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古都北京皇城内有两组皇家祭祖建筑群,它们是太庙和寿皇殿。
太庙
明清时期的宫城都是紫禁城,它是皇帝临朝和生活的地方。在紫禁城外周是皇城。太庙位于皇城东南隅、天安门东侧,其与紫禁城以及位于皇城西南隅、天安门西侧的社稷坛同时建造,布局遵循古代帝都“左祖右社”的规制,与社稷坛相对称,并与社稷坛一起都是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太庙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宗庙,是中国和世界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祀建筑群,其辉煌的古代建筑堪称“中华瑰宝”,有“天下第一庙”之誉。
北京太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一四二〇年),是皇城中规模最大的明代原构建筑。太庙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由南至北,琉璃门、汉白玉石拱桥、乾门、三大殿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上,神库、神厨、井亭、配殿依次排列在东西两侧。
三大殿,即享殿、寝殿和后殿,是北京太庙的主要建筑。其中,享殿是整个太庙的主体建筑。
北京太庙享殿(前殿)
享殿,又名前殿、大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享殿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一四二〇年),坐落在三层(高三点四六米)汉白玉须弥座上,面阔十一间(长六十八点二米),进深六间(宽三十点二米),殿高三十二点四六米,比紫禁城的太和殿高出两米,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象征。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上层檐下悬挂满汉文“太庙”九龙贴金题额。殿内梁栋饰金,地墁金砖,六十八根大柱及主要梁枋均为名贵的金丝楠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享殿内陈设有金漆雕龙雕凤帝后神座及香案供品等物。
在清代,皇帝祭祖大典一年要举行多次。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太庙四时祭祀);岁末祭典,称“祫祭”(古代天子诸侯所举行的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庙的大合祭)。此外,凡有大婚、登基、亲政、册立、凯旋、献俘等家国大事,也要举行祭典,称“告祭”。这些祭祖大典均在太庙享殿隆重举行。
太庙享殿,气势恢弘,雄伟庄严,富丽堂皇。祭祖礼仪,仪仗整肃,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舞翩迁。当年,在太庙大殿举行的祭祖大典,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表现。
寝殿,又称中殿、寝宫,位于享殿北侧,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一四二〇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六十二点三一米),进深四间(宽二十点五四米),殿高二十一点九五米。汉白玉须弥座,周绕石栏,望柱交错雕以龙凤,台阶中饰丹陛。寝殿是平时供奉逝去的历代皇帝、皇后牌位(神位)的地方。在清末,享殿内供奉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镇、弘历等十一代皇帝及其皇后的牌位。用俗话说,寝殿是平时皇帝祖先就寝的地方。每次祭典前一天晚间,将牌位请至享殿,安放于神座之上;祭毕奉回。殿内陈设有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
在太庙,寝殿的等级仅次于享殿。
在寝殿北侧是一个有围墙的院落,院内是后殿。
后殿,又称祧庙,始建于明代弘治四年(一四九一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六十一点九九米),进深四间(宽二十点三三米),体量比寝殿略小。后殿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神位)的地方,一般是供奉开国之君的四辈祖先,故又称四祖庙。按清代规制,正中肇祖、左兴祖、再左显祖、右景祖。殿内陈设亦如寝殿。每季首月“时享”时,皇帝委托官员在本殿祭祀;岁末“祫祭”时,才将远祖牌位请至享殿。
北京太庙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同时也是遇有大婚、登基、亲政、册立、凯旋、献俘等家国大事举行“告祭”的场所。太庙之内供奉着本朝历代先皇的牌位(神位),可以被认作是一部“史册”。随着朝代更迭,前朝的太庙大多都被焚毁,能够留下来的寥寥无几。正因为如此,北京太庙能由明代延用至清代,其历史价值才尤为珍贵。
寿皇殿
“寿皇殿”这一称谓起源于明代。根据明代宦官刘若愚编写的明朝宫廷杂史《酌中志》(一部明朝宫廷事迹的重要文献)记载:“北中门之南曰寿皇殿,右曰育秀亭,左曰毓秀馆,后曰万福阁,俱万历三十年春添盖。”从这段文字可知,寿皇殿营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年(一六〇二年)。
依照乾隆皇帝在《御制重建寿皇殿碑文》中所说,明代寿皇殿为“游幸之地”,到清代康熙年间则是皇帝观看射箭的场所。
寿皇殿的祭祖制度,肇始于清代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完善于清代乾隆十五年(一七五〇年)。
清代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一七二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命人为康熙皇帝画像,并于清代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把这幅画像供奉在寿皇殿中祭祀。这是寿皇殿张挂已故帝王画像和举行祭祀典礼的发端。从此之后,凡逢重要年节和皇帝忌日,都要在寿皇殿举行祭祀仪式。每年清明,雍正皇帝还会带着儿孙们在此行礼。
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也仿照旧制,将雍正皇帝的画像供奉在寿皇殿中。不过,此时的乾隆皇帝认为,寿皇殿的空间有些狭小,大殿之内仅有三室能够用以供奉已故帝王;最重要的是,明代寿皇殿位于景山东北侧,如果将其迁移至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就更能体现帝王的绝对权威。因此,清代乾隆十五年(一七五〇年),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对先祖的敬重,将旧寿皇殿拆除,并在景山正北侧京城南北中轴线上,重新建造寿皇殿,作为清代皇家举行祖先祭祀活动的宫殿。
建新寿皇殿时,并没有按照旧寿皇殿格局,而是以圆明园安佑宫为蓝本,复制了又一处皇家祭祀建筑群,形成了“宫中(紫禁城)苑中(圆明园)皆有献新追永之地”的布局。因为圆明园安佑宫是完全按照北京太庙仿建的,所以另有文章说,寿皇殿全部建筑为仿照太庙形式建造。上述两种说法都无错误,均可在乾隆皇帝的《御制重建寿皇殿碑文》中找到史证:“中峰正午,砖城戟门,明堂九室,一仿太庙而约之。盖安佑视寿皇之义,寿皇视安佑之制。”此文讲明了寿皇殿、安佑宫、太庙三组建筑的关系。安佑宫的修建是为了履行与原寿皇殿一样的功能即供奉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的画像,新建的寿皇殿则是完全仿照了安佑宫的形制,而安佑宫和新建寿皇殿的规制则又都是源自于北京太庙。
圆明园安佑宫
顺便说一下圆明园安佑宫。安佑宫是乾隆皇帝在圆明园内祭祀先祖的地方。安佑宫为九间正脊重檐庑殿顶大殿,覆黄色琉璃瓦,是圆明园内规格最高、体量最大的一座建筑。大殿内最初仅供奉康熙、雍正二帝画像,后又相继供奉乾隆、嘉庆、道光三帝画像。至一八六〇年圆明园被焚毁之时,安佑宫内共安奉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共五代皇帝及其皇后的画像。安佑宫建成后,乾隆皇帝非常满意,因此才在安佑宫建成后没过几年,又在皇城内建造了一座布局与安佑宫极为类似的建筑群——寿皇殿。如今徜徉于寿皇殿建筑群内,在欣赏古建筑的宏伟壮丽之时,也可以通过寿皇殿建筑想象当年圆明园安佑宫的恢弘。
清代重建的寿皇殿建筑群,其格局、规模和等级与明代寿皇殿完全不同,且远远超过明代寿皇殿。清代寿皇殿建筑群面积为两万一千二百五十六平方米,坐北朝南,格局规整,布局严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自成一体,建筑宏伟,气势辉煌,庄肃堂皇。寿皇殿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上继紫禁城之后的第二大建筑群。
寿皇殿建筑群主要建筑有寿皇殿、左右山殿、东西配殿,附属建筑有寿皇殿牌坊、砖城门、寿皇门、碑亭、井亭、神库、神厨等。
寿皇殿建筑群主体建筑是寿皇殿。
北京寿皇殿建筑群正殿——寿皇殿
寿皇殿是正殿,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年),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前后带廊,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上层檐用重昂七踩斗拱,下层檐用重昂五踩斗拱,和玺彩画,檐下明间悬满汉文“寿皇殿”木匾额。寿皇殿建在须弥座台基之上,前有月台,绕以护拦,月台前出三组、左右各出一组十二级台阶,前面正中台阶中央有团龙御路。寿皇殿内中龛匾曰“绍闻天下”,左龛匾曰“对越在天”,右龛匾曰“同天光被”,为嘉庆帝御书。
在清代,寿皇殿内部靠后部分有隔间,常年悬挂、供奉着自康熙皇帝起始的诸位皇帝画像,以康熙皇帝的隔间居中,其余皇帝的隔间依照昭穆居其左右,同堂异室。至清朝灭亡时,殿内隔间布局是,东起第一间光绪帝、第二间咸丰帝、第三间嘉庆帝、第四间雍正帝、第五间康熙帝、第六间乾隆帝、第七间道光帝、第八间同治帝。隔间内除悬挂有画像外,还陈列有神龛、牌位、服饰、珍宝、器玩、玺印、佛塔等。清宫档案《清代内务府陈设档》中写道:在清代,寿皇殿的陈设从规格到种类,都远远超出了太庙和其它皇家祠庙;就连书籍、画作、衣物、玺印、瓷器、玉器、金器、漆器、青铜器、家具、饰品、文房四宝这些皇帝、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也都陈设在寿皇殿。在寿皇殿内部原还安置有大龙柜,柜内收贮着大批清代帝后妃嫔的各类画像,这些画像在清代档案中,皇帝的画像被称为“圣容”,后妃的画像被称为“御容”。
清代逢每年除夕,在寿皇殿内部隔间的窗槅之外要放置七座大插屏,悬挂清朝历代帝后朝服画像,清太祖努尔哈赤画像居正中,以下至嘉庆列帝后画像依照昭穆分居左右,南向一字排开;道光帝起始的列帝后画像悬挂于寿皇殿东西两面。隔间外这些临时悬挂的画像至第二年正月初二即撤下收贮。以上情况均制成图说,详载于《钦定大清会典图》。
清代古都北京皇城内有两处皇家祭祖场所,那它们又有哪些区别呢?
北京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满人入关,推翻明廷,建立清朝,继续沿用明代太庙来祭祖。清代太庙供奉的是先祖牌位(神位),有近祖,也有远祖。太庙大殿是皇帝在一年内举行多次祭祖大典如“时享”、“祫祭”、“告祭”的场所。
寿皇殿是专为奉安先朝皇帝画像、用于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寿皇殿大殿常年供奉着自康熙及其后八位皇帝的画像,并陈列有众多帝后生前用品。每逢除夕至第二年正月初二,要在寿皇殿大殿祭祀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后的历代皇帝。
尽管对祖先的供奉形式有别、祭祀时间不同,但北京太庙和寿皇殿这两座皇家祭祀建筑群,彰显的都是中国古建精华,承载的都是中华祭祖文化。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