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来“喜丧”,“同村临居人家之有丧,悲伤还来不及,何来喜事。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北方民间人谓“喜丧”是“福寿全归”。即全福,全寿、全终。此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一)全福。生前自家门内确系“家庭和睦,人丁兴旺,形成一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长,甚至在村中临里有绝对的威望, (二)全寿。亡人满八九十岁,最低也须超过“古稀”(七十岁)之年。年纪越大、越老,越符合“喜丧”的条件。故其全称为“老喜丧”。 (三)全终。亦称“善终”,意为圆圆满满地结束了一生。民间以为,死者生前积德行善,广做功德,临终则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无疾而终”,自然老死。此即被视为“喜丧”的根本条件。如果只具备上述第一、二两项条件,就算是“老喜丧”,八九十岁老人身体有自然正常,老人到了这把年纪多不能自理,还要受病痛折磨,老人离世也算脱离苦难!也不要太拘束老规矩。
丧事流程:1老人临终时,应将其移至正厅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谓之“搬铺”。成年人,有配偶且有子嗣的,均谓之寿终。要把家中供奉的神明都遮盖起来,门上要斜贴白纸,意在遮盖门神。祖先的牌位也要收起来,待丧事结束后,再恢复原状。这时,要在门外燃放一挂鞭炮,再挂一白纸幡亡者多大年纪就作几层每层代十年。以告天地神鬼。
还要安排年轻人,在大门外守候,看到有人来吊孝,击鼓一是通知孝子们,要有所准备,迎接客人;二是通知吹鼓手,有人前来吊孝,开始吹奏乐器。来人吊孝结束放编炮,吊孝之人到屋后,即向亡者行礼。孝子们也要同时陪同。礼毕,可简单阐述亡者的死亡情况,同时双手递上孝布。女婿除了头上戴孝外,腰间也要系孝布,在偏处打结。安排好后,让客人就坐,安排其他人陪同客人。
接待期间,要有专人负责发放接待物品(如烟、茶等),以免怠慢客人。有的客人离家较远的,还要安排好食宿。
3;准备棺椁,请风水先生看墓地,墓地选好要等出殡当天挖坑。白事整个过程有排3天有排5天,地域不同风俗也不同。
4:入敛,报庙,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晚饭后,等户外活动的人们少了的时候,就可以准备入敛,首先把棺椁放在正厅,由家族长者在棺底用铜钱摆北斗七星,再由亡者长子抱头其儿女抓孝带把亡者放入棺木中,在亡者两手里放入一块饼和一枚钱币,叫拿饼打狗,拿钱买路。再由儿女依次给亡者净面,这时侯泪水千万不能掉在亡者脸上,儿女亲人谁都不能喊对方名字,棺财不下扣。
5报庙;去村中十字街(意寓给亡者到阴问报名)
亡者入敛后首先要有一位帮忙主事之人,从大的方面、总体负责。吹鼓手走在队伍的前面,接着有两个人,各持一个火把,(火把是用两节手腕粗的麻杆,交叉接起来,接头用火纸包住捆好。火把通身每隔2寸用绳子扎起来,以免燃烧太快而不够用。)站在队伍的两边。紧接着是拿小灰的、拎泔水的、放鞭炮的、点火纸的、撒纸钱的。孝子和亲属们都要戴孝,长子先给亡者三叩首,然后身披亡者的一件旧衣服,背扛幡,有人搀扶着,哭着喊着走出大门,跪在外边。次子等依次三叩首后,有人搀扶着,哭着喊着走出大门,跪在长子后面。孝子之后是其他的亲朋好友,与亡者同辈者则不用下跪。除长子外的其他人,每人手拿一根哀杖。人齐之后,吹鼓手们吹吹打打,开始向十字街口出发,共分十次。每次都是先撒小灰,然后围着小灰用泔水画一个圆圈,把点燃的火纸放在圆圈内,燃放鞭炮,撒纸钱。孝子和亲属们都跪下来三叩首。走的时候,大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叩头时因距离太近还要后退。最后一次到十字路口,程序同前,只是要用泔水画一个大的圆圈,燃放一大挂鞭炮,孝子和亲朋好友们要面向来时的方向三叩首。礼毕,起身即回。回去之时,吹鼓手停止吹奏,孝子们要把头上的孝布挽在头上。到家之后,放下哀杖,对亡者三叩首。礼毕守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