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里边的开场语。罗贯中从统一的东汉末年,写到西晋灭东吴,再次一统天下。
这段时间的天下大势就是经历了从合到分,从分到合的一个过程。
这句话历来也被人们所乐道的解释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且十分贴切。
当然,《三国演义》里边只是写到了西晋的再次统一,之后的历史便没有再写。但是这个“规律”却还是依然适用。因为这个结束乱世的西晋帝国,实际上只存在了36年。之后,中国北方大地便再次陷入战乱,天下也随之四分五裂;而这个分裂的时间,整整持续了三个世纪之久。
今天就来聊聊西晋统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这个新生的帝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轰然倒塌,而后又将中国带入历史上最黑暗,最残酷,最血腥的十六国南北朝时代。
说起西晋的灭亡,我们常常会想到那个何不食肉糜的痴傻皇帝司马衷,还有八王之乱等等历史事件。
先来说说这个司马衷,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嫡长子;至于他是不是痴傻不好说,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的智商很低。有一次某地发生饥荒,饿死了很多的百姓,皇帝司马衷听说了,脱口而出:何不食肉糜?
能说出这样一句值得千古传颂的名言,其智力可想而知了吧!
那这样一个智力低下的人,为什么会选他当皇帝呢?
网上有很多人分析过,说他是嫡长子,中国古代讲究立嫡立长不以贤。当然,这些都没错。虽然司马炎有二十几个儿子,活着长大的就有十几个;但是综合来看,我觉得有这几点原因,让司马炎最终还是决定将皇位传给司马衷。
第一:司马衷的亲生母亲杨皇后,出身高贵,来自弘农杨氏;杨皇后生有两个儿子,司马衷和司马轨,分别是嫡长子和嫡次子,但司马轨早夭,实际上就只有司马衷这个嫡子了。后来杨皇后去世,她推荐自己的堂妹杨芷当皇后,因此杨芷对司马衷自然照顾有加。在身份地位上,嫡长子司马衷,拥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第二:司马衷虽然蠢,智商不高,但是他有个好儿子,司马遹。司马遹和他父亲司马衷不一样,他从小聪慧过人,深得祖父司马炎的喜爱,经常把他带在身边。所谓隔代亲,或许在司马炎的眼里,司马衷只是过渡,他真正想要的继承人,实际上是司马遹。
第三:上边提到过,司马炎的两任皇后,都是出身高贵的弘农杨氏,外戚母舅势力强大;在魏晋时期,极其注重门第,有这一层关系在,司马炎也不敢随便废嫡。况且天下已定,司马衷只要做个守成之君就行了;为此司马炎在临终时,特意苦心挑选了两个辅臣,司马亮(司马懿四子)和杨骏(司马衷外祖父)。一个是司马家的宗亲,一个是新皇帝的外亲,又能互相牵制,不至于一家独大,肯定能为他儿子司马衷保驾护航。
第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司马攸。司马师由于无子,弟弟司马昭便将嫡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司马昭在世时,常说天下是司马师的,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曾想立更有才能的司马攸,后来群臣劝阻,才没有废立司马炎。司马炎当皇帝后,追尊其伯父司马师为景帝,庙号世宗,因此在法理上,司马攸是有继承权的。但是皇权是唯一的,更何况是在最无情的帝王之家。司马炎不得不防着他这位有才能的弟弟,因此他不能主动废除最有继承权的儿子,而是坚定的选择维护立嫡立长的古制,避免之后有人拿此做文章,拥立司马攸。
从以上四点来看,司马炎即使知道司马衷难堪大任,但还是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司马衷,并且为司马衷选择好辅臣,铺好道路,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安排。然而,这终究不过是司马炎的自以为是和一厢情愿,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设想完全是痴心妄想。
也正是因为司马炎的这个决定,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
司马炎临终之时,杨骏利用在宫中侍疾的机会,篡改诏书,宣称皇帝任命自己总领朝政,辅佐太子。司马衷即位后,杨骏成为唯一的辅臣,掌握整个西晋帝国的话语权。他专横跋扈,为人刻薄,且心胸狭窄,朝中大臣对他怨声载道,在外藩王自然也对他不服。
此时,野心勃勃的皇后贾南风,也想掌握权力;她看出了杨骏的不得人心,便决心发动政变,除掉杨骏。她联合有勇无谋的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发动政变,顺利的除掉了杨骏;后来又指示司马玮*掉司马亮、卫瓘等名高望重的大臣,并将事情全部嫁祸于司马玮身上;至此,贾后终于独揽大权,再无顾忌,开始了为所欲为的荒淫无度生活。
由于司马遹是太子,但并非贾后所生。而随着太子司马遹的渐渐长大,并对贾后的专权不满;这也导致贾后决心废除太子;为此贾后设计陷害太子谋反,将太子司马遹废为庶人,后来又将其*害。
贾后的这个举动无疑是玩火自焚,因为司马遹是司马炎看好的继承人,向来被寄予厚望。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以贾后谋害太子的罪名起事,向贾后势力发起进攻,一举诛*贾后和贾氏势力,并自领相国,控制朝政。
换个掌权者其实也并没有什么,毕竟之前杨骏、贾后都是如此。但是司马伦太贪婪了,连“代理人”都换掉了;直接一脚踹开司马衷,自己当皇帝了。
这怎么行?你司马伦胆大包天啊!
于是,各地的诸侯王都有了口实,纷纷起兵讨伐司马伦。首举大旗的便是齐王司马冏(司马攸之子),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弟弟司马孚之孙)和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也起兵响应。
最终众叛亲离的司马伦兵败被抓,随后被处死。司马衷复位,封司马冏为大司马,司马颖为大将军,共同辅政。后来司马颖采用谋士卢志的建议,以退为进,请辞回了封地。司马冏便一手遮天,作威作福,导致大失人心。
河间王司马颙声称接到密旨,指责司马冏祸乱朝纲。司马颙出兵讨伐司马冏,但是,他还是晚了一步。京城的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早已*掉了司马冏,掌握了最高权力。
司马颙于是再次联合成都王司马颖,以司马乂专擅朝政为名,联合发兵攻打京城。迫于局势,城内的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弟弟司马馗的孙子)将司马乂抓获,送给了联军。司马乂被烧死,司马颖掌握大权,并以丞相、皇太弟的身份,坐镇邺城,遥控朝廷。
但司马家的后人,似乎都没有什么执政的水平。司马颖宠幸小人,任性妄为,朝政被弄得一片混乱。司马越见机,联合右卫将军陈昣等人发动政变,控制京城;挟持皇帝司马衷,率军北上讨伐邺城的司马颖。
但是此次讨伐最终还是失败。司马越兵败,逃回封地东海,司马衷则被留在了邺城。与此同时,在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则趁机出兵,轻而易举的占领了空虚的京城洛阳。
由于之前讨伐司马伦时,司马颖曾派人到幽州招兵,没得到王浚的配合,为此司马颖一直怀恨在心;如今大权在握,是该报仇的时候了。但司马颖还是忌惮王浚的实力,先是派心腹和演去担任幽州刺史,并要他寻机*掉王浚。然而和演谋事不成,反被王浚所*,进而打草惊蛇。王浚不想坐以待毙,联合鲜卑段氏、乌桓羯朱和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之弟)等起兵讨伐司马颖,大军一路南下,*向邺城。
司马颖很快兵败,只能带着皇帝司马衷等人,逃回洛阳。此时的洛阳早已被司马颙控制,司马颖的等人随后便被司马颙的部下张方劫回长安。司马颙掌握朝政,废庶司马颖,改立司马炽(司马炎第二十五子)为皇太弟。
公元305年七月,东海王司马越联合范阳王司马虓(司马懿弟弟司马馗的孙子)、王浚等人征讨司马颙,大军攻入长安;司马颙逃入太白山,后被司马越设计诱*,司马颖也在逃亡的路上被*;最后司马越携皇帝司马衷返回洛阳。
至此,历经十几年的“八王之乱”宣告结束。司马越成了这场权力争斗的最后胜利者,但他也是失败者;因为,此时的西晋帝国已经风雨飘渺,天下早已四分五裂,乱成了一锅粥。
长城南边的南匈奴人刘渊,被族人拥立为大单于,后来自称汉王,建立匈奴汉国,即后来的十六国之一的前赵;西南的氐族人李雄占据益州,自称成都王,即后来的十六国之一的成汉;西北凉州刺史张轨统领河西四郡,坐看中原烽火,即后来十六国之一的前凉政权;东南的扬州刺史陈敏,也准备割据江东;北方幽州都督王浚,也联合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势力,割据一方。
中国的历史也开始进入一个分裂的时期,一个被称为十六国的黑暗、血腥、纷乱的大乱世就此拉开大幕。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