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慎珠
豫中南名城西平,地势西高东低,伏牛山余脉自西南绵延入境,西部峰峦叠嶂,山泉流泻,东部则为广袤的平原。上古时期,这里一片沃野,桑树遍地,野蚕吐丝而人不知所用。相传,黄帝的元妃嫘祖在此发明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使“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衣裳之治,是先民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近现代史学先驱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说:“中夏之文明,首以冠裳衣服为重。”
西平棠溪一地,冶铁铸剑业发达,曾经孕育出长达2700多年的冶铁文化史和铸剑史。《资治通鉴》评价:“棠溪之金,天下之利。”
◎嫘祖其人
古人用“细”字来形容茧丝,在他们看来,丝以细闻名,细尤以蚕丝为甚。祖先将茧缫成丝,织就绫罗绸缎。中国因丝绸而与众不同,也因丝绸开启了通向世界的大门。
栽桑养蚕,春蚕吐丝,丝绸的源头在田野。然而隐匿在苍茫历史中的丝绸究竟是何时、何地被何人所发明,至今仍有不少争议。教育学家林汉达在《上下五千年》中说:“传说黄帝有个妻子名叫嫘祖,亲自参加劳动。本来蚕只有野生的,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嫘祖叫妇女养蚕缫丝、织帛,打那时候起,就有了丝和帛了。”台湾著名学者柏杨说过:姬轩辕的妻子嫘祖,和姬轩辕的大臣仓颉、隶首、容成,都有同样伟大的贡献:嫘祖发明养蚕抽丝。蚕看起来是一种丑陋的昆虫,经过嫘祖细心的观察,终于发现它们吐出来的东西可以织成绸缎。中国以丝织品独霸世界四千余年,完全是她开创的功绩。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嫘祖被誉为“人文女祖”,祀为“先蚕”和“行神”。汉代之后,皇室有“祀先蚕”的大规模祭祀活动,“以劝蚕事”,促进农业兴旺,带动经济繁荣。北齐时,人们将嫘祖作为蚕神娘娘加以崇拜,唐宋时最为兴盛,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皇后亲桑”,即皇后亲自采桑喂蚕。
嫘祖,既是有着大量文献记载的中国远古时期的历史人物,又具有历史传说中的神话色彩,这种人神兼备的双重身份,使她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不可估量的审美价值。
嫘祖的故乡在哪里?千百年来,河南西平、四川盐亭和湖北远安三地争论不休,悬而未决。
◎西陵在何处
《史记·五帝本纪》曾留下珍贵的一笔:“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为嫘祖。”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出生地应为西陵。
古西陵国在全国有多处记载,有的称“西陵郡”,有的叫“西陵乡”“西陵亭”,更多的则是以“西陵县”来命名,比如湖北黄冈、浠水、宜昌,四川盐亭,相传盐亭曾出土有《嫘祖故地》碑,有人便推测这里古代也叫西陵。
西陵虽有多处,但嫘祖之西陵氏国只能有一处。河南省社科院考古学家马世之考证,河南西平一地,先后有“西陵县”“西陵乡”和“西陵亭”三个以“西陵”相称的地名;方志记载,西平县始置于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水经注》说西平县名的由来,是因为“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显然西陵地名应早于西平,西平很可能就是远古西陵国之所在。一项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一地名。1957年,甘肃武威县磨嘴子汉墓先后出土王杖诏令简36枚,记载了西汉宣帝、成帝时期的有关诏令,其中出现了“汝南西陵县”的字眼。
文献记载中的黄帝故里轩辕丘,在今天的河南新郑,距西平仅120公里,与嫘祖故里西陵相近,便于两大氏族部落之间通婚。马世之认为,远古时期,交通极不发达,湖北、四川等地同新郑远隔千山万水,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情况下,彼此交往极其困难,因而那里所谓的“西陵”,应与嫘祖无关。
西平生物多样性增强,食物链长,为早期人类提供了优越条件,既可耕可牧,宜粟宜稻,又利于采集、狩猎和捕捞。西平境内有一座海拔520米的蜘蛛山,相传是嫘祖观察蜘蛛织网和发明养蚕缫丝的地方,为纪念嫘祖,此山又被尊称为始祖峰。始祖峰上有一座嫘祖庙,存有石礅、碑座、残碑、砖瓦等遗物。据介绍,这里原有三间正殿和东西厢房,百姓常来上香。西平县自古家家户户植桑养蚕,每年举行两次祭祀嫘祖的活动,即相传嫘祖生日的农历三月初六和小满节气。在西平县城及师灵岗、五沟营镇、专探乡、吕店乡、出山镇也有多处嫘祖庙,可见民间纪念之盛。西平县西小孟庄村北,原有一处墓地,当地群众叫它嫘坟,其中最高的一座娘娘坟,人称嫘祖陵。
西平县北邻漯河市,漯河名称的由来,据中华民族史专家何光岳考证,“漯”“嫘”二字音同义通,漯河实为嫘河,因远古时期嫘祖在这一带活动而得名。
湖南岳阳县《方氏族谱》说道:“惟方氏出自方雷氏,方雷者,西陵氏女也,轩辕之正妃,是音雷、嫘祖”,方雷氏分布的地区在“河南嵩县东北的方山”。马世之提出,西平北有嵩县,南望方城,与方雷氏关系密切,是嫘祖理想的居地。
◎第一冶铁兵工重镇
西平县城西南42公里处的棠溪源,山岭起伏,山花满眼,古木参天,山下一条棠溪河,宛若银蛇曲行,两岸野生棠棣茂密,一树树花开如雪,鸟鸣山涧,群蜂飞舞,正是一幅美妙的山水画。
悠悠棠溪水,流淌出蔚为壮观的剑文化。
1958年春天,几个在棠溪附近修挖潭山水库的民工,发现一个呈圆柱状非石非铁的物件,不知道它是什么“怪物”,便把它抛弃在了荒野。1987年,人们突然想起了它,请专家来做鉴定。河南省文物研究的专家们逐渐清理出它本来的模样,这是一个呈椭圆形的炉子,直径1.7—2.1米,残高2.25米,炉内的结构一目了然,炉子上的耐火材料还保留着颗粒状态。专家认定:这是一座战国冶铁炉,距今已经2300多年。
不久,2000多年前的冶铁基地,也呈现在了世人面前。酒店乡酒店村南500米处的战国冶铁遗址,南系龙泉河,北接棠溪河,呈长方形,东西长558米,南北宽190米,早已被风雨和时间剥蚀得灰头土脸,很容易被人忽视。然而当你走近它时,在1.5米厚的文化层上,却能清楚看到残炉壁、铁矿石、炼渣以及陶、罐等残片。1989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著名冶金史学家柯俊、韩汝芬在此考察之后认为,这里是世界上发现的存世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冶铁遗址。“酒店战国冶铁炉不仅是你们的宝,也是我们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宝”。1996年11月,该遗址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战国遗址冶铁残炉 张新文 摄
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记述:“河南西平县有冶炉城,有棠溪村,都是韩国著名铸剑处。西平县有龙渊水,淬九剑特别坚利,称龙渊之剑。”他推断,棠溪冶铁业肇始于2700多年前的西周,最初的冶铁技术比较落后,炼出的铁是“恶金”生铁,只用于制造简单的农具,随着长期的实践探索,先人们掌握了冶炼熟铁的技术,到春秋战国时代,冶铁技术已经炉火纯青。
生铁成为真正的兵器,始于铸剑名匠欧冶和干将。春秋时期西平属楚,战国时归韩,《越绝书》记载,公元前513年—公元前448年,楚昭王令风胡子请这二人铸剑,他们“凿茨山、泄其溪、取铁石”,铸造出“一曰龙渊、二曰太阿,三曰工布”的三把宝剑,献给楚王,楚王“精神大悦”。
棠溪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冶铸重地,后来逐渐发展“工匠七千之众”,出现了棠溪城、合伯城、冶炉东城和冶炉西城,四城相连,城池环绕,形成工匠铸剑戟、冶铁之城不夜天的壮观景象,棠溪成为天下“第一兵工重地”。
棠溪冶铁铸剑业发达,从汉代开始派铁官督营,“汉置铁官,晋亦置铁官”,雄称天下,地位显赫。河南省冶金专家李景华考证,棠溪的规模达450平方公里,区域包括西平的西部、遂平的西北部、舞钢的全部、泌阳的东北部、郾城的西南部和舞阳的东南部。地域之广,让人不禁遥想起“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的宏大冶铁铸剑场面。
◎棠溪之剑天下雄
《史记》载:“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还提到,“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在《战国策》《水经注》《盐铁论》等35部历史典籍中,都留下了棠溪浓重的印迹。
冶铁铸剑业如火如荼,商贾、侠客往来穿梭,店铺、酒肆林立,热闹非凡。当地人说,今天的酒店乡是当时著名的酿酒作坊;附近的前菜坡、后菜坡等村落是当时种植蔬菜的供给地;今天的跑马岭、找子营是因古时的兵卒操练之地而得名;今天的出山镇,也因当时兵器源源不断地从棠溪岸边的走马岭、九女山运出山外而得名。
学者王廷军分析,棠溪之于冶铁业铸剑业的发达繁荣,与棠溪独特的冶铁铸剑资源密不可分。棠溪四面环山,铁矿含量高达27.5%,蕴藏量丰富;棠溪水含有特殊的介质微量元素,“淬刀剑特坚利”;棠溪河的两岸,棠棣树茂密成林,木质坚实,纹理细腻,是制作剑鞘的上佳材料。
剑,薄窄而双刃,刚柔相济,飘逸轻快,被誉为“百刃之君”。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剑越铸越精,形成一股好剑之风。棠溪剑享誉天下,它质地卓越,神秘灵异,既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锐利武器,也是贵族尚武精神的象征,文人、侠客彰显理想的载体。西平棠溪的冶铁铸剑史长达2700多年,在中国冶金史、兵工史上铸就的辉煌长达1700多年。
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定叛乱后,为防止藩镇再次作乱,“毁城池,戳工匠”,将棠溪冶铁城夷为平地,“十里棠溪十里城”转眼沦为废墟。此后,棠溪的冶铁铸剑史一片空白。
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北洋大学的棠溪宝剑第八代传人高锡坤,在西平县创办起第一个铁工厂,立志挖掘棠溪宝剑的传统制造工艺。高氏父子破解出“取棠溪水淬火”“高温液体还原”的难题,铸造出第一把地域特色和特殊工艺的宝剑。2000年10月31日,棠溪剑业公司打造的“中华第一剑”0001号,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
剑法以至化境,犹如天龙地蛇,飘摇若仙。东晋干宝志怪小说《搜神记》中的《三王墓》,短短几百字讲述名剑干将莫邪的故事,把“铸剑”“弑君”和“复仇”三个环节演绎得扣人心弦。鲁迅由《三王墓》改写的《铸剑》,那“来自地底下的剑魂”直击人心。剑,不仅仅是一种兵刃,还被赋予了正义、正气的道德伦理色彩,“琴心剑胆”“书剑合璧”“十年一剑”的剑文化,让中国人浃沦肌髓。
披一身寂寞的剑客早已走远,但仗剑天涯的英雄豪气,毫不退缩的“亮剑”精神,却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传承至今。
(绘图:王伟宾)
《河南日报》2018年4月20日第11版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