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
龙是祥瑞的象征
又因其能够兴云吐雾、掌管降雨
成为了农耕社会的重要图腾
兔辞旧年去,龙跃新年来
在喜气洋洋的新龙年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
藏着深圳里的“龙龙”风情
南澳草龙舞
深圳龙岗区南澳街道过去是疍家渔民(水上居民)生活的地方,至今流传着舞草龙祭拜妈祖过年的习俗。
南澳舞草龙又称“舞火龙”,是南澳渔民长期在海上生活和劳作形成的传统民俗活动,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举行。
明清时期,疍家渔民就世代以船为家,以水上捕捞、运输为生,生活十分艰苦。而海洋总是危机四伏,每当刮起龙飓风(龙卷风),高风巨浪很容易将船打翻,有的渔民甚至因此葬身大海。
为求四季平安,每逢初一、十五,渔民便在船上架起香火祭拜妈祖,祈求保佑。相传妈祖曾显灵托梦,告诉渔民在每年正月初二晚上以舞龙的方式来压制龙飓风,可保风调雨顺。
后来,南澳渔民陆续上岸建房,舞草龙的习俗也一直保留了下来。
(南澳渔民捐赠的草龙 图源 / 深圳博物馆)
这项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扎龙。大年初二下午,男性村民就三五成组上山割草,并用草绳将野草捆成一节节龙身,每节长约一米,节数视村中男丁数量而定,按惯例扎33节,整条草龙最长可达八、九十米。
整条草龙由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组成。龙头需提前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舌使用竹壳片;然后在龙头四周扎上密匝匝的草,再配上红红绿绿的一堆饰物,使龙眼、龙须、龙角、龙鳞活灵活现。
第二步,舞龙。到了晚上,在天后宫前小广场,村中长者在龙头前摆好香案、供品,点燃香烛,向大海叩首祈祷。与此同时大家一起点燃草龙身上的香火,一条威武雄壮的火龙由此而生。
随着一声响亮的“舞龙啰”,舞龙头者先向天后宫拜三拜,再向南方拜三拜,舞龙便正式开始了。在舞者的精湛技艺之下,火龙不断翻滚、腾跃,活灵活现,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点燃炮竹、香火,奉上生果、水酒,处处火树银花,一派节日的欢腾之景。
(舞草龙 图源 / 深圳博物馆)
第三步,化龙。两个多小时后,舞龙者将火龙舞至海边,先朝西北方拜三拜,再将龙头放上,龙尾放下,堆在一起,面向大海点燃,化为灰烬,意指龙归大海,以祈求来年风平浪静、出海平安、鱼虾满仓。男女老少也会将各色彩珠、鲜花投向大海,鞭炮、锣鼓齐鸣,场面蔚为壮观。
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耍龙,当天化龙, “一天龙”的习俗承载着南澳渔民悠远的文化记忆,而勤劳的渔民对于未来的美好祝愿和真诚信仰也将不断延续下去。
龙岗布龙舞
龙岗舞龙是龙岗客家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融武术、舞蹈、鼓乐于一体,表演仪式、形式、套路和技艺丰富多彩,在龙岗镇(现今的龙岗街道、龙城街道)悠久流传。
改革开放后,龙岗舞龙逐步向竞技舞龙演变,呈现出勃勃生机。多年来,舞龙队活跃在龙岗街道各社区,并多次走出龙岗、走出国门表演参赛,斩誉无数,成为龙岗竞技体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1999年,龙岗镇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舞龙艺术)之乡”。2007年6月,龙岗舞龙被广东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岗人喜欢舞龙,或许与“龙岗”地名的由来有关。
《宝安县志》载:“相传古代有一条神龙从梧桐山腾飞,飞向今龙岗的锅笃潭浸浴,旋即起飞,降落于一小山冈上(今龙岗墟大王坛古榕树下),化作青烟升天。民筑坛植榕建村,以为纪念。乡民商约建墟,命名‘龙冈’,‘冈’今定为‘岗’。”
龙岗人舞龙之俗有人说始于民国时期,有人从族谱记载中发现,族人于清朝道光年间客家围屋落成庆典时,村中舞龙舞麒麟庆贺。由此推算,龙岗舞龙距今约200年历史。
(非遗舞龙表演 陈武远 摄 图源:深圳龙岗发布)
龙岗舞龙舞的是布龙,由竹篾制成骨架,用寓意吉祥的颜色布料裹龙身,布面绘上油彩并贴满金光闪闪的“鳞片”,装上龙头、龙尾和龙爪,就成了一条长龙。
值得注意的是,龙岗人擅长舞龙,却没有制作布龙的传统,所用布龙都是从广州、佛山等地购买回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期从外地购买舞龙道具,也反映了龙岗人对外交流频繁,与客家人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脉相承,同时推动了龙岗舞龙更广泛地传播,与外界文化交流碰撞。
龙岗舞龙由11人配合完成,包括龙珠1人,龙头、龙身9人,由于龙头太重,还需多配备1人。
舞龙队以大鼓、大钹、锣作打击乐,可表演一连串的动作和造型。舞龙者需具备一定的武术功底,才能在表演中灵活摆动、腾挪和将龙头举高。因此,舞龙者在练好舞龙动作时,还需训练扎稳马步、弓步,以及负重弹跳等基本功。
舞龙开始时,先敲大鼓,接着钹锣齐鸣;在喧闹的锣鼓声中,龙珠前引,舞龙队员右手执龙把中央,左手执龙把下端;随着锣鼓的节奏,龙珠反复转动,龙头随珠晃动,左脚收腿,举珠亮相,绕场一周回到原位。
(龙岗街道舞龙队在大运中心表演 钟致棠 摄 图源:深圳龙岗发布)
整个过程,鼓师用鼓点指挥全场,舞龙者随着锣鼓节奏的快慢强弱,时而快速穿越,时而倾身下蹲,时而猛然跳跃,音乐与舞步的结合,把龙的威武、灵动演绎到了极致,给观众带来矫健卓越、刚阳豪迈之美的享受。
舞龙完成后,龙头高昂,然后俯首三拜,龙尾随着摆动,锣鼓声息,舞龙结束。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龙岗舞龙形成了“祥龙献瑞”“游龙戏水”“蛟龙闹海”“半边月”“钻龙身”“跃龙门”等多种多样的动作和套路,深深烙上了龙岗印记。
平湖纸龙舞
龙岗区平湖街道平湖村的纸龙舞,60多个队员分舞两条龙,随着铿锵鼓点,龙头上下生猛,龙身左右翻腾,时疾时缓,栩栩如生;当鱼跃“龙门”的时候,龙鱼闹海;当龙出了“龙门”时,却又是游走如丝,蛰伏无声……
(图源 / 深圳图书馆)
《宝安县志》载,明嘉靖年间有平湖村、平湖墟,传说以地形为名。平湖围形似蚌,伍屋围形似蟹,松柏围形似虾,蚌蟹虾得水则活,又周围地势低平,故名平湖。
平湖村地处“湖底”,滴雨成泽。400多年前,村民们为祈盼风调雨顺,驱灾灭妖,求助海龙王,拜祭龙王爷。
后来,村中长老根据龙的传说,让篾匠用竹片扎成龙头、龙身,糊裱上纱纸和牛皮纸,其中龙头的制作难度最大,由口含龙珠的嘴部、前额、后脑、角、手柄等部分组成,龙身和龙尾漆绘鲜艳油彩的“龙鳞片”,鳞片上贴有金银色纸,便成为彩色的“纸龙”。
(图源 / 深圳图书馆)
(平湖大围刘氏宗祠德馨堂 图源 / 深圳图书馆)
平湖纸龙,由一代代师傅口口相传。纸龙做好以后,需经过请龙神的祭祀仪式。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纸龙进驻祠堂,村民在祠堂里把从河里请回的龙神和纸龙一起祭拜。
到了年初一清早,舞龙师傅给纸龙点睛后,即可开始舞动。过年期间,连续到村里各条巷子或受邀到邻村、周边墟镇进行舞龙拜年。直至元宵节舞完龙后举行送龙仪式,即用香烛再次祭拜后将纸龙焚烧。来年舞龙时,再提前三个多月重新制作。
(图源 / 深圳图书馆)
2013年10月,平湖纸龙舞被列入深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记者 / 徐子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