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大学生问我,“请问光明老师,大人们总说找对象就要找人品好还有潜力的,那如何去判定对方是否人品好又有发展潜力呢?”
答:你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其实你的疑问在古圣先贤的论著中早就有了答案了。在《弟子规》中就有论述,只是没有人运用到婚恋指导上,光明老师是《弟子规》研究专家,就给大家用《弟子规》中的原理为大家解读一下。
《弟子规》开宗明义“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如何观察你对象的人品呢?
其一,是要看一个“孝”字。孝者,爱父母也,如果一个大学生连他(她)的父母都不爱,爱你那也是装出来的,兔子尾巴长不了。你可以去观察他( 她)的一些细节,比如是否能记住父母的生日,父母生日时,是否记得买礼物,又比如是否经常和父母电话或者微信联系,和父母讲话时是否和颜悦色等。
其二,就是一个“悌”字,也就是他(她)如何对待他(她)的兄弟姐妹的。《弟子规》有言,“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兄姐友爱弟妹,弟妹尊敬兄姐是“孝”的延续,同时这是平辈相处之道。可以观察你的对象,如果他(她)有兄弟姐妹,他(她)是否经常提起他(她),提到他(她)时,是一种甜蜜的感觉还是焦躁不耐烦的感觉。是否经常互相联系,是亲密的感觉还是冷漠的感觉。如果他(她)对待他(她)的兄弟姊妹都是不过耳耳,你期待他(她)会持久地对你好,那也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啊!
其三,就是一个“信”字,看他(她)如何对待他(她)身边的朋友,如果他(她)经常性地对朋友言而无信,即使对你好,对你有求必应也是装出来的,时间长了,他(她)的本性就会露出来,恋爱的新鲜劲过后就是所有的海誓山盟原来都是谎言罢了。
其四,就是“泛爱众”,《弟子规》有言,“天同覆 地同履 凡是人 皆需爱”。前面三个观察点是观察一个人的“小爱”,在家能爱父母,能爱兄弟姐妹,步入社会对待朋友能够讲诚信,不爽约。中国作为一个熟人社会,关系社会,做到以上三点,一方面是自我修养的表现,其实也有着较强的社会舆论在监督着大家的言行。而“泛爱众”,则是“大爱”,能去爱陌生人,对人的道德要求更高了。如果你发现他(她),总是乐于助人,比如,陌生人问个路,是否能够耐心地,热情地给人指路。还比如,见到路上的乞丐或者一些可怜人能否施以援手。募捐活动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献一点爱心等等。如果你对象对待陌生人都有爱心,那么对待你自然也不会差,就算哪一天阴差阳错没有缘分继续谈恋爱,他(她)也会有做人的底线,不会做出过份的行为去伤害你。
其五,就是“亲仁者”。可以观察他(她)在师长批评他(她)时,是虚心接受,还是左耳进右耳出。路上见到师长是主动攀谈请教还是避之唯恐不及。有学生问我说,这和我谈对象又有什么关系呢?前面四个观察点是解决一个“成人”的问题,也就是你判断他(她)人品怎么样,能不能长期处的问题。而这一点和后面一点是解决“成才”问题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年轻人抱怨自己命不好,碰不到人生的“贵人”,没有“贵人”相助,发展得太艰难了。殊不知这些“贵人”就在这些师长之中,就在这些经常“批评”你的人之中。是你拒“贵人”于千里之外啊!所以如果你发现你的对象有“亲仁者”的优良品质,他(她)的成才概率是很高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你和他(她)谈对象,对自己无形之中也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其六,“有余力 则学文”。当你判断出你的对象人品好,而且能够“亲仁者”时,他(她)还能够不沉迷于卿卿我我,能够坚持学习,那就更好了。大学生活,如果做一个放飞自我的躺平青年,将来很可能是一事无成,老大徒伤悲罢了。你找了这样的对象也是只能快乐一时,将来面对现实生活时也只能劳燕分飞,徒留遗憾了。如果你找的对象是坚持学习,持续努力的那种,可能是少了些许缠缠绵绵,却多了一份未来的保障。
以上六点就是《弟子规》教给大家的大学生恋爱法宝。也叫大学生恋爱指南之——六脉神剑吧。了解更多光明老师原创,请点击左上角“光明老师说”,多谢关注。[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