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平话》之所以成为万世流传之经典,着实是因为书里的故事值得反复品读,意味无穷。
第八十四回有载,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得刘备大败而逃。追击蜀军的过程中,陆逊率兵一路追赶到江边。然而,江边不见刘备的踪迹,徒留几堆乱石。陆逊敏锐地发现,在乱石之中,似有*气流露出来。陆逊不敢托大,连忙找来当地的百姓询问情况。百姓告知陆逊,早年蜀军入川时,诸葛孔明已于此地布设阵图,自此之后,乱石里便经常出现云气。
之后,陆逊爬到附近的高山上,居高临下观察石阵,并没有看到阵中有什么*机。想来只是诸葛亮设下的惑人迷阵,放下心来的陆逊立即带兵进入石阵。殊不知,陆逊刚刚入阵,阵中便风起云涌、飞沙走石,陆逊连忙让军队调转方向,想要尽快逃离这个鬼地方,然而,风沙早已弥漫开来,阵法中可见度极低。眼看陆逊与官兵要中招,这时有一老人凭空出现,带着陆逊逃出生天。解救了陆逊之后,老人向他说道:
“老夫乃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也。昔小婿入川之时,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临去之时,曾分付老夫道: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老夫适于山岩之上,见将军从死门而入,料想不识此阵,必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特自生门引出也。”
就是这段文字,每次笔者看来都觉得颇为玄妙,里面有许多信息扑朔迷离,难以解答。
且先来看看孔明为何要设下这迷阵。
当地百姓所言非虚,诸葛亮设八阵图是陆逊入阵几年前的事,当时,刘备打着平定张鲁的旗号*入蜀地,随后关羽坐镇荆州,诸葛亮、赵云、张飞等人共同入川。在途经夔关期间,诸葛亮沿着江河设下此阵法。
历来行军打仗,阵法都是由人来组成的。用石头来构造阵法的情况比较罕见,缺点却相当明显——无法移动。这样的阵法,只能用做阻拦和防守。诸葛亮设阵法时,考虑的就是川蜀的安全问题。一旦荆州沦陷,此地的八阵图就能阻拦敌军深入。
火烧连营后,陆逊追*蜀国主公,八阵图果真发挥了作用。按照书中的描述来看,倘若没有老者(黄承彦)多管闲事,陆逊此番凶多吉少,起码要折损大量兵员。黄承彦是何许人也?诸葛亮的老丈人。那么,诸葛亮的老丈人为何要帮助敌军脱困呢?
难不成,孔明早已料敌机先,指示老丈人帮助陆逊脱困?
且看书中,此战之前马良曾询问孔明:“一旦主公失败,该如何守住成都。”面对这个问题,诸葛亮的回答是陆逊肯定不敢追到成都。马良询问孔明原由,诸葛亮称:“早年入川时曾在鱼腹浦这个地方驻扎了十万精兵强将。”马良有些疑惑不解,自己曾多次路过鱼腹浦,根本没有看到蜀军。诸葛亮让马良无需多虑,届时自然知晓。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诸葛亮并没有其它战略安排,就是决定借助八阵图来阻拦,甚至,击溃陆逊。
既是如此,那么,身为老丈人的黄承彦为何要自作主张?
是不是黄承彦的立场有问题,或者昏聩糊涂,所以破坏了诸葛亮的大计?并非如此,黄承彦是荆州地界的名士,和庞德公、司马徽等人都是好哥们,崔州平、徐庶这些晚辈也对其相当敬仰。黄承彦是荆州一带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亦是诸葛亮的岳父,由他来经办大事是不会出什么疏漏。更何况,从黄承彦的定场诗中,我们也能看出此人对名利并无兴趣,且眼光极其长远,拥有真正的智慧。
既然黄承彦是一位智者,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更难以解释了。
对于自己的行为,黄承彦在与陆逊交谈时似乎可以自圆其说:“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特自生门引出也。”表面上看来老人家有好生之德,不愿让生灵涂炭。但仔细想来,事情绝非黄承彦说得那么简单。老人家真正的目的,实为挽救蜀汉基业,挽救诸葛亮。
刘备这次出兵,本已犯了兵家大忌。诸葛亮连番劝说无果,主公执意出兵,所以在战前诸葛亮就已预言“汉朝气数休矣”。一场夷陵之战,令蜀汉损兵折将,民怨四起,加上荆州沦陷,刘备已彻底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本钱。即便是后辈曹丕,亦清醒地看到“陆逊若胜,必尽举吴兵去取西川;吴兵远去,国中空虚,朕虚托以兵助战,令三路一齐进兵,东吴唾手可取也。”
才智不如前辈的曹丕都能洞悉这一点,更别说是黄承彦了。黄承彦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可以说是相当长远的。东吴追击刘备,陆逊带兵进八阵图,势必会死伤无数。千万别小瞧了诸葛亮的本事,在正史中诸葛亮或许不会什么左道之法,但在小说里诸葛亮的阵法*伤力极强。
陆逊此行轻则折损过半,重则命丧当场。从蜀汉的角度来看,这既是好事,亦是坏事。短期看来,东吴主力全军覆没,再也没有力量应对曹魏南征,吴国灭国只是时间问题。长期看来,东吴灭国三分天下之势被破坏,用不了多久坐拥中原和江东的曹魏势力便会长驱直入,夺取蜀地一统中原。
因此,黄承彦虽然没有得到女婿的指示,仍自作主张,将东吴主力解救出来。期间,陆逊听闻曹魏来犯,立即撤军,蜀汉之危自解。
既然此举对蜀汉而言有莫大的好处,立下不世奇功的黄承彦为何邀功呢?
即便他对名利兴致缺缺,也可以将功劳归于女婿诸葛亮呀!
然而,当我们翻开《三国演义》,便会发现八十四回之后黄承彦像凭空消失一般,再也没有出现在文字中。面对这样一位拯救了蜀汉江山的救世主,蜀汉高层为何没有加以表彰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昭烈皇帝尚在人世。
刘备发兵东吴以前,或者说荆州之变出现期间,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了裂痕,甚至,爆发了矛盾。在以往的岁月里,不论大事小情,刘备都要放低姿态,询问孔明先生的意见。
然而,举国征讨东吴这样关乎两国命运的大事,刘备却自作主张,并未采纳诸葛亮的意见,甚至直接拒绝了诸葛亮的方案。更加离谱的是,在发兵之后,刘备事事独断专行,没有听从包括诸葛亮在内任何军师的建议。刘备带兵打仗的水平着实有限,他是上位者的材料,却不具备主帅的能力,所以他的失败完全是可以预见的。
刘备打了败仗,蜀汉积累了多年的精锐折损八成,当年《隆中对》的宏图伟业付之一炬。以刘备本人来说,他已经颜面扫地,愧对诸葛亮。但在这份愧疚之中,此前埋下的猜忌却并未消弭。至于当时与东吴的政策,刘备、关羽皆持对抗意见,在刘备的影响下,蜀汉朝野上下都决定与东吴交恶到底。如此这般,黄承彦的立场就有些尴尬了。
他虽然是为了蜀汉的未来考虑,但私放敌国主帅的行为根本无法得到官方的认可,更别说是表彰了。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自然知道老丈人的所作所为对蜀汉而言意味着什么。但是,即便诸葛亮能够体会到岳父的苦心,理解岳父的行为,他又怎能在满面愁容、对东吴恨之入骨的主公面前提及此事呢?
荆州对于诸葛亮的蓝图而言,是无可替代的根据地。一旦荆州失守,那么,蜀汉就再无进取之可能。更何况,此番刘备带走了全部精锐,将所有主力输在夷陵战场上,这时的蜀汉连自保都成问题。所以,接下来蜀汉的发展方针便是据守不出,舔舐伤口,休养生息。刘备晚年经此一败,郁郁而终,将蜀汉的未来交托到诸葛亮手上。
此时,诸葛亮力排众议,在朝堂上舌战群儒,坚决要与东吴重拾盟约。为了达成这一外交目标,诸葛亮主动派遣使者出使江东,与孙吴重修旧好,巩固联盟。自此,两国之间虽然存在一纸盟约,但蜀汉方面对东吴的偏见却是挥之不去的。主公刘备之死,与陆逊有直接关系。所以在蜀汉群臣看来,东吴的所有人都可以被原谅,偏偏陆逊不可以。在这种思维的左右下,当年营救了陆逊的黄承彦自然成了众矢之的。所以,即便《三国演义》里没有提到黄承彦的结局,我们也能猜出一二。
面对蜀汉朝臣的指指点点,黄承彦黯然隐退,从此不再出现在公共场合了。
可以说,对于黄承彦而言,这样的结局也没什么不好。毕竟,他向来淡泊名利,对荣辱功利看得很淡。以他的人生修为,这些虚名何足挂齿?只要女儿和女婿能够安好,他便再无半点顾虑了。
参考资料:
【《三国志》、《三国演义平话》】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