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的未行善事,先起善心

《了凡四训》的未行善事,先起善心

首页角色扮演了凡录更新时间:2024-06-05

未行善事,先起善心

《了凡四训》中,有这个一个例子:昔卫仲达为官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了凡先生引用这个案例,本意是讲“善的本质有大小之分”。编者在这里引用,是因为其中一句话: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这句话很重要,翻译成白话,就是只要心中的恶念动了,那么恶的积累机制也就启动了,不等你实施,只是力量不大而已。而如果一旦实施了,那么恶业就更大,恶积累就会更多。这种积累,会像档案或积分一样收录到我们的阴德中(即原文所说善恶二录),最终核算。

因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大一个道理:人生在世,不仅仅是坏事不能做,连坏想法都不能有——那家伙,小本本都给记着呢!

万物有阴就有阳,编者因此想到另外一个层面,如果起恶念不实施都有恶积累,那么要是起善念,是不是即使没有行动,也会相应有善积累呢!——会的,一定会的,因为在卫仲达这个案例中,后边明确说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看,只是一念,就有这么大的善业力,所以,身处现实社会中的我们,只要心中时时想着善,心中满是善念,以善心来对待这个世界,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就会自积阴德,自我修炼。

再简单点说,就是一个人做不做善事不重要,永远保持一颗善心,就足够了。

其实这么说,并不迷信,是有道理在其中的。比如今年(2021)河南发大水,全国各地都在前往抗洪救灾,明星企业家都在捐款捐物,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没有能力、财力和时间去帮助他人,那我们就去默默地关注他们,心中为他们祈祷,祝他们平安,祝他们早日重回家园;看见救灾的短视频,感动人的新闻播报,动动手指,默默的给点个赞,这就是最简单的善心善念、善行善举。与之相反,脑残粉和怀疑论者看见这些,不做任何调查就是发评论写微博说是假的装的……别人忙着救灾,他站在所谓道德的高度,充当道德警察,忙着质疑、添乱。最终,好人的心凉了,善人被否定了,而他自己,也会遭反噬被别人吐槽、人肉,为了辩解和逃避,需要更多的话语和应对,最终“呕心沥血”,吐血而亡,真不值当。

一个人心中一旦充满了善,就会以慈悲的心态来看世界,那么世界在他眼中,必然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以善心对世界,世界就会以善回报他,所以此人必定处处好运;还有心中若满是慈悲,就会形成自己的慈悲型价值观,凡遇到事,起心动念,都是善,都是慈悲,那么在行动层面,必然会遵从内心而行于善,于是这样的人,在他的字典里,付出是快乐,得到也是快乐,帮助他人快乐,被别人帮助也快乐;因为感恩,此后会更多的帮助他人,他人的感恩也愈发强烈……如此良性循环,和谐世界、快乐人生、幸福一世,理所当然的形成。

“我”是一切的本源,“心”是一切的根本,未行善事,先起善心,未发其福,先发其慧,万事有本有末,一旦我们的心开了、善了,那么践行知行合一、双善合一,也就不远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