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零售商业尚不发达,各地都设有供销社,人们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都要去供销社购买。供销社的商品由于是计划供给,所以商品并不充足。由此,便有了货郎的产生。他们的到来,给村民带来了新奇、齐全的小商品,补充了人们生活需要的一些小物件。
山东临沂东部一带,每每村民看到货郎,便说:“江湖浪子来了”,便纷纷凑到跟前,买一些针头线脑,小孩则跟在货郎后面,走遍满庄,虽然没钱买,但能过眼瘾。
称货郎为“江湖浪子”,是带有褒义的称谓,过去行商为下等民众,更不用说挑担货郎了,之所以冠以“江湖浪子”,是称其为闯江湖的能人,这种称谓,应该是自家人、自家乡人的自娱之称,或许是因本地农业生产薄弱,人民纷纷外出行商,大能人开行设市,一般人则挑货零售,走出家门,走出家乡,边走边卖,游走于大江南北,他们是真正的“江湖”人士,真正的浪子了。
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