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死鸟酃鎏碶槸镠
一、李花怒放一树白
1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无语凝噎,执手相看泪眼。
这样的场景,古往今来,随处可见!
人生何处不相逢,然而人生何处又不分离呢?
那些真挚的情感,在诗人的笔下,如一泻汪洋,奔腾激荡,激起多少美丽的浪花,定格成永恒的经典,让后人顶礼膜拜。
随便拿出几句,便足以令人心旌摇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没有被电到?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留下的经典中的经典!
看下一句:莫愁天下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用担心,天下之大找不到知心的朋友,试问普天之下,谁不认识你董大师呢,那里没有你的粉丝呢?高适是不是很牛,而且还很会宽慰人呢?
接着来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看不见兄弟了,只有茫茫雪地上留下零零碎碎的马蹄印。有没有被呼啦啦的西北风吹到?这是岑参留下的猛句,大漠豪情在,别离亦气概。
再看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好兄弟,再干一杯,出了这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朋友了。艾玛,这情*的,有木有瞬间涌动起感动的泪花,小心脏扑通扑通跳个不停呢?
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抒发离别之情的,离情别绪,发于心,抒于情,流于笔。古时,交通不便,杨贵妃想吃个荔枝得从岭南送,跑死十数匹马……哪像现在,鼠标一点,走你!写不过瘾,还可以视频!那时候不行啊,亲友之间往往数年难以相见,所以特别看重离别,也因此,送别诗,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
刚才上文提到的几句,都可谓是千古经典,代代相传的名句,在岁月的打磨下依然光芒夺目。
今天,我想介绍一位大咖中的大咖,牛人中的牛人,高手中的升级版高手……
音乐起,欢迎大唐诗歌协会总瓢把子——
李白出场!
2
李白(701年-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有“诗仙”之称,是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没有之一。
李白到底出生在哪里?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也有说法是李白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据郭沫若考证李白生于碎叶城,5岁时其父居家迁到江油,这么说来,人家李白同志也算是一海龟哈。
天才,一般都慧根早生,异于常人。
骆宾王七岁作诗,对,就是那个“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我们看看李白同志小时的水准如何?
那就从他的名字说起吧。
据传,李白父亲李客是个生意人,家财颇丰,也就是说,我们的李白同志也是一个富二代了,排行十二,因此也有人叫他李十二,杜甫同志就这么称呼过他。
关于李白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先看第一种说法:李白的父亲一直想给儿子取个不同凡响的名字,估计一生下来就属于是骨骼清奇。但一直没有想到取什么名字才能符合他们的宝贝儿子,因此一直迟迟没有个名字。一直到七岁时,父亲决定得给儿子取个正式的名字了。
这爹当的,也是没谁了。
一日,父母带着儿子在庭院散步,决定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春日院落,树木葱翠,繁花似锦。
其父率先开口吟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会意,接上:“火烧叶林红霞落”。
儿子知道父母吟了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是要自己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酝酿了一下情绪,瞬间冒出:“李花怒放一树白”。
闭上眼睛,是不是感觉到那个瞬间,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是不是整个院落,整个世界,只剩下孩子和那一树白花?
白,是七彩的交融;
白,是最初的本色;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特点——圣洁高雅吗?
父亲决定把句的头尾两字“李”“白”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当然,这或许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可能是后人伪作,到底有多少的可信度,还真无法确认。
第二种说法:唐代篆书大家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啥意思?就是老娘梦见李长庚托梦了,然后就*了,于是生下孩子就取名李白。
这是有根有据,可为信也!
李白自小聪颖,而且应该说成长的环境非常宽松。
来看看便知晓。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十岁: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卷游庐山序》)。
《新唐书》本传:“十岁通诗书”。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十五岁:“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范传正《碑》云:“少以侠自任。”
魏万《李翰林集序》:“少任侠。”
《旧唐书》本传:“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开元六年(718)十八岁:隐居大匡山,往来旁郡。从赵蕤学纵横术。
你看看,你看看,我们的李白同学,爱好是多么广泛而博杂,观奇书,学剑术,好神仙。多么宽松的学习环境,不用每天苦唧唧的要背着十几斤中的大书包,不需要背那些头大的数学公式,也不用背那些A、B、C、D......
二、山随平野尽月涌大荒流
1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理想就是一个闪光的诱惑,好像飞蛾扑火,纵然危险,亦无所畏惧,奔向光明。
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羽翼渐丰,怎能安守一处,终老其身?
是该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了。
说走,咱就走,风风火火,闯九州,一二喂哟二位,一二一二一二喂......
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带上干粮和广告商李客同志赞助的千金,出发了。“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
走,也不是随便走的,那也得走的有气势,走的有派。我小李从此闯荡江湖,凭我之才,焉能埋没随百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首《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学术界对此诗具体产生的年代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是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是开元十四年(726年)。据《中国李白研究》主编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观此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故乡,要走了,怎能不留恋?就是故乡之水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
说是送别诗,然而并未提及送哪位亲人或者朋友,而是送别互相,或者说是故乡送别我。或许我们也可以想象,江边是亲人,正挥手道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寥寥十字,犹如一幅瑰丽山水画,意趣无穷。多年以后,其迷弟杜甫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语,谁有能说不是受了李白的影响?看来杜甫应该给李白发个大红包才对。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丁龙友曰:胡元瑞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壮语也;子美诗“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语,骨力过之。予谓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诗境浅说》:太白天才超绝,用笔若风樯阵马,一片神行。……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惟收句见送别本意。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昔人诗文,每有此格。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四句虽江行皆见之景,而壮健与上句相埒。后顾则群山渐远,前望则一片混茫也。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亲爱的故乡,我要去实现我伟大的理想了,看我剑舞长虹,口吐莲花。
这世界,我来了!
2
游峨眉,出三峡,至江陵。
遇见司马承祯,说到司马承祯,不得不岔开多说几句。李白早年即开始追慕神仙方术,他在《感兴八首》诗中就曾说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蜀中时期,李白访道教名山,结交不少道友,如元林宗、元丹丘、东严子等,而这其中就有司马承祯。
老道初见即夸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从而结为忘年交。
唐人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称司马司马承祯像承祯为"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后裔"。
这老道,不是一般的牛。司马承祯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来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唐玄宗开元九年(721),派遣使者迎入宫,亲受法篆,成为道士皇帝。开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
公元744年3月,李白和两个小弟杜甫、高适,曾结伴登王屋山寻访司马承祯,可惜老道已经仙逝。
面对司马承祯所作的壁画李白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书法史上名震古今的《上阳台帖》: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上”者,有进献之意,落款“十八日”,正是司马承祯六月十八日祭辰。这算不算是一首送别诗呢?
当时一起同行的杜甫未留只言片语,但后来写了《忆昔行》、《昔游》等诗追忆此行。
很快,这蜀地已经无法留住这只羽翼丰满的大鹏鸟了。
还想咋地?
仗剑出川!
这时,我们的李白同志25岁!
三、惟见长江天际流
1
出川的李白,如龙游沧海鸟入林,不羁的个性,满腹的才学,再加上仗义疏财,“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一时间结交各色人物,好不快活。
开元十四年(726)春,李白自金陵至广陵,又东南游苏州、杭州、越州、台州,东涉溟海。然后回舟北上,复至扬州,散金三十万。
这一年他写下了《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说明:此诗有两个版本,主要是第二句中劝客尝,另一版本中是唤客尝,此处选劝)
杨花飘飘,柳絮飞舞,金陵古都,江南小酒店里,李白行将离开金陵去扬州,独坐小酌。当垆的姑娘,捧出新酒,劝客品尝。酒香、花香、人也香。一群金陵子弟听说白哥要走,纷纷前来送行,一时间敬酒的被敬酒的,要走的不走的,热闹纷纷。
去问一问那东去的流水,离情别意谁短谁长呢?
是否能想到那样一幅场景?
2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李白同志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学和一腔热情就可以获得最高领导的认可,从而实现其政治抱负。
结果,他还真的是太嫩了,这不是说他水平嫩,而是想法太嫩了。
一封简历,投出,没消息;
再投,再没消息,再投,依旧没消息。
而身上带的盘缠基本是消耗殆尽。
李公子,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纵然,有朋友,有美酒。
然而依然无法替代那奔腾不息的理想和抱负。
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
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
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27岁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与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就此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十年期间,他东游吴越,南泛洞庭,北抵太原,结果依然是功业茫茫,一无所获。功未成,业未立,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这期间,李白的朋友圈里多了一位牛人大咖
——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对,就是那个写出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主。此时的孟浩然已经是名满全国,其诗隽永脱俗,粉丝无数。
他的送别诗一样惊艳。
来看一首: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好基友好朋友,而李白对孟浩然也是非常尊敬。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但是这位孟夫子,在官场却混的不咋地。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其实说白了,就是孟兄被贬了,抽个时间兄弟两见见面,喝喝酒,搞个送行仪式。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去扬州,李白江边送别。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诗绝句精华》: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
烟花三月,春意正浓,一楼一帆一人一影一长江,滚滚东流的江水,和着奔腾不息的诗情,竞相匹敌,入情入境入景入心。
说是送别,有何尝不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一种慨叹和期待呢?
四、仰天大笑出门去
1
寄人篱下的生活,终究不是李白想要的,那种抱负无法施展的郁闷,谁人堪解?
朋友,美酒,日日笙歌,快意山水间,策马古道前。
始终无法遮蔽那梦的引领。
我李白,可是鸿鹄,焉能甘做燕雀?
开元十八年(730)三十岁,隐于安陆白兆山,虽然诗名大振,但总是不能释怀,而且还有人谤毁。
受了诽谤,你,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去哭?去闹?
看看我们的李白同志是怎么做的。
作书一封《上安州裴长史书》,还我清白!
就是写信,我也要表达我的志向,同时也让尔等看看,蓬勃而出的文采。
啥意思?
意思很简单,那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诸位,如果你是领导见了这样的信函,你,你,你会怎么想?
不知道裴长史内心有没有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
2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怎奈何雪谤无门,泥牛入海,没了动静。
难道,难道,难道——就这样终老于斯?
不行,我得主动出击!
目的地:长安。
自安陆启程经南阳至长安时已是秋天。
想要結实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但没成功。
终南山的花草树木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还是没有等到机会。
哎,难啊!
为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呢?
《行路难三首》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酒,还是酒。诗,还是诗。
谁解其中味?
岑夫子,丹丘生,来来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且共一醉,但愿长醉不复醒。
难道,真的只有借助酒精的麻醉才能够睡去?
3
光阴,如水。
不再年轻的面容,千金散尽的窘迫,报负难以展现的苦闷,机会,终于还是来了。
虽然晚了一点,但终究还是来了。
认识了老贺,应该是一个转折点。
就是那个写出神句“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
热心肠的老贺,向许多王公贵族隆重介绍了这位兄弟,一时间名声大噪。
一条光明大道,终于在我老李面前铺开了吧。
天宝元年(742年)。
这一年,玉真公主赴谯郡真源宫(安徽境内)参加道教活动。当时,元丹丘正在谯郡真源宫修建碑石。他将李白多年前撰写的《玉真仙人词》呈给玉真公主。且看十几年前的马屁是如何拍的。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元丹丘终于成功地将李白推荐给了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立马眼睛直了,我靠,这世上竟然还有此等牛的不要不要的人物,我得跟我老哥强烈推荐一下,走个后门,内定。
内定,就是搞定!
搞定,就是摆平!
秋天,是属于收获的季节,老李终于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秋天,且看他心情美丽的要飞将起来了。
最高领导的录取通知书,终于来了——李白同志进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 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 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 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 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 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玄宗召见于金銮殿,命待诏翰林。
这是多么高的待遇!
足以光宗耀祖了!
眼见一条金光大道从天而降!
五、惺惺相惜双子星
1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洛阳花。
身份的改变,地位的转换,让李白真正名动天下。
朋友,当然是不可或缺的。
酒,也是不能少的。
八兄弟,聚在一起,喝他个天昏地暗也是有的。
对,就这八位,典型的酒鬼: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喝多了,就哪醉哪睡!
且看谜弟杜甫怎么说的。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写诗?就是醉了,也甩出常人八条街去。
满心以为,可以凭着才华实现政治抱负,我们的李白同志还是太幼稚了。
唐玄宗看中的,无非是他可以信手拈来的绝世才华,说白了,就是让李白充充面子。
而李白也完全符合这样的标准,最有名的就得数给小胖妞杨玉环写的《清平调词三首》了
那年李白43岁,而杨玉环26岁,正是风华绝代的时候。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说到这里,有个有趣的话题,不得不说一下,都说唐朝以胖为美,而有专家学者指出杨玉环其实并不胖,从此诗中将飞燕比喻杨玉环即可看出端倪,充其量也就是微胖,而非坊间传言的胖子。
以李白生性狂傲,不拘小节的个性,得罪当时的权贵是分分秒秒的事情,这么能留这样一个人在跟前呢?
“天子呼来不上船”,老板喊又能咋滴?我跟兄弟们喝酒呢,没空,等等。就是给杨玉环写的三首诗也是酒后迟到了写的。
同时,李白也清楚,唐玄宗仅仅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名字工程。
唐玄宗曾说过:此人固穷相。(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
这就是唐玄宗对李白的真实评价,尽管我们李白同志骨骼清奇有仙风道骨,而在玄宗看来就是一脸穷相,其实在唐玄宗心目中,李白和当时的乐坛教父李龟年、唱戏的梨园子弟等每什么区别。至于之前初见李白时的赐龙床坐,亲手调食不过都是做出来的。
加上一些权贵的谗言诋毁,你想想,李白的日子能好过到哪里去?
还是那句话,此处不留爷。
不是不留,而是无法再留。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爷闪人!
天宝三年(744年)四十四岁的李白待了不到三年,眼看朝廷无法继续留了,三月,上疏请还山,玄宗赐金放还,拿着一点遣散费,李白,告别了长安。
那年的正月,贺知章请度为道士还乡,李白写了《送贺宾客归越》诗送给老朋友。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那年秋天,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两位大咖,诗仙和诗圣会面了。
一般都认为李杜是744年秋天第一次见面,其实还有不同说法,据新说,李白与杜甫初聚,最迟在开元二十四年。李白怀着“举鞭访前途”的济世之梦居于东鲁,即兖州,准备再次进京,实现自己治国安民的理想。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文朋诗友。杜甫的父亲杜闲就是其中一位.此时,杜闲正在东鲁做官。也许,李白和杜甫就在杜闲的官邸遭遇了平生的第一次相逢。在兖州两人一同泗水泛舟,一同漫步尧祠、甑山……几乎踏遍了东鲁大地。。
此说有其一定的道理。
当时还有一个小弟高适,三人结伴畅游梁宋,纵猎孟诸,持续有一个月的时间。
那时李白已经是油腻的中年大叔了,名满天下,谁人不知?
而杜甫小李白真正11岁,那时候李白朋友圈发首诗,估计最先点赞的一定是杜甫。
杜甫对李白非常尊敬,而李白对这个小兄弟也是格外看重,好兄弟好基友。
杜甫先后写了15首诗送给李白。
《赠李白》、《赠李白》、《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冬日有怀李白 》、《春日忆李白 》、《梦李白二首 》、《天末怀李白》 、《不见》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
你看看,你看看,春天想,冬天想,白天想,做梦也想。不仅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还可以看出和李白的深情厚谊“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一起玩,一起喝酒,一起唱歌,一起泡妞……
说杜甫是李白的死忠粉那是一点也不为过!
3
面对杜甫小弟的深情厚谊,李白也是非常欣赏和欣然接受的,同时他对于杜甫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有考证说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有四首。
录如下: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从中不难看出,李白对于杜甫的情谊是深的,是真的也是非常欣赏这个小弟的。
不能不说到的一首诗《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诗情感真挚,明白晓畅,把对于友人的那份情谊描述的令人动容,而历来的赏析文章,均未说明此做赠与何人。
或许我们从杜甫和李白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些端倪,此诗应该是送给杜甫的。
来看,“落日故人情”,这“故人”是谁?
是一起月下泛舟之伴,是共同狩猎孟渚之友,是同游齐州的故交,是携手同行漫步甑山的弟兄,即几天前共饮于范氏家中的杜甫。“登临遍池台”一个“遍”字,写出相聚频繁。
落日时分,分别在石门路上,你写我和,一再赋诗。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有“故有入我梦”句,是不是石门宴请景再现梦中。一再互称故人,其意何为?
再者杜甫以“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开头,这明显是化“浮云游子意”而成。
再看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是写举杯握别,《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写思念。那我们可以不可以这么理解《送友人》写杜甫刚刚离去,诗人发的感慨呢?到底是不是送给杜甫的,或许只能留给专家学者去考证了。
闻一多先生曾说:我们该当品(吹)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
李杜好比太阳和月亮,他们的碰撞是唐诗的大幸,也是中国诗歌的幸运,他们惺惺相惜,如同双子星座,永远熠熠闪耀在大唐诗歌的天空!
六、我寄愁心与明月
离开长安的李白,开始了继续的漫游生活。
而他的内心始终充溢着不息的理想,总想寻找时机去实现抱负。
难,行路难!
在他的生活中,朋友,酒和诗歌应当是三样不可或缺的。
王昌龄,王维这些一等一的高手,都是他的朋友。
王昌龄,年长李白三岁,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其诗以七绝见长,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是公认的“七绝圣手”。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孟浩然。在这期间王昌龄和李白相识,迅速成为挚友。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揺曵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王昌龄的送别诗堪称一绝,文头提到的《芙蓉楼送辛渐》千古流传。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天宝八年(公元749年)。
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
是时李白在扬州,听到老友被贬后,写诗相赠,就是那首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上述《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对他的好友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老兄即将远离,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
全诗无晦涩难懂的句子,却能将杨花、子规、明月、愁心有机融为一体,一种悲凉而深沉的情感思澎湃激荡,动人心魄。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无情生情,其情远。潘稼堂云:前半言时方春尽,已可愁矣;况地又极远,愈可愁矣。结句承次句,心寄与月,月又随风,幻甚。
有人说李白这么多送别诗,只有这首最用心、最动情!
谁言太白不深情?
深情莫过李太白。
需要说的是,启蒙孩童都会背诵的《静夜思》也是出自那一年。
七、明朝散发弄扁舟
753年,秋。
宣州,李白到此,定居。
对于伟大的人物而言,内心永远不会向命运低头,也永远不会丢弃梦想和希望。
壮游的生活,让诗歌缓发出无尽的生命。
或者,我们可以说,历史上少了一个政治家,而多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杰出的伟大诗人,没有之一。
诗歌,充斥着李白的生活。
喝酒写,吃饭写,醒了写,醉了也写,聚会写,离别也写。
管它五言还是七言,我写的嗨就成。
尽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然而内心的那团熊熊烈火,始终是属于,诗歌。
这一年,李白,遇到了李云。
李云,又名李华,是当时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李白称他为叔,但其实两人的家族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
李云为官刚直、清正、不畏权贵。
而这样的人,似乎是永远也不会合时宜的。
李白又何尝不是?
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老友相见自然亲热无比。李白邀请李云同登谢朓楼,且饮且送行,于是,一首旷古绝唱《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产生了: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理想一步一步落入黑暗,不称意的日子,谁人堪解?
在当时的条件下,李白的梦想无异于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而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
现代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前人多以“蓬莱”诸句为赞美李云之语,误。……此诗于文章独标东观,而初稿或作“蔡氏”,盖有感于邕之事欤?建安七子,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虽在季世,卓越千古。小谢亦以旷世逸才,不得其死。白于南朝三百年间多次标举小谢,既因其才难得,亦哀其志未酬。“蓬莱”诸句盖与华共勉之辞,虽感时至末世,亦欲有所作为也。白与华登楼论文,酣饮谈诗,其意盖在斯乎?然终以忧思难遣,故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语,而以“散发弄扁舟”结束全篇。
八、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果,你想请人喝酒,你会干啥?
电话?微信?伊妹儿?上门请?
或许都可以。
但总不是很有创意。
来看看这位是如果做的。
而且他请的可是大诗人:李白哦。
清代大才子随园主人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啥意思?
想旅游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哦。
想喝酒不?俺们这里有万家酒店耶。
对于一个一生不曾离开酒的人,会去不?
那必须的。
李白欣然而往。
结果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兄台,桃园酒家在哪呢?
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
如果是你,你会咋样?
我们的老李,是哈哈大笑!
显然,这套说辞符合他胃口,是他的菜。
既来之,则玩之,喝之,游之。
欢乐的时光,总是太短。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李白要走了。
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李白心一动,涌出一首千古名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九、千里江陵一日还
公元755年,爆发了震撼唐帝国的“安史之乱”,自此唐帝国由盛转衰。
战乱中,唐玄宗逃往四川。
后来他的儿子李亨即位,也就是唐肃宗。
不久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粼也起兵东下,想和唐肃宗争夺帝位。
当时李白在庐山隐居避乱,并不明白其中的弯子,出于报国的热情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
公元758年永王遭到了镇压,李白也受到了牵连,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入狱,而且被判长期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
放着好好的诗人,不做,非要趟这趟浑水,老李啊老李,这是要唱哪出呢?
历史终究是历史,无法更改。
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
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
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写下了《早发白帝城》,诗题一作《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全诗流丽飘逸,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升庵诗话》:盛弘之《荆州记》“巫峡江水之迅”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杜子美诗:“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李太白“朝辞白帝彩云间……”虽同用盛弘之语,而优劣自别。今人谓李、杜不可以优劣论,此语亦太愦愦。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
十、大鹏折翅留仙名
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唐朝著名篆书大家),其实叙起来,李白和李阳冰应当是兄弟关系,而李白一直以族叔称之。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种说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第二种说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主动请缨*敌,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
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闻一多下生曾写过长诗《李白之死》
节选两句:
他的力已尽了,气已竭了,他要笑,
笑不出了,只想道:“我已救伊上天了!”
李白死后,李阳冰精心将李白诗稿编成《草堂集》10卷,并为其撰写了序,只可惜的是现已散佚。又将李白葬于当涂县城南5公里的龙山东麓。
李白死后55年,即唐元和十二年(817),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传正,时为宣歙观察使,因念与李白有通家之情,经过几年的明察暗访,得知李白儿子李伯禽虽然定居当涂,曾为其父守孝,但已于25年前离开人世。李白孙子离家出走,不知所终,唯有两个孙女,也已“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她们告诉范传正:“先祖志在青山,殡于龙山东麓,地近而非本意。”范传正得知此事,立即前往青山勘察。
李白墓前所立石碑“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为杜甫手书,石碑为清代所立。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李白的诗歌,大约是990多首,而其中的送别诗约160首左右,约占李诗总数的六分之一。
李白,终于以诗扬名,也最终以诗歌为自己送行!
一代仙人,以如此结局走完了一生。
本想济苍生安黎元,然终其一生却不能如意。
也许,李白本来就不是这块材料。
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材,还是诗歌!
无疑,历史告诉我们,李白打烂了一把政治牌,但是却照亮了大唐诗歌的天堂。
顾此失彼,此消彼长,到底谁对谁不对,还需要说的清吗?
重要的是,我们至少现在还能读到那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光辉诗篇,这,谁又能说,不是一种幸运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