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树军来说,合作社的工作就是他今后发家致富的希望。 本报记者 郑思哲 摄
本报记者 郑思哲
这里有祁连山下最肥美的天然牧场,草场资源和牛羊就是这里的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的不断推进,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皇城蒙古族乡改变以往粗放式放牧方式,依靠发展生态畜牧产业,走上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8月28日,驱车近一个小时,我们到达了距离县城59公里的皇城乡。此刻,时值中午,烈日炙烤下,汗水顺着每个人的鬓角滴落。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李树军带着草料,走进了更加湿热的牛棚。
“该吃午饭喽。”好似能听懂李树军的喊话,本在一旁悠然自得的牛群迅速围拢到李树军跟前,开始咀嚼李树军带来的美味午餐。
“草料里混合有玉米等谷物,不仅能给牛羊提供营养,还有利于牛羊消化。”李树军一边说着,一边将饲草抛撒入食槽内。
家住西滩村的李树军是皇城乡老牧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一名职工,专职负责喂养合作社里的牛羊。2019年,已经实现脱贫的李树军决定将自己约6.7公顷的草场入股到合作社。“就想着给自己再找条致富的路子。”李树军说。
入股到合作社里不仅有分红,在合作社里工作还有工资可以拿。李树军粗略算了一下,除了合作社每个月3500元的固定工资,每年的草场入股分红也有1万多元,一年的收入就有将近5万元。“这份收入在我们村里已经算是中等收入了。”李树军笑着说。
与李树军相比,朵全寿算是合作社里的老职员了。老牧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017年成立之初,朵全寿就将自家约27公顷的草场和150只羊全部入股到了合作社。如今,朵全寿已经当上了合作社养殖场的副厂长,现在负责合作社西门塔尔牛的试验性养殖。
“现在已经养殖了小半年,还是挺顺利的。”朵全寿说,目前厂里养了70多头西门塔尔牛,并且已经卖出去了一批牛犊。“一头牛大概能卖一万多元。”
为了让厂里的牛羊长得更健壮,除了轮换入股的草场放牧,一个月前,厂里还专门给合作社里3300多公顷的草场施了有机肥。“目前看来施了有机肥的草场的草长得比较好,产草量也比之前有所提高。”朵全寿说,这对于提高草原覆盖度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种植的饲草可以进行青贮加工,开辟草产业发展之路,进一步减轻草场压力的同时,还可以为当地牧户提供优质饲草。
除了集中规模化养殖,合作社还会和一部分农户签订养殖协议,以家庭牧场的方式发展生态养殖。“我们将牛羊交给牧民们养殖,到了屠宰季再去收购。”朵全寿说。
对于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朵全寿充满了信心。朵全寿说,生态畜牧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放牧方式,还使得草场得到了循环利用,群众也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对于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来说都是有益的。
如今,合作社除了养殖,畜产品加工方面也已经逐渐打开了市场。“我们除了生鲜牦牛肉,生鲜藏系羊肉外,还积极探索酥油、曲拉等民族特色食品的开发,以便让畜牧养殖融入第二产业,拓展发展渠道。”朵全寿说,合作社还打算依托养殖场创办草原文化旅游,促进合作社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