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骚客游洛阳 不得不聚九老堂

文人骚客游洛阳 不得不聚九老堂

首页角色扮演龙武传世更新时间:2024-05-09

在十三都洛阳城东十二公里处的龙门山,有一清幽辟静的去处,这里苍松翠柏萦绕,山高水长绵延,每当晨钟暮鼓响起,便升起袅袅香烟,把偌大一个佛家胜地——香山寺衬托得格处空灵静谧。香山寺建于什么时候并不重要,重修过多次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曾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精神避难之地,香山寺也因白居易自掏腰包,倾囊相助重修,而名声大振。时值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时常歌物咏志,针贬时弊,并屡屡上书谏言,遭唐皇“停宫致仕”。之后,其抑郁不得志,又因慕恋香山寺清幽,常到山上寺中小住,短则三五天,长则数月。在这里,白居易吟咏徘徊,沉淀时光,渐渐地,诗人一颗受伤的心趋于平静,香山寺俨然成了他的桃源净土。

洛阳龙门山伊河风光

经过“安史之乱”,香山寺因年久失修,渐趋衰败,至白居易任河南尹之时,香山寺已是萧条至极,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来洛任河南尹,他闲暇时常在伊阙山水间流连,并邂逅了与他性情相投的如满禅师。之后两人结成香火社,积极参与各种礼佛活动,白居易更以“香山居士”自号。在寺院之中,在伊水之畔,时常能够看到一僧一士,禅定虚空。无论寒暑,无关哀乐,两人在苍茫浩瀚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白居易原想致力于修复香山寺,却因财力有限,未能如愿。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为元稹撰写墓志铭所得的酬金悉数拿出,费时3个多月,重修了香山寺,并撰写了《修香山寺记》一文,使衰败的旧寺的亭台楼阁换了新颜,一时间游人络绎不绝。

香山寺大雄宝殿

白居易七十四岁时,和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先是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之后,又有百岁之人李元爽,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号称“香山九老”,终日吟咏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这里所描绘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

香山寺大雄宝殿之下的九老堂

白居易与九老隐居香山,与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伊水相望。从此更加忘情于山水之间,赏玩泉石风月。为保存诗稿,白居易又把自己从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到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所作的诗稿,共800首,合成12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香山寺藏经堂内。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再次出资修复藏经堂,并收集缀补5000多卷佛经,藏入其中。可以说白居易为唐香山寺的再兴竭尽了全力。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嘱将其葬于香山寺附近如满法师塔之侧。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谷,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18岁入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谒见大诗人顾况。顾始见其名便笑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待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加赞赏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顾况这一赞赏,使这两句诗不胫而走,传诵于长安士林。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白园。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刘真,广平人,曾任磁州刺史,会昌五年图写九老形貌时八十二岁。

香山九老中除老僧如满之外,其余皆曾位列朝班、居官印绶。古时候很文人墨客抑郁不欢之时,常常以酒会友,吟讽咏志。王羲之“兰亭修禊”,聚四十好友会于会稽山阴,是因为感叹天地生死而抒叙幽怀;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会于山阳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那是超然物外,放浪形骸 。那么,相比之下,“九老会”的人文情怀最是进取向上,入世而乐观,毫无暮年颓唐气。他们少壮时学优而仕,效力国家,晚年进退有道,致仕荣休,悠游诗酒泉林间,颐和臻寿,老而弥健,很受时代欢迎。刘真的诗恰恰反映了当时的真实现状:“垂丝今日幸同筵,朱紫居身是大年。赏景尚知心未退,吟诗犹觉力完全。闲庭饮酒当三月,在席挥毫象七贤。”

吉皎,冯翊人,以卫尉卿的身份退职,会昌五年图写九老形貌时八十六岁。

在唐代,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很多文人仕途不第,时常会用歌、用诗来抒发情怀。他们崇尚所谓“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但封建统治的桎梏,也促使一些心灰意冷而又不愿随波逐流的文人士大夫,终于放弃了“兼济天下”的理想退身出世,转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他们隐山遁水,忘家忧国,滋生了中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恒久魅力的文化行为,也给自然山水打上了浓厚的人文印记。香山九老晚年的悠闲自得生活方式,正是这种隐逸思想的深刻体现。吉皎八十八岁时写的这首诗就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境遇:”休官罢任已闲居,林苑园亭兴有余。对酒最宜花藻发,邀欢不厌柳条初。低腰醉舞垂绯袖,击筑讴歌任褐裾。宁用管弦来合杂,自亲松竹且清虚。飞觥酒到须先酌,赋咏成诗不住书。借问商山贤四皓,不知此后更何如。“

郑据,荥阳人,曾任右龙武军长史,会昌五年图写九老形貌时八十四岁。

白居易等诸老的聚会,暮春三月是七人,同年夏天增九人,地点均在洛阳香山,时间大约在唐武宗会昌五年,一时风流兴会,遂成千古佳话。后来,白居易又命人绘制“九老图”,图画虽早已无存天壤间,但是诗人士大夫的意趣灵机、吟唱诗作,所幸收于《全唐诗》,今人读来,皆可以想见当时情景。下面是郑据的一首七老会诗:”东洛幽闲日暮春,邀欢多是白头宾。官班朱紫多相似,年纪高低次第匀。联句每言松竹意,停杯多说古今人。更无外事来心肺,空有清虚入思神。醉舞两回迎劝酒,狂歌一曲会娱身。今朝何事偏情重,同作明时列任臣。“

如满,禅僧,俗姓陆氏号如满,会昌五年图写九老形貌时九十五岁。

白居易晚年”停宫致仕“,幸得香山奇遇如满和尚,经过接触,诗人逐渐遁入佛门,而且如醉如痴。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在洛阳作”河南尹“一度倾尽所有,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了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让香山寺名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即是对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如满禅师是得道高僧,唐顺宗曾对佛法无知,问如满:“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禅师答曰:“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帝闻大悦,益重禅宗。

李元爽,洛中遗老,会昌五年图写九老形貌时一百三十六岁。

李元爽,是中国有历史记载活的年纪最大的人,死时年136岁。会昌五年三月,白居易退居洛中以后,认识了胡、吉、刘、郑、卢、张等六贤,遂即成立七老会,此六人都很高寿,自己七十有三,仅次于他们。七老相聚,既醉且欢。这一年夏天,又有二老,年貌绝伦,同归故乡,亦来斯会,他们是洛中遗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岁; 禅僧如满,年九十五岁。饮酒高歌之余,白居易让画工绘作九老图,写其形貌,各赋诗一绝赠之。

张浑,清河人,曾任永州刺史,会昌五年图写九老形貌时七十四岁。

张浑,清河人,永州刺史。在香山九老中年纪与白居易相仿。他的九老会诗一首,也充斥着满腹的才华,和对时政看法:“幽亭春尽共为欢,印绶居身是大官。遁迹岂劳登远岫,垂丝何必坐谿磻。诗联六韵犹应易,酒饮三杯未觉难。每况襟怀同宴会,共将心事比波澜。风吹野柳垂罗带,日照庭花落绮纨。此席不烦铺锦帐,斯筵堪作画图看。”

胡杲,安定人,曾任怀州司马,会昌五年图写九老形貌时八十九岁。

胡杲的九老会诗:“闲居同会在三春,大抵愚年最出群。霜鬓不嫌杯酒兴,白头仍爱玉炉熏。裴回玩柳心犹健,老大看花意却勤。 凿落满斟判酩酊,香囊高挂任氤氲。搜神得句题红叶, 望景长吟对白云。今日交情何不替,齐年同事圣明君。 ”

卢贞,范阳人,曾任待御史、内供奉官,会昌五年图写九老形貌时八十二岁。

卢贞,字子蒙,官至河南尹。开成年间,为大理卿,终福建观察使。九老会诗一首:“三春已尽洛阳宫,天气初晴景象中。千朵嫩桃迎晓日, 万株垂柳逐和风。非论官位皆相似,及至年高亦共同。对酒歌声犹觉妙,玩花诗思岂能穷。先时共作三朝贵,今日犹逢七老翁。但愿醁醽常满酌,烟霞万里会应同。 “

伊河香山风景

青则仕途得志,老则归隐山林,饮酒放歌作诗,这是多么豪爽的生活写真。难怪洛中香山郁郁葱葱,河水清且涟漪,有这么多诗人、仕官晚年隐居,作诗吟咏,让“留都”洛阳充满仙气和人文之魄,所以劝君有闲一定要来游一游,聚一聚。沿着九老的足迹,登香山,拾级而上,望高眺远,感受诗人当年的生活意境,再吟诵两首”九老会诗“,似乎那九老的影像,倾间呼之欲出,时而鼓舞,时而振奋,让香山绿荫覆盖忧愁,让驰骋的心绪皈依佛门,那么,人生旅途还有多少阴郁不志还值得留恋呢?一如这滔滔伊河,且行且淌,渐行渐远去吧!

香山寺一游

声明:本文为《今日头条》作者“淯阳新视界”原创作品,已与“维权骑士”及“快版权”签约。呕心沥血,码之不易。未经允许,图文严禁转载。私自转载,侵权必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