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于蓝;别了,永远的“江姐”

别了,于蓝;别了,永远的“江姐”

首页角色扮演烈火烧城传奇公益更新时间:2024-05-11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题:别了,于蓝;别了,永远的“江姐”

新华社记者白瀛、翟翔

她是《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新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奠基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27日晚,于蓝走完了99年的传奇人生道路。

“在中国电影界,她风清气正、德高望重,是一个旗帜性的人物。”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于蓝的去世是中国电影界的重大损失。

于蓝出生于192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随家人迁往北平,“七七事变”爆发后萌生了去抗日根据地的念头。在路上,她曾被日本宪兵队投入狱中用皮鞭抽打,最终被营救出来。1938年10月抵达延安,开始新的生活。

在延安,喜好文艺的于蓝在学习之余参加各种演出,还成为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话剧团的演员。新中国成立后,她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陆续出演了《翠岗红旗》《龙须沟》《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等影片。

“她全身心投入创作,把激情注入角色,把这些角色的柔顺与坚强刻画得栩栩如生,用表演为中国革命服务,走进了广大观众的心里,她的影视形象不可磨灭。”曾拍摄《我的法兰西岁月》《血战台儿庄》等影片的国家一级导演翟俊杰向记者追忆说。

而于蓝最有影响的银幕形象莫过于1965年上映的《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

1961年,于蓝读到小说《红岩》,决心要把这些革命者的故事搬上银幕,并开始数年的走访、改编工作,留下了30万字的采访笔记。饰演江姐时,她每一次出场都会反复琢磨、实践、排练,不断激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她塑造的江姐形象是不可替代的,很多年以来对社会、对青少年成长都有榜样作用。”尹鸿说。

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侯克明表示,于蓝从青年时期就追求革命,作为一个学生走进革命队伍,与江姐的心心相通使得她能从内到外与这一角色高度融合。

“60岁以前,她是新中国最出色的电影演员之一。60岁以后,她领导了整个中国儿童电影的创作生产,为儿童电影作出巨大贡献。”侯克明向记者追忆说。

1981年,于蓝花甲之年时,受命组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首任厂长,带领创作了一批代表中国儿童电影艺术最高成就、国际瞩目的精品。其中,《四个小伙伴》获1982年意大利第12届季福尼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荣誉奖、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应声阿哥》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儿童故事片奖;《少年彭德怀》获1986年第6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

侯克明说,于蓝90多岁时,还多次参加儿童电影评审,对孩子的关心,对儿童电影事业的关心,贯穿了她的后半生。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曾多次与这位他记忆中“特别慈祥、特别有爱心的老太太”接触。

“凡事都为别人着想,特别是为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饶曙光追忆说,“带着对事业的执着和追求、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于蓝在百年人生中取得了辉煌事业成就,在国际上为中国电影带来很大声誉。”

“她正直、和蔼,把表演的角色跟自己的做人非常好地结合在一起。”尹鸿说,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之下,这些年她也特别积极地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而且从来不摆架子,也不提条件。

翟俊杰表示,中国电影界应学习于蓝对事业的信念、责任、担当,努力攀登艺术高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