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多来,我心头压了一件事,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我谈不上是文人,但是说实在的,很多时候心中的垒块也罢,悸动也罢,往往是通过文字形式倾吐出来,换得心情舒畅。
我心头的这件事,是我近来新获取到的一个历史知识:四川凌霄城是最后一个被蒙古人攻陷的南宋城池,城破,阖城军民以身殉国。
有时候,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太过局限。
或者说,我们只知道教科书上记载的那些历史,而忽略了太多没有被历史书提及的历史,使它们如同空白,如同荒漠。
凌霄城就是这样一段历史。
这是一段南宋人抗元的悲壮绝唱,是宋人的最后一战,是一段让人无法说尽滋味的历史。
1
在我们的通常的历史认知中,1279年的崖山之战,宣告了南宋政权的彻底灭亡。
这一战,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蹈海而死,随后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许多忠臣义士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崖山一战,是南宋中央政权抵抗蒙古的最后一战。宋人士大夫的气节充分体现了出来,宋人以这种体面又无限悲壮的方式挥手告别了自己的锦绣江山。
但是崖山之战却不是南宋人抗元的最后一战。
四川的地方史却告诉我们,宋人并没有彻底绝望。
一支叫长宁军的军队依托凌霄城在崖山之战后继续坚持了九年才被蒙古击败,凌霄城举城军民殉国。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恨不能立刻飞到四川,飞到凌霄城,来一场文化之旅去探寻历史,即便面对的是一片遗迹废墟。
恨不能到四川到凌霄城,我恨的是不能立刻成行。
我能立刻做的是查找凌霄城的资料,去恶补这方面的历史。
宋人的抵抗并没有因崖山之战的结束而结束,在四川仍有数座孤城坚守仅存的国土宋地。
川人表现出南宋最后的骨气。
四川的抗元绕不开名将余玠。
余玠入川后,采纳遵义名士冉琎、冉璞兄弟的建议,在重要的州治地点,依地形,沿山修筑堡垒,在堡垒里储粮。
余玠和二冉
每一个山城堡垒相当于一个基层政权,诸多山城堡垒联成一气,遇到战事,军民便撤入堡垒坚守,其他堡垒也可以支援策应。最终蒙军无所得而被迫撤退,这些地方政权得以保全,这些有生力量得以继续坚持抗蒙。
“宋臣余玠议弃平土,即云顶、运山、大获、得汉、白帝、钓鱼、青居、苦竹筑垒,移成都、蓬、阆、洋、夔、合、顺庆、隆庆八府治其上,号为八柱,不战而自守矣。”
元初著名的汉臣姚燧曾如此评价余玠的山城堡垒方略。
在余玠的艰辛努力下,四川修造了众多的山城堡垒,如云顶城、运山城、青居城、钓鱼城、鹅顶堡、苦竹隘、三龟九顶城等。事实证明,这些山城堡垒成为防御蒙古骑兵的利器,蒙古铁骑“来如天坠,去如电逝”的优势在坚固的堡垒面前荡然无存。
四川抗蒙城堡示意图
余玠主政川蜀防卫的八年中,“敌不敢近边,岁则大稔”。
这是对名将余玠的最好评价。
只可惜因宋理宗的怀疑,余玠最终忧愤病亡于四川。
余玠虽死,但是83座山城堡垒屹立在四川大地上,就像川人的铮铮铁骨,傲然挺立迎接着蒙古人疾风骤雨的进犯。
这些山城堡垒无疑是当时南宋政权的续命神药,即使因统治者的昏聩无能,一些山城守将降于蒙古,致使山城防线出现巨大漏洞,但是仍有钓鱼城等关隘城堡拼死抵抗,延续了南宋朝廷的生命。
就连蒙古大汗蒙哥也毙命于钓鱼城下,足见这山城堡垒的巨大价值。
四川抗蒙城堡示意图
即便是临安陷落,宋恭帝投降,川人的堡垒仍在顽强抵抗。
崖山之战,南宋末帝及十万军民投海殉国。
赵宋赵宋,赵家的血脉没有了,宋朝复国的希望也就断了。
在家天下的时代,这是绕不过去的困境。
崖山之战的结果传到四川,川人心神震动。
一些城堡权衡再三,终感大势已去,开城投降。
如让蒙哥汗饮恨的钓鱼城,在得到蒙古人不*城内一人的承诺后,终止了抵抗。
其他的如白帝城、天生城等坚固堡垒,也多是主动开城投降。
部分抗蒙堡垒坚守时间
我们无法想象他们当时的无奈。
但是,有一支队伍没有放弃,有一个堡垒没有放弃。
那就是长宁军驻守的凌霄城。
在南宋四川83座抵御蒙古的山城堡垒中,凌霄城是最后一个被攻破而沦陷的堡垒。
历史的时钟定格在1288年——崖山之战后的第9年。
没能亲到凌霄城,我只能从别人的研究中,领略她的傲气。
在今天的凌霄山上,有一面岩刻记载了其修造的历史。
“宋保佑乙卯,鞑贼自云南翰腹。越明年,制臣蒲泽之以天子命,命帅臣朱禩孙措置泸、叙、长宁边面,又明年城凌霄为屯兵峙粮出攻入守据依之地。闰四月经始,冬十月告成。长宁守臣易世英任责,潼川路总管朱文政董工。”
凌霄城岩刻
这面岩刻就是活的史书。
1255年蒙古人从吐蕃境内进攻云南,云南沦陷。四川顿时陷入南北两面受敌的险境,防务骤然危急起来。
守军们只能急筑城隘防御蒙军。凌霄城就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修建的。
山是一座城,城市一座山。
远远看去,凌霄山城形如一顶王冠,高傲地挺立在四川的苍茫大地上,在一片群山之中,格外显目。
凡去过凌霄城的人,无不震撼于她的恢弘城垣,即便已然荒废,但那份险峻早与天地结为一体,难以磨灭。
我未亲见她的丰姿,但可以想见她面对的绝境。
凌霄山远景
从1279年崖山之战到1288年最后沦陷,凌霄城在绝境中坚持了整整9年。
困守绝境孤城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比她更坚固的城池更多,但是没一座孤城像凌霄城那样,国已破,帝脉已绝,希望已无,甚至是主持修造凌霄城的朱禩孙已经投降并来劝降,坚守凌霄城的长宁军都不为所动。
这般绝境孤城,凌霄城绝对是唯一的一个。
长宁长宁,守军最初的愿望或许就是如此的简单纯粹。
然而遭逢乱世,他们的愿望终究无法实现。
也许战到最后,长宁军已经不是为了报国,而是为了家园,是为了不受异族奴役。
漫天暴风骤雨,全都击向凌霄城,这该是怎样的压力?
远处是蒙古人的招降,那里有可避风雨的华堂秀殿,但长宁军断然拒绝。
他们依旧选择用自己的躯体对抗着这漫天凄风苦雨,扛着最后一面宋人的旗帜。
这旗帜是战旗,也是民族之旗。
这样的事情又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1288年,蒙古人又一次招降凌霄城,和之前一样有一次被拒绝。
这一次蒙古人失去了耐心,他们集结了数十万大军攻打凌霄城,云南贵州的蒙古军队及僰族等少数民族军队也被调集过来。
最终凌霄城被攻破,全城玉碎殉国。
南宋最后的旗帜终究掉落在地,再无人扛起了。
南宋最后的骨气,最终消散于这天地之间,消散在这曾属于宋人的锦绣山河之间。
最后一缕宋人的火苗熄灭了,蒙古人也终于安心了。
凌霄城陷落的第二年,即1289年正月,大元皇帝兼蒙古大汗忽必烈,下令将19岁的南宋恭宗赵显送往吐蕃,以“讨究大乘,明即佛理”。
宋元之战,四川战场最为持久,也最为惨烈。
面对让整个世界都战栗不已的蒙古人,凭借方山城堡四川人并不落于下风。只是腐败的南宋朝廷无法支撑起整个大局,川人的誓死抵抗终究无法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
所以这样的抵抗愈显得悲壮凄凉。
正史中没有记载凌霄城的壮举,地方史中虽有记载却不详细。
我们不知道凌霄城守将的名字,不知道众多将士的名字,甚至不知道凌霄城有多少军民。
我们只知道在凌霄城有一支长宁军,在南宋灭亡之后还坚持了九年,最终全城殉国。
凌霄玉碎,其悲壮不亚于崖山之战南宋君臣投海自沉。
只是崖山之悲,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凌霄玉碎却少有人知道。
幸好今天还有一些人令人尊敬的人,他们寻访古迹以探究历史,凌霄城正是在这些人的努力之下才渐为人所知。
我无比敬佩他们,他们没有满足于书籍的纸张之中,而是行走山河,用足迹丈量山川,唤醒了沉睡在山川草木间几近湮灭的历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是真正的读书人,他们读的是真正的书。
凌霄城
有时候,我在想,凌霄城抗元到底经历了哪些?
恐怕用尽多少笔墨也写不出其中的精彩、激昂、悲凉、雄壮。
再好的编剧也编不出长宁军的坚毅、决然,抑或是苦楚、孤独。
有时候,我在想,凌霄城的军民如此坚持到底是为了什么?
家国大恨?民族大义?
恐怕都有,也许更多的就是正气,或者叫气节——这一被现代人越来越淡化淡忘的东西。
以抗元名垂青史的南宋大臣文天祥,曾有一篇《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
凌霄城玉碎殉国,书写了宋人最后的正气歌。
我还未去过凌霄城,但我坚信她值得一去。
不为别,只为那一份绝境坚守,为那一份天地正气。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