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两表,是指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三顾,是指刘备为兴复汉室屈尊三顾茅庐的故事。
一对,指诸葛亮在隆中草庐之中向刘备提出战略构想的“隆中对”。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分三部分:立基、固本、平天下。
当时的形势是:董卓乱政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然而,群雄间经过一番追逐*戮,已出现了两大巨头——曹操、孙权。
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因此,诸葛亮指出,要成就霸业、兴复汉室,要分三步走:
一、“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可以先取荆州为根据地,打下成大业之根基,是为立基。
二、“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在荆州立定脚跟后,挥师夺取益州,在“跨有荆、益”的前提下,“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是为固本。
三、“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两路北伐,遥相呼应,一举而平定天下。
刘备风霜江湖多年,营营役役,奔波劳碌,手下的兵马倏聚倏散,过手的地盘,来也容易,失也容易,这个时候依附于刘表,落魄穷困,仅有一县之地,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满心欢喜,连声称“善”。
事后证明,诸葛亮不仅是个伟大的谋略家,也是个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他在出山之后,按照“隆中对”既定的战略部署辅佐刘备,先是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强大的曹操;接着趁乱“窃取”了荆州战略要地;再协助刘备攻占了益州。
可以说,“隆中对”里面“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的三步,诸葛亮已经走好、走稳了“取荆州”立基、“定益州”固本这两步,成功地帮刘备成为一方之霸,与曹操,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势。
至于第三步北伐“平天下”,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蜀汉集团仅得益州一地,则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因此扼腕长叹,要么怪关二爷刚愎自用,不知交好孙权亲;要么怪孙权目光短浅,只知争一时之利……
但是,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人都没注意。
即:果真“跨有荆、益”的话,兵分二路,一路从益州出秦川,一路从荆州*向宛、洛,就有统一天下的胜算了?
如果真的有胜算,何以后来的南方政权如东晋、宋、齐、梁、南宋等等,为何不依样画葫芦,按诸葛亮设计方案北伐,从而统一天下呢?要知道,这些政权不仅“跨有荆、益”,更兼有江淮地区,实力远比刘备强大得多。
根据这一现象,是否说明诸葛亮“隆中对”里两路分兵的策略根本行不通,大家才会对之不屑一顾呢?
回头再看蜀汉集团“跨有荆、益”那一段短暂时间:刘备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发起汉中之战,阵斩曹操大将夏侯渊,占有汉中之地,曹操被迫亲征,但在刘备拒险而守的情况下,寻找不到有利战机,黯然撤兵。
当此之时,蜀东孟达、李平(李严)的军队从房陵进攻上庸,刘封则从汉中沿沔水顺流而下相夹击,迫降了上庸太守申耽。
则已经年近六旬的关二爷,认为蜀汉已经具备了出秦川的条件,油然而生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毅然挥军进击樊城。
不得不说,关二爷真是一尊凛凛战神,大战初开,进展顺利,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中原震响。
曹操为避开关羽锋芒,一度考虑迁都。
读过这段历史的所有人,几乎都会相信,如果不是孙权突然在关二爷背后捅刀子,兴复汉室的大业就要成功了。
按这个猜想的结果来看,“隆中对”里两路分兵的策略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
就算这次北伐成功,也与“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是有出入的。
因为,在“隆中对”的设计中,“出秦川”这一路是刘备亲率的“益州之众”,当然是蜀汉集团的主力和主攻方向;“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一路,只能属于配合主力的偏师,其目的是吸引和牵制中原地区曹魏的主力,为主力取关中和长安创造有利条件。
但是,在这次北伐行动中,我们看到的是关二爷独挑大梁唱主角,刘备率领的“益州之众”还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那么,不妨再猜想一下,如果刘备在这个时间点上出兵,会整出什么大动作、制造出什么惊人战绩呢?
其实不用猜,看后来诸葛亮、姜维的十几次北伐就推知结果了:蜀道难行,后勤粮草跟不上,难有辉煌战果。
历史上,东晋枭雄桓温北伐前秦时,也参考诸葛亮的“隆中对”,来了个分兵并进:自己率四万步骑从江陵出发,取道武关入关,另命水军自襄阳进至南乡郡;同时派梁州刺史司马勋经子午道出秦川。结果,桓温这一路进军顺利,进据灞上,威胁长安;而司马勋虽然攻陷陈仓,但粮草接济不上,最终狼狈奔入汉中。
自桓温效仿“隆中对”的两路进击失败,后世基本就没什么人再用这一分兵方案北伐了。
所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有巨大硬伤的。
深谙中国古代兵法的近代伟人评诸葛亮的“隆中对”,一语中的:“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不难看出,伟人是反对诸葛亮“隆中对”里的分兵策略的。
但很多人对伟人这句话理解不足,以为伟人反对分兵只是单纯要突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而不知伟人是反对不该分兵“出秦川”还是反对不该分兵“向宛、洛”。
其实,凡了解蜀道难行的人,都会知道,伟人反对的是前者。
自古以来,能从汉中“出秦川”并取得胜利的,只有楚汉相争时的韩信暗渡陈仓一例而已。
我们看诸葛亮和姜维的十几次北伐,每次铩羽,多少都与粮草运输困难有关,其中有好几次,就因为粮尽主动退兵的。
诸葛亮会出现“秋风五丈原”的悲剧,就是因为粮草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被司马懿活活耗死。
所以,诸葛亮让刘备放着方便出军的荆州路线不走,只为了分兵而分兵,去走那崎岖难行的蜀道,根本就是错误的嘛。
话说回来,诸葛亮为什么会有从蜀道出兵的想法呢?
“隆中对”里其实也说了:“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高祖能“因之以成帝业”,我们应该也能。
而且,前面不是说了吧?韩信暗渡陈仓成功,兵出秦川,自西而东,最终席卷天下。
但是,诸葛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韩信暗渡陈仓之所以能成功,除了其合理运用“声东击西”的突袭战术,使这一大型军事行动具备了突袭性,出敌不意,击敌不备,最主要是——他解决了粮草运输的困难。
诸葛亮用木牛流马都解决不了的困难,韩信凭什么就解决了呢?
现有地质学家考证:现在嘉陵江的上游在远古时曾是汉水的上游,而且古汉水上游在西汉初年之前存在过一个相当宽阔的“河道型湖泊”,名曰“天池大泽”,所以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水深足以行大船。而且,天池大泽还起到沟通古汉水上游各支流和稳定下游水流的作用。因而航运便利,西北可到陇右(今陕西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东南直至长江。
韩信就是利用了古汉水航运的便利,很好地解决了粮食物资的运输问题。
实际上,战国时代秦国名将司马错的两次大举攻伐楚国,大军也是由陇右顺汉水东下,直抵商於(今湖北西北部和河南西南部的山区)而大获成功的。
可是,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周宏伟教授《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一文有提到:西汉初年(公元前186年) 发生了武都道大地震,造成今陕西宁强汉江中源汉嘉分水岭一带发生巨大的山体滑坡,从而一度阻断古汉水,造成古汉水上游形成规模极为巨大的堰塞湖。堰塞湖天然坝体(汉嘉分水岭) 的出现,中断了古汉水上游与中下游水路交通。这么一来,到了东汉末年,古汉水上游已经分为“汉水”和“西汉水”(即现在嘉陵江上游水系),且“汉水”和“西汉水”之间没有水路相通,要靠陆路转运;并且,在失去了“天池大泽”的稳定和调节作用后,无论“汉水”还是“西汉水”,都是水流急促,水面狭窄而且水位较浅,水量不稳定,难以通航。
以此一来,物资运输在汉中这种高山夹持的狭窄盘地就会出现了极大困难,使得汉中地区的军事特性就由原来便于作为进攻基地变成只能作为防守屏障。
君不见,刘邦之后,除了刘备、诸葛亮的蜀汉集团,其他诸如公孙述、刘焉和刘璋父子、李特、王建、孟知祥、明玉珍、张献忠等等割据巴蜀的政权,自其诞生之后,只有消极地坐以待斃、而积极无出击之功。
这,就是其最基本原因之一。
陈寿在《诸葛亮传》中说:“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只知道韩信可以暗渡陈仓出秦川,而不知地理、水利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仍把出兵北伐的主路线制订在蜀道上,降低了对荆州出击点的保护,最终战运连年,空耗国力,就是跟其读书“独观其大略”有关。
不过,诸葛亮主政后,其在主持第一次北伐时,将北伐的目标定在陇右、西凉而非关中、长安,就可以看出,他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原计划在运输上的巨大困难,从而作出了灵活调整。从这一点上说,诸葛亮仍不失是一个因时而立、因势而为的盖世奇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