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仙人山景迎客来

当代散文|仙人山景迎客来

首页角色扮演六八加速迷失更新时间:2024-06-05

——莱芜作家走进高庄街道白马峪村采风散记

文/孙建修

文学采风是作家们的必修课,是一条获得第一手原型素材的最佳途径。有了第一手原型素材,才会写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闭门造车不行,不深入基层不行,不脚踏实地也不行,浮在上面,沉不下心来更不行。既使能写出文章来,也不接地气,没有厚度,没有温度,读者也不愿意读。

这次仙人山·白马峪村之行,收获颇丰,领略到了仙人山的风光;知道了白马峪村的发展情况;更看到了新时代发展的魅力;懂得了新农村需要什么?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只要需要我们都可以去。作为协会不能缺位,作为作家不能缺席,要投入到火热的、伟大的乡村振兴工作实践中去。

——题记

据史料记载:在秦汉时期,因仙人安期生在仙人山修炼,羽化成仙,飞渡人间,故得名仙人山。它位于莱芜城东南10千米处,海拔509米,面积1.5平方公里。仙人山,群山环抱,风景宜人,有众星捧月之美感,形成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它北接凤凰山、吊鼓山,南望莲花山,东临谭家楼、石庙子村。仙人山的东北角有一座美丽的小村庄——白马峪村,就是今天我们采风的目的地。

据《丁氏家谱》记载,明朝天启年间,丁氏家族由博山迁此建村。建村时,由丁氏家人看到:有一匹白马奔驰而过,驶向村西仙人沟内,故得名白马峪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有丁、毕、樊、韩、刘、吕六大姓组成。现有153户,人口426余人,耕地面积272亩。白马峪村盛产花椒、柿子、山楂、苹果、梨、杏、桃等经济作物。

以花椒为例,久负盛名。清朝年间,济南府人称:“白马峪紫皮白里串香椒”给村民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白马峪村,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勤劳能干,和谐稳定。虽几经沿革,但始终没有离开这座神秘的仙人山。仙人山·白马峪,多有诗情画意的词汇,让人陶醉,浮想联翩。

仙人山北门,由凤凰山与吊鼓山构成,人称对仙门。走进对仙门,经仙人山,来到莲花山的位置,形成独特的山峰,山连山,水连水,连绵奇峰,蔚为壮观。莲花河顺势而下,时有滔滔不绝,时有潺潺流水,时有柔情似水,富有灵气,环绕山下北去。仙人山的确是一座闻名遐迩的仙山。

明朝知县陈甘雨迷恋仙人山,曾多次造访,留下“宫山一览”“只此是山”“第一山”等题词,丰富了仙人山的文化内涵,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到此一游。事无俱全,在陈县令任职其间,三子陈兆科,因故遭遇不测,一命呜呼!痛失爱子,葬于此山,瘗后坟茔,至今清晰可见。

众多文朋诗友前来悼念,留下许多悼念诗句,现摘录同悲:

亓经纶悼诗:“仙人山蕴秀,物色正阴阴。杳古鹤应瘗,悲今珠已沉。寒泉函泣泪,野鸟逐哀音。回首云迷处,百年总此心。”

林悦悼诗:“昔人送鹤焦山下,今日仙山送兆科。读罢一篇瘗子记,满山风雨动悲歌。”

郭方悼诗:“四顾青山绕翠华,东西流水映烟霞。陈郎瘗后神仙府,好把碑文宝梵家。”

首首诗句献真情,乃为县令分忧愁,这着实让人不得不悲痛万分。从此,仙人山成为陈县令悲哀的山,难忘的山,纠结的山。

仙人山是一座神秘的山。

壬寅年仲夏,我同作家二十余人,拜访此山,一探究竟,探赜索隐。刘禹锡在《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人山正是印证了这句话,此山神秘,高深莫测。走近仙人山,植被茂密,树木挺拔,乱石突兀,杂草丛生,移步一景,举目赏景。眼下,莲河绕流,仙井叮咚,仙溪涓流。

二十多年前,我与朋友来过一次,那时感觉好奇,只为观光游玩,散心休闲,印象并不深刻,也没过多的探究历史和典故。清晰可见的“仙人遗迹”“仙人桥”“仙井”“仙溪”等字符,这些带有“仙”字的词汇是怎么来的?只是纳闷!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草草几眼,一视而过。那是对仙人山诸多遗迹的第一印象,现在明白,这些字眼都与仙人安期生有关,这给白马峪村蒙上了一层神秘地面纱。

作家们兴高采烈,换穿由白马峪村提供的红色T恤衫,一时文化广场成为一团红色的火焰,激情四射,大放异彩。作家们在向导丁主任的引导下,走出广场,走向仙人山,形成一条长长的红色采风队伍,行进在登攀仙人山的小径上,成为这个夏天最亮丽的风景线,融入到这大自然的绿色之中,红绿相间,格外醒目。

说是小径,其实没有路。鲁迅在《故乡》一文中说道:“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毕研贵*煞费苦心,为迎接我们的到来,提前一天,安排村民用镰斧一体的工具,劈开一条山路。村民仔细,每隔一段,将红、黄、绿、蓝不同颜色的小三角旗子系在树杈上,作为登山的标记,引导作家们上山,保证作家们不迷失方向。村民的细心、毕*的良苦用心,赢得了一致好评,给我们增添了信心。我们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只有45岁的党支部*。

起初登山时,大家跃跃欲试,前呼后拥,全身是劲,脚下有劲,走路带风。不一会儿,爬至半山腰时,气力逐渐减落。有人喊:“快一点,快到山顶了!爬仙人山,沾仙人气!”大家卖力地向山顶攀登,向山顶冲刺。

我体力不支,落在了后面。上气不接下气,喘着粗气,越来越急促,不停地喝着矿泉水,补充水分,增加体力。甚至于依靠树荫处,席地而坐,就地休息。

不行,不能落下队伍太远!我强打精神,站起身来,向前走十几米、二十几米、三十几米,跌跌撞撞,硬撑着多走几步,连休三四次,再继续走。我实在是支撑不住了,坐在山坡上,呕吐、晕厥、打颤。后来文友告诉我,当时我的脸蜡黄。

我知道,由于工作繁忙,伏案工作,锻炼机会较少,导致体质下降,这可如何是好?本想冲在前面,给大家带个好头,可身体不争气……

就在此时,一个念头涌向心头。著名诗人汪国真前来助阵:“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给我增添了巨大的信心,坚定了登山的信念,这也许就是诗句的力量所在!

好歹天公作美,一块祥云飘过来,像一把硕大的遮阳伞,将太阳牢牢的遮挡住,带来一袭的凉爽。还有刘老师提供的苏打水,一同陪伴的张老师,我们一起互相交流,一起助力鼓劲。

十几分钟过后,身体有所好转,体力有些恢复,有了登山的力量。

我鼓励自己:一定要登顶仙人山,看看仙人安期生修炼成仙的地方,感受陈县令站在“宫山一览”处威武的样子!

我坚持和文友们穿过茂密丛林,踏破突兀碎石,走过荆棘杂草,登顶蜿蜒城墙,立身东城城门,举首北望:感慨万千,不论看到残垣断壁,散落的城墙,零零碎碎的生活痕迹,还是当年百姓躲避战乱,仙人安期生修炼成仙,陈县令挥毫题词,这些都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仙人山的确是一座灵气之山,休闲之山,美丽之山。

我们走仙人之路,寻仙人故事,颂时代新说。不愧为仙人到过的地方,树木林林总总,植被完好无损,曲径通幽寂静,草木清香怡人。时而听到鸟儿歌唱,时而看到蜂儿飞舞,时而赏到花儿开放,吸一口仙山空气,感觉多么的清新,是多么的惬意啊!

此时,我想起几位体力不支的老师,滞留在半道上。他们是否返回?是否转移到安全地带休息?是否补充食物和水分?这一切都在牵挂之中。

我站在瞭望台上,走进一顶亭子,石铺台面,城墙依稀可见,一旁一盘插大王旗杆的底座,完好无损,颇有年代感,在沧桑的岁月中,留下风化的痕迹。看到这些,好像看到山寨以前的繁华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景象,仿佛听到人群中的呐喊声、厮*声、嘈杂声,甚至哭泣声和*声,这些声音混合在一起,就是那个年代发出的时代音符。

史料记载,仙人山寨,建于战乱年代,是周围村庄村民避难之所。山寨主人谭家楼村的谭士禄。尚家庄村的李玉乐和老君堂村的亓爱礼。当时有顺口溜相传:“谭士禄好说话,李玉乐好哚哚;亓爱礼脾气暴,听见动静放大炮。”此山寨北有凤凰山寨,东北有吊鼓山寨,东南有韭芽崮山寨,都设有土炮,遥相呼应,居高临下,致使土匪难以通过,联合抵抗,形成铁网。有“能过九山九口,绝不走岔河口”之说。

仙人山前,高数丈,崖上有很多文人留下的字迹,有雪蓑的题词“第一山”的墨宝刻在东门单侧悬崖上。山后沟深数里,有山泉,密林阴森,是白马峪村人的“龙宫峪”、“涤前沟”、“大篓沟”、“蜜蜂窝”等。这些景点有的依稀可见,有的已经远去。

我西瞻凤凰山,北望吊鼓山,南观莲花山。此时,一览众山小的心境呈现,环绕四周,青山叠翠,绿扫众山,时隐时现,层峦叠嶂,像一幅镶嵌在高庄大地上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让人陶醉其中。这时才隐约体会到当年陈县令的惬意之情!此山是山,只此是山。陈县令一高兴,挥毫泼墨,题词撰文,让人观赏,造就一处集自然仙境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优美盛景。

明代诗人高如山诗曰:“高山绝顶起高台,遥望仙人海上来。苍翠明霞残照里,旌旗犹带五云开。”诗人高如山有感而发,场面宏大,这是对“仙人山”美景的真实写照和无限赞美。难怪陈县令把仙人山当作自己游玩的好去处,令人拜服。

我来到“宫山一览”观景处,我称:陈县令观景处。站立此处,对莲花山一览无余,尽收眼底。陈县令时着官府,时着便服,站在仙地,稳如磐石,捋着胡须。他表情沉稳,昂首眺望,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思念福建莆田的家乡,思念那里的亲人,思念爱子陈兆科。他忧国忧民,思考同僚们的是是非非,也许有太多的也许……

我断定:陈县令在此观景长叹!赏景望月,风雨同山,四季同山,情洒同山,这些场景不值一次二次的流露,恐怕得好多次。在此遥望家乡,思念亲人。甚至,心烦意乱时,跑到仙人山,借酒消愁,吟诗挥毫。或三五小聚,酣畅淋漓,快哉乐哉!或失声痛哭,叹息,悲哉!这些零零碎碎往事,已消失在晨钟暮鼓的岁月里,只有在史书中才能寻找到些许的线索,陈县令做官为民的正直形象。

在尹承乾主任的介绍下,知道了“宫山一览”的来历。字迹清晰,一览无余,这是陈县令的题词。不知哪位石刻家把“宫山一览”镌刻在石崖上,记载着陈县令和幕僚们当年相约的场景,赏月观花,悠然自得;记录着当年陈县令的快乐,谈笑风生,畅想未来;记实着当年陈县令的惆怅,饥荒不断,民不聊生。不,没有惆怅。陈县令任职期间,他把莱芜治理的井然有序,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农业五谷丰登,社会治安良好。

我站在当年陈县令所站的位置,远眺南方,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莲花山郁郁葱葱,翠盖成林,别样青绿。一条条明显纵横交错的小径,像仙人编织的密网,覆盖在莲花山的腹部,有秩序的让人行走,方便一方百姓。你看,一处湖水,映入眼帘,碧波荡漾;你瞧,一处池塘,水面如镜,风平浪静;你观,几棵松树摇曳眼前,站岗放哨,鼓掌叫好。

倏忽间,来到几百年前,与当年陈县令对话:他坐镇县衙,忙而不乱,处理案卷;时而红光满面,面带微笑,与衙役聊天;时而五味杂陈,难以言表,心事重重;时而担忧前程,琐事缠身,如何尽忠?时而搜集资料,梳理八景,为民造福;时而伏案疾书,撰写县志,收集经典,成就功绩;时而……

眼前一晃,陈县令站立眼前,痛诉衷肠。管他那些事,知县当知县。天高皇帝远,我待百姓好;哪能坑百姓,我得主义高。他厌恶苛捐杂税,横征暴敛。他心系百姓,改善民生。历朝历代不赶新时代,免交公粮,消除贫困,医保补贴,生活补助……都是新时代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回到当下,陈氏祠堂坐落在仙人山上,供奉着陈县令的塑像,我对这位为莱芜人民谋幸福的人,深深鞠躬,以表尊敬。

尹主任、刘老师、亓主任饶有兴趣地讲起仙人安期生的故事。

此山姿态,气势恢宏,是其它山脉所没有的。群山迭起,互为争峰,唯我独高,昂首天际,熠熠生辉。仙人山持北方山脉的厚重大气,又有南方山脉的灵巧景致,无所不能包容。北山松树林立,山肥坡缓;东山村庄安静,繁荣畅达;南山断崖峭壁,俊峰秀美;西山怪石嶙峋,静谧矗立。仙人山,独秀山峰,威慑四方,傲世群峰。

看罢,我们沿西路北下,穿过树林,脚踏固石,漫步坡缓,一会儿走下山寨,一会儿视野开阔。断碑残文、怪石、石林、石斧、石掌、松柏、松针、草木、鲜花,簇拥而至,让人遐想万千。我与文友在“只此是山”“山寨西门”等处合影留念,记录美好瞬间,成为永久纪念。万绿丛中点点红,仙人山上添美景。坚毅,默念,思绪,畅想,到此一游,人生值也!

我不小心,摔了一跤,皮肉之苦,还得享受。这是仙人安期生的有意安排,他让我亲吻仙人山,关注仙人山,书写仙人山。我回首一眸,仙人山,是我的山,是大家的山,是莱芜的山,更是世界的山。我们大家共同关注,共同宣传。在一旁的亓老师说:登山属不易,流汗又流血。我微微一笑,说道:凡天下之事,非吃苦而不能为之!

据村民介绍,玄堂庙在“仙人遗迹”南侧。相传:每年正月十六日举办“财神——黑虎玄堂赵公明”庙会。每到这天,西当峪村剧团前来助兴,从此,剧团演出剧目而扬名天下。当时流传着“掌灯不耗油,吃饭不下窝”的传说。

莱芜石家庄(距离玄堂庙南约三公里处)村民石子剑。背井离乡,下东北做买卖,途径山西某处,在玄堂庙前休息祈祷:“如让我发了财,回来我把您背往山东莱芜,安家落户。”

此言当真。三年之后,石子剑发财途经此处,走不动了,思来想去,想起当年许下的诺言:为了实现诺言,就用随身携带的布包包好,背起神胎,一路轻车简从,打道回府。

几天后,石子剑来到山东莱芜白马峪村北,就地休息,之后,再也走不动了。为何?石子剑想:安庙于此。玄堂庙,从此诞生了。

发生在仙人山·白马峪村的古今故事颇多,有时不得不写,写了感觉新鲜,耐人寻味,久久不能平静。从而说,仙人山是神奇的山,红色的山。以抗日故事为例,可以佐证。

史称:仙人山战斗。

1937年8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陕西省三原县改编后,由第三四三旅旅长陈光代理该师师长,带领主力部队东进鲁南,开辟抗日根据地。

1939年9月18日,驻莱日军发起进攻,一个旅团在伪军陈三次部和一部分反动道会门的配合下,向莲花山区进行“九·一八大扫荡”。时逢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某营在一名参谋的带领下,执行军务,前往莱芜李条庄村八路军被服厂领取军装。

据说明天日军要“扫荡”莲花山区。他们得到消息后,派人急忙赶往野店村与泰山特委直属县县委*陈明达汇报联系,商量对策,以防不测,并提出由八路军掩护直属县委机关和地方武装部队转移,伺机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敌人蜂拥而至。八路军一一五师的战士们摩拳擦掌,谋划打一场漂亮仗,鼓舞士气。计划在李条庄村东山与“扫荡”敌人交火。

八路军占据李条庄村东山有利地形,居高临下阻击敌人进攻,掩护县委机关和地方武装转移。战斗持续数小时,直至中午,战斗激烈,打得艰苦。

十六时左右,县委机关掩护附近群众安全转移至石庙子村,首长派侦察员到后坡村,侦探新泰来敌情况,随时作好突围战斗。

仙人山,位于石庙子村西,两地相距六华里左右,为确保县委机关及群众转移。八路军率部抢占有利地形,声东击西,诱敌入瓮,将驻扎在石庙子村敌人引至仙人山脚下。敌人看事不妙,已知难返,立刻向山上开炮,炸出一条上山通道,发起冲锋,企图消灭我军。实乃痴心妄想,八路军借助悬崖峭壁的有利地形,进行坚决抵抗,阻止敌人进攻。

日伪军发起三次冲锋,都被八路军顽强击退,并歼灭日伪军百余人,缴获枪支百余支。当敌人再次组织进攻时,山上已无枪声。八路军早已撤出战斗,沿山梁悄悄地向北转移至安全地带。

敌人恼羞成怒,穷追不舍。黄昏时分,又被八路军诱骗兴隆庄一带,略施小计,与敌人周旋,借机迂回李条庄村,趁夜领取军装返回鲁南军营。

敌人被八路军引开后,泰山特委直属县机关从石庙子村连夜出发,天亮之前,转移至黄羊山东部陶家岭村,在此休整。几天后,返回驻地野店村。

仙人山战斗,可谓打得漂亮,我军无伤亡一人,却给日本侵略者以沉痛打击,敌军伤亡巨大,从而壮我军威。

莲花山地区群众说:“八路军神兵天降,仙人山战斗,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 至今传为佳话。

前面在文字中罗列了不少历史事件。包括古代,还有战争年代发生在仙人山周围的故事。在古代,仙人山是一座神秘的山;在战争年代,仙人山是一座红色的山;在当代,仙人山是一座有希望的山。说到有希望,是因为仙人山下白马峪村,有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好干部。

我与毕研贵*交流时,感觉他低调而含蓄。但几经询问,他打开了话匣子。他说:白马峪村人口少,资源多,干干就够吃的,这只是过去求温饱时的想法。可现在发展太快了,时代在变,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就得动脑筋,想办法,出点子,让村民富裕起来,过上小康生活,早一点强起来。

毕*有一套治村方针,他的宏伟蓝图正一步步实施。

毕*上任伊始,审时度势,开创性工作,赢得村民一致好评。村民评价说:“研贵,有胆有识,有能力,一定能够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他不负众望,为村民谋幸福、谋利益,发展集体经济,积累公共资产。在治理村庄面貌上,付出了巨大代价,在老百姓口中,有较好的口碑。

他瞄准城里人爱吃煎饼的饮食习惯,成立了“济南市莱芜区仙溪果树种植合作社”合作社主营农副产品,仙溪牌手工煎饼、辣椒酱、花椒咸菜,韭菜花酱等产品。现经营顺畅,合作社一经开张,财源滚滚来。富了村民,鼓了腰包。

毕*说:在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中,计划村庄搬迁,建起高楼大厦,家家户户住高楼,生活一步一层楼;未来生活比蜜甜,幸福日子天天有。是啊!这就是青年干部有作为,有担当的重要特征。

白马峪村盛产花椒,年总产量20余吨,人均5000余斤,就此一项,人均年收入过万元。还有核桃,柿子、花生等经济作物。他说:村民淳朴善良,吃苦能干,凡事努把力,就会有钱赚,生活就会过得红红火火。

在进村的广告牌上写到:美丽乡村是我家,出彩创建靠大家。这正是新时代对农村发出的最强音。“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这正是“三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未来农村的奋斗目标,白马峪村正朝着美好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只要选对了人,什么不用愁,事业将会蒸蒸日上。

回望白马峪村,红瓦白墙,绿树成荫,道路整洁,新时代的文化墙……还有诸多古代景点,未知的历史文化,需要挖掘书写。在这宁静的小山村里,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脑洞大开。在仙人山·白马峪,具有诗情画意的词语中,我们的想象力,我们的思维度,还能停留在固有的笔下吗?要打开思路,书写人民群众的新生活吧!书写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吧!书写新时代的小康生活吧!

尾声

我来之前,几乎对白马峪村一无所知,不甚了解。经过这次采风活动,走进白马峪村,才多少有些肤浅的认识,对于我来说,还不够,要深入挖掘。作为我们的团队来说,可能是很大的收获,也是对发展迅速的白马峪村来说,无疑是一次有力的促进。也许在农村缺少的是文化下乡;缺少的是精神食粮;缺少的是文学赞美,这些将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在即将结束时,我用郝先生赠送的三幅墨宝作为这次采风的祝福语:白马峪村,发扬龙马精神,像骏马一样奔腾,在振兴乡村事业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姓安居乐业,事业再创辉煌。

写到这里,总感觉仙人山具备了古代景色,近代特色,当代美色。仙人山·白马峪,诗一样的词汇,让人流连忘返,行走在迷恋的陶醉之中,思考在过往的岁月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乡村。它集山水、景色、人文于一身,包揽奇山俊峰,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不妨一游,领略其美景吧!

(文中所列史料均来自《莱芜抗战史志》图片源自网络)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13853164811、18765312921、18653131587;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壹点号当代散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