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我们将着重分析,在写文案的时候,如何在用户和创作者之间来回反弹。其实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写文案,也是很多自媒体做内容的本质。自媒体内容很多都是二次消化的内容,做的内容与其说是你自己选的,爱的,不如说,你自己选的,爱的内容,也让用户爱上。这是两个点,要连成一条线的事,新手往往只看点,但老手,都会注意那条线。
这个反弹,就是说,你既要看到你选的、你爱的这个点,也要看到用户爱上的那个点,而反弹,就是来回地编织那条线。怎么反弹呢?
简单说就是,以创作者心态输出内容的同时,以用户心态来检查,想象用户的每一个细微反应和感受。
什么叫细微?你问。
比如,用户是三十岁的人,用户有孩子,关心教育,医疗,算吗?算,但不算细微。
又比如,用户是二十岁的人,喜欢看B站,喜欢学习,喜欢漫威,旅游,算吗,算,也不算细微。
细微,是指,用户的习惯你都要想到。
比如用户是在马桶上看,那他是不是就愿意给你5分钟?比如用户在床上看,那他是不是需要放松,不想动脑筋呢?比如用户在地铁上看,那他是不是留意,生怕自己坐过了
站,而且一只手拿着吊环,一只手刷手机,所以,他会不会有点不耐烦?
好,是不是我夸张呢,真不是。
你发布的每一条抖音的内容和时间,还有用户自己的生活
环境,其实都会影响用户反应。做内容的,未必能想到足
够准,但只要你想到了,你就会越来越准。
联系用户的细微反应,你再回来检查你的内容,你会发现,标准变了。
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带团队会发现,创作者往往有各种心理,对哦,创作者也有心理的嘛,而且其中一些心理,也有误区。比如有的毕业生,做起抖音文案,想写作业,非要把一些东西说清楚,也没管用户爱不爱听,因为他还没切换好文案写作者的状态,他觉得老师会来检查,老师会细看,老师还会打分,老师会挑我的错。但用户会细看吗,
又比如有的编辑是妈妈,她很关心孩子,但用户会关心吗,也未必。所以,结合你的用户特征,多想,你就可以避免因为上面种种创作者的心理误区,造成的闭门造车。
反弹以后,做哪些调整呢?
简单说,就是做一些调整。第一句话对不对?抓住人了吗?顺叙的方式有效,还是倒叙?画面抓人吗?视频的每一个动作好理解吗?如果用户是坐地铁看的,没那么集中注意力,他也能懂吗?知识点复杂了吗?如果用户是中学生,会懂吗?遣词造句,是不是在说人话,有没有书面语,会不会打哈欠?生僻字有没有不认识?这些都是基础。
要把文案写到用户心里去。可是,怎么写呢?当以上的检查都到位了,哪些话的词和句,甚至是字,和语气词的调整,细到这种程度,但又不能显得做作矫情,能不能让你的每句文案就像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一样?
你看,随口说出的效果,加上对用户心里细微的察觉,你才可能说到他心里去,闭门造车那不叫打磨,那叫你在自我满足。比如开头要抓人,我们的习惯是,至少想四五个角度,四五句话。哪句话效果最好?一说出来,哎,用户的心思就被抓住了吗?就停下来看了?注意前面说过的,你有没有说到和用户有关系的事,关心的事,你有没有读懂用户的担忧。
结尾也是啊,你想引发大家讨论、思考,那你当然就不能太说教,你得想和朋友聊天,和密友聊天,你也需要反复打磨句子,建立最高级的沟通感,因为都到结尾了,没时间了。你也要一句话奏效。我们一个经验就是,期待用户做的事越难,你这个句子就得想得越多。
你期待他的点赞,行啊,三观认同就够了。你期待他转发,难一点,但,你是不是让他意识到了他身为公民的义务呢,比如,环境污染人人有责的内容就容易转发。
你还期待他掏钱包,哇,那你必须击中他的购买动机啊,怎么算击中,你说到了他细微的心理,细微的家庭环境,个人环境,才算击中啊。
好,除了开头和结尾,中间的文案呢?
一样也是一条线啊。
开头的一句话抓住人,这条线不能断,你得考虑逻辑,考虑用户的心理逻辑,理解门槛,然后持续到结尾。说起来都像废话了啊。但这就是道理,逻辑就是一条鞭子,完整还不够,还要灵动,还要有新意,还要让用户有获得感。
为了做到所有的这些事情,我们必须得反复打磨。
先提一个禁忌吧。
抖音文本,很多人都会一气呵成写完,因为不长嘛。
因为这样做啊,万一哪个逻辑不成立,内容就断了,用户就跑了。
我给你推荐一种,我们自己发明的,叫做:绕线圈模式。就是写文章,和绕线圈一样。
每写完一个小段落,一个小观点,就从头检查,对,就是结合你想象到的用户反应,每一个遣词造句做微调,缩掉水分,调整语气、梳理逻辑。逻辑这东西,大部分人可能写出来,都觉得自己是成立的,但越梳理,可能会越鲜明,越简单。
好,绕完这个线圈,再考虑下一句话,是的,这个时候,下一句话,又变成第一句话了。又要抓人了,又要喊停人了。这样,你的抖音文案才充满了钩子,用户想甩都甩不掉。
很多创作者对自己不够狠,老是怎么看怎么满意,毕竟每个句子都是绞尽脑汁想的,往往就不舍得删,不舍得改,真的,那样不行。
写文章你不是和别人比,你是和自己比。
你得用现在这个自己干掉过去那个自满的自己,学会挑自己的刺,而且,要以一种特别看不顺眼,我就是不服你的嫌弃的心态,
你说不行,我那句就是最好的。
是吗?你觉得好,*也觉得听得懂吗,你找个风格不一样的同事,人家也觉得好吗?
我不是让你每写一句话就去问别人,那样烦都烦死了。文案的标准,其实是自己心里养出来的。你越问,其实是在偷懒,你必须知道自己心里有一个标准,反复去摸那个标准。说起来有点玄学,但真是这样。而且在抖音,你哪需要问别人呢,评论区和数据,都会给你最快速,也是最残酷的反馈。你欣赏的那句话,有效吗,人家马上告诉你,没效,别得瑟了。
听到这里,我觉得好精神分裂哦,像疯子一样,我是不是double了自己的工作啊。
我想说,其实,这种分裂不仅是有效,而且做久了,你反而会写得更爽。
你肯定有这种体验就是,一个人码字,很孤独,很烦躁。那跟你说,当你学会在创作者和用户之间反弹的本领,你会感觉写文章就像在聊天,在交朋友,在察言观色,在搞懂别人。
如果上来这套动作不熟,你就想象一个真实的朋友,你可以想,哎,张三他看到我这句话,会不会噗嗤一笑呢,还是会翻个白眼呢。把写作,当作跟朋友聊天,你的文案就会建立沟通感,自然也就具备了更强的传播力。
下面,直接拆解案例,要拆得细一点,要逐个段落,逐个句子给你
拆。我们想彻底还原,我们写文案时,如何来回反弹到用户心理,整个的过程。是,就是这么直接。
第一个案例,非常新鲜,就发生在几天前。
春节档电影,《你好,李焕英》,都知道吧。
电影已经很爆了,票房30亿。
那么,文案目的是什么?
首先,是让看过的用户,愿意分享我们的视频,推荐这部电影。
其次,让那些还没看过的用户,听完解说,产生好奇,忍不住要自己去影院看。
所以文案,你要想想这两拨用户,同时兼顾他们的感受。
比如说,兼顾后者,那我们不能省略剧情,但顾及前者呢,我们又不能太啰嗦,人家看过了对不对。为了让后者去电影院,我们当然也不能剧透太多,要保留用户的好奇和兴趣。
为了让前者传播呢,也得说出点他没看出来的,这是新鲜感,知识的收获感,再说出点他也真心认同的,达到三观的认同,也会引发传播。
以上,就是我们的创作动机。
从影评人角度看,我们觉得,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是让人笑中带哭。其实,它抓住了大众一个共同频道,母女亲情。
那做这条短视频,怎么做?
第一,典型情节不能少,前面说过啊,典型情节就是,有大众通感,有认知度的情节。
我们确定了一个主角,因为在这部电影刚爆的前两天,第一落点肯定是贾玲。因为她既是导演,也是主角。这两个角度,是不是都能聊,可以,但不是最优。
最优的,用户最关心的,是啥呢?
是贾玲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女儿。还是一个希望用电影,弥补遗憾的女儿。
所以,我们要聊的主题就定了。
人人都关心,人人都担心,什么呢:
子欲养而亲不待。
于是,我们结合用户心理,结合我们找的典型情节,造了好几个句子,最后定了一个叫:
每一个有深意的细节都是深厚的爱。
这是一句喊停用户的话,但,也是我们整个视频的解说逻辑。往下,我们对细节的选择,文案的铺排,都要围绕这
个逻辑展开。
开头的理解门槛,一定要低。
所以第一个细节,我们选了二人转这幕戏。
为什么,因为观众上来不会哭,他想放松,想搞笑。
那这个段落,就既好笑,又不需要深度的思考,非常适合前置。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个看似搞笑的情节,其实是个典型情节,因为它藏着极大的反差,我们要借着这种剧情上的反差,藏一个悬念在里面。
沈光林和贾晓玲在舞台上表演二人转的情节
这段情节看似是为了让妈妈对沈光林产生兴趣
但背后的深意是这样的:
现实中
贾玲妈妈从来没有看过贾玲的演出
这是贾玲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所以这段戏
贾玲亲自上去表演
看见妈妈一边鼓掌一边笑
她的目的
就是弥补这个没有给妈妈表演过的遗憾
接着,我们描述每个细节,都用了同一个句式。
电影中,贾晓玲怎么逗妈妈开心。
但现实中,贾玲其实没机会这么做。
我们用它,来不断对比电影和现实,不断强化一种从电影到现实,对母亲真实的遗憾。
电影中有一段贾玲开者车载者她妈妈的戏
车是敞蓬的
妈妈穿着绿色皮衣
这两个细节都有深意
现实中
贾玲曾给妈妈吹牛
要给她买一辆小汽车
妈妈说小汽车太闷了
贾玲就说
那就买辆散篷的皮衣
是关于贾玲妈妈最后的故事
那时贾玲给妈妈买了一件绿色皮衣
妈妈穿着有点小了
贾玲就拿回去换
可没等妈妈换到新的
她就已经不幸去世
以上,都是我们采访的吗,不是啊,作为一个普通的抖音创作者,你肯定也不见得是专业的记者,拿到第一手的内容。
这些,其实都是在别的信源、采访稿里提到,我们把它二次消化的。那如果你在你的领域,不也可以。好,光有这些当然不行,也得有自己的发现,接下来,我
们想把用户的注意力,拉回到电影本身。不能离题太远,
也得给他一些新的收获感。
于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彩蛋——
敞篷车的车牌号
2021.2.18
是鄂HY1012
HY就是焕英
鄂和1012
就是她去世的地点和日期
这个细节,不管看没看过电影,发现没发现,你都会有一种,哎,恍然大悟的感觉,要么就是,哦,你也发现了啊,我也发现了哦,什么,知己的感觉。
是不是,不知不觉中,你走近了用户。但电影的细心啊,
真挚啊,你也传达了。
再来啊。
走近了用户,我们可以去沟通用户更私密的情绪了。
我们觉得,这时候我们可以聊聊感动了。
于是我们用了一个最核心、也最让人心疼的细节。
电影中
贾晓玲陪在妈妈病床边的情节
也是贾玲的遗憾
现实中
她是直接接到电话得知妈妈走了
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你说,果然感动了,好了对吗?
不对。
看到这里,我们只是对80后,90后的用户负责了,因为成
年人的遗憾嘛。
更年轻的用户呢?青少年用户呢?
要知道,抖音的主要用户都很年轻啊。
于是我们想,要借助一些外来的元素,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这个场景。
我们进一步解释:
这样的遗想有多大呢?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这样一句台词:
我知道人生本就是充满了离别
但最难过的是
我们总是没有机会好好说再见
为什么那么多电影不聊,非要说少年派?
才不是因为我们的个人喜好,我们看的电影太多了。
而是因为,这电影天然更靠近,我们想要击中的青少年群体。
这样举例、比喻,怎么样啊,原来有限群体的通感就被扩大了。
亲情、父母,这些具体情景被模糊掉了,离别、失去,我们来到了更泛化的人类情感里。
所以你看,哪怕是一句简单的句子,放在什么位置,具体要实现什么目的,都得反复琢磨。
每一句话,都是投向湖面的石子,必然会扩散出一圈圈的涟漪。
一圈圈的,扩散大还是小,你想影响什么样的用户,都要仔细思考。
以上还是小圈圈、小涟漪,回到主题,贾玲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
纪念妈妈,弥补遗憾,都知道。
可,为什么普通观众要走进影院来看贾玲个人的家事呢?
于是,我们问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
为什么贾玲要用《你好,李焕英》做片名
而不是《你好,妈妈》?
这一次,我们直接放出贾玲的原声。
因为任何语言,都未必比得上贾玲微微带着哭音的语气,
那样真挚——
我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我
我觉得我的妈妈不仅是我的妈妈她也是她自己
好,你懂了。
《你好,妈妈》也许更好懂,更容易传播,更容易营销。
但贾玲希望妈妈,不仅是某某妈,更是她们自己
这是更人本主义的思考,当然比单纯的煽情更好。要不虽然感动,也显得是一种情感绑架。
好,我们继续说:
从小到大
贾玲看到的妈妈都是一个母亲的样子
她的爱她的辛苦她的忍让她的付出
但从没见过妈妈为自己而活的样子
所以这才有了整部电影的构想
贾玲回到妈妈的青葱年代
了解年轻的妈妈
为她找到快乐
一切都以妈妈为中心
帮她买电视机她,帮她组织打排球,给她找个好对象
贾玲说
她不是为了去当导演而拍电影
而是为了拍妈妈的事情
才去当导演
你看,说到这。
用户懂了。哎呀,更喜欢这部电影了,尤其是年轻人。
这时候,我们终于可以把命题放大了,我们将贾玲的渴望放大,变成所有用户的渴望。这一切奇托着贾玲最大的渴望
了解过去的妈妈
为妈妈找到属于妈妈的快乐
到这里,电影部分的解说结束。
结尾,你懂,一般都要上点价值,可是,上价值这件事多讨厌啊,感觉写文章非得来个中心思想似的,不要刻意拔高一件事。
你其实可以回到生活,说点人话。这样在抖音,你和用户反而更贴近。而且当你说人话了,人家更容易接受,也会更自然的反思。反思自己对待亲人,伴侣,朋友的方式。
于是,我们以一种很亲密的朋友的口吻,用很多短句,朴实无华地跟用户说:
《你好,李焕英》提醒我们
珍惜身边人
多理解多担待
多沟通多微笑
人生很容易错过
也很容易难过
多笑一笑
少点遗憾
你说,效果怎么样。
你可以自己戳开看,这个视频下,有2万人点赞条评论:
这才是拍电影的真正的意义,表达。
还有1.5万人,赞了这条评论:
我准备买一提纸去电影院,别问我,为什么。
你看,我们在开头喊停的一句话,然后根据它建立的完整
逻辑,想实现什么效果,最终达到了,对不对。
说第二个案例。
还是春节档,这一次,是《人潮汹涌》。
在春节前,我们邀请了8位春节档电影主创,给我们做了一次代班解说。
有一期来自刘德华。
这个开头蛮成功的。
因为,它最能抓住用户的共同心境。
你回想一下,春节前,打工人都有哪些共同遭遇?
加班想摸鱼就把这种心情,直接放到视频的开头:
华哥
我真的不想干解说了
我真的好累啊,
我就没怎么休息过!
是不是很像社畜给朋友打电话吐槽的语气。
那么,用户听完这电话,一定半信半疑:
吹吧你。刘德华哦。
好,于是直接放出刘德华的电话录音:
毒舌,放轻松
今天你先休息
我来帮你解说
我讲的这个故事你也可以听听
任何对刘德华感兴趣,半信半疑的人,不管对电影有没有兴趣,应该会产生一点好奇吧,哎,听听看看呗。当然,这只是开头,想勾住用户看下去,还要继续做反弹。
先科普一下这部电影的剧情。
一个想自*的废柴,一个人狠话不多的*手,在一次意外中,交换了人生。
想引起普通人的的共鸣,我们得怎么做呢?
我们首先得从什么地方出发?
我们上来啊,必须从普通人视角出发。因为这个,离抖音的用户最近嘛。
所以,我们上来先讲废柴的逆袭故事——
陈小萌是一个不想活的废柴
*手摔倒的那一天
他刚好在澡堂洗澡
越着*手昏迷
陈小萌很坏
跟*手交换了储物柜钥匙
于是陈小萌顶替了*手的人生
住顶级豪宅
出入高级会所
时来运转好不得意
。
我们一转头,说另外一个开头。
*手的故事,你看,*手,和用户陌生,但现在说,他又比陈小萌的故事更刺激,在叙述上,我们也完成了递进。我们先交代了一下*手为什么在浴室,为什么踩了肥皂,为什么失忆。
然后我们这么说:
失忆的*手拿着陈小萌的身份回家
发现这里又脏又乱又臭
*手慢慢发现自己是个废柴
他虽然海脑子疑问
但是还是努力逼自己接受这一切
够了吗?不够。
要细节,细节,同学。
我们把他生活上,工作上的各种细节,说得非常具体:
他开始收拾家里的烂电饭煲过期调料各种杂物通通清理
没多久这个原来像狗窝的家焕然一新
我们想干什么?
细节,就是人物性格,不光对电影,你讲任何故事都一
样。你不要老说,什么,人家勤奋,聪明,天才,或者人家懒
惰,贪心,这些形容词,都没用。
你一定要说细节,一说,用户就感知了。
比如用户听完上面这些细节,马上就会发现,哎,这个*手还是个洁癖强迫症啊。
是吗?后面我们再慢慢修剪这个性格。
讲完打扫卫生的细节,我们帮用户总结——
即使失忆了
*手还保持着一丝不苟的性格
还有
认真认真再认真的人生观
你看,细节说够了,解释也做足了,这又是一种反弹。
好,说完生活,再说工作。
平铺直叙没啥意思,我们一句话总结说:
他开始找工作,*手努力地实现着原本不属于他的演员梦
然后怎样啊?再用细节啊!我们要表现跑龙套的临时演员的辛苦,我们这么说:
跑龙套绿幕演员人肉背景古装丐
他越演越卖力
慢慢受到认可
到这里,用户是已经充分感觉到*手的自律了,但这种自律,普通人很难复制。
那么,我们怎么激发用户的通感呢?
我们是靠一种都想实现自我的渴望,我们说:
虽然拿到一摊坏掉的人生
但他还是想活出一些价值
然后我们又想,要让用户走进影院,对,还需要一个观看理由。
人家这部电影啊,改编自日本电影《盗钥匙的方法》,我们也在解说中提到了,还放了原版的封面,让影迷看到雅人和香川照之这两大戏骨,对于更普通的大众呢?
对大众影迷,我们让华哥自黑了一把:
我们做了很多本土化的笑料
我也是第一次
用属于我自己的纯正普通话演戏
这时80后有些用户会想,有意思哦,有点新意哦,刘德华说普通话哦。
其实,从影迷角度看,一部电影值得看的原因太多了,构思,故事,类型,导演,风格,配乐,各种迷影元素,
但对准备过年的用户来说,对大众来说,他们最想看什么呢。
治愈行不行?对新一年的期待行不行?
于是,我们引用原版电影的网友观后感,说了一句有力量的话,让更多期待变好的人,都能对电影产生兴趣:有人看完《盗匙的方法》写下了这句话
想要努力的人
不管被丢到怎么糟糕的人生里
都会变好
这也是我想讲的话
以上两个案例,刚好都是春节档电影。
你可能要说,都是热门,本来就好爆。好的。你说的对。
热门我们没说要你绕过去,
但冷门就注定冷吗,不是,做好反弹,很多冷门内容你一样可以把它变热。全民热点要做内容,不要只关注时间节点,更要关注人的心情。
那么,在过年前一两天,看似家家团圆欢喜的日子,最能引起共鸣的心情,又是啥?
我们找来了一个冷门的外国短片《Finn》&《Prison Break》。
看起来,跟传统春节不太搭调。
但其实,戳中讲了一种普遍心境。
孤独,渴望陪伴。
往年做这种片子,未必爆,但今年哦,情况特殊哦,很多打工人,都是原地过年的。
那我们就结合这个来做。
第一个短片的主角,甚至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卡通角色,冷到爆了,没关系,看我们怎么做。
我们通过文案的加工,让这位扫码小人,直接变成一个,不能回家过年的打工人。
超市下班后
小人无处可去
只能一个人在超市里采购节货
下班后一个人采购节货,不就是打工人的共同经历?
接着,我们继续还原,这个小人的孤独。
人们沉浸在过节的欢乐中
小人只能美慕地看着
曾经他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后来为了生计
独自跑到这家超市工作
你看,貌似我们在说小人,其实我们说的每一句,都是在
大城市打拼,不得不远离家乡的社会人。
无法回家的理由有很多啊,但最普遍的,也无奈的,通常就是职业原因。
所以我们要理解用户这种孤独。
光理解,不够,要进入细节——我们要弹回到用户的现实,说出他们也经历过的瞬间——
过节是他最忙的时候
忙完也是他最孤独的时候
短片的结尾很简单,很治愈,一位女收银员发现了这个小人,帮他找了朋友一起过节。
我们说一女人把三个小家伙聚在一起
这个节日
他们会一起过
这是小人的幸福吗,不对,这是普通的每个小人物的孤独和幸福。
我们祭出了关键词,遇见,我们想告诉每个人,要抓住新的遇见,新的缘分,新的朋友。
于是,我们说:
无论在哪
你都可以不孤独
第二个案例啊,《刷车》。
这是一部微电影,2014年的,没啥时效性,可以说各种冷门,唯一还算有点噱头的,就是张译主演。
他演了一个内心敏感、但观察力非常非常细致的自卑的人,一个洗车师傅。
开头,我们用两句话,制造了一个小反转:
这位洗车师傅看似普通
但无数客户排着队要他
这是第一个悬念,那,为什么呢?
原来-
他连一根头发丝都找得到
而有些人
就是绝对不能让车里面出现别人的头发丝
你懂吗
还有玻璃上的脚印车里的血迹
这些都是秘密
如果只有他能消灭秘密
那么只有他能火
到这里,用户会觉得,哦,不就是个有特殊技能的洗车师傅?跟我有啥关系。
于是,我们再放悬念,抓住用户的好奇:
他还有个怪癖
收集客户不要的东西
放进自己的睡房
看到这里,用户会想啊,难道这是个变态?
然后,我们揭晓答案:
因为每样东西都是故事
而他只知道刷车
从没有过故事
我们想,用户在这里,说不定觉得有点矫情。
于是,我们想办法,让用户进入这位师傅的主观心态。
我们抓住了面对爱情不敢表达的共同体验,说:
一个自卑的人不会有故事
就算刷车时碰到了一位女神
就算一天到晚都想着她
他也不会去跟她说话
自卑又敏感,不一定是共同经验,但谁都碰上过对着喜欢的人不敢说话的经历,对吧。
接下来的故事,其实非常戏剧化,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更难代入。
一个*手,突然冲进了洗车师傅的车库。
有多危急?我们说——
他一边战战兢兢地洗一边想怎么办
怎么想都是一个死
一个怂人,在紧要关头,会怎么样?
这次刷车他脑子极乱
一会想到自己的房间
一会想到女神
房间,女神,代表啥?
一个内心敏感卑微的人,无法实现的自我,无法得到的爱情。
那为什么文案里,不直接说,自我实现,爱情啊。
哎,下面就要说到这节课的彩蛋了。
其实,细节细节细节,不管说再多,有些人还是觉得有点难。
我们彩蛋,就教你一个方法,马上变不难。
它叫,还原现场
很多人讲故事,喜欢概括。
概括没问题,但概括最大的问题,就是远离你描述的具体事物、具体事件发生的场景。
你看,如果我们说—洗车师傅一会想到自己平淡无奇的人生
一会想到渴望至极的爱情
这么概括,好像是挺清晰的,但一下子,就离用户更远了。一点都不生动。
人这种动物啊,紧要关头回忆起来的,都是具体瞬间的画面,才不会是这些抽象的概念。
而且这些概念一抽象,马上就雷同。只有细节,才能让你区分、记住每一个事物。我不止在说电影啊,我在说你做的每一条抖音内容。
所以,还原现场,就是最好用的方法。
你抓住现场的关键道具,关键动作,按有效的关键的顺序梳理,就是还原现场。
什么是关键,就像前面,头发丝就是关键,但他走路未必就是关键,你什么都说,那不叫还原现场,那叫流水账。
你说的事情是不是发生过,你都要说得像它正在发生一样,因为我们要让用户跟我们再经历一次。
好,回到故事本身。
这个故事到这儿啊,已经很戏剧化了。*手来到了洗车师傅的洗车房里。
我们从旁观者视角,慢慢要切视角了,我们要让用户紧张,要切主观视角。
前面不是说了吗,洗车师傅是个观察力极其细致的人,现在我们要想办法,把用户也变成这种人。
我们要让用户在脑海里,帮助洗车师傅,跟他一起去琢磨逃生的方法。
我们要调动用户的思维,让用户积极参与进来。
于是,我们开始用现在进行时,去还原现场,而且,还是洗车师傅心理的现场一
当他去拿冲水枪突然看见一把斧子
如果可以马上关灯让*手找不到他
他就可以把这场战斗降维到近战获得胜利
是吧,好细节,用户一下就体验到了一种有点怂又有点紧张的感觉。
我们继续用细节,用大家都能想象的童年经历——
但他又回想到
小时候看到家里*鸡
自己都慌的走不动路
到此,我们说——
怂人谈什么打架
他放弃了
你看,怂,一般人都有点嫌弃。
但主观视角下,用户反而理解了人物,甚至可能觉得,
哎,有点像有些时候的自己。
这就真实了。
短片,是一个开放性结局,男主刷完车,走到外面,警察赶到,举起枪,里面的*手也举起枪,故事在一声枪响中
结束。
这是原片的结尾。
那,是不是我们抖音视频的结尾呢?
未必,而且90%的情况,最好别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之前说过,你说的内容是一个独立内容,但你的视频也是一个独立产品啊。
这是一个洗车师傅的故事,那是电影的部分。
但视频呢,可以是另一个主题,叫一个:不断跟内心作斗
争的普通人?
所以我们的结尾这么说一
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位洗车师傅
被困住出不来
要出来真的要和自己斯扯无数次
纠结无数回到最后
甚至死过重生才能自由
如果非要这样
你愿意打碎自己吗?
当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结尾,我们就做到了比复述一个短片,更多的事情。
让用户既能从电影收获了情感共鸣,也能从视频产生了自我的思考。
好,你懂了。
还原现场,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武器。不管你做解说,还是演情景喜剧,还是讲段子,只要涉及到故事,涉及到人物,涉及到了情景,你把故事还原得越生动,用户就越能身临其境,去体验,去思考。
如此,你通过一个故事,一个情景完成的,就不仅仅是新鲜和猎奇了,对吧,你肯定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更多认同你的粉丝。
好,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几个要点:
1.以创作者心态输出内容的同时,以用户心态来检查,想象用户的每一个细微反应和感受。
2.期待用户做的事越难,你的文案要打磨的越多。
3.闭门造车不叫打磨,只能叫创作者的自我满足。
4.学会绕线圈,检查遣词造句。
5.学会还原现场,营造细致的用户体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