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他讲道理,不听。耐心劝说,不理。给他定规矩,不服从。公共场合大喊大叫,遍地打滚,让妈妈很没面子。这样的耍性子,发脾气小孩,家长一定很头疼。
如果不对孩子进行纠正,教他控制自己情绪,长大之后就很难融于团体之中。在社会中也容易吃亏。怎样尽快帮孩子摆脱情绪的困扰呢?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
当孩子能够独立行动后,儿童和成人的冲突就开始了,即使一个大人再爱自己的孩子,他的内心仍然产生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本能,孩子身上那些与成人环境不相协调的行为,不可避免的被制止,这是一种爱的冲突。
减少冲突,让孩子不再乱发脾气,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对孩子理解认同与接纳。孩子闹情绪本身来说并不是很舒服的体验。这种不舒服的感觉相对于大人会更强烈一些,因为他对情绪的处理不那么熟练。父母就成了帮助孩子缓解情绪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的情绪。过多关注孩子内在想法,不是单纯的评价孩子外在表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说感到难过时,妈妈总是习惯性的说“没事没事”。这就是典型的不理解孩子的表现。“难过”是他的真切感受,我们应该找出她难过的原因。
如果你是孩子,处在相同的位置,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他面临的问题。不是用成年人的感觉,想一下子就把孩子不好的情绪赶走。
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而孩子关注的是自己问题得不到理解和认同。我们和孩子关注的内容不同,也导致了教育的不对题和孩子的不接纳。
闹情绪的孩子渴望获得认同,他需要从我们这里得到肯定,:“我有情绪并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情”,而我们只要传递给他一个信息,那就是人人都有情绪,在面对同样的事情时,也许我们会与他有一样的情绪。但是认同孩子的情绪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要合理的认同。比如孩子愤怒之下,开始诅咒骂人就可以提醒孩子,我理解你愤怒的情绪,但并不喜欢你诅咒骂人的行为。
父母在认同的同时,还肩负着引导孩子正确释放情绪的任务。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情绪,并跟他建立有效的交流。
孩子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在成长中的不顺利,他就会闹情绪,发脾气,耍性子,这个状态是正常的一种状态。妈妈应该平常心对待。接纳这种状态。要好过用回避和批评扭转他。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跟着你学会认识情绪并接纳他。
耐心倾听孩子,让他释放情绪。当孩子想要把自己心里所想所经历的事情告诉你时,你要给一个让他觉得满意的回应,那就是认真专注,平静的去听。
有时候倾听也是一种主动态度,让孩子意识到妈妈这是发自内心的,真心的想听他说话,他可以放心的去说。妈妈的平静会让孩子激动的情绪受到感染。益于情绪的处理。
倾听的时候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关注孩子讲话的内容,而不要受到其情绪的牵引。家长的平静不仅仅能安抚孩子的情绪,也能让我们正确理性思考如何帮助孩子。
给孩子足够的理性之爱。只有足够理性的爱,才会平复孩子的坏脾气,让他安静下来。
很多妈妈坚持“爱之深责之切”的理论。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才这么生气,如果我不爱你,换个别人,我才懒得理他,才懒得和他发脾气。
刚对着孩子发脾气,然后转头告诉他:“我是爱你才骂你”的妈妈,多半是得不到孩子的回应,因为孩子爱是直白的,他喜欢温柔的妈妈。喜欢听妈妈开心的和他讲话,更喜欢妈妈能理解他,爱护他。如果整日冷着脸训斥他。他不能感受到爱,对孩子的爱需要理性。
有孩子仗着妈妈宠爱,会习惯性的表现出任性霸道的一面。随意耍性子,发脾气。孩子的一路成长,需要爱,需要温暖。但更需要规矩和管教。时刻提醒他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做。可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最大限度规避他的为所欲为。
在给孩子定规矩之前,一定要和他商量,让他参与进来。要定什么样的规矩,这个规矩有什么用,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规矩中有怎样的奖罚措施。都要对孩子讲清楚,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知情权和掌控权,就不会那么排斥规矩的存在了。
立规矩使对孩子有期待是好事,不能把期待构建的太高,避免把希望变成强迫。了解孩子真实能力,尊重他个人成长速度。不强调优秀,只强调进步,这样孩子更愿意接纳规矩。
情绪伴随自己一生。所以需要每个人自己主动去进行处理,毕竟不会有人长时间帮忙处理他人的情绪。哪怕妈妈对孩子帮助也是如此,我们需要教会孩子,自我管理,掌控自己的情绪。
每个孩子对于情绪的控制是不完善的,这是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事实。每一个负面情绪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打击,他恨不能调动全身所有的细胞对抗它。有时候没有更多的办法。有效解决方式只能发泄自己的情绪。这可能并不是他自己能控制得了的。
一个真正为孩子着想的妈妈,应该是孩子管理情绪的教练,教他自己去面对解决情绪,让他成为情绪的掌控者。引导孩子关注情绪本身及其本源之间的关系。管理情绪不是压制情绪。而是让孩子感受识别自己的情绪,并理顺情绪爆发的过程,同时锻炼自己,学会平复这种躁动。
比如可以教孩子转移注意力,数数,深呼吸和他想要去倾诉人倾诉一下,或者干脆大吼两声大哭一场发泄一下。让孩子合理表现情绪。经历挫折失败可以用哭来表达一种懊悔,委屈的情绪,但也可以选择平静面对,因为失败帮他发现了自己缺点,他有了可以弥补的机会。
很多事情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去看待,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真的受了委屈可以哭吗?没有问题,孩子可以让自己情绪发泄出来,只不过他可以控制这个情绪爆发的时间和程度,不需要那么歇斯底里的哭闹个不停。
希望在智慧妈妈的帮助下,每一个孩子能做自己情绪的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