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祭仪式都是厨师担任刽子手?殉葬者来到墓道入口排着队砍头?人祭和人殉从何而起,又是怎么衰落的,让我们拨开迷雾,探清这些隐藏于历史阴影中的暗黑风俗。
先解释一下:人祭和人殉是两种仪式,人祭是把奴隶或者俘虏当做祭品献给神灵,祭品叫做人牲,即人型牲畜,由此称呼即可想象这些人将会遭遇的凄惨下场,人牲来源多是俘虏或奴隶;人殉则是用活人给死去的人做陪葬,牺牲者多是墓主人的妻妾女婢、佣人家丁等亲近的人。
虽然都是血腥的*戮,但细微的区别还是很多的,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一、人祭
1、人祭的起源
人祭起源于上古时期,与人格化的神灵崇拜有关,原始社会的人类无法正确地认识各种自然现象,遇到地震洪水等天灾无力应对,于是将其付诸神灵并加以祈祷祭拜,种种天灾是神灵发怒需要安抚,可是祭品怎么办呢?要知道,远古时期人类就连吃饱都很困难,更没有多余的食物来供奉神灵,于是有些人就把目光放在敌对部落身上。
战争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在远古时期,部落之间的兼并战争是非常频繁的,不同部落之间为了土地、水源,粮食,人口等互相攻击,失败的部落下场很凄惨,女人和孩子被保留下来,成年男人少部分当做奴隶,大多数都会当做人牲*死来祭祀神灵,用其他部落的人做祭品有三个好处,一是祭品的问题解决了,二是省下了一笔口粮开支,三是消除了隐患。
部落战争
最早关于人牲的文字记录,出自殷代的甲骨刻辞,里面有不少文字,就是描述怎样*人祭祀,但人牲现象出现得更早,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都发现过人牲迹象。
仰韶文化的代表—西安半坡遗址(6000-6700年前)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就是那个发现《人面鱼纹陶盆》的地方,考古专家曾在一处建筑遗址下面,发现一个被砍下的头骨,旁边还有一个陶罐,出土在房子下的陶罐是祭祀所用,那头骨自然就是祭品了。据专家推断,在当时,人们的房屋建筑质量不佳,经常容易坍塌,于是,在建造房子之前,就会进行祭祀一番,这个可怜脑袋的主人,应该是其他部落的俘虏,由此可知在那个时代,人祭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风俗习惯。
半坡人房子质量确实堪忧
2、人祭的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人祭现象也不断在变化,到了殷商等奴隶制国家出现后,人祭行为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宗教意义,成为了一种社会制度并广泛流行,大体上在商朝建立初期,人祭就很普遍不过用人较少,真正的高峰期是盘庚迁殷之后,无论是人祭数量还是祭祀次数都达到了历史峰值,而武丁之后又逐渐减少。殷墟发现的甲骨上,有明确记载人祭的数量约一万三千多人, 另外尚有一千多甲骨没有记载人数,但按照一个甲骨至少一人来算的话,整个商朝用于人祭的数量在一万五千人上下,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一万五千多条性命被活生生*死用于祭祀神灵,最大规模的祭祀一次性使用五百人牲!难怪商朝被誉为笼罩在神秘面纱下的血腥国度。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商朝人来说祭祀和战争是最重要的两件事,特别是前者,商朝人的特点是“尊神事鬼”,在商朝早期,他们祭祀的神灵主要是祖先,后来,随着商朝国力不断增强,对外战争抓到的俘虏越来越多,祭祀的范围就不断地扩大,天神、地祗(地面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 如土地神、社稷神、山岳、河海、五祀神,以及百物之神)、人鬼(历史上的人物死后神化的,包括先祖、先师、功臣,以及其他历文人物)无所不祭,可以这么说:祭祀的目地是保佑战争胜利,战争的目地是抓俘虏祭祀神灵,商朝人热衷于这一切并且痴迷至极,到了后来,甚至就连宗庙建筑的奠基,动土,架梁,安门直到最后的建成使用,每个阶段都要举行人祭仪式,一座雄伟建筑的完成,光用于人祭的祭品就得*死几十上百人,连同牲畜、车辆,一齐埋在 宫殿宗庙台基 的内外,夸张点可以这么概括:现代人需要放鞭炮的各种场合,在商朝都会举行人祭仪式,咱们逢年过节的放点鞭炮,商朝天子遇到点啥事就宰几个人。
商朝甲骨
人牲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战争获取,商朝国力强大,经常对敌对方国和异族发动战争,由此获取大量的俘虏,俘虏大部分被用作人祭,仅仅很少一部分活下来成为奴隶,除此之外,附庸国也要定期向商朝供奉人牲,据说周国对此事相当热心,抓获了大量的羌人供奉给商朝天子,并以此获取商朝天子大量的赏赐,后来商朝疯狂的人牲祭祀活动引起其他部族的恐惧,周国趁机联合周围部族举兵灭商。
至于人牲的处理方式也很多,从甲骨文上的记载来看,*祭的方式五花八门,砍头名曰[伐],一剖两半名曰【卯】,千刀万剐叫【刿】,剁成肉酱叫【俎】,其他的诸如风干火烧、土埋鼎煮,怎么说呢,从商朝人的角度看去,人牲的待遇就和牲畜一样,想着法地把他们弄成各种食物就得了,煎炒烹炸焖溜熬炖,牛羊马猪怎么处理,人牲就能怎么处理,《搜神记》里周文王儿子伯邑考被做成肉丸子,就属于人祭的一种,他还是高级人牲,因为伯邑考属于贵族,用贵族做祭品那祭祀的意义会更加重大,神灵会更加喜欢,纣王将肉丸子赐给周文王也是有根据的,那时候贵族人牲被认为具有神秘力量,商朝贵族对这种人牲做成的食物兴趣很大,神灵享用的是人牲的灵魂,那人牲的肉体就留给贵族品尝了。
殷墟人牲遗址
3、人祭的消退
商朝灭国后,周朝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天命鬼神之说没有那么沉迷了,纣王曾经迷之自信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意思是我命由上天决定,谁也改变不了,结果牧野之战商军临阵倒戈,纣王逃到鹿台自焚而死,临死还不忘打扮得美美地穿上美玉宝衣,周武王作为倒戈之战的目睹者,对民众能量的强大深受震撼,由此周朝上层人士对“天命之说”产生某种程度的怀疑,进而发展出了“德治之说”,然而一种制度的消失却并非那么容易,周朝统治阶级继承了商朝的人祭人殉制度,只是规模和频次都变小了。
春秋战国时期,活人祭祀现象也时有发生,如鲁季平子伐莒,郑文公伐鄫,楚公子弃疾灭蔡等,都有用人祭祀的记录,左传里记载,宋襄公为了震慑东夷,命令邾文公*死鄫子来祭祀土地神,结果被手下司马子鱼一顿抨击,说祭祀是为了人,百姓是神的主人,什么样的神可以享用主人的祭祀呢?可见在当时社会对人和神灵的关系的看法在发生变化,人祭行为已经不被社会所认可,被视为不人道和残忍的行为,这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
再后来,人祭就属于违法犯罪的行为了,除非是无法无天的乱世,否则在任何年代以人祭神的行为都被视为*人重罪,武松为兄长报仇,把王婆和潘金莲剖腹挖心于武大郎灵位之前,也属于人祭的一种,按理说为兄报仇人证物证俱在,可后果还是被官府捉拿,刺配孟州。*俘更是被视为不详之举,*神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兵四十万,落得个自*身死的下场,项羽坑*二十万秦兵,最后也自刎而死,飞将军李广一辈子不得志,自我分析认为是早年*降造下的因果,这些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战神,他们都压不住*降恶果的反噬,那一般人更不敢这么搞了,人祭这种行为的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都不存在了,也就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长平之战40万赵兵被坑*,赵国自此一蹶不振
二、人殉
1、人殉的起源
人殉现象出现得要晚一些,后期虽然一度被社会所排斥摒弃,但还是经常死灰复燃,它的产生与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密切相关。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群中开始出现阶级分层和尊卑之别,在父系氏族社会建立后,男性凭借自身的优势,掌握着大多数生产资料,女人和孩子成为了附庸,陪葬制度也就因此应运而生,殉葬者多是墓主人最忠心的妻妾婢女,仆人家臣,即使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墓主人也想继续享受活着时候的尊荣,需要这些陪葬者继续保卫和服侍他。这是殉葬制度的根本出发点。
现代考古发掘发现,大汶口时代(约6000年前)即有人殉现象发生,位于江苏省新沂市的大汶口花厅遗址,有八座墓穴发现人殉17名,大多是儿童,其后的龙山文化(约4000-4500年前)、齐家文化(约4000年前)、二里头文化(3500-3800年前)皆发现人殉的现象,比较著名的人殉墓葬,是位于濮阳的《西水坡仰韶殉葬坑》,不过该遗址最出名的不是人殉,而是墓主旁边的蚌龙图案。(蚌龙被认为是'中华第一龙',关于中华龙存在之分析讲解,可以参考此文【】)
水坡仰韶殉葬坑,左边便是著名的“蚌龙”
人殉制度同样在殷商时期达到高峰,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墓葬中,据统计人殉数量达六千人以上!最初人殉一般与狗猪等家畜同埋,迁殷后则以单埋为主,且按照墓主人等级不同,殉葬人数有严格的规格区别:王室成员墓中殉葬者从数十人至数百人不等,小型贵族墓中殉葬者则从一人至数人。殉人分全躯葬和身首异地而葬两种,全躯葬的殉人放于墓主周围,有的还备有薄棺和少数随葬品。这种殉人多半是墓主生前宠幸的臣妾婢女,拥有一定的地位。身首异地的殉人放于墓坑填土中或墓道中,有的头骨与躯骨分别放置墓道中,有的是在墓坑中放头骨、墓道中放躯骨。据推测,位于墓室下的殉葬者是直接被活埋,然后用夯土填平,等到墓主人棺椁安葬到位后,留下墓道,殉葬者由士兵押送到墓道之中,或直接在墓道外,将其逐一砍头,然后按照巫师命令将遗骸放置到不同位置,这种殉人则地位低下,和人牲相差无几。
殷墟殉葬坑遗址
周朝同样继承了商朝的人殉制度,不过人数和频次也开始大范围降低,到了西周末年开始逐步衰落颓废,但并没有消失,春秋时期,秦穆公、齐桓公、宋文公、晋景公、楚灵王、邾庄公等诸侯死后,都曾使用人殉陪葬,少则数人、多则一百七八十人,墨子曾言:”天子*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由此可见当人殉制度仍在运转之中,春秋末期这种野蛮的习俗渐渐开始被社会大众反对,秦穆公雄才大略,临死前以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位国人公认的贤人作为陪葬,惹得秦国百姓天怒人怨泣涕涟涟,做《黄鸟》哀之,有人说三位贤人是主动殉葬以报君恩,可不管怎样,这种行为的副作用是很明显的,天下英才被秦穆公等几位秦朝国君大规模的殉葬活动吓到了,“百余年不敢西入函谷关”,这也直接导致秦朝中期发展程度与中原各大国严重脱节,被东方诸国嘲笑为“戎狄”,是谓“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直到秦献公即位后“止从死”,情况才得以改观。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
汉朝时在制度上禁止了人殉,但仍不能禁绝,在封建礼教的倡导下,“奴仆殉主、妻妾殉夫”被视为最高美德而得以长期残存,唐宋亦有人殉之事,只不过人数相对较少,总的来说,人殉现象仍然存在,但不像商周或者春秋战国时期那样被视为一种社会制度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时,人殉制度又开始死灰复燃,自太祖朱元璋开始,后宫嫔妃殉葬成为朝廷制度被继承下来,直到明英宗乃止:“口占遗命,定后妃名分,勿以殡御殉葬。” 你看宫斗剧中皇帝一死,后宫哭声震天,其实那些妃子不是在为皇帝驾崩痛哭,而是哭泣自己性命不保,将会给皇帝殉葬。
皇帝驾崩被赐死的妃子
总结:其实无论是人祭还是人殉,都是源于人性的蒙昧无知和自私残暴,统治阶级至高无上,掌握着他人性命的生*大权,只为了祭祀或者安抚那些虚无缥缈的存在,有人说,像商朝大肆人祭人殉的社会氛围,商朝底层人民为何没有反对,其实原因很简单,在商朝中后期,人祭和人殉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俗或者传统,被当时的民众所接受,传统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而这种习惯一旦被建立,那就很难被改变,商朝前后绵延500余年,对商朝中期的人来说,人祭和人殉这种风俗已经流传几百多年了,假如有人质问为何要用人祭祀神灵,商朝人可能会很奇怪的反问他:“有什么好奇怪的,几百多年来不都是这样子祭祀的吗?”
满清从八旗弟子入关,到民国成立清朝灭亡,国祚二百七十余年,跟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比起来算不得长吧,清朝刚立国那会,要求汉人剃发易服,激起汉人强烈反对,并因此引发无数血案,而等到民国时期发动剪辫运动,那帮遗老遗少们反而痛哭流涕,剪个辫子跟要砍他们脑袋似的。
全文完,欢迎评论、收藏、点赞、分享。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