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7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
*说,他上世纪90年代到贵阳去开全国扶贫会,当时他任福建省委副*,分管农村和扶贫。一天,他想在贵阳吃点小吃,就点了一碗牛肉粉当早餐,但吃了一顿不过瘾,还想吃第二顿,但可惜没时间了。
*说,每个地方都有让大家留念的东西,不要小看这种幸福感,因为这种幸福感能留得住人,贵阳应该有它吸引人的地方,这是它的多彩因素之一。
3年多时光过去,记者穿梭在贵阳的街巷,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风景:人见人爱的肠旺面、流金溢彩风光无限的花溪黄金大道、城中花园黔灵山公园……这些生活中的幸福感,日复一日串联起城市与人的幸福印记,日渐浓郁。
一种味道、一样风景、一段时光,是一代又一代贵阳人无法割舍的乡愁。
一日之计在于“面”
早上7点,将董丹竹从睡梦中唤醒的,不是手机闹钟,不是卧室门口小泰迪“憨豆”不断刨门的吠声,而是梦中那一碗还没吃上的肠旺面。
头晚11点睡觉时,董丹竹便觉得有些饿了。那时她便决定,第二天的早餐,一定要吃肠旺面。
许多贵阳人的一天,从早晨的一碗肠旺面开始。
说不出确切的理由,仿佛大脑和身体告诉董丹竹理当如此——每当肚子饿的时候,她想不起任何山珍海味,就连平日最爱的日式料理,也全然勾不起任何食欲。她能想到的,只有那一碗碗淹没在油汤中的肠旺面。
白色的翻在碗面的是鲜美的肥肠,红的是鲜嫩的猪血,香脆的脆臊点缀其中,所有食材下面,藏着脆劲儿十足的面条。当然,面上还得撒上一把鲜葱花,才是最完美的。
贵阳城中,肠旺面馆甚多。2014年,有媒体曾举办了一次“贵阳人最爱十大牛肉粉、肠旺面评选”,入选的肠旺面馆里,有程肠旺面店、名香园肠旺面、师赐福肠旺面、蒋家肠旺面馆等。作为虔诚的肠旺面爱好者,名单里半数以上的肠旺面馆,董丹竹几乎都吃过,但最爱的,还是护国路上的南门口肠旺面。
南门口的早市,从6点半就开始了。但董丹竹通常都在8点半左右到达,那会儿,南门口店门前的长队早已排起来。六七米的长队,能把尾巴扔到旁边的全林步行街口。店门口设有一玻璃房子,食客在此处交了钱拿了取货单,再往前七八步,便能从煮面的灶台处拿面了。
冒着热气的肠旺面从窗口递出来,把食客的一天都唤醒了。
食客虽多,但董丹竹每次来,必能见到自发排起的长队。等的时间,有时长至20分钟,但董丹竹从来不急。她享受着在灶台前,亲眼目睹一碗碗肠旺面煮成的过程。
董丹竹说,煮面小哥的动作,节奏之紧凑有序,好似酒吧的DJ。
一扔,鸭蛋面下到沸腾的大锅中,三抖,将熟透的面捞进碗里。再一抖,又是鲜猪血入了锅、进了碗。装了面的碗再交到另一位小哥手里。七八次勺子上下进出,肥肠、脆臊、油辣椒等纷飞入碗。最后,湿抹布将外碗壁上沾上的油水一抹,免得脏了客人的手。这面,方能上桌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动作似行云流水,不过30秒钟。
吃了多年南门口,董丹竹总结了些“面经”。
若想堂食,最好携着伴去。一人排队,一人去候座。座位不算难找。眼瞅着有人要吃完了,站在后面候着便是。鲜少有人吃完了面还“霸”着座的,即便还在等人,也会先让了座出来。
董丹竹说,这样的友爱和谐场面,在别处少见。
这是南门口肠旺面食客的规矩,而构建支撑它的,或许,就是贵阳人对肠旺面共同的热爱之情。
在城中花园,跳一支舞
吃完肠旺面,董丹竹就该去上班了。65岁的徐娇华,也在黔灵山公园开启了新的一天。
此时的黔灵山公园,早已是一派热闹景象。公园大门前的空地上,一组10人的中年阿姨们正在激情的音乐声中忘我地舞动着。旋转、踏步,踏着音乐的节奏,阿姨们的左右脚迅速前后移动,腰部也跟着灵活地扭动起来。
受“热歌辣舞”的感染,白发苍苍的徐娇华也在一旁慢慢舞动起了身体。舞蹈队往前踏步,她便也微微踏上一步;舞蹈队原地转了一个圈,她便也转了一个圈;只是双眼一直盯着舞蹈队的动作,唯恐漏了下一个动作。舞步快了,跟不上节奏了,她自己最先笑了起来,跟一旁的同伴感叹:“到底还是老了,比不上她们这些四五十岁的年轻人了。”
上午9点,几位奶奶已经从黔灵山锻炼回来,坐在门口的石礅上休息聊天。
今年10月1日,黔灵山公园刚刚过完60岁生日,比徐娇华还要小上5岁。但黔灵山公园里,却收藏着徐娇华最难忘的记忆。
徐娇华回忆说,年轻时,贵阳的情侣们最爱来黔灵山约会,那是当时贵阳市最浪漫的约会地之一。悠悠绿林,记录了她和初恋男友的第一次牵手。后来有了孙子,每个周末便带着他来黔灵山看花花草草。现在,19岁的孙子去了外地读书,每年回贵阳,也总爱拉着她,去黔灵山走上一圈。
黔灵山公园对贵阳人的意义,从来不止“城中花园”这般简单。“它更是老贵阳人的回忆宝藏啊。”徐娇华说。
退休之后,61岁的邹仁勇,每天也要到黔灵山公园来“报到”。老邹爱爬山散步,老伴爱玩柔力球,同在一个公园,两个人经常都是各玩各的。偶尔,两口子会提前约好,一起回家。黔灵山公园旁,北新区路上百余米长的菜市场里,老邹便紧紧牵着老伴的手,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里穿梭,直到买够了几日的食材,这才满意而归。
新老贵阳人的“乡愁”
若说美食,贵阳人的24小时,哪少得了一顿。肠旺面之外,丝娃娃、洋芋粑、恋爱豆腐果,每一样端上来,都能唤醒贵阳游子的乡愁。
作为定居贵阳6年的新贵阳人,湖北人张满情有独钟的,却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烤洋芋和烤小豆腐:小推车里藏着炉火和铁架子,洋芋集中堆在一半铁架子上,炭火慢烤。另一半铁架子空出来,有客人要小豆腐等其他食物时,便能随时烤制。所有食材不放其他佐料,只有一点辣椒面,便是食客口中的无上美味。
这样的吃法,在湖北,张满从未见过。每次从湖北老家回来,张满就想得厉害,定要吃上一顿。最爱去的是文昌南路上的一家。老板是姓王的三姐妹,在此摆摊快10年。她们家的洋芋都是地道的威宁洋芋。生意好的时候,光洋芋一天便能卖上100多斤。
烤洋芋豆腐本可以外卖,但张满只爱围着那小推车,一块一块一片一片地慢慢吃。哪怕小推车边已是人挤人的状态,她也甘愿。
只有坐在这拥挤的小推车旁,就着燃烧的炭火,看着文昌南路上的人来人往。这独特的城市烟火气儿,才能顺着烤洋芋和烤豆腐,慢慢飘出来。
对贵阳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几乎每隔一个月,薛洋便要带上爸妈外婆,驾车去青岩古镇游玩。古镇的景色,没有哪处是不熟悉的。但62岁的老外婆就爱这“熟悉”。老外婆瘦小的身体,在高低起伏的青石板上慢慢挪动,一一经过万寿宫、状元府、慈云寺。旅程的最后一站,必然是某一家古镇饭馆。点的菜色,也少不了那三样:糕粑稀饭、青岩猪脚,还有一大盘子卤味。
这些食物,没有一样,是在贵阳市区吃不着的。但薛家人总觉得“不一样”:没有走过那青石板,没有游过古镇,便成不了这完整的一顿青岩猪脚。
就这一点,便已是贵阳人难以割舍的“乡愁”。
贵钢花鸟藏百物
有人爱往青岩去,也有人独爱花溪黄金大道的梧桐盛景。每至深秋,黄金大道两岸的梧桐渐黄,便有爱摄影的贵阳人扛了相机去,拍照、骑自行车,甚至冬泳。末了,在河边吃上一顿烧烤,被寒风吹冷的双手,便又热了回来。
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之外,贵钢花鸟市场,也是老贵阳人避不开的感情按钮之一。若有什么东西是市面上没瞧见的,贵阳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到贵钢去看看!”
也难怪贵阳人有如此反应,贵钢花鸟市场里,有近千家店铺,所售物品包罗万象:猫狗金鱼、盆栽花木、古玩玉器。花鸟市场里有家名叫“神驰水族”的十年品牌老店,经营业务包括冷水鱼、热带鱼、水族箱、渔具等。每到周末时,店里就会迎来不少带着孩子的家长和爱鱼人士,沿着水族箱里的各类鱼一一看过去。孩子们的小脑袋紧紧贴在水族箱的箱壁上,时不时还会询问店员。碰到“镇店之宝”血红龙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照例都是要惊呼一声的——一条大个血红龙,售价差不多在四五万元左右,这可不是市面上常见的。
一位阿姨背着她的“心肝宝贝”游走花鸟市场。
店员周莉荣告诉记者,她一个人,今年就卖了四五条小血红龙,每条售价在5000元左右。不过,血红龙买家到底还是少数。周莉荣说,贵阳人买得最多的,还是小丑鱼、鹦鹉鱼等比较大众的观赏鱼。尤其是春节前后,买上一些养在家里,便将“年年有余”的好兆头,“请”进了家里。
不爱鱼,就从花鸟市场的“盆栽街”搬几盆花木回家。松柏寓意“常青”,金钱树寓意“财源广进”。红星凤梨的别名,就叫“鸿运当头”,其寓意不言而喻。
贵钢花鸟市场里,藏着贵阳人对未来的期许。
夜贵阳的“小幸福”
吃过肠旺面猪脚,游过黔灵山黄金大道。晚上8点,白日的喧闹渐渐退去,属于黑夜的繁华,随着点亮的夜灯,在兴关路与青云路交汇处慢慢开启。大小颜色不一的雨棚搭了起来,棚下,夜市的摊贩们,又开启了一夜的忙碌。
“包子妹妹”烧烤店在这夜市上,共有3家店,生意在这近百家夜市摊中,算得上数一数二。下午6点左右,夜市还未开始营业,老板陈帅便已在此守候着了。千张豆腐皮、鸡脚筋、黑椒牛排粒,这都是“包子妹妹”最受欢迎的菜品;各色食材都是白天便已洗净、备好了的,负责烹饪的,也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他倒没有旁的事儿,便只坐在店里“看店”——捡一张凳子,坐在一旁,随时注意店里面的情况。有客人的炭火熄灭了,没人顾得上,他便搭把手添把火;新来的客人没处坐,他便负责张罗。
不过,陈帅最熟悉的,还是这样的场景。五花肉烤出来的油水滴在炭火上,发出了阵阵的嗞嗞声。有人高声划着酒拳,突然抡起的胳膊,打“碎”了头上的灯光。
当了三年老板,陈帅不爱吃宵夜了。陈帅说,以前没长胖时,他也是个爱宵夜的主儿。即便刚吃完晚饭出来,已是酒足饭饱之态,也会邀约三五好友,到夜市上“饕餮”一把。
哪只是为了吃,“喝喝酒,顺带叙叙感情,这才是宵夜的真正意义。”陈帅说。
夜跑南明河。
从甲秀楼出发,顺着南明河往下跑上8公里,在水东路外滩七公里,贵阳夜跑族们就能见上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这便是中天金融集团旗下的方舟戏台。在一堆现代化建筑群中,沿袭了明清以来雕刻装饰艺术的方舟戏台,仿若“穿越时空”而来。
推门而入,便是另一个“夜贵阳”。
戏台上,正上演着一折京剧“打龙袍”。贵州京剧院和方舟戏台约定,每年将在这里演出300场。每天的演出是晚上8点到9点,每天三折戏,戏码三天一换。
自从方舟戏台开演以来,京剧迷刘庸裴隔三差五地便要在这里来看上一回。刘庸裴说,以前看戏,多半都是守着家里的电脑看视频,“现在能看现场演出,可比视频‘有滋味’得多了。”
就着一杯清茶、几份茶点,在悠悠京韵声中度过一个多小时,属于刘庸裴的贵阳一天,才算圆满结束了。
在方舟戏台,喝着茶,看着京剧,别提有多惬意。
走出戏台,外滩七公里的沿河广场上,有穿着婚纱、西服的新人,在璀璨灯光点亮的夜色中拍婚纱照。深秋的夜风已冷了起来,穿着露背婚纱的新娘冻得“露出了苦瓜脸”。摄影师引导她笑起来,“想想你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新郎突然在旁边喊了一声“丝娃娃”。也不知想到了什么,那新娘突然咧开嘴,笑了。
记者手记
迈进新时代为祖国打call
24日中午,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了。
北京西站这段路上,一切如常,只是与我擦肩而过的人群中,总会不时听到人们边走边聊关于大会的话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了。”“对对,现在是新时代了!”几个学生模样的青年谈笑着走过。
街头的户外大屏上,正播放着闭幕会后代表走出人民大会堂的画面。每个代表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党和国家的政策高瞻远瞩,我们基层干部在落实时要脚踏实地。”党的十九大代表、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第一*杨波说,回去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十九大的精神传递到海嘎村的每家每户,让他们知道,**对大家是多么牵挂;让他们知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收获了怎样的丰硕成果;让他们知道,**为我们的未来描绘了怎样的美好蓝图……
闭幕会后,党的十九大代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党总支*潘克刚在十九大“党代表通道”上回答记者提问时,用他最熟悉的方言向两千多公里外电视机前正在观看直播的花茂村乡亲们作出承诺:“让老百姓过得更安逸!”
随手打开微信,就看到我一位远在美国的同学在朋友圈里深情写了一段话:“我从来没这样真切地意识到,距离中国梦的目标这样近了!”
朋友圈的小伙伴们纷纷点赞。“和你一样,我也为强大的祖国打call,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好!”一个小伙伴这样评论。
走在北京街头,阳光洒在脸上,幸福漾在心底。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一同进发!
文:刘姝 王奇 图:杨兴波 来源:贵州都市报 编辑:武芮西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