质上还是臭虫凡胎!照样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达摩在少室山一共面壁了九年的说法,则是后世宣传需要,不一定是九年,是有意把道家易经崇尚“9”的哲理,故意编排在这里。

达摩的具体工作原理,就是通过不间断的心灵瑜伽术的修行来坚固个人信念,即:客观世界是无他,本质是虚幻不实。人类之所以不能接受印度佛的(真如),原因就是人的生理感觉器官蒙蔽了真相(客尘障故)。达摩的心灵瑜伽术面壁修行,并非不吃不喝这么坐着,而是除了吃喝拉撒睡,其他时间去面壁锻炼而已。为的是要彻底否认人的生理感觉器官,认为人的生理感觉器官的感知都是虚妄的。既然感官一概皆是假的,那么就推论出人的一切对外界的感觉都是虚幻不实的(唯有印度佛是真实的)。不但人的感官是虚假的,一切人的感觉都是虚假的,而且继而推断出终极结论:甚至连外界也是虚构的,是不真实的。这位达摩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练习,自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修行的目的,即悟到了成印度佛的“正确打开方式”,于是他便开始在少林寺传授禅宗思想。

他去世之后,又经过三四代弟子的不懈努力和推广,逐渐使少林寺成为当时中土禅宗思想传播的中心。要注意的是,少林寺是得到北魏皇室支持的,实际上就是皇家寺院,所以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有了强大后台的少林寺,现在又有了强大的理论工具,犹如虎添翼,名气更加远播。第二个疑问:达摩会武功吗?会“一苇渡江”吗?《易筋经》是达摩写的吗?结论:至于达摩祖师创立了少林武学的事,完全属于虚构。其实,他就是一个体弱的凡人,一个普通的修行僧侣,并没有什么高超的武功,并不存在任何特殊能力(或者所谓法力)。至于所谓的“一苇渡江”神迹,那更是后人的传说。

史书中关于达摩的文字,没有留下任何达摩大师跟他人进行打斗,或展示神迹的记载。后人传说达摩是很厉害的武术大师的根据,主要来自“达摩祖师创立《易筋经》”的传说。很多武侠小说就延用了这样的传说。但据武学考据家唐豪先生的考察,这部《易筋经》实际是盗取了道家书籍改编的,跟汉传佛教的戒律大相径庭,试想:易筋洗髓这样的名词,印度佛教怎么可能会有?这是有历史考证的。妄说什么达摩!少林易筋经源于天台山道教:

《易筋经》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于天启四年(1642)编著,天台位于浙江东部的台州,台州为武术之乡,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台州四年(1559— 1562)写下兵书《纪校新书》,总结了明代所流行的各种拳法。台州境内天台山为道教洞天福地,历代高道辈出,葛玄、司马承祯、李白、徐灵府、冯惟良、叶藏质、张无梦、皆曾修真于天台山。道教南宗为宋紫阳真人张伯端所创,其修持功法强调“先命后性,性命双修”,注重动功和静功同时修练。而易筋经的基本功法正和南宗修持法相同。

天台山也是佛教天台宗发详地,天台宗第三祖慧思曾学道教神仙方术,他在《誓愿文》中说:“籍外丹为修内丹”。故天台宗的修练方法里有意守丹田六字决等道家功夫,其中“六字诀气法”后传入少林为“少林七十二基本功法”之首。桐柏宫南望可见天台紫凝山,紫凝山重峦叠嶂,秀岩怪石,幽谷奇洞,云雾缭绕,神奇秀丽,传为紫凝道人的习武著书之地。紫凝道人正是在天台深厚的道武文化培植下,将道教南宗修炼和中华武功融合于一体,写下《易筋经》一书,《易筋经》提出了“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 的“内壮外强、内坚外勇”统一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武术功法体

《易筋经》序中言易筋经为少林达摩所传,对此武术史学家唐豪曾对《易筋经》作了详细考证,并在《少林武当考》中指出:“此书疑是羽流所作,托名达摩以售其欺者耳”,断定《易筋经》是道士或修道者所作的伪书。另据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以及《中国大百科书·体育卷》等书考证,均认为《易筋经》系明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所写,被人托名为达摩所作。目前考证出现最早的《易筋经》版本是道光年间的来章氏《少林易筋经》,其中有紫凝道人的《易筋经义》跋语,称此书传于“绍黄两家”,并历数“禅家”、“宗门”、“金丹”、“清净”、“泥水”诸术语,显系明人手笔。

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献,非印度佛教词汇宋代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汉武帝内传》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所以“易筋”原属道家思想,因此可以断定《易筋经》为天台紫凝道人所作,被人托名为达摩所作。国家体育总局易筋经健身气功课题组经多年研究,也否定了《易筋经》源自达摩的说法。另从功理功法上看,以最近少林寺出的《易筋经》版本为例。

里面内容虽经僧人改编,但仍然有大量的道家的名词和术语,里面的功法也多为道家,例举如元精元气元神辩,练元丹说等章。不仅写有魏伯阳,张伯端等内丹家的名字和功法,甚至有飞升而仙的说法。多来源于道家导引养生术,静功功法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功夫则完全为道家南宗的丹法,《易筋经》三教参悟说里阐叙三教同源的思想也为道教南宗张伯端祖师所提倡。可见易筋经功法传到少林寺后,僧侣们对《易筋经》进行了一些改造和发挥,但仍然是以道家功法为主体

至于“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更是经不起历史事实的揭露:(以下文字,部分内容来自作者——怀疑探索者)按照开国将军皮定钧回忆录里面的说法,少林寺在解放前就是超级大地主,属于剥削阶级。当时僧兵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为了向佃户收租。皮定均将军亲自有过调查,他指出:解放前的少林寺,乃是嵩山地区最大的地主,方圆数十里都是少林寺据有的土地。又据《嵩山志》的记载,历史上少林寺武僧的主要职责,就是用于收租。少林寺是典型的子孙丛林,寺院的财富是世袭制,一般不接受挂单。

依据《南史》的第22卷,记载了这样的事迹,说梁武帝为了推崇佛教,就强迫江南一带的世家大族包括王氏家族把土地“捐献”给佛寺。王家就是那个“王与马,共天下”的超级豪门,连他们家的土地都能被强占强夺,至于普通农民更不要说了。据历史典籍的记载,古代的寺院是经常放高利贷的。南朝时期的寺庙,就创立了“长生库”制度,就是公开的放高利贷。寺院一旦有了庞大的产业,就要想方设法保持住,维护好自己的利益。于是从隋唐开始就形成了成建制的私家武装集团——少林僧兵,鼎盛时期达到5000人。

据典籍记载,少林武功在北宋才形成体系,这时期少林僧兵体系已经完全成熟。之前在隋唐就有僧兵组织,那时候的少林武艺一开始偏向于军营式格斗术,不具备个人特色。这时候少林寺的武学还不出名,远远达不到“泰山北斗”的程度。到了北宋初年,少林寺住持福居和尚立志整理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少林武学,于是邀集全国武林高手来到本寺切磋武艺,后将各门各派的武学技艺加以总结,最终汇集成了少林拳谱

从此以后,少林寺的武学才开始出名。但所谓的“七十二绝技”的说法,在元朝以后才出现。而“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是到了清朝顺治、康熙时期才流行的。之所以出现这个说法,是因为官府的政策是严禁民间习武,而少林寺的威名和地位很高,是清朝的皇家寺院。于是乎矢志反清复明的“天地会”自认其习练的武学源于少林寺,给自己找了个“后台”,这样就减少了官府盘问的麻烦。皇家寺院教授的武功,我练功是为了保卫朝廷的,你官府还能过问吗?看见“天地会”尝到了甜头,于是民间各地的武术团体都纷纷标榜自己是少林寺的分脉,起到了抱大腿的作用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所以说,其实少林寺是被代表了,天下绝大多数武术团体或者流派,和少林寺都没有直接关系。“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是先有了天下武功,然后才有了少林

综合历史,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达摩祖师不会武功,也不可能创造武学。二,《易筋经》不是什么武学秘籍。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没有依据。

附:嵩山游记(点击以下链接可查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