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役9:蒋介石选汤恩伯错了?是否微操指挥?为何还留一手?

上海战役9:蒋介石选汤恩伯错了?是否微操指挥?为何还留一手?

首页角色扮演决战怒杀更新时间:2024-06-23

深入研究上海战役国军战略和战役指挥的得失,必须得把蒋介石为何选用汤恩伯搞明白,必须得把蒋介石对汤恩伯到底有多大的信任度厘清楚。蒋介石对汤恩伯到底是全权放手,还是留了一手?特别是在上海战役的指挥问题上,蒋介石是否一如既往地实施了微操?为何说上海战役不但没能为汤恩伯赢得高光,反而为他的悲惨人生结局埋下了伏笔?

蒋介石虽把命运压在汤恩伯身上,但多少还是有点情非得已。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蒋介石在满盘皆输的情况下,在京沪杭战役防御的经营上可谓是别出心裁、绞尽脑汁。长江防线以及上海的防御是他战略上的最后一搏。大决战中东北战场上卫立煌的不听话、平津战场上傅作义的二心、淮海战场上刘峙的无能、华中战场上白崇禧的抗命,使他心力交瘁、心有余悸。这次的京沪杭战役,在选帅上必须吸取这一教训。于是,蒋介石把目光锁向了汤恩伯。

按说,汤恩伯在国民党高级将领当中声名并不算好。他的高光主要体现在抗日战争初期的南口战役、台儿庄战役等几个战役上。抗战中后期的表现乏善可陈。特别是解放战争初期的表现更是悲催。孟良崮战役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便隶属于他的第一兵团。结果是“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被团灭。汤恩伯也因此被蒋介石解职。

对于汤恩伯这样一个败军之将,蒋介石为何还要把四五十万大军交给他,还要选他做京沪杭防御的主帅呢?分析原因并不复杂。蒋介石的用人无外乎是这么几点:绝对信任的人、绝对听话的人、绝对有点资历的人。能力当然也是考量因素。但是要置于忠诚和听话之后。而几大战略决战失败之后,国军名将不是战死、便是被俘,几近凋零。此时符合这几个条件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而汤恩伯恰好在这几项上都说得过去。尽管名声欠缺些、资历略差些、能力不足些,但在忠诚和听话方面是没得说,因此也只好退而求其次。

实际上,透过蒋介石最终选用汤恩伯,最终还是回归他那个最好是黄埔系出身、最好是浙江的籍贯、最好是听话之人这个用人的基本习惯与逻辑。

蒋介石虽在指挥上放权给汤恩伯,但多少还是带有明显的微操。

一场战役,指挥历来是核心和龙头。通过影视剧,让军迷们更多地了解了蒋介石在关键的战事上,包括几大战略决战,他都喜欢微操。然而,也正是他的这种微操,给指挥带来了混乱,给战事带来了更大的恶果。

上海战役,由于蒋介石在名义上已经下野并由李宗仁代总统,不再过问政治和战事,名义上全权委托给汤恩伯,感觉对汤恩伯非常放心和放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换句话说,他在指挥上微操的老毛病并没有改。

这种微操体现在战略筹划和准备阶段上,那就是汤恩伯有关兵力部署、指挥协同、基本战法 工事配系等重大的备战问题,汤恩伯在蒋介石“引退”期间,都是亲自飞往蒋介石的老家奉化溪口当面请示汇报决定。4月份蒋介石“坐镇”上海复兴岛后,汤恩伯更是事无巨细地一一向蒋介石秉报后再做决定。

及至战役实施期间,尽管蒋介石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座飞机空投下指令,但一样可以在流动的军舰上微操指挥。老电影《战上海》体现的是汤司令召开作战会的威严,体现的是汤司令怒*韩军长的狠辣。给人印象是汤司令对指挥具有绝对的权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任命54军阙汉骞军长为浦东兵团司令,军一级整建制的兵力调动,决定撤逃上海,撤离时让嫡系部队先撤,最后再让杂牌军刘昌义担任副总司令做替死鬼。这些显然都不会是汤恩伯所能决定的,肯定都是通过蒋介石的微操来实施的。

当时,对于蒋介石的这种微操指挥,国军部队曾这样传言:“汤总司令只不过是给老头子当大传令兵”。显然,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蒋介石虽对汤恩伯给予足够的信任,但多少还是留了一手。

蒋介石对汤恩伯信任,这是毋庸置疑的。否则不会把国军45万大军这点最后的国军血脉交给他。然而,以蒋介石多疑的性格和用人的惯例,即便再信任也会留一手的。据国军的一些将领后来回忆,5月中旬某日深夜,蒋介石特地把嫡系爱将37军军长罗泽闿,单独找到复兴岛上面谕:“你要把全军切实掌握,保持高度机动性,要能在4小时内把全军整个转用”。

表面上看这句话,好像是蒋介石对一个参战将领正常的指示。但实际上,大战之际,他不该对一个军长先说这样准备撤走的话。即便是说这样的话,也应该是直接对汤恩伯说才是。而蒋介石恰恰没有跟汤恩伯说。从指挥链上来讲,军令最忌多头,不够垂直。而蒋介石却偏偏这样做,可见对汤恩伯还是留了一个心眼。

所留的这个心眼如果这时还体现不够明显的话,那么我们从后来没几个月汤恩伯撤到台湾的时候,蒋介石是如何对待他的可以找到更多的端倪和迹象:专门让陈诚主持召开上海战役检讨会,开始对汤恩伯秋后算账。甚至蒋介石在背后跟陈诚这样说道:汤恩伯“临战主退,殊失我望”。

实际上,上海的撤退命令是蒋介石下的。但在蒋介石以为,即便是部队撤退,作为主帅的汤恩伯也应留在上海,继续指挥余部再战,直至*身成仁。显然,蒋介石希望汤恩伯做张灵甫、做黄百韬。结果是汤恩伯这个主帅先行撤退,致使国军初始还打得有模有样的上海战役一下子崩盘。对此,蒋介石能不怨汤恩伯吗?

“临战主退,殊失我望”。蒋介石这句埋怨汤恩伯的话,即表达了对汤恩伯的极度不满,也间接表明上海战役当初选错了汤恩伯。但早知现在,又何必当初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