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30岁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数十万大军击败,*出重围后来到乌江边的乌江亭。这时候,项羽尚有机会乘船渡过乌江,躲避过刘邦军队的追*。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项羽大笑“天亡我,非战之罪”“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自刎而死。
项羽为自己未竟的霸业,画上了一个句号……
千年来,项羽虽然早已不在世上了,可他的传奇故事还在一代代流传下去。无数文人*客为项羽写诗作赋。其中,有代表性的分别是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所写的三首诗。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对项羽进行了评价。他们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谁最高明?
杜牧:《题乌江亭》
844年,42岁的诗人杜牧由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刺史调任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刺史。赴任途中,杜牧经过安徽省和县乌江边的乌江亭,停下来休息了一阵。
我们想,杜牧一定想起了1000年前的项羽,不禁诗意大发,挥毫写了一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在杜牧看来,胜败乃是兵家常事,谁也难以预料。真正的男儿,就应该忍辱负重。江东子弟人才济济,俊杰辈出。如果项羽回到江东后重整旗鼓,也许还能够卷土重来……
在诗中,杜牧针对项羽的“天亡我,非战之罪”“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等观点,进行了委婉的批评,指出项羽缺乏大将气度,胸襟不够宽广,又替他负气自刎而感到惋惜,认为成败在于人为,在遭遇失败时,应该具有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显而易见,杜牧的侧重点在于批评项羽不过江东的行为。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200多年又过去了。1054年秋天,乌江亭又来了一位诗人:王安石。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1042年,22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后,放弃了在朝廷当官的机会,主动到地方基层去磨练,锻炼自己的基层治理能力。从1051年到1054年,王安石当了4年舒州通判。期间他的政绩非常显著,得到了宰相文彦博和副宰相欧阳修的推荐,进京述职。就在进京述职途中,王安石经过乌江亭,想起了杜牧的诗《题乌江亭》。
对于杜牧的议论,王安石持不同看法,因而挥笔写了一首《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题目中的“叠”字,是在向读者表明,我就是针对杜牧的诗歌而来的。
王安石说,项羽率领部队打了很多次仗,部队疲劳不堪、士气低落。江东子弟的确还有不少,可还有谁愿意跟着项羽卷土重来?
众所周知,王安石诗歌文章都写得不错,诗歌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散文创作名列“唐宋八大家”,不过他终究是一名政治家,总是站在政治家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因此,当杜牧以一个诗人的气质,在呼吁项羽卷土重来时,王安石泼了一盆冷水:谁愿意跟他来?
王安石这首诗歌的侧重点,是分析楚汉战争中的人心向背,认为项羽的失败是历史必然。
李清照:《夏日绝句》
1129年,沉默许久的乌江亭,迎来了一位女诗人: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士大夫家庭,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长大后嫁给赵明诚,过了一段安心舒适的生活。然而,1127年“靖康之变”之后,北宋王朝覆灭了,李清照、赵明诚逃到了南方,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今南京市)知府。
1129年,城中发生叛乱,赵明诚弃城逃跑。两人乘舟经过乌江亭时,李清照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这首诗里,李清照一开始就提出:生时应做人中豪杰,死后要做鬼中英雄。随后指出:现在还有许多人怀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肯渡江回到江东苟延残喘,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
从表面上看,李清照全诗都在赞颂项羽。实际上,她是在借古讽今,讽刺南宋小朝廷偏安于南方,不思抵抗,也不愿收复失地。
因此,李清照这首诗歌的侧重点既不同于杜牧,也不同于王安石,另辟蹊径,在评论项羽的无数诗歌中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他们的诗歌谁最高明,就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