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堂号就是一支家族的名号。但家族不是都有姓氏了么?还弄个名号做啥?
我们设想一个情境来说此问题。
一群秀才在岁试结束后聚会,有酒量的开始觅人单挑,何老三和陈小五确认过眼神后,陈小五年纪轻先起身,躬腰,举杯,“这位兄台,敢问仙乡何处?”
何老三站起身,朗声应道:“不敢,小弟——沙湾镇,留耕堂,何!”
众人目光聚向他俩,有人问:“留耕堂?是陈顺章题的留耕堂么?”
何老三答:“正是白沙先生用茅龙笔所书。”
席面顿时安静,众人已鸦雀无声,何老三松了松骄傲的嘴角,礼节性的回问陈小五:“兄台仙乡?”
陈小五拔起胸脯,“不敢,小弟——石楼镇,善世堂,陈!”
此时陈小五嘴里叨叨了起来:“敝堂号由戚将军题写,那不是普通文人的书法,那字的布局就像戚家军的阵法,笔锋里带着刀意……”
由此可知,留耕堂—何、善世堂—陈要比沙湾镇老何家、石楼镇老陈家,响亮多了。
堂号就是一支家族的褒义的绰号,它像竖起的大拇指,给家族点了一个大大的zan!
据顾燕《中国家谱堂号溯源》,堂号最迟从唐朝就有,宋代为盛,明、清则几乎无族不堂了。
一支家族叫什么堂号?都有何考虑呢?简单发问就是:堂号都是咋起的呢?
郡,是古老的行政区域名称,战国时就有,秦时最明确,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其面积大小、行政级别高低因时势而变,到隋朝时基本不怎么用了。望,可以理解为声望。
所以,郡望从字面理解就差不多,是指某姓的先祖族,在一个古老的地方——郡,获取了声望,成为当地望族,此族的后裔念念不忘先祖荣光,不管后来迁徙到何处、发展得咋样,都笃信本支的源头就是那个郡的那个族,我们是根红苗正。
不是所有姓氏都有郡望堂号,但至少百家姓前十五位的大姓均有。比如:
李:陇西堂(陇西郡,今甘肃东乡以东至临洮一带);
张:清河堂(清河郡,今河北清河至山东临清一带);
孙:
乐安堂(乐安郡,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一带);
高:勃海堂(勃海郡,今河北、辽宁渤海湾一带)……
还须留意的一种情况是:一个郡望堂号并不是严格专属于某个姓氏,而是,同一个郡望被几个姓氏共有。
比如,太原堂,是王姓堂号,同时也是温姓和祁姓的,这好理解——你家先祖老王在太原挺拉风,人家老温、老祁也有一号啊。
旷世而出的翘楚是本族最好的代言人,他们的作为乃至传说,风传一代或数代,就会在某个时段固化为家族的LOGO。
比如,曹姓【三桂堂】,说的是曹操三子:曹丕、曹植、曹冲,古往今来,比较文采和韬略,还有及得上曹氏兄弟的“三桂”天团么?这说的是高门崇第的荣耀;
冯姓【三元堂】,北宋冯京,于仁宗皇佑年间,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宰相富弼先后将两个女儿若兰、若竹嫁给他(因富若兰不幸病逝,方有此举),“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这说的是人生的功名与富贵;
韦姓、杜姓【尺五堂】,汉唐时,西安城南韦氏、杜氏两族出了三十多位宰相,还有杜甫、韦应物这样的大诗人,被称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上海大佬杜月笙曾收到一幅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这是同盟会元老、骈文大师饶汉祥为其所撰,用的就是这个典,【尺五堂】,这堂号,真是霸气侧漏;
包姓【孝肃堂】【刚毅堂】【遗砚堂】,一望即知源自包拯,“孝肃”是其谥号,刚毅说其性格,“遗砚”则说包拯在端州为官一任,任满而归,不带一枚端砚,这说的是风骨;
俞姓和钟姓共有的堂号【高山堂】【流水堂】,这俩堂号辨识率太高了,伯牙和子期,千古知音,这说的是风雅和友谊;
文姓【正气堂】源自文天祥《正气歌》,周姓【爱莲堂】源自周敦颐《爱莲说》,与其说这类堂号取自先祖的名篇,不如说是对正义、高洁精神的继往开来。
江氏【彩笔堂】,来自江淹,曾经才高八斗的江郎,被索回五色彩笔后才尽,看到这个美丽又苦涩的堂号,想必那些在业内曾如亮翅的白鹤、如今却挣扎在“江郎才尽”标签上终泯然于众人的文艺人士会心有戚戚然吧。
这些堂号里面有几个汉字出现的频次巨多:敦、本、德、笃、崇、伦、睦、义等等。这也是典籍里出现最多的几个字,他们组合起来,就是中国最普世的传统价值观。
带“敦”字的堂号,有敦亲堂、敦让堂、敦远堂……共49个;
带“本”字的,有报本堂、崇本堂、本立堂……共64个;
带“德”字的更多,有德兴堂、顺德堂、怀德堂、绍德堂、德泽堂、毓德堂……共190个。
“敦本堂”是最普及的堂号,居然有129个姓氏使用。“敦”这个字,有多种释义,如:厚道、厚实、勤勉、督促、劝导等等,容易令人感到“别劲”和懵圈,于堂号来说,只需把“敦”理解为注重和推崇就差不多了,比如,“敦本”就是注重根本,这个根本是指耕读。
堂号有多少?
顾燕在《中国家谱堂号溯源》中说:“据《中国家谱总目》统计,分布于全国及海内的中国家谱共52401种,姓氏608个,堂号3776个,其中有堂号反映的姓氏共416个,占总姓氏数的68%……没有堂号的姓氏大都是稀有姓氏或少数民族姓氏。”
堂号有啥用?
一个堂号对一支家族的作用至少有两个,它正告子孙:
1、记住我们是谁、从哪儿来?
2、我们要咋做?
我们是谁、从哪儿来?这个问题恐怕客家人体会至深。除了上文说到的广东之外,江西、安徽、福建、湖南等地也是客家文化繁盛地。有学者认为,这些地区自宋代以来就有大量北方来的移民迁入,初来乍到,抱团取暖,形成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
千年过后,数十代繁衍,依旧,梦里犹知身是客,于是,合族出力建祠堂。家族祠堂的基本功用是祭祀祖先及举办重大活动,深层功用是教化族众收拢族心。在这些祠堂里最尊贵醒目的位置——中堂正厅墙上,都悬有一方匾额,这是祠堂所有匾额里最重要的一方,它就是堂号匾,族人们瞻望堂匾,恭念堂号,每日在心中追问和回答“自己是谁、从哪儿来”,记忆自孩提就融入血液,走到天边、活到终老恐怕也忘不了。
一方方堂匾,就似祖先的目光,鞭策甚至逼迫着后裔们,牢记“水之千溪万壑而源同,木之千枝万干而根同”的木本水源,带着荣誉感而活,为了家族的名誉和利益去争去死,他们最初级的任务是保产、保坟,高级任务则要争取“累世簪缨”“名臣辈出”。
作者: 王昊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顾燕,《中国家谱堂号溯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2】王鹤鸣、王澄,《中国祠堂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第1版
【4】林声主编,《中华名匾》,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