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致信求教:“我的专业成长路缘何越走越máng?”

一教师致信求教:“我的专业成长路缘何越走越máng?”

首页角色扮演口袋妖怪鲤鱼王的逆袭内置菜单更新时间:2024-06-12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QUESTION

湖北省宜昌市刘老师日前致信《中国教师报》,对工作7年来的执教之路产生了困惑,感觉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忙、越走越盲、越走越茫。原信不长,摘发如下:

作为一名入行已满七年的青年教师,按理说,我的专业成长道路本应步入正轨,找到了做教师的感觉。但事实是,我的日常工作只能用三个“mang”来概括:忙碌、盲目、茫然。

每天一睁开眼,就会被工作填满,从学生早操管理、三餐督导,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处理班级各种事务,再到参加各类研讨活动、培训会议,以及写计划总结、填表交材料等,这些琐碎繁忙的事务如鞭子一般,无时不把我“抽打”得像一只永不停息的陀螺,旋转在小小的校园之中。

更令我焦虑的是,教育行业的飞速变化使我越来越茫然无措。新课程标准颁布,新教材、新教学方法、新评价体系更是滚滚而来。

还记得刚入职那几年,领导总会在大会小会鼓励我们:年轻老师要好好干,一定能三年站稳讲台,五年成为骨干,十年晋升专家。然而,七年过去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站稳了讲台,但我确定的是,我既没有评上骨干,也离专家还有很远的距离。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我一直在努力,却依然感到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忙,越走越盲,越走越茫……

一个力求进步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怎么如此之难呢?亲爱的青年教育同人们,你们是否和我一样,陷入了三“mang”的困境?尊敬的专家学者们,你们能为我这样的三“mang”教师支支招吗?

刘老师信中反映的情况和她内心的困惑,估计在全国不少地方学校、不少青年教师心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为此,《中国教师报》特邀请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学院原院长徐明、河南省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教师李迪、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初级中学教师张家海等三位正高级教师,从不同角度回答刘老师的疑问。

什么鲤鱼最终跳过了“龙门”?

刘老师的来信直指当前青年教师“工作忙碌、发展盲目、内心茫然”的现实处境及内心纠葛,一下子让我产生共鸣。其实,何止是一个刘老师,何止是青年教师,即使是我这样已经进入职业生涯后期的“60后”,也有感同身受的认同。

“鱼跃龙门,过而为龙”毕竟是少数,究竟是哪些鲤鱼跳过了龙门,又是怎么跳过的?一名成功实现人生逆袭的人士曾言:“别的鲤鱼跳龙门只要500年,而我这条鲤鱼却需要900年。”这其中包含了多少难与人言的困顿、艰辛与挫折,那些获得成功的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

前不久,我们举办了一场“特殊学生关爱行动”专题论坛,邀请的对象既不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更不是特级、正高级教师,而是4位一直扎根一线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

李腊华老师用了5个月时间,从分析孩子父母的朋友圈、改变孩子的穿衣和早餐入手,将一名被许多幼儿园拒绝、有暴力倾向的转学幼儿转变为受到大家欢迎的“小开心果”;

耿咏老师用了1年时间,将一名随时随地发脾气、“耍无赖”的五年级男生转变为班里的“小艺术家”;

葛晓莹老师用了6年的坚持,将一名自闭症儿童培养成学校的数学“小明星”;

匡明霞老师连续10年跟踪一名已经上高中的手臂有残疾的孩子,致力于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当我们看到10年前这个孩子在幼儿园一只手整理自己的床铺和衣物的视频时,所有人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更陷入了一种深切的感动……

在做总结时,我讲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并直言这些老师虽然很普通,但是他们的创造却一点也不普通,他们的坚持更加不平凡。

他们是真正跳过“龙门”的最美“鲤鱼”,而支撑他们跳跃的是4个方面的力量:发自心底的善良、坚持到底的执着、别开生面的创造和登高远望的胸襟

我想要与刘老师分享的答案是:在问题面前,谁也不是天然的权威;在挑战面前,自己就是思想的主人。

时光流转,生活流变,三“mang”既不是一个偶发现象,也不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片段,它很可能就是职业生涯的常态,很可能会贯穿生命的始终。对此,没有灵丹妙药,也别指望有一个盖世“大英雄”能来拯救。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只能是从那些跳了龙门的“鲤鱼”那里接受启迪,汲取营养,然后投身时间的海,做自己的英雄。

作者:徐 明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学院原院长,江苏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

用七个微行动应对“七年之痒”

对刘老师信中所说的三“mang”问题,作为基层学校教师,我深有同感。作为同行,我不妨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与你分享,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1995年8月,我踏入了这所学校的大门,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但也收获了成长与荣誉。靠的是什么?在坚持中的享受,在享受中的坚持。具体来说,就是七个“不停”的微行动。

不停地观察,是教师成长的第一步。教育如同一门精妙的观察艺术,要求我们具备教育学眼光,需要我们用心探寻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真正俯下身子,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才能发现教育的无限可能,才能找到最贴合孩子心灵的教育方式。观察,不仅是了解孩子的基础,更是教育创新的源泉。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我们才能在教育之路上笃定前行,不再迷茫。

不停地感悟,是教师成长的内驱力。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是对独特个体的独特关注,需要我们持续思考和感悟。感悟,让我们能够突破经验的桎梏,不断探索教育的本质;感悟,让我们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感悟,更让我们能够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不停地读书,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书籍是我们获取新知、开阔视野的重要媒介。作为“教书人”,我们理应做“读书人”,珍惜每一本好书,用心去阅读、品味和领悟。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读书可以丰富文化底蕴,改变教育教学的话语体系,以博学多才赢得学生的深情厚爱;读书可以让我们汲取前人的智慧,为教育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不停地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基石。优秀教师是“做”出来的,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具体来讲,所谓“做”是指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将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实现“育人”与“育分”的有机结合,真正理解教书育人的真谛。实践,让我们在“要成绩”和“要成长”中摸索前行,在“二元对立”挑战中成长;实践,更让我们在享受教育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不停地写作,是教师成长的见证。写作既是一种思想表达,也是一种思考方式,更是成长历程的重要记录。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将教育实践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形成宝贵的经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将思考的成果转化为文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和见解;通过写作,我们还可以不断反思自己,持续提升自己。

不停地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对于教师而言,如同镜子般映照出教学的真实模样。每次结束教学,教师都应静下心来,仔细回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成功的教学案例可以提炼出宝贵的经验,而不足之处则可以成为今后改进的方向。反思,让教师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调整育人策略,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样的反思过程,无疑是教师成长的强大推动力。

不停地总结,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一步。通过总结,教师可以将日常教学中的点滴感悟和心得汇聚成系统的教育智慧。模糊的教育理念,可以在总结中逐渐清晰;肤浅的教育认识,可以在总结中变得深刻。这样的总结,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更会为教育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总结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既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也是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重要途径。

七个微行动,不仅是教师成长的七个步骤,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七个微行动,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了教师成长的完整链条。只要我们平时作出微小努力,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和创新,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探寻出专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当然,教师成长的过程并非一片坦途,肯定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七年之痒”只是成长道路上必然会遇到的“瓶颈”,教师成长宛如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必然会有无数个“七年之痒”,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我们不能因偶遇荆棘而退缩,也不能因一时的成就而自鸣得意。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成长不应掺杂功利性,不应只为让自身更加光鲜亮丽,要时刻想着如何让学生的未来清晰明朗。教师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倘若我们自己都前路迷茫,那学生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作者:张家海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初级中学教师

不忘“初心” 修“主一”之功

看到刘老师的来信,我首先想到的是《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所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老百姓之所以难以管理,是由于管理者政令繁苛,过于喜欢有所作为……教师成长之所以忙碌、盲目、迷茫,是由于各个部门检查名目繁多,最终全部落到教师头上,让教师疲于应付,没有时间真正陪伴学生成长,也体验不到专业成长的愉悦,于是越来越“mang”。

一个教师满怀憧憬走向讲台,只要他真心热爱教学,自然会主动参加各种培训,备课、听课、反思、写计划……水到渠成。然而,一旦由“我要干”转为“要我干”,被放到了“不被信任”的弱势位置,马上就会激起逆反心和疲惫感。

让一线教师倍感疲惫的从来不是本职工作,即使没有人要求,没有人检查,只要这个老师足够热爱他所从事的工作,都会主动去做。然而,当工作成为高高在上的命令、名目繁多的要求、评判教师的依据,还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按照特定方式去做时……教师便会陷入三“mang”了。

其中滋味,与坐自行车后座的感觉差不多。如果两个人出行,却只有一辆自行车,就需要一个人在前面骑车,另一个人坐在自行车后座上。那么,是骑自行车的人辛苦,还是坐自行车的人辛苦?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后者辛苦。因为坐自行车的人虽然不必出力,却太不自主了。

其实,教师的“mang”,是“心亡”,是“目亡”,与坐自行车后座的不自主一个道理。

针对这种情况,我有两个建议。

首先,各级部门尽量不要干涉教师的教学。请相信每个教师都愿意走上专业成长的道路,现在获得知识的渠道何其多,我们更愿意“骑自行车”。哪怕是为了引导教师积极工作和成长,也不能有过多干涉。如果上级部门评优评先条条框框太多,评出来的优秀、先进如盆景,美则美矣,却少了生命力。莫不如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生长环境,让大树成为大树,让荷花成为荷花。

其次,教师当不忘“初心”,修“主一”之功。《传习录》里,陆澄问阳明先生:“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天理,即“天之道”,也是做真正的“优秀教师”应该遵从的大道。我们时时刻刻走在陪伴学生成长的“大道”上,就是“主一”。而为了参加各种大赛专心致志备赛,为了提高升学率一心一意严格要求学生……都属于“逐物”。“逐物”会让人忘记“初心”,舍本逐末。因此,我们看到有人为了参赛获奖而弄虚作假,甚至封闭在宾馆里两个月不给学生上课,只是为了一个好名次;有人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等等。

如果我们不忘初心,修“主一”之功,自然会做学生早操管理、三餐督导、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处理班级各种事务……如此,学生成绩肯定不会太差,教师参加竞赛也能拿到好成绩。这便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知止”,可以理解为知道了自己的“初心”。如此,身边的琐碎小事便不可能影响到我们,因为我们的心是宁静的。在安宁的心境里高效率做事,便可以有周全的考虑;有了周全的考虑,便可以有所收获。

“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工作中的风雨和挫折,层出不穷的考核和检查……我们无处可避,干脆就顺应。我们选择不退缩,为了守护每一份责任而努力。

如此不忘初心,修“主一”之功,工作7年便可熟知每个年级、每个学期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上级部门可能要求填写的表格、检查的内容等各项要求。只要我们放下抱怨和逆反,提前做好准备,便不是被动坐自行车,而是主动骑着自行车顺风而下,顺势作为。

作者:李 迪 正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南省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教师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10日第1版、第7版(文章有删减)

图片来源:包图网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戚悦

觉得好看,点赞在看!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