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级:全科培训
在大城市有很多开在社区或学校附近的“XX教育”,它们属于全科培训,无所不教,自然也包含围棋。大多是一位兼职(合作)的老师开设启蒙与级位班,一处不会有太多学员,但总数也不容忽视。
还有一种是书院与国学馆类,围棋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也不容错过。这类往往装修的更好,很多开在商业mall内,收费比一般棋院要高。这类主打“素质培养”,不以“竞技”为导向,有些甚至不推荐参与升级赛。
离市区20KM外的郊区,笔者小区旁也有几家类似于这样带围棋的综合培训机构
第二级:普及型棋院
他们是专门的棋类培训机构,现在大部分以级位为主,毕竟这块才是流量之王,且越是大型连锁机构越如此。也有部分棋院开设了段位甚至高段班,但到了相对的高水平后往往留不住人。
普及型棋院是棋类培训机构中的主流,资深棋迷也不太了解他们的情况,自成一个圈子,与围棋圈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内部甚至隐隐存在一种“鄙视链”——有的中大型机构会找入门水平的老师(最吃香的是幼师)带启蒙班,中小机构觉得这属于*,大型机构却觉得你们平均成绩也就这样,还招不到人。从成绩来讲这级的主要目标是各地的升级升段赛。
普及机构运转的好坏主要看招生的能力与资源。比如与当地围棋协会的关系(甚至很多区县一级的围棋协会就是当地大机构把控),能否承办升级升段赛;或者更厉害与当地教育口有资源,可以进大量学校。对于负责人来说他们最关注的关键词是“引流”“转化率”。
还有一种是个人老师开的“作坊”式培训点,大多隐于居民区内,与正规机构区别在于是否“持证”。此类更是跳出三界之外,鱼龙混杂。
网络教学也逐渐成为刚需,网课不受地域与人数的限制,在早期以面向高段的课为主流,近年也快步向普及市场发展。像“有道纵横(网易)”、“爱棋道(好未来旗下)”背后都有资本介入。
资本是市场的推动者,普及铺开了对整个围棋界是良性的,但长期发展如何平衡?是完全交给“市场”,还是需要更深程度的管理,尚需继续探索。
第三级:竞技型棋院(区域引力中心)
区域性的高段“引力中心”,他们集中了地区高水平棋童,不少是到了5段继续深造,目标冲名次的小棋手(2022年业6下放省级后,升6也成为了比较现实的目标)。
名次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一座城市能成为“引力中心”的机构寥寥无几,到了这一级就向“竞技”靠拢了。不是说这样的机构就只有竞技班,而是他们的重心会放在出成绩的班上,启蒙低级这种“流量”往往会顾此失彼。在一些中小城市,第二-三级的机构可能合二为一,通常到了省会级城市“高段引力中心”与“启蒙流量大户”是分开的。
这种机构要不就是成立多年,一直在高段市场耕耘;要不就靠较强师资(或业6以上老师个人经营)来吸引高段棋童聚拢。近来越来越多的地区成立了“围棋少年队”,特点是棋协组织、师资较强、需选拔、收费低甚至无收费有补贴,很容易就会成为当地的高段引力中心。他们有些是周末安排一两次课程,部分甚至是半日制训练了。从棋童角度有这个平台固然是好事,但对于“市场”来说又是一次降维打击,具体的发展还要待时间评估。只是想想有些感慨,笔者打小学棋时的高水平运动员可能都是从体工队或者政府组织的“集训队”中一层层遴选上去,几十年过去了,好像一个轮回。
几家长训制“冲段少年”培训地与部分省级少年队资料,仅供参考
第四级:道场(冲段少年与在训职业引力中心)
到这个层级已经算是专业级的“培训”。目前全国较大规模的冲段少年长训地其实只剩“杭棋(中国棋院杭州分院)”跟“衢州葛道(葛玉宏围棋道场)”,这两家都有地方政府资源支持。北京道场时代的聂道、马道、丁道等都已经放弃冲段层面的经营了(北京有“孟泰龄围棋道场”在做冲段长训,个人经营,规模上无法与杭棋、葛道相比)。
多年前在北京各道场争锋的时代,就有论文研究过它们的经营状态,认为光靠冲段级的市场太单一,建议多向普及方面拓展。后来由于杭棋的崛起,道场层面的市场也在逐步缩减,毕竟中国道场从成立之初就属于商业化模式。实话说围棋绝不算个赚钱的项目,很多是靠情怀,但也不能让人做赔本买卖,杭棋的崛起加速了行业的转型。上一级各地的集训队其实也有些模仿杭棋,规模上还是差得多,主要面向当地。
第五级:国家集训队(国手聚集地)
肯定不能算培训了,但我还是列了出来作为顶端。
在国家队常驻中国棋院的时代,那会儿有日常训练制度。受中国围棋协会脱离中国棋院与疫情的影响,这几年国家队一直没有常态化的训练。近些年低龄定段棋手大多出自杭棋,他们就算入选了国青少队平时仍在杭州训练。
实际比例肯定比这个金字塔夸张得多啦
普及与竞技,绕不开的话题从启蒙的棋童到最后棋迷所熟知的国手,未来更多是这么一级级走过来的,每一级都是棋届的一份子,环环相扣。但以上只是“培训”的一种引力模式,实际上围棋竞技区的引力在下降
以上海为例,当地普及做得很好,第二级市场非常发达,前几年段级位赛报名堪比拍车牌。第三级也很厉害,有两家(清一、体俱)成立了半日制的少年集训队,现在还有好几个区队在幼儿阶段就开始拉拢苗子,在低龄培养上看无疑是全国领先的。
后面备注是2020年时的资料,不是现状。
2017-19年百灵杯低龄组前20名,60人中上海独占11人,江苏、浙江、福建各占6人,包邮区也是全国围棋普及开展最好的地区。其余为,湖南5、北京4、广东3、四川2、安徽2、江西2、河北2、重庆1、山西1、山东1、宁夏1、内蒙古1、辽宁1、黑龙江1、河南1、广西1、甘肃1。
上图是2017-2019三年间百灵杯年龄最小组各组前二十的名单。百灵杯是疫情前公认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少儿赛事,最小组参赛年龄为自然年7岁,比如2019年的话是2012年(含)以后出生的,从整体数量看上海明显领先。这说明上海普及的很好,毕竟7岁组中4岁学棋跟6岁学棋差太多了,且对低龄培养拥有足够的资源。但如果看那三年的定段人员,上海就没什么优势了。
2017-19年男子定段名单,江苏13人一骑绝尘,其余河南8、山东6、上海4、山西4、黑龙江4、辽宁4、浙江3、北京3、安徽3、新疆3、天津3、四川3、广东3、江西2、湖南2、湖北2、河北2、福建2、重庆1、甘肃1。
为什么江苏定段人数一骑绝尘?我觉得一是普及率足够高,经济好师资也跟得上;二是后期能坚持冲段还有个潜移默化的因素——高考的难度。
从第三级迈向第四级是个艰难的选择,就算是入选了杭棋的小棋手可以减免大部分学费,但家长陪读(大部分低龄冲段少年至少一位家长跟着陪读)的误工费、租房费、还有单独请职业老师的小课费对于普通家庭仍然是一比不菲的开销。像上海还面临学籍挂靠政策吃紧的问题,我预计近些年愿意去道场冲段的会越来越少,定段比例仍然不会高。
可能有人会想,现在各地的师资也在提升,特别在大城市师资完全够,何况还有AI,为什么冲段少年还要集中在道场呢?这其实跟之前几级的引力一样,到了相应层级,主要是氛围与对手。一个兴趣学的小孩,也没必要去集训队或道场;想去冲段的棋童,如果不去道场,很难在当地找到合适水平的对手。如果都找成人来陪练,这个水平的老师没那么闲,也不贴近比赛氛围。包括跟AI对局也一样,跟AI下和面对面与人交手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现在听说也有冲段少年在当地主要靠网练 AI复盘,我认为效果还是无法比拟线下。杭棋并不只有冲段少年,还聚拢了大部分在训的年轻职业棋手,经常一起编组训练。
这不是主要矛盾,十多年前冲段市场最火爆的时候,相对花费可能更高,为什么现在总体更趋于理性?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年一线棋手的收入相比社会增速明显偏低(2004-2019年全国人均GNI/GDP增长约为6.8倍),冲段的“性价比”降低了。
这也是个老话题,成为职业棋手并不是万事大吉,想在职业棋坛有所作为“出名需趁早”是必须的。原来有统计九零后的世界冠军基本在13岁以前定段,那会儿定段有低龄名额。这个政策在2012-16五年间取消了,这几年的定段政策也比较稳定(男子每年20人,25岁以下无差别录取),我们来看看情况。
2012-16定段棋手,定段年龄后面小数点是月份(比如11.9就是11岁零9个月)。按2023年5月等级分排序。
有不少名字已为爱好者们所熟知,可以看到名列前茅者基本还是在14岁前完成定段,这代表低龄就要进行冲段级的训练。
全国级代表在全国比赛有竞争前几名的实力,省市可以此类推。
其实对于很多低龄的优秀棋童来说,并不缺乏冲段的“天赋”。定段理论上你只要保持同龄前20就可以;但你以后要打围甲(这样才能靠下棋保证收入)得保持在同龄前5(按棋手黄金期十年,抛去外援约50人);成为冠军级棋手你要保持在同龄领先的位置,这个谁又能保证呢?
大多数的家长还是觉得这条路太窄,很难坚定的走下去。对于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家庭来说,考个好大学相应容易,成为职业棋手的吸引力就更不高了;对于二三线城市,特别是高考较卷的地区,如果棋童确实有这个天赋,家庭可能会更容易做出这个选择。当然从理性角度,我也不认为低龄就放弃学业是对的,或说按现在的发展,以后社会对职业比赛赞助热情会突然增高。我本人对于定段市场(竞技围棋体制)持有一种悲观态度,现在有的地方包括杭棋都对低龄定段有了现金奖励,但授人以鱼何不授人以渔?
在后AI时代,普及市场发展不错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第一二级来讲,之前这些年,普及市场基本是自由发展,各地段级位赛(协会)也各自为政,导致各地到了高段水平差异很大,而且证书并不互通,这不是个好现象!现在去统一标准已经是不现实了,如果能采取等级 积分双轨制我想对未来会更有利,这从技术上来讲难度不大,更重要还是各地的协调,能建立起全国的大一统制度。
还包括各地协会对当地培训市场的搭建与服务(而不是过多地插手甚至投身其中),能吸引更多爱棋人参与进来,与更多的普及推广。
从职业棋赛角度,给更多的年轻新锐设立专门的比赛(比如举办按季度分站赛,年底总决赛这样的赛事)。这方面的赛事赞助商确实热情偏低,中围协可以考虑从证书管理费里分出一部分设为赛事基金,奖金不用高,比赛机会更重要。
以上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仅做抛砖引玉,希望整个围棋行业能有个更好的体系,形成良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