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亮剑》和《血战台儿庄》,挖掘“抗日神剧”的创作根源

对比《亮剑》和《血战台儿庄》,挖掘“抗日神剧”的创作根源

首页角色扮演亮剑敌后反击更新时间:2024-07-02

原则上讲,《亮剑》和《血战台儿庄》并没有多少可比性。

一部是拍摄于二十一世纪的电视剧,一部是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

一部是根据商业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部是根据电影文学剧本拍摄的电影。

一部是虚构人物传记类电视剧,一部是真实历史事件类电影。

从观感上似乎二者没有可比性,但《亮剑》和《血战台儿庄》同样作为抗日题材影视剧,在一些创作思路上的差异还是有一定可比性的。

关键是,通过对比两部影视剧的创作方向和思路,我们似乎可以挖掘出一个答案:抗日神剧产生的根源。

一、人物设计

《血战台儿庄》和《亮剑》均采用了战争题材影视剧中常见的群像烘托主角的创作思路,《血战台儿庄》突出了主角李宗仁,《亮剑》突出了男一号李云龙。

在人物设计上,《血战台儿庄》扎根于历史原型进行了适当的艺术发挥,《亮剑》的方法是相似的,也是植根于历史原型再进行创作,李云龙的原型包括王近山、钟伟等开国将领,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和《血战台儿庄》相比,《亮剑》在人物上的艺术发挥显然有些过火。

我们以“战场抗命”为例,这是李云龙在《亮剑》中常*事儿,《血战台儿庄》中也有这么一号人物,国军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

汤恩伯迟迟不按照原计划在敌后发起攻击,导致台儿庄正面战场压力倍增有全线崩溃的可能,李宗仁连续急电给汤恩伯未果,他只能放下面子求助老蒋,最终老蒋协助李宗仁严令汤恩伯军团遵命出击,最终取得台儿庄战役胜利。

《血战台儿庄》这段戏和真实历史是有区别的,也是艺术发挥了一些细节,稍微“黑化”了一些汤恩伯,看起来似乎他是故意违抗李宗仁命令一样,和实际上的真实历史多少有些出入。

虽然电影和历史不太一样,但这段戏总体上并没有出圈,该点到的历史细节也点到了,并不会引起历史专家和学者的不适。

反观《亮剑》,李云龙在剧中有多次战场抗命的剧情存在,第一次是战场抗命正面突围,第二次是私自决定带队埋伏,侥幸围歼了华北日军参观团,第三次是私自决定围攻平安县城。此外,淮海战役时他扔下部队独自带领侦察连突击敌后严格来说也有战场抗命的嫌疑。

李云龙的几次“战场抗命”中只有第一次算是有一定正当理由,其余几次几乎都属于任性妄为,尤其是第二次,放弃保卫总部安全的任务不执行,私自带领主力离开预定位置,将总部置于险境,严格来说等同于叛变,几乎可以立即执行战场纪律那种(历史上有类似情况)

让人感到无语的是,李云龙数次战场抗命中只有第一次遭到了严惩,团长被撤职,人到被服厂当厂长。后面几次抗命不是功过相抵就是不奖不罚,这已经严重超出了历史现实。他的原型王近山和钟伟虽然都有相似经历,但严重程度和李云龙相距甚远。

一句话,李云龙的“战场抗命”被过分艺术化了,为了突出人物,放弃了历史真实性和剧情合理性,这也给之后的抗战题材影视剧起了一个很不好的示范。

用孔捷的话说“战场抗命,多大的罪啊”,既然《亮剑》李云龙没事,那以后的抗日神剧也都撒开了让主角折腾吧,战场上谈个恋爱不算过分吧。

二、剧情设计

《血战台儿庄》的剧情基本采取了历史原貌写实拍法,在一些场景上进行了艺术发挥,但并没有超过真实性和合理性,因此其影片内容在内地和港台都赢得了赞誉,甚至直接促使了“国军老兵回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血战台儿庄》在反映战场上有三个地方非常值得赞赏:

1、真实反映日军的强大

如果仅仅从参战军队数量上看,台儿庄战役是敌我悬殊的,国军参战30万人左右,日军从头到尾参战人数满打满算也就5万人左右,始终在一线的也就是濑谷支队和坂本支队两个旅团级作战单位。

即使如此,日军依然在大部分时间里占据战场主动,而在战场具体细节上,《血战台儿庄》不仅突出了日军的火力强大,对其单兵作战能力之强也毫不避讳,片中有一个日本兵连续用刺刀刺倒多位国军战士的镜头。

2、真实反映战场的惨烈

臧克家曾经描述台儿庄战场为“一片灰烬”,直观一些说就是“血肉磨坊”,《血战台儿庄》的还原程度相当高,仅仅用惨烈二字都无法形容战场的恐怖。

尤其是在片尾,电影根据臧克家的描述“在这里,我们击退了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插上了国旗”再现了这个场景,只见遗体如山堆积在一起,宛如血肉长城一样。

整部《血战台儿庄》类似的惨烈场景比比皆是,根据一些老兵回忆,这些画面比起真实的战场丝毫不夸张。

3、反战画面

《血战台儿庄》有一段剧情非常重要,一个日军军官在战场上捡到了其他日军的遗物,照片上是该军官全家人的合影,背景则是日本风格音乐。

这段镜头的思想反映的就是反战,虽然战争性质是侵略和反侵略,但对于双方具体士兵和其家庭来说都是悲剧。

在八十年代的国产电影里能有这样具有反战思维的镜头实属不易,也确实不多见。

再看《亮剑》,该剧在反映真实战场方面也有不错的镜头,比如开局突围以及反扫荡的部分桥段,尤其是孙德胜骑兵连的战斗画面,虽然有艺术渲染成分,但总体上还在历史真实性这个范畴内。

但是,在《亮剑》的主要剧情中还是突出了一个“爽”字,也就是过分贬低日军战斗力,过分抬高我军的战斗力,尤其是在抬高李云龙个人战力方面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在这里举两个比较明显的例子,一个是历史上惨烈无比的关家垴之战,八路军上万人围攻五百日军,伤亡两千只歼灭日军四百多人,最后被迫撤走。

《亮剑》将关家垴之战改编成了李家坡之战,不仅严重降低了日军战斗力,让他们面对三十米开外的独立团都束手无策等着被炸,而且该剧还严重抬高了我军的战斗力,一个团几乎是砍瓜切菜一样就完成了上万八路军没有完成的任务。

不是说影视剧不能艺术化处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战斗,但在具体改编细节上不能太过于违反真实情况,把日军战斗力贬低得如此低下,并不是一个好的创作手法。

《亮剑》让观众感到最“爽”的一幕大概就是李云龙、楚云飞带着魏大勇和孙铭独闯日军聚仙楼,四个人八把枪,其中有两个是团一级军事主官,他们跟侠客一样深入虎穴灭掉日军全部指挥系统然后毫无无损从容撤退,甚至还顺走人家两瓶酒一只鸡。

应该说,如果筹划得当再加上其他地下党和部队密切配合,李云龙和楚云飞实现这个“斩首计划”并不是百分之百不可能,但《亮剑》刻意忽略了一切配合,只让这四个人像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一样大*四方,这显然就有点儿脱离抗日剧偏向武侠剧了。

因此,《亮剑》的“爽”剧处理思路不仅没有体现出任何反战思维,更是将惨烈的抗战往娱乐化方向发展,这种创作思路也对后期的抗日神剧们带来了影响,什么抗日奇侠之类和包子雷之类的神剧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商业化元素

所谓商业化元素,大体上是指在剧情中融入一些刻意迎合观众感官刺激的元素,最典型的商业化元素就是美女和爱情。

《血战台儿庄》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代包括更早的五六十年代的战争题材影视剧并不绝对排斥爱情,但基本上处于点到为止和意境大于画面的阶段,比如《战火中的青春》、《南征北战》和《柳堡的故事》均是如此。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受香港商业电影影响,很多战争题材影视剧也开始大量融入美女、爱情等商业元素,比如九十年代电影《飞虎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到了二十一世纪,战争题材影视剧开始大量引入商业化元素,其中《亮剑》也不能免俗。

《亮剑》给李云龙安排了三位产生过感情的女性:秀芹、田雨和张白鹿,这个数量比起一般言情剧都不算少。

不过,我们得实事求是,《亮剑》里三位女性和三段爱情还都没有太大问题,秀芹就不用说了,田雨的原型本身就是李云龙原型王近山的爱人,张白鹿的原型也是王近山爱人的妹妹,真实的历史上李云龙的原型之一王近山也确实有过感情和婚姻问题。

所以,别看《亮剑》里的女性和感情戏份多,但还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出圈,问题主要出在之后的各种抗日神剧中,基本上感情戏已经成了重要的噱头,好像不谈个恋爱就没法打仗一样,更是出现了各种精心打扮到连都市白领都自愧不如的所谓“女战士”。

综合来看,《亮剑》火了之后,模仿《亮剑》创作思路的抗战剧就多了起来,而且剧情和人物越来越离谱,甚至到了辣眼睛的地步。

如果将《亮剑》归入抗日神剧行列无疑是有些冤,但该剧在创作思路上确实引领了很多抗日神剧,尤其是这三方面:

人物设计上的天马行空

剧情设计上的“爽”剧化处理

商业元素尤其是爱情戏份的大量融入

这些创作思路因《亮剑》的走红被广为模仿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是各种稀奇古怪的抗日神剧由此出现,因此很多网友说《亮剑》是“神剧鼻祖”并不算过分。

其实,像《血战台儿庄》这样正儿八经的战争题材影视剧观众肯定还是爱看的,不论是八十年代还是现在,相信大多数观众还是更欣赏这种严肃的战争题材影视剧。

正因为抗日神剧的过火,很多观众开始怀念起《血战台儿庄》这样的优秀老电影。这就给如今的影视行业主创人员们提了一个醒,当各种神剧已经成为过街老鼠的情况下,是不是也该重新思考一下创作方向,拍一些严肃的、严谨的战争题材影视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